分享

三十而立

 自反而缩 2011-10-04
人们经常会说到“三十而立”,但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所指的真实含义。
 
通常大家都会把“而立”理解成“成家立业”(或指结婚生子,或指事业稳定、经济收入丰厚),这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孔子十九岁成家,二十岁生儿子。在工作方面,他也在二十岁之前谋得了执政大臣季氏的两项不错的职务:“委吏”(相当于帐房会计)、“乘田”(相当于牲畜管理员,不是要自己去放牛羊),经济收入是很有保障的。但是,孔子一生都在提倡“君子之道”,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当然不会把这样的“成家立业”当作“而立”的对象。
 
 那么,孔子所说的立到底指什么?这里所谓的“立”,是指三立:依次为“立德、立功、立言”。这即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之“三不朽”。孔子在三十岁开始教学生涯,而当时的“夫子”(教师)是专门“立言”的,所以他才说“三十而立”。其实,孔子此时在德行方面的表现也非常好,但还不足以作为“太上立德”的榜样,所以他指的不是自己的德(附注:孔子少时即以德行闻名鲁国,其母死后其竭尽所能来寻找其父亲的墓进行合葬,感动了鲁国民众及鲁昭公。孔子生儿子时,鲁昭公亲赐鲤鱼一条,是以孔子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另外,孔子此时尚未从政,亦无功可言。但在三十岁能成为人人尊敬的夫子,已足以令人自豪了。
 

  要做到“而立”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论语》在最后一句中给出了答案:“不知礼,无以立。”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学的就是“礼”(周礼)。其毕生都在践行“克己复礼”,以期达到“仁”的最高目标。


另外,立还有“定”的意思。定即确立。人在三十岁前,整天胡思乱想、犹豫不定,是可以理解的;但到三十岁就必须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了。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学指求道,亦即求明心见性,当时孔子认为恢复周礼是真正的“道”),三十岁即对所求之“道”坚信不移,四十岁更是彻底“明心”,连仅存的一点怀疑都没有了;所以五十岁能明了“天命”(性,天命之谓性),六十岁能耳顺(不为一切外道迷惑),七十岁终于大功告成,圆满证道(明心见性),可以从心所欲而不违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