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玉溪实践
背景 4月22日,在2016年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竞争性评审中,玉溪市凭借扎实的工作基础、系统的规划措施、优良的整体设计能力等优势获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成为全省唯一、全国14家海绵城市试点之一。5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会,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城市发展道路。 话题
当“海绵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一大方向,玉溪的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玉溪正努力理解把握其内涵和本质,以务实的工作践行其理念,以有效的成果推进高原山地城市建设和管理。 从资源到生态 发展理念的绿色转变 玉溪市地处滇中腹地,因玉溪大河“碧玉清溪”而得名。生命起源地、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等“一地四乡”是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在云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玉溪的位置举足轻重。玉溪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三湖”蓄水量,占全省九大高原湖泊的69.5%,是云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高原湖泊功能保护区,构成了红土高原最湿润的绿色版图。“三湖”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将助推玉溪实现从“生态立市”到“山水湖城,宜居玉溪”的转变,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玉溪,开创玉溪生态文明新时代。 近年来,玉溪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径流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等突出问题,亟需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加以解决,并为西部高原山地同类中小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自成为“海绵城市”试点以来,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指挥部,积极开展项目建设和理念政策宣传等活动。一年多来,全市上下从思想认识聚焦到部门行动集合再到城市管理机制创新都做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目前,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有山水佳园小区、聂耳东路以及玉湖片区,面积约2.1平方公里。玉湖片区作为汇水片区已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要求。 在出水口生态公园,昔日单纯的水景观已被改造成集收集、沉淀、净化、景观、再利用等功能为一体的人工湿地。灿烂的阳光下,白鹭翻飞,鲜花掩映的“下沉式花园”显得更加赏心悦目;靠玉江高速偏坡地带,两条纵横交错的植草沟里,碧绿的青草宛如地毯一直向前延伸,勾勒出一幅当前玉溪市积极“以低冲击开发”理念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湿地工程的图景。目前,在玉溪大河、城市东部山地公园、东风北路等区域,相关部门开始了海绵城市理念的尝试,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幸福玉溪。 玉溪市委书记罗应光表示,建设海绵城市,是玉溪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强力支撑,是保护国家战略水资源、全面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玉溪市打造高原地区阶梯型坡地海绵城市规划样板、引领西部山地中小城市发展示范的坚定目标。在城市发展提升“气质”的道路上,玉溪市委、市政府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着力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绿地工程。 “绿色生态是玉溪的本钱,再怎么发展也不能把本钱亏完、把家底输光。”罗应光说。 从建设到管理 创新实践的玉溪样本 理念转变,带来创新实践。 传统的城市开发方式导致城市水生态功能被削弱。目前玉溪市中心城区的河道多为硬质驳岸,滨岸无绿化带;大型的公园与绿地存在使用功能偏重、生态功能偏弱的状况,水生态需进一步改造完善;河湖生态岸线薄弱,未统筹河道防洪与生态景观功能;雨水利用严重不足,地表硬化导致城市水文循环破坏…… 面对问题,玉溪坚持“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注重顺应自然,严格保护好青山绿水,走绿色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高原之上山湖壮美、聂耳故里人居淳美、烟草名市功能擅美、山坝之中城乡隽美、古滇福地民族和美的“五美融合”。 城市一方面面临着水资源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雨季来时又容易发生内涝。如何杜绝“城市看海”的尴尬局面,充分利用水资源?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其中,增加城市绿化是关键。让绿化带“沉下身子”,让硬邦邦的水泥设施“张开口子”,接纳下雨时的路面积水,并将部分雨水留下来,就地消纳和利用,这正是“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内容。在红塔区抚仙南路延长线,绿化带不仅是扮靓城市的景观,也是渗水、蓄水的“海绵体”;两旁的石阶,也不再是单纯的挡水、挡土设施,而是变身为疏水的通道,这就是红塔区首条按照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的市政道路。 玉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田江龙介绍,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功能与人工设施之间的配合与衔接,协调蓄水和排水等各环节关系。此外,在绿化带树种选择上,建设部门也征求了园林部门的意见,选择耐水性较好的迎春柳、杜鹃等本土植物进行栽植,将绿化带真正打造成城市的“海绵体”。 玉溪在抚仙南路延长线探索和形成的经验,将逐步推广应用到全区其他新建道路的建设中。此外,红塔区还将进一步扩大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逐步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绿地与广场,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改造,实施雨污分流,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据介绍,“海绵玉溪”将通过试点,建成高原湖泊地区“山·城·湖”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样板示范区,积极探索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研究、多规合一、控规动态维护一张图等城市规划新理念,引领和带动一批西部高原山地中小城市开启海绵城市建设,在生态敏感地区形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而玉溪市也将在三年试点期内,继续修正和完善海绵城市相关配套政策机制,并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将智慧城市的理念与各种集中或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城市设施协同,使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更加智慧高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 本报记者 余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