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港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abcd396 2011-10-08



第A09版: 新农村

 


2011年8月9日













 
虫草专家老沙


  老沙在向记者展示“瓶装”虫草。





  蛹经过注射菌种后长成了蛹虫草。

  □本报记者 徐卫峰 见习记者 陈超

  “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冬虫夏草是个宝”,这是我国独有的一个奇特物种,主要产于青海、西藏等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按照今天科学的说法,冬虫夏草其实是一种虫草真菌寄生于中华蝙蝠蛾幼虫的体内,在一定的温度环境下,从被感染的幼虫上慢慢长出子实体。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子实体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所以说,真正的冬虫夏草都是野生的。

  由于野生冬虫夏草分布地区狭窄、自然寄生率低、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所以本身资源比较有限。近年来又由于冬虫夏草主产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严重破坏,大量盲目不合理采挖致使资源日趋减少,产量逐年下降。现在,市场上一公斤的虫草能卖上三十万元的价钱。

  不过,沙永华的虫草可没这么贵。“用活体蚕蛹培育的,一公斤8000元;用大米培育的,一公斤1000元。”——冬虫夏草生长在高海拔地区,老沙的虫草长在张家港,而且价格还这么便宜,这其中有什么“门道”?

  稀 奇

  虫草“住”在罐子里

  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虫草种植户沙永华位于金港镇高桥村的厂房。一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略显陈旧的厂房。记者心里泛起了嘀咕:这样的地方能培育出号称“软黄金”的虫草吗?

  走进车间,当老沙打开他的虫草培育室时,眼前的一幕让记者大感稀奇:只见一排排铁架子上,摆放着许多玻璃罐头瓶,里面长着一簇簇黄色的就是虫草,类似于去了菌盖的金针菇——这些虫草并不是深埋在土壤里,而且无论是从颜色还是质地、生长环境上,与记者想象中的都相差甚远。这是一种什么虫草呢?

  “这种虫草叫蛹虫草,学名北冬虫夏草。你说的那种野生的冬虫夏草是不能人工培育的,只有这种才能人工培育。”老沙告诉记者。原来,在1958年,这种北冬虫夏草在吉林省首次被发现,经过鉴定,它跟冬虫夏草是同一个属,是真菌感染一些鳞翅目虫蛹后长成。研究发现,这种虫草不仅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还具有一些特殊的营养价值。经过人们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这种虫草已经实现了人工培育,老沙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记者发现,这些“住”在罐子里的蛹虫草颜色淡黄,长在一个饼状的、颜色有点发白发黄的东西上面。“蛹虫草,顾名思义就是长在虫蛹上的,但这怎么看都不像是虫蛹啊?”面对记者的疑问,老沙笑着告诉记者:“自然界中的蛹虫草,就是从虫蛹上长出来的。但我这个,是按照虫蛹的营养成分配置的培养基。你看到的这个草下面没有虫蛹,但它实质上就是蛹虫草。”

  虫草长在玻璃罐子里已经够让记者惊奇的了,现在记者又发现,培养蛹虫草居然可以不用虫蛹,这实在太稀奇了。

  惊 叹

  大米作为培养基

  那这个培养基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呢?

  “这不就是些大米吗?”难道大米里也能种出虫草?记者觉得不可思议。

  “是的。”老沙指着装有虫草的罐子告诉记者,“我们用大米掺上虫蛹粉、黄豆粉,还有葡萄糖、蛋白胨等,还有其他一些材料。”就相当于在罐子里模拟了一个虫蛹的身体。

  老沙高中毕业。虽说那个年代的高中毕业生已属不易,但要攻克人工养殖虫草关,老沙似乎还缺点“学术根基”。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老沙以前在双山岛承包了一块水面养殖珍珠,买了不少科普知识的书籍,其中就有一本是关于蛹虫草的。误打误撞的,靠着这本书,老沙从此走进了虫草的世界。

  “当时我也分不清蛹虫草和冬虫夏草的区别,就以为都是冬虫夏草。”老沙告诉记者。当时是1996年,冬虫夏草的市场价格在每公斤7000元左右。当时的老沙觉得,他找到了一个赚大钱的门路。通过朋友介绍,他与北京的一家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并要到了固体菌种。回到张家港后,老沙又去买了500个瓶子。从此,老沙就天天在家里研究制作培养基。

  “不懂的,就只能自己试、自己摸索。”每次,老沙满怀信心地配好培养基,再把菌种放进去,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整整3年,老沙把所有精力都交给了这些罐头瓶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四个年头,他的实验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有一半的罐头瓶里长出了黄色的虫草。

  “当时我就觉得,成功了。”欣喜若狂的老沙决定规模化种植,从实验室最初的三五百瓶,一下子扩充到了3万瓶。但让老沙没想到的是,结果却与他的预想大相径庭。

  “租厂房、雇工人、买原料,当时一共花了大概有40万元。”所有的接种、消毒等工序都是老沙亲自完成,但这一次,3万瓶的存活率不到10%。

  “还没有真正地掌握里面的技术啊。”痛定思痛,老沙又埋头攻克虫草关。2004年,在老沙培育蛹虫草的第8个年头,经过上千次的实验,老沙的配方和技术越来越成熟,80%的罐头瓶里都能长出浅黄色的虫草。

  佩 服

  蚕蛹长成蛹虫草

  就在旁人都以为老沙要大规模种植的时候,老沙却又做出了一个新的决定:放弃固体菌种,改为培养液体菌种——别看两者才是一字之差,在技术上却是全新的挑战。

  “固体菌种费时间、周期长、产量低。”老沙告诉记者。经过一年多时间、不下300次的试验后,到了2005年,老沙看到了希望。“不管是培养基,还是液体菌种,配方都做得恰到好处。”然后,老沙用这个配方一次接种了6万瓶。

  接下来的日子,老沙每天都在期待和不安中度过,直到50天后,老沙心里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地:“基本上能达到80%都成功了。”——当时,老沙心里就冒出了4个字:“我要发了。”

  这一次,老沙收获了150公斤的虫草。不过,销路怎么解决?——老沙的厉害不光是表现在搞技术,其实早在两三年前,他就已经把销路找好了:“虽然以前一直没能大面积种植,但每年还是有一些产出的。我就带着这个到了广东,跟几家餐馆的老板碰头后,他们都很欢迎。”

  接下来,老沙又将目光盯上了活体虫蛹接种上。“虫草虫草,当然要有虫有草。所以,我要研究活体栽培。”老沙的想法是,用活体虫蛹培育出来的蛹虫草,也更接近冬虫夏草,当然价格也更接近。

  不过,当时的情况是:活体培育蛹虫草,只在一些实验室里成功过,要想大面积种植,还有一定的难度。活体培育实验整整2年后,老沙才渐渐摸出了一点门道。原来,决定成败的第一关,是选择合适的蚕蛹。“要体胖、不带病菌的才是合格的。”此外,接种的过程也是“险关”重重。2006年8月,老沙的第一批活体蚕蛹虫草获得了成功,在规模化生产的环境里,成活率达到了90%,而且销售也相当顺利。

  现在,老沙每年都能生产4批虫草。从6月份到来年春节,“大米虫草”和活体蚕蛹虫草烘干后能达到2吨。

  那这种人工培育的蛹虫草,它的哪些成分是利于人体的?能不能和野生的冬虫夏草相提并论呢?

  记者翻阅资料后发现,10多年来,一些科研专家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就曾多次实验,对冬虫夏草和大米蛹虫草作过比较。研究发现,在虫草酸、虫草素、虫草多糖这三种最重要的指标中,大米蛹虫草的虫草酸比冬虫夏草低了30%左右,而虫草素的含量却高出了6倍左右,虫草多糖含量二者大体相当。

  不过,根据卫生部的规定,目前蛹虫草还不能作为药材使用,属于新资源食品,每人每日的食用量不超过2克。

  如今的老沙,有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那就是把蛹虫草的产业做大做强,让虫草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