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生成
─── 著者 SSR1939
祖气(父母所给)之内,含抱阴阳,化为土也,见图一。
土分戊己,土气左旋,则为己土;土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见图二。
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

值得提出的是:一气周游理论认为:脾、肝、心、肺、肾五脏均是由一气中的阴气所生;而一气中的阳气在周游时所生的则是胃(土)、胆(木)、小肠(火)、大肠(金)、膀胱(水)。因而有“阴生五藏,阳生六腑”之说。脏与腑的对应关系如下:
肝→胆 心→小肠 肺→大肠 肾→膀胱 脾→胃
上面没有提到三焦,三焦也是六腑之一,是中医学脏腑中的一个名称。三焦是什么哩?
三焦即上、中、下焦之统称: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等脏器。它是分属于胸腹部的三个区域。所以说,三焦是指一些脏腑的组合,且能发挥具体的功用。
从功能上来讲:上焦如“雾”,指心肺的敷布作用;
中焦如“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
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总的说来,三焦是输送水液、养料和排泄废料的通路。 中医认为,心是统帅五脏的,六腑则是由三焦主持着运行。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绘出五脏六腑的象位图如图三所示。

脏腑表里关系
从上面分析可知,一气经由木区时其阳生“胆”、其阴生“肝”。阳在外、阴在内,故曰:肝胆互为表里。与此类似,小肠与心,大肠与肺,膀胱与肾和胃与脾等也呈表里关系的。这里提及的脏与腑应包括它们各自的经络等部分。
互为表里的关系是中医治疗时的重要理论依据。如大便秘结可能是肺气肃降不正常,津液不能下达所致;反之,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也可影响肺气不利而咳喘。这些都是西医无法理解的,这也是中医比西医的高明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