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质生活是怎样炼成的——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1-10-08
优质生活是怎样炼成的

http://www. 2011-09-15 22:15:26

  ——玉溪上版"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的启示

玉溪处处皆公园,人们闲暇都喜欢走出家门,自娱自乐。
记者 蔡传斌 摄

广场文化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宜居的城市、慢节奏的生活,使玉溪人多了几分从容与悠闲、少了几分浮躁与焦虑。

       策划人语:

  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坚持五大发展战略,在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这一系列努力,极大地增强了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和满足感。循着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玉溪找到了一条通往优质生活城市的道路。

  玉溪新闻网讯(记者  吕向群/文  曾永洪/图)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发布了"2011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我市名列"2011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第八名。"2011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排行榜"上榜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杭州、成都、珠海、济南、吉林、玉溪、张家港、常熟。

  于1998年在香港成立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是一家由两岸四地和国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一个专门从事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国际性学术团体。按照该会研制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优质生活城市的主要特征是:收入--消费结构合理,自然环境良好,气候资源优越,社会保障稳健,文娱休闲丰富,人口素质较好,生活便利,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带给居民良好的生活感受。

  与玉溪荣膺"中国百强城市"等桂冠不同的是,"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排行榜"不仅仅强调具体的指标、数据,更多还强调居民的生活感受。虽然在发达程度、城市资源等方面无法与同时上版的香港、上海等相比,但作为一个生活殷实、环境宜居的小城,既拥有城市的便利与舒适,又避免了现代城市病的困扰,优良的生活品质成为玉溪与众多发达城市比肩的重要理由。

  而玉溪上版"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五大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结果。循着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玉溪找到了一条通往优质生活城市的道路。

  五大战略夯实发展基础

  优质生活城市的基础从何而来呢?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最现实的就是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这与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强调的"收入--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基本是一致的。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生态立市、烟草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化和市"发展战略和"三优一特"经济发展思路,玉溪市国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368.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36.5亿元,增长79.2%,年均递增12.4%,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9.6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091元;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财政总收入从2005年的14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4.4亿元,增长1.1倍,年均递增16.3%;地方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33.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3.5亿元,增长1.5倍,年均递增19.9%,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15个百分点。

  在全市经济保持快速稳步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8842元增长到2010年的16471元,增长86.3%,年均递增13.2%,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9.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314元增长到2010年的5747元,增长73.4%,年均递增11.6%,年均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4.4个百分点。

  与收入同步增长的是存款的稳步增长。据统计,玉溪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188.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4.7亿元,增长98.5%,年均递增14.7%,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9029元增加到16291元,增长80.4%,年均递增12.5%。

  收入和存款的逐年递增,使玉溪人有了更多的条件改善自己的消费结构。据玉溪市统计局评估,近年来,玉溪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实现了由量向质的转变。城镇由"发展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变,农村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以群众最为关注的住房为例,近年来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36.7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42.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从41.5平方米增加到43.5平方米,农村钢混砖木结构房屋的比重由65.3%提高到69.0%。

  此外,家用汽车的消费性支出快速增长。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汽车拥有量从2005年每百户拥有6辆,提高到2010年每百户拥有21.8辆,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4%。其中红塔区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汽车拥有量从每百户拥有12辆,提高到每百户拥有37辆,增长了2.1倍,年均递增25.3%。在玉溪这样的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车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随着经济能力的增长,私家车作为代步工具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居民购车能力在不断上升的同时,购车档次也不断升级。在成都一家药业公司工作的何先生多次往返玉溪,他告诉记者,与其他城市难得一见好车不同的是,玉溪随处可见各种好车、新款车。而他认识的很多玉溪朋友都已经换过车了,好多家庭已经拥有第二辆车。

  除机动车之外,家用洗衣机、液晶电视、电冰箱、移动电话、电脑等已成为普通家庭最常见的家电;食品支出已不再占生活消费支出的大头等情况,都反映出玉溪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生活在向"享受型"发展。

  生态立市锻造宜居城市

  有了经济上的富裕,距离优质生活大大前进了一步,然而,优质生活还有另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宜居的生态环境。社会越进步,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高。因此,自然环境良好,气候资源优越成了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估一座城市是否享有优质生活的重要条件。

  玉溪拥有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一年四季温差在16℃之间,年平均气温17.4℃-23.8℃,夏无极暑,冬无极寒使这座城市以气候好而著名。近年来,循着市委书记孔祥庚多次强调的"努力建设最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的工作思路,玉溪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城市变得舒服美丽,市民普遍感到宜居宜业。

  事实上,早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四大发展战略,其中"生态立市"列首位。当时,抚仙湖水质从Ⅰ类下降到Ⅱ类,在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完成了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工程,取缔抚仙湖营运机动船艇,拆迁沿湖违章建筑,实施环湖文明走廊工程、城乡清洁工程,使抚仙湖恢复并保持了Ⅰ类水质。同时,通过出流改道和九龙池引水工程,将上亿立方米水资源引入中心城区,大手笔打造以水为特色、以聂耳文化为灵魂、以"两山两河、南北分工"为构架的北片文化区和南片工业区,并规划实施老城改造、城市防洪水系建设、东风水库除险加固、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生态景观改造等建设项目,玉溪生态城市初具雏形。

  如今,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由6年前的16.4平方公里扩大到24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6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2%,城市污水处理率67.1%,生态城市的建设让玉溪百姓确确实实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2009年,香港市民陈先生在对玉溪进行深入考察后,在山水家园买了两套别墅,准备将来到玉溪定居。"因为昆明气候好,我以前常住在昆明。看了云南台相关报道后才慕名来到玉溪。那个报道说玉溪的夜景做得比昆明都好,我实地一看,玉溪不但夜景漂亮,整个城市都很漂亮,感觉住在玉溪比住在昆明还舒服,就决定在这买房了",陈先生告诉记者。谈及选择玉溪的理由,陈先生认为玉溪城市人口不多,却拥有玉溪大河、聂耳音乐广场,出水口、红塔山等诸多免费的公园景观,出门车不算堵,路也通畅;城市不大,但教育、医疗资源在云南省的州市里首屈一指,"这样的城市在内陆并不多见",陈先生由衷地赞叹。

  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玉溪市委、市政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玉溪变成一个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一个让人有幸福感的城市。随着玉溪城市硬件设施的进一步改善,玉溪作为宜居城市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民生举措提升幸福指数

  幸福是什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认为城市幸福感是指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的向往度、赞誉度。而市民对一座城市的认同感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解决得怎样。近年来,玉溪市委政府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投向民生,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为人民群众编织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络。

  五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排除D级危房30.9万平方米,建成农村教师安居房7659套,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

  市委、市政府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通过努力,五年来玉溪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6.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面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3万多8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了高龄津贴;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7.8万户,建成廉租房24.4万平方米。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开始执行的新农合增资提标新政。按照新政规定,玉溪市将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120元提高到284元,全面开展了65岁以上农民门诊慢性病定额补偿试点,开创了让170万参合农民告别看病贵的"玉溪模式"。记者了解到,按照新农合二次提标的相关规定,普通门诊不设起付线,村级按40%-45%补偿,乡级按35%-40%补偿,门诊补偿每人每年累计不低于200元,并开展10个以上特殊慢性病疾病门诊统筹补偿工作;对符合新农合政策规定的普通住院患者的费用,乡镇级报销比例为95%-100%,县区级报销比例为75%-90%,省、市级报销比例为55%-70%;参合农民普通住院年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0万元,大病再次补偿为50%,最高支付限额每人每年为6万元。这样一来,玉溪参合群众每人每年的住院补偿封顶线达到16万元。

  "人上60岁病就来找了。以前看病都得自己花钱,不到万不得已还真不敢上医院。现在看病国家出大头,我们有个头痛脑热的都会及时就医,没人愿拖了。"李棋街道办事处下赫村村民韦萍英告诉记者。

  在较好地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同时,农村养老保险也有新突破。如新平县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县60岁以上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中央补助的基础养老金55元。按照2007年底市政府出台的《玉溪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全市老年人还享有免费进公园、公厕、乘公交车、看病免普通挂号费及给80岁以上无退休金收入老人发放保健(长寿)补助(高龄津贴)等26项优待制度。红塔区今年还率先实现免费就读区属高中。以上民生举措,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感到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文化和市满足精神需求

  在物质生活资料不断丰富的基础上,人不再为物所累,而有了更多闲暇进行文化消费与精神娱乐。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相呼应的是,2010年,玉溪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明确将"文化和市"列入玉溪市发展战略之中。此举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玉溪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玉溪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高扬聂耳旗帜、打造聂耳文化品牌"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全力推进聂耳文化建设。成立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建设打造聂耳文化品牌新载体;设立聂耳纪念日,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建设了一流的聂耳文化广场、聂耳音乐广场及聂耳图书馆、聂耳纪念馆、聂耳大剧院等文化标志性设施群;聂耳文化广场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定期举行升国旗仪式。尤其两届聂耳合唱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玉溪市还全面推进文化硬件设施的改善,并通过开展高水平、高规格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玉溪人有了更多与全国乃至世界优秀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据悉,聂耳大剧院已承办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和香港、北京、上海、新疆、内蒙古、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市场化演出上百场。聂耳图书馆现有藏书近40万册,杂志1000余种,报纸200余种,成为市民读书阅报、汲取知识的好去处。全市还建成农家书屋300多个,其中红塔区、华宁县、易门县实现了全覆盖,农家书屋建设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农家书屋建设的样板,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财政部和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的充分肯定。全市建立市、县级老年人活动中心15个,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32个、社区及村级老年活动中心(室)3167个,有老年大学10所,学员7000人,老年学校367所,学员6万人。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内容,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玉溪人的文化品味。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玉溪的博物馆、纪念馆均免费开放,使市民有了亲密接触并深入了解当地馆藏文物的机会;公园的免费开放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活动、休闲娱乐的场所。

  广场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近年来,玉溪市高度重视打造广场文化,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广场文化形式。2007年以来,聂耳文化广场开展了多场欢乐周末大舞台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并通过放映露天电影、水幕电影、专业教师教跳国标、大众健身操、太极柔力球等活动,营造了丰富的城市广场文化,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县区也结合县域特色,发挥优势,纷纷开展丰富多彩、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广场文化活动。

 编辑:吴坤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