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篇小说《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全书共20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到13回因故中止,后重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始全。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小说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这块风光如画、景色迷人的土地上,正发生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封建官吏大逞淫威,肆意虐害百姓,造起一座活地狱。
小说的突出处是揭露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很少揭露的“清官”暴政。作者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历来小说皆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刘鹗笔下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要做大官”而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玉贤是以“才能功绩卓著”而补曹州知府的。在署理曹州府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衙门前12个站笼便站死了2000多人,九分半是良民。于朝栋一家,因和强盗结冤被栽赃,玉贤不加调查,一口咬定是强盗,父子三人就断送在站笼里。董家口一个杂货铺的掌柜的年轻儿子,由于酒后随口批评了玉贤几句,就被他抓进站笼站死。东平府书铺里的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玉贤的真相:“无论你有理没理,只要他心里觉得不错,就上了站笼了”。玉贤的逻辑是:“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语说的好,‘斩草要除根’。”为了飞黄腾达,他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屠刀。老残题诗说,“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本质。刚弼是“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他曾拒绝巨额贿赂,但却倚仗不要钱、不受贿,一味臆测断案,枉杀了很多好人。他审讯贾家十三条人命的巨案,主观臆断,定魏氏父女是凶手,严刑逼供,铸成骇人听闻的冤狱。
小说还揭露了貌似贤良的昏官。山东巡抚张宫保,“爱才若渴”,搜罗奇才异能之士。表面上是个“礼贤下士”方面的大员,但事实上却很昏庸。他不辨属吏的善恶贤愚,也判断不出谋议的正确与错误。他的爱才美德,却给山东百姓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办盗能吏”玉贤是他赏识的,刚弼也是他倚重的,更为严重的是他竟错误地采用史钧甫的治河建议,废济阳以下民埝,退守大堤,致使两岸十几万生灵遭受涂炭。在小说中楔入的桃花山一段插话中,着重写了隐居在荒山中的两个奇人□姑和黄龙子。通过两人的言行宣扬了作者所信奉的太谷学说,同时对当时的革命运动,即所谓“北拳南革”,即北方的义和团和南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恶毒的诋毁和诅咒,攻击他们都是“乱党”。义和团来势猛,他说“几乎送了国家的性命”;革命党起势缓慢,他认为“莫说是皮肤小病,要知道浑身溃烂起来,也会致命的”;告诫人们不要“搅入他的党里去”,表现了作者落后、反动的一面。
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他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船上有几种人:一种是以船主为首的掌舵管帆的人,影指当时上层的封建统治集团。作者认为他们“并未曾错”,只是因为是走“太平洋”的,只会过太平日子,不意遇上了风浪,所以毛了手脚,加上未曾预备方针,遇了阴天,日月星辰都被云气遮了,所以就没有依傍。再一种人是乘客中鼓动造反的人,比喻当时的革命派,污蔑他们都是些“只管自己敛钱,叫别人流血”的“英雄”。宣扬如果依了他们,“这船覆得更快了”。还有一些肆意搜刮乘客的“下等水手”,则是指那些不顾封建王朝大局、恣意为非作恶的统治阶级爪牙。作者对他们也很反感,视为罪人。究竟怎样才能挽救这只行将覆灭的大船呢?作者认为:唯一的办法是给它送去一个“最准的”外国方向盘,即采取一些西方文明而修补残破的国家。
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有些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如玉贤指毓贤,刚弼指刚毅,张宫保为张曜,姚云松为姚松云,王子谨为王子展,申东造为杜秉国,柳小惠为杨少和,史钧甫为施少卿等,或载其事而更其姓名,又或存姓改名、存名更姓。黑妞、白妞为当时实有之伎人,白妞一名王小玉,于明湖居奏伎,倾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称。废济阳以下民埝,乃光绪十五年(1889)实事,当时作者正在山东测量黄河,亲见其惨状。正如作者所自言:“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须征诸实在。”
《老残游记》的艺术成就在晚清小说里是比较突出的。特别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有其独特成就。如在写景方面能做到自然逼真,有鲜明的色彩。书中千佛山的景致,桃花山的月夜,都明净、清新。在写王小玉唱大鼓时,作者更运用烘托手法和一连串生动而贴切的比喻,绘声绘色的描摹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称赞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刘鹗还曾写有《老残游记》续集,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之间。据刘大绅说,共有14回,今残存9回。1934年在《人间世》半月刊上发表4回,次年良友图书公司出版6回的单行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残游记资料》收录了后3回。续集前6回,虽然也有对官僚子弟肆意蹂躏妇女恶行的揭露,但主要的是通过泰山斗姥宫尼姑逸云的恋爱故事及其内心深入细微的思想活动,以及赤龙子的言谈行径,宣传了体真悟道的妙理。后三回则是描写老残游地狱,以寓其惩恶劝善之旨。
此外还残存《外编》4700余字,写于光绪三十一年以后。除《老残游记》外,刘鹗著有天算著作《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治河著作《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医学著作《人命安和集》(未完成),金石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诗歌创作《铁云诗存》。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铁云诗存》,其诗清新俊逸,功力颇深,反映了他的一些行踪和思想感情。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以老残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全书对人物、景物描写都很细腻生动。如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鲜明。《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韵味。作者写景的特点是自然、逼真,有鲜明的层次和色彩,可以作为优美的散文来读。
严薇青:《老残游记》中的济南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以长于治河,清光绪十六年(1890)被山东巡抚张曜从河南调到山东;光绪十九年(1893)去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他在山东不过三年多的时间,但他熟悉山东,热爱济南,在他写成的著名的《老残游记》中,热情地描述了他所接触到的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人间胜境,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不少人由于读了《老残游记》而向往济南。
《老残游记》首先通过主人公老残介绍了济南的自然景物和一些古迹名胜。老残是从“古千乘”即现在山东省博兴一带坐车到济南的。他所经过的济南市东南郊的龙洞、佛峪正是秋老霜浓观赏枫叶的胜地;南边佛慧山上入秋后野菊丛生,济南十六景中的“幽涧黄花”、八景中的“佛山赏菊”指的都是这里。所以老残进入济南城之前,就看见“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感到“颇不寂寞”。 老残先坐船游览了大明湖的历下亭,看到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历下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对联。历下亭在大明湖中间偏东的小洲上。它由于唐代齐州司马李之芳曾在这里宴请杜甫和北海太守李邕,杜甫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而知名。何绍基写的行书对联正是摘录杜诗中的两句,“历下”原诗作“海右”。亭外花木扶疏,绿荫匝地,是大明湖上著名的古迹之一。 老残从历下亭乘船来到铁公祠,它是清代山东盐运使阿林保重建的。除去铁铉的祠堂,外面还有假山、游廊、荷池、茅亭以及文人墨客题写的碑文。 老残“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得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实在奇绝”。老残不由得叹赏铁公祠大门里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真正不错”! 老残在铁公祠旁还看到了破旧的古水仙祠和祠前的对联:“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遗憾的是水仙祠以后不久即已倒塌。后来有人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小的藕神祠,由清人符兆纶撰写了《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记》,推戴宋代词人李清照为藕神;但是没过多久,这座藕神祠也已毁掉了,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老残先后在济南看了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它们和珍珠泉合称济南四大名泉。趵突泉“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早已见于《水经注》。它是济水伏流在地面上创出来的“奇迹”,老残看来:“池子正中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这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这趵突泉清代诗人称为“声闻百里雷,光艳三堆雪”;甚至传说在一次大雷雨中,忽然一条巨龙把头伸进屋来,泉水涌起丈余,在这里举行宴会的官员们刚刚上马,水就到了马腹,以致落马坠水淹死好多人。 金线泉,宋人《能改斋漫录》里说它“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老残看到的仍是“在水面上摇动”“游丝一样”。这条金线的形成,几百年来没人能作出解释,老残看过之后,认为“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不能不说这是过去对金线泉所作的最好解释。 老残去看黑虎泉,先是看到河里一丈多长的翠绿水草随水摇摆,“煞是好看”,随后经茶房指点才看到窗下的黑虎泉。原来“有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那老虎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可见泉水最初并不引人注意,但喷珠飞沫的声势却不同于一般。 老残对店主谎称:他去抚台衙门是为了里面有个珍珠泉,要去“见识、见识”。虽没有直接描述,倒也让人可以想见泉中的串串珍珠,晶圆玉润,不断从水底上冒的奇观。 济南的古迹老残还看了和大舜有关的舜井和历山。前者相传为大舜所凿;后者相传大舜曾在山下耕过田;所以历山又名舜耕山。井和山都给老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舜井锁蛟的传说和当时井旁铁柱子上垂到并里的那条生了锈的粗铁链子,使人不能不相信实有其事,并担心一旦“铁树(指井上的铁柱子)开花”,蛟就要按照仙人的誓约,扭断铁链,发动大水,飞出井来。
接着老残去看了汉朝陈遵的投辖井。陈遵性情豪放,嗜酒好客,每次留客人痛饮,总要关起大门,并把客人车轴两头的铁键子卸掉,防止半路逃席。投辖井究竟应在西安,还是济南,我们且不管它,老残去的时候,井旁西墙上镶嵌着一块刻着“陈遵投辖井”的灰砖则确是事实。 老残看到的投辖井在金泉书院,其实就是尚志书院,俗名尚志堂,它是同治八年(1869)在山东巡抚丁宝桢主持下修建的。门上原有“金泉精舍”的匾额,所以《老残游记》里叫它金泉书院;虽是书院,却是泉木清幽,任人游览。仅凭丁宝桢当年杀死权监安德海这一史实,也是值得老残去看看的。 老残接触到的济南街道和店铺也往往是实有的。老残来到济南,当天就住在小布政司街高升店。那是清朝布政司衙门前面的一条东西街,原叫“布政司小街”。这条 “小”街人烟稠密,高升店就是其中一处较大的客店。店里有宽大的院落;院内有小溪萦绕;客房很多。老残是否真在这里住过,并不一定;但是《老残游记》影响很大,高升店的主人也以老残在他的店里住过为荣。 第十四回老残和黄人瑞商议为妓女翠环赎身时,说他在省城有容堂存放着四百两银子。有容堂就在小布政司街东头路北,是当时有名的南纸店,以出售笔墨、宣纸、折扇扇面和套色信笺等出名。 老残刚来济南,店里放着黄瑞和为治病酬谢他的一千两银子,感到不放心,拿了八百两让院前大街日升昌汇票庄给他寄回江南老家去。院前大街就是巡抚衙门前面的大街。是当年济南最繁华的大街。它既是大小官员趋奉奔走的必经之路,也是全城的经济中心,大商号都设在这里。日升昌是当时国内有名的汇票庄,在全国各大小城市都设了分号。 老残游大明湖时,上下船都经过鹊华桥。鹊华是桥名,也是街名。它是济南到东城往来的交通要道之一,西边是全省秀才来应乡试的考棚;往东是学政,俗称“学台”的衙门;南边离巡抚衙署不远;北面即是风景幽美的大明湖。桥是青石结构、高大的拱形单孔石桥,过去站在桥顶可以北望著名的鹊山、华山。济南八景中的“鹊华烟雨”就是这里。 老残知道吴二浪子在齐河做案后跑到济南,住在按察司街南胡同张姓土娼家。齐河县差人许亮按照老残的擘画终于使吴落网。这条胡同在济南按察司街中间路西,旧名“仓湾”,一直到民国时期都是生活悲惨的下等妓女聚居的地方。 老残在济南见到的人物,还有高绍殷、张宫保、黑姐、白妞和梦湘先生。老残通过高绍殷见到张宫保。张宫保是影射山东巡抚张曜(1832—1891)。张曜,河北大兴人,以镇压捻军和少数民族起义起家。在任河南布政使时,御史刘毓楠参奏他“目不识丁”,遂改官“总兵”。他从此发愤读书,以后又改授文职,由广西巡抚调任山东巡抚。他于光绪十二年(1886)调到山东,注意到黄河之灾,先后疏浚海口,挑淤培埝,做了一些整修工作;据说一年几乎有三百天驻在黄河工地上。光绪十七年(1891)他在黄河上监工时突然“疽发于背”,医治无效死去。后来人们在大明湖北岸给他修建祠堂,并传说他成了黄河水神,每当黄河出现险情,向他祈祷就能化险为夷。 老残在大明湖畔明湖居听“书”是极为精彩的篇章。黑妞、白妞,也实有其人。据清末凫道人《旧学庵笔记》说,光绪初年历城(今济南市)有黑妞、白妞姊妹在明湖居“奏技”,轰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另据“游艺中原客”《历下志游》和王以慜《檗坞诗存》,白妞十六岁时曾跟随父亲在山东临清献艺,“眉目姣好”“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夺人,不少羞涩”。老残听白妞演唱,“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象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忽而悄然无声,忽而又一声飞起,百声俱发,“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白妞说的《黑驴段》也是梨花大鼓中的保留唱段:“说黑驴儿,道黑驴儿,黑驴黑得有意思儿……”每句最后一字都用儿化,刻画黑驴形态,越说越快,但是字字清楚,听起来清脆利落,深受听众欢迎。 老残听白妞姐妹说书后,有一位“梦湘先生”说:“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白妞)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这位“梦湘先生”就是《檗坞诗存》的作者王以慜(1855—1921)。曾与刘鹗同在山东巡抚幕中,待他说过,“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见济南的观众也真算得上艺术家的知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