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试论职校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天雷教育 2011-10-05

试论职校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日期: 2010-10-12 10:19:01 浏览: 6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李令坡

论文摘要:针对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把握逆反心理概念的内涵,解析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探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以期能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职业学校;逆反心理;疏导策略
  职业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是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上不适应、心理上失落、人际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得他们常用过激的言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以寻求内心的平衡对学生表现出的逆反心理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酿成严重后果,影响到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发展,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对逆反心理内涵的阐释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用相反的态度与行为来对外界的劝导做出反应的现象。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反应,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情感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它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在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决定的作用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学校逆反心理现象形成原因
  (一)从主观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学生多数属于青春期阶段的后期,逆反心理的起因与他们在此阶段特殊的身心特点有紧密联系。
  1.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趋于成熟。思维发展水平达到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他们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性特征越发明显和突出,由此带来性别意识。性别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造成逆反和反抗的主要原因。
  3.心理上自我意识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强调自己的独立人格,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批判态度。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他们在行为上有较强的反控性。但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有时看问题,做事情难免有失偏颇,结果会事与愿违,这就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之出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4.职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条件,独立的意识也日趋增强。进人职业学校后,学校环境和教学要求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但是,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得不到老师、家长的理解、认同,而他们的愿望又常常难以实现,挫败感日渐严重,造成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和逆反。
  5.部分职校学生的逆反主要源于他们的好奇心理机制。好奇、探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探究是好奇的心理动机,某事物在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好奇和探究。尤其是在只有禁止而又不加以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各种猜疑、揣测、推度,以及追根究底。这在此年龄段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从客观因素来看,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和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对职业学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发展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与子女的渴望独立的思想发生冲突;有的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限制子女的行为等。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他们便在情感上对施教者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产生抵触,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2.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缺少对学生的人格尊重;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差,不能以身作则,工作方法简单、生硬,缺乏民主作风;教育教学方法机械、枯燥,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者不能一视同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表现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人格的忽视、漠视甚至是伤害。这势必造成学生对教育者的怀疑、厌恶、抵触、反抗.。   3.同伴关系之间的影响
  职校生选择朋友的标准一般为志趣相同、烦恼相似、性格相近、能相互理解。作为同伴,他们之间相互认同、相互转化和相互感染;作为团伙中的个体,他们又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加上在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他们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便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如冷漠、缺乏责任感、爱出风头、爱唱反词等。
  4.社会环境的影响
  职校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也与当前的社会条件、社会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暴露无遗。当人们更容易接触到社会阴暗面,自然也更容易引发对社会的不满和抵触。传播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产生的一个因素。例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行为,夸大叛逆者能力,鼓吹个人主义等。
  三、教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作为职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观念。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要从过去追求“同一律”向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观念转变。要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有批判精神的学生。对叛逆行为,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拒绝。其中,合理拒绝是学生正常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的体现。因此,有意识地把盲目反抗引导转化为合理拒绝,对促进学生的逆反心理转化有积极显著的意义。另外,要辨证看待、分析学生的逆反心理。实践工作证明并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都是有危害的。有些学生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亦可激发出强烈的成功欲望与积极的自强意识,最终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二,在教育过程中投人真情实感。职校生无论是心理还是情感都没有完全成熟,经常会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关怀、爱护。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同情。要充分认识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前提,工作中要做到不厚此薄彼,不独裁专制,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以达到相互坦诚,彼此信任,真诚沟通。教育者更要以充分的爱心和耐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言传身教,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
  第三,努力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1936)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Behaviour),P——个体(Person),E——个体所处的情境(Environment),f——函数关系。职校学生在班级、寝室等集体环境中生活,这种集体环境即是对个体社会行为产生作用的情境。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集体环境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第四,改进教育方式。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灌输型向交流互动型的方法转变,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从显性型教育方式向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教育活动中力争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寓教于行;三是从防堵型向疏导型方向转变,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交流劝导,不粗暴责备禁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第五,重视心理辅导。职业学校可通过做好心理咨询、建好心理信箱、出好心理专版、开好心理讲座等工作方式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应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逆反心理现象,特别要充分认识到逆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危害。要教会学生克服消极逆反心理的方法,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敢于面对困难和压力的勇气,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合理的宣泄方法,学会放松和转移注意力等。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