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25)

 寒冰水鎏 2011-10-06
 
 
 
 
中国文化的趣味问题(25)
——寒冰收集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是个虚数还是确有所指呢?清:山东高密墨屏二十四孝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篇》。根据赵岐所作的注,“不孝有三”,在古代确实指三种具体的不孝,分别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意思就是说:一味顺从,看见父母有过错而清:山东高密墨屏二十四孝2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领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为人子,却不娶媳妇,以至于没有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这是第三种不孝。在宗法社会里,父系家族的延续是至关重要的事,因此在三种不孝里面,没有儿子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被古人视为最大的不孝。

 

 

古文中的“三”和“九”为什么常被用来泛指多数呢?


在古文中,“三”和“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不是表示“三”和“九”两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比如“三思”、“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九死一生”、“九江八河”等词句中的“三”和“九”都是指虚数。为什么常用“三”和“九”来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他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而“三三得九”,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因此“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有“极多”的意思。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文献里的“三”和“九”时,还真是要分辨一下它们究竟是指实数还是虚数。

 

 

古人所说的三姑六婆指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吗?


清:江苏扬州年画《卖鱼婆》在明清白话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三姑六婆,这里所说的三姑六婆并不是指某人的亲戚。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提到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则是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和稳婆,她们是底层社会中的一批特殊人物。

尼姑、道姑,比较好理解,卦姑则是指以占卜和算命为业的女子。牙婆是介绍人口买卖的妇女,媒婆是以说合婚姻为业的妇女,师婆是指巫婆,虔婆是指贼婆或者鸨母,药婆是卖安胎药、堕胎药之类药品的妇人,稳婆是以接生为业的接生婆。三姑六婆这个集体名词大约形成于南宋末年至元代初期,刚开始也没有特别明确的指出是哪三姑、哪六婆,直到清人褚人获的《坚瓠己集》中,才不仅将三、六各自分述,并进一步说明了具体内容。

三姑六婆处于社会的底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些走家串巷、诱谝妇女、图己私利、搬弄是非的人,在小说中也往往是以丑角或反派的姿态粉墨登场。因此世人往往“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很多大户人家都在家训中要求族中女子不可与三姑六婆之流有任何来往。

 

 

三教九流是指什么?


“三教九流”一般被理解为各色人物和各色行当,并泛指旧时下层社会闯荡江湖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在我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教九流一词,往往含有贬义。其实,三教九流本来并没有这样的贬义,而是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

年画《九流图》在汉朝时,汉儒将“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也有将儒家的施教内容称为三教的。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尚书令阚泽的谈话。后世的三教,意思基本固定,指儒、释、道。

九流最初指先秦时期的九个学术流派。《汉书?艺文志》中的九流具体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世用九流一词泛指各种学术流派,进而指代各种职业和各色人物。有一种说法将九流分为上、中、下三种: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

 

 

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


形容一个人坏事做尽叫“五毒俱全”,什么是“五毒”?这里的“五毒”指的是古人心目中五种毒性最强的动物,一般是指蛇、蝎子、蜈蚣、蛤蟆和壁虎,也有说法认为蜘蛛和蜂是五毒之一。

这五种毒物往往与端午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端午时正值农历的五月,气候温热,毒虫开始出没,容易滋生瘟疫,所以民间认为这是“凶月”,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说法。所以除了祭祀与纪念之外,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人们在家中的墙壁、炕沿、窗户上贴上红纸剪的蛇、蝎、壁虎、蜈蚣、蛤蟆等,称之为“剪五毒”,为的是驱害。妇女还要在五月初五早晨手捶床边唱谣谚:“捶、捶、捶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捶、捶、捶炕头,蝎子蜈蚣没有喽;捶、捶、捶炕帮,长虫蜈蚣一扫光;捶、捶、捶炕腰,蝎子蚰蜒往外跑。”四五岁以下小孩子都要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缠长命缕。长命缕是一种五色丝线,缠于手腕或挂于颈上,传说都可避五毒。民间还讲究在小孩的头部、耳孔、臀部抹雄黄酒,也是为了避免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中去。街上的糕点铺子会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五、端阳、重午、天中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日,即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用树叶包裹,扔向水里,并在急鼓声中划着装饰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清?

上竞渡,后来此项活动演变为吃粽子和赛龙舟。其后又有学者提出端午节是由远古越人(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新年演变而来的说法。

中国古代认为五月特别是夏至节气不太吉祥,这是因为“夏至——阴生”,即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双五相逢,是最不吉利的恶时,而且这时也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因此,古人积极的对付恶月、恶日,端午节的节日习俗和饰物也因此有了浓重的巫术色彩。为了辟邪去疾,人们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称浴兰节。后世逐渐演变出多种辟邪的习俗,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还有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游百病,佩香囊,饮雄黄酒,吃五毒饼等诸多习俗。端午节也被称作“女儿节”,因为这是出嫁女儿探望娘家的节日,娘家也会盛装打扮还没出嫁的小闺女。

端午节是一个盛大的民俗节,食粽和划龙舟是人们最重要的节日活动。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或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划龙舟也是有来历的,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怕江中的鱼吞噬他的尸体,就划着小船往江中投掷食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习俗。
 
 
五行为什么按“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排列?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这一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基本成型,古人把自然界的事物分别列入这五大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五行有着相生相克的顺序和关系。这与古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例如木可生火(木生火)、火后有灰烬(火生土),矿石原料来自地下(土生金),金属遇冷则有水露(金生水),水能滋长植物(水生木)以及水灭火,火冶金,金伐木,木犁破土,筑土御水等等,体现的正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它们在性质上和功能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中国早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萌芽。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了“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的观点,杂有综合、结合的意思,反映出古人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思想。春秋末年,晋史墨曾以“水胜火”来预断战争的胜负,到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五行学说进一步体系化并广泛流行。墨家学派提出了“五行毋常胜”的观点,即五行之间的彼此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我们现在所说的五行,很大程度上是由阴阳学家邹衍完成的。他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从始到终、终而复始地转移运行。在运行过程中,“递兴废,胜者用事”。西汉董仲舒吸取阴阳家思想,明确提出“五行相生”的观点。他们都以此论证天人感应目的论和历史循环论。

五行顺序按相克排列是“水火金木土”,按相生顺序为“木火土金水”。而“金木水火土”的顺序主要是民间流行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上口吧。

与“五行”学说相对应的还有“五德”,这是怎么回事?

《吕氏春秋》中提出了朝代更替的顺序与五行相克顺序相一致的观点。例如,以土德王的黄帝,为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以木德王的夏朝,为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以金德王的商朝,为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并预言以火德王的周朝,将为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王的朝代,又将为以土德王的朝代所克,依此类推。

《吕氏春秋》中所描述循环在不久之后的实际政治中便产生了效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他推崇这套观点,认为周德为火德,秦代周德,为水德之始,其色尚黑,其事则水,还因此将黄河改名为“德水”。取代短命秦朝的汉朝皇室也相信这个说法,汉武帝正式宣布汉以土德王。后世也有对朝代更替的五行解释,如明朝属火德,“明”这个国号据说有“三重火”的意思,而水克火,因此闯王李自成,打进北京以后建立的大顺朝,就自称为“水德王”;而真正灭掉明朝的满清,就用“清”的三个水德来终结“明”的三个火德,以便长久的统治。明清两代对五行学说仍旧痴迷,比如朱元璋就安排自己的后人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起名字,即在名字中按顺序选取有五行偏旁的字,如明成祖朱棣属木德、仁宗朱高炽属火德、宣宗朱瞻基属土德、英宗朱祁镇属金德、宪宗朱见深属水德等。

五行与其他概念的对应关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方向东南中央西北季节春夏四时秋冬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脏肝心脾肺肾数八七五九六

 

 

音乐盒也叫做八音盒

 

“八音”具体指什么呢?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周礼?春官》中把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八音,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金音包括编钟、特钟、铙等;石音包括编磬、特磬等;土音包括埙等;革音包括鼓等;丝音包括古琴、古瑟等;木音包括柷、敔等;匏音包括笙、竽等;竹音包括箫、笛、管、篪等。我国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就有: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可见“八音”在古代应该是为一般人所掌握的常识。

古代乐器以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为主,官方的乐曲曲调主要是为了配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缓慢悠扬,而民歌则有着丰富多彩的旋律。汉唐以后,中国通过西域和国外的交流频繁,印度和伊斯兰教世界的音乐、乐器大量流入,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所采纳,并被国人改良发展,逐渐将中国原来的乐器排挤出乐坛。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作为独自欣赏的乐器流传了下来之外,正式在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乐手只是供人驱使的“伶人”,只能为士大夫表演,不对大众表演,社会地位较低。即便像唐朝音乐家李龟年那样著名,也不会有什么政治地位。因此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

后来,“八音”用来泛指音乐,因此会发出音乐的盒子就被称为“八音盒”。

 

 

古人常说的弹琴是指什么琴?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因缚弦七根又称七弦琴,或丝桐、绿绮等。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形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徽”。唐朝诗人刘长卿有诗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指的就是古琴,“泠泠”则指的是古琴的音色。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明:潞王中和琴。

物琴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现存的南北朝至清代琴谱有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由此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改为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到了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沿续至今。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大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就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古时,人们用琴、棋、书、画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如摔琴谢知音的俞伯牙、作《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等。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由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的不同,琴人还分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古琴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之一。

 

 

古代刑罚中的重罪要诛九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诛十族又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的宗法社会。诛九族的刑罚思想就是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在封建统治者看来,灭族是最有效果、最有威慑力的刑罚。秦始皇登基后开始实行“族诛”的酷法,后经历代帝王的丰富和完善,族诛从起先的“夷三族”,逐步上升到五族、九族。据清初学者刘继庄的《广阳杂记》卷一记载:“(诛)九族始于隋炀帝。”《唐六典
?注》提到:“(炀帝)末年商:奴隶受刑陶塑严刻,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杨玄感反,诛九族,复行辕裂枭首,磔而射之。”这大概是诛九族最早的案例记载了。

九族是指九代的直系亲属,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九族是父族四,即是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一家及岳母的娘家。

自古以来最严厉的刑罚莫过于“诛九族”,但明朝甚至出了一桩“诛十族”的大案。起因是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朱允炆的政权后,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坚决不从,因此不但株连九族,还加上了朋友和学生,被诛十族。此案连坐被杀者达八百七十三人,其他外亲之发配充军者高达千余人。后世便常用“十族”一词指代此案。

 

 

古代的刑罚都有哪些?

 

商:刖刑奴隶守门鬲中国从夏商周时期就制定了严格的刑罚制度,最基本的是五种,称为“五刑”。早期的奴隶制五刑和后期的封建制五刑有较大的区别。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随后向封建制五刑过渡,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当然,这两种五刑制只是对古代刑罚的一种概括,不能完全包纳古代的刑罚。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剕(刖)、宫、大辟。墨刑,又称黥刑,就是在罪人的面额上或额颊上刺字涂墨,这是最轻的一种刑罚。劓刑,即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剕刑,也作刖刑,指砍去受刑人的脚趾或脚的重刑。宫刑,又叫腐刑,就是割掉受刑人的生殖器官,男性为去势,女性为幽闭。这是五刑中除死刑以外最重的刑罚,一般适用于较重的犯罪者。大辟,就是死刑的总称。除了砍头,还有车裂(五马分尸)、汤镬(将人煮死)、腰斩、凌迟及弃市等多种死刑的方式。

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到了隋唐正式成为法定刑罚。笞是笞打,刑具用小荆条拧成,到了清朝则用竹板做成。这种刑一般打臀部。受刑的轻重和行刑人有关,可以徇私舞弊。笞分为五种等级: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杖,用粗荆条拧成,也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一百。击打部位是背、臀和腿。徒,是强制犯人劳役的刑罚。分为五等:一年,一年半,两年,两年半,三年。唐朝不附加杖刑,而宋朝则加脊杖。流,就是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隋的流刑分三等: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二千里,分别劳役二年、二年半和三年。唐朝则各加一千里,但劳役时间减少,都是一年。死,就是死刑。隋唐之后一般是两种:绞和斩。宋元明清还加上了凌迟。明清加枭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指的是哪条河?这里的河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注入渤海。大约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以炎帝、黄帝两个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的本义是花,是美丽的象征;“夏”的意思是大,是禹的族号。汉代以后,渐称汉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并把黄河称为“母亲河”、“四渎之宗”。

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历经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大的改道。因此,有的村庄原来在黄河东面,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变为在黄河西面。后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

 

 

为什么人们称黄河是九曲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的黄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的蜿蜒曲折。

黄河上游是我国藏族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

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
 
 
 
 
 
 
更多精彩点击:http://hbs.360doc.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