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的人物形象塑造--------觉新形象分析

 桃梨满圆 2011-10-08

《家》的人物形象塑造

--------觉新形象分析

写作提纲:

巴金的《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高家这个官僚地主家庭在五四后日渐没落的过程。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性格的描写,展现了高老太爷一伙封建卫道士的丑恶嘴脸,表现了几个青年男女的不同命运。通过觉新性格的描写,命运的展示,批判了顺从的性格。正是通过众多的不同性格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的腐烂、溃败的历史。

一、《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简析:

高老太爷是这个家庭的主宰,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为了维护自己的家庭尊严,不惜牺牲年轻人的幸福和生命。高家的第二代人是一群封建卫道士,他们道貌岸然,满嘴的仁义道德,却做着那些丑恶的行径。他们既维护着这个家又毁灭者这个家。作者及描写了他们相同的一面也塑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这个家的第三代人,既有觉新的软弱和顺从,又有觉慧的大胆叛逆。顺从作者给自己带来了悲剧,勇敢者走向光明。

觉新是《家》中的中心人物,是作品布局的主干。从觉新身上,我们看到封建味道十对青年的摧残,看到了封建思想对青年的毒害,通过觉新也看到了新思想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1、觉新的性格特征:

觉新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亿世纪二十年代的旧中国的青年,他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又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感染。这一些使他具有双重性格---------既渴望有新生活又不敢走向新生活。他的懦弱、妥协给他带来了一次次的不幸,他信奉的顺从的哲理终于使他成了一个悲剧人物。通过对觉新悲惨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摧残。

2、觉新性格的实质和产生的根源:

决心为了能有几天安静的日子,他拖鞋、他退让这实质上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表现。觉新的改良主义结果更加重了他的悲剧色彩。

觉新所处的时代,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他具有了双重性格。五四以后,新思想的影响,使他渴望有新生活,这是他性格的一面。可封建礼教对他的毒害太深,他不敢也不想违背长辈的遗志,一切顺从长辈的安排,不敢越出封建家这个牢笼半步,走向新生活,这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新思想的影响、封建礼教的熏染使他既悲哀而又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一次次的不幸。

3、觉新这一形象这一悲剧人物是向那个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呼声。通过这一个形象,作者控诉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通过觉新的悲剧,对觉新那带有改良色彩“作揖主义”、“不抗争主义”进行了批判,也给人们一启示:只有勇敢的和封建势力斗争,才能得到自身的解放和幸福,拖鞋、顺从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家》的人物形象塑造

--------觉新形象分析

 

巴金在《家》中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塑造了众多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高家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这个家庭的主宰人物高老太爷专横跋扈、荒淫无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高家,他是一尊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的偶像。他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了维护吃人的封建礼教,为了维护自己的家长尊严,不惜牺牲年轻人的幸福和生命。高家的第二代人既维护这个家又毁坏着这个家。克安、克定贪婪、险恶、荒淫堕落、愚蠢偏执,只是他们相同的一面,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克安狡猾、精明,他在进行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时用正经堂皇的外表作掩护,他在堕落挥霍的同时还设法赚取钱财,这一点更像他的父辈们。克安却是个肆无忌惮、不知羞耻的败家子。嫖妓、玩丫头等都公开进行,即使事情败漏也毫无惧色。克明在第二代人中算是比较正统的,他极力维护着这个家,企图让这个家沿着旧轨道继续下去,可为了争夺遗产,竟在父亲灵前大闹一场,这就充分暴露了他虚伪、自私的阶级本性。这个家的第三代人中,作者着力塑造了觉新、觉民、觉慧这兄弟三人。他们性格不同,结局也不同。觉新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懦弱、顺从、毫无反抗意识,不敢多用思想,在顺从中毁掉了自己的一切;觉民自信自己可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婚姻问题上,与旧的封建礼教、封建家庭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只是为了个人,但这种大胆的举动无疑是给了封建制度有力的一击;觉慧深受新思想的鼓舞,成了这个家的叛逆者,他不但自己与这个家抗争,而且不断鼓动大哥起来反抗,鼓励、帮助二哥抗婚出走,并毫不迟疑地冲出家庭的牢笼,奔向自由的新天地。另外,作者还塑造了梅、琴、鸣、凤这四个女性形象。梅,美丽、善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她离开自己的意中人觉新而远嫁他乡,婚后不到一年就失去了丈夫成了青年居孀。她也曾有过对美的幻想,可当封建势力向她袭来时,尽管她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平,但是她缺乏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成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琴和梅同是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女子,但琴被“五四”的新思想所唤醒,为了自己的婚姻,为了自身的解放和封建礼教进行坚决的斗争,并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读者面前。鸣凤是高家的丫头,她美丽聪敏,只因出身低位只能与三少爷觉慧偷偷相爱。她虽然明白自己的这种爱是一种奢望,但她仍然全心地投入到爱河中。当做冯家姨太太这个无情的现实、悲剧的厄运降临到她身上时,她不甘心命运的安排,进行抗争,当她的一切努力都失败后,她倔强的以自己的死去殉自己的爱。在那个社会里,鸣凤这种身份的女子,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只能以死来和命运进行抗争。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在高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作者着力塑造了觉新这个中心人物。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在《家》中,是作品布局的主干,作者着墨较多,因此也叫丰满。

觉新是一个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但又受到“五四”时期新思想的冲击,渴望有新生活,但又不敢走向新生活得这样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曾拥有过自己的美妙的梦幻,渴望自由幸福的思想也不止一次的激动过她的心。但当他站在长辈面前时,封建伦理又主宰了一切。他顺从长辈的遗志,一切找他们的话去做。当长辈毁灭了他的理想、前途时,当封建礼教毁灭了他热爱的生活时,尽管他愤恨,他痛苦,但是他却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这一切不平。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

顺从,顺从,在顺从,就是觉新做人的态度。顺从长辈的意志是觉新性格的表现。觉新在顺从中破灭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梦境,在学校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打算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者北京大学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还想再到德国去留学,可父亲打破了他的梦幻。他和梅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她曾想以后选梅做自己的妻子,但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他们不能结为伴侣。父亲给他定下了李家的婚事。当父亲告诉他年内完婚时,他痛苦,他绝望,因为他也曾作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中也有个能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然而,现在父亲却为他选了另外一个不认识的姑娘,让他放弃学业而成家。对于这一切,尽管他非常痛心,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没有反抗的思想,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他的顺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破灭了自己美妙的梦幻,也使梅在爱情和生活的折磨中死去。对于梅的死,尽管他痛苦、愧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觉悟,他仍信从着他做人的态度----顺从。他的懦弱、顺从终于有促成了他另一个所爱的人----瑞鈺的死。瑞钰临产时,正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们以所谓的“血光之灾”的迷信谬论唯有,逼瑞钰到城外去分娩。这些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和平的接受了”,带妻子来到城外一座潮湿的房子里等待分娩。在这里瑞钰因难产而死。瑞钰的悲剧是觉新“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绝不反抗”这种屈辱的性格造成的。

觉新“为了可以改变的环境”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了一时的安静,把“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为了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他配长辈打牌,帮他们买东西,在长辈面前他总是把微笑挂在脸上。但他的屈从、忍让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安静,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就连长辈对弟弟的不满也都发在了他的身上。

觉新的顺从,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断送了她所爱的人的生命。她的心在流血,但他并没有觉醒,更没有改变自己做人的态度。它不仅自己一次次的顺从封建家庭的摆布,顺从长辈的意志,而且竭力的劝说弟妹们也顺从爷爷的意志,不要去参加学生运动,劝觉慧听三爸的话不要离家出走,尽管自己身手包办婚姻的毒害,内心对二弟将要遭受的与自己同样的厄运深表同情,但仍劝说二弟觉民顺从爷爷,接受爷爷定下的亲事。因此,他不仅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同时也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

觉新的懦弱、苟安、逆来顺受的性格,在封建统治者给那些封建卫道士来说是值得赞美的,然而巴金却看到这种性格怎样是一个青年变得消沉和萎靡。巴金通过在封建礼教的牢笼里挣扎的觉新,通过他痛苦的呻吟,揭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礼教怎样残忍地摧残这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从而对觉新的懦弱等待性格进行了批判,并用活生生的事实揭示了这种性格的实质和根源。

觉新虽然接受到了一些新思想,但新思想对他的影响太少了,他并没有觉醒,仍屈服于封建势力,在长辈的威压下苟活着。并在封建家长和青年叛逆者之间极力地调解、周旋、打圆场,希图能一切如旧的维护下去,这实质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表现。这种改良虽然不能触动旧制度的根本利益,但仍与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发生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果和觉新的本意是相反的,因此觉新在这些矛盾冲突中,不得不进一步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这又使他的命运多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瑞钰的死就是他进一步妥协、退让、委曲求全的结果。另外,在当时无产阶级开始革命的年代里,推翻封建统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已成了不可抗争的历史潮流,因此,觉新的这种改良主义道路只能促成他的悲剧的命运。

为了使觉新的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具有典型性,作者不但多侧面地描写了他性格的双重性以及这种性格的实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形成这种性格的历史根源和现实的因素。一方面,觉新的性格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血腥镇压人民的同时,又用封建礼教来毒害人民的灵魂。觉新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下,逆来顺受,不敢越出封建礼教这个牢笼半步,让封建思想的绳索紧禁地捆住了自己。当我们听到觉新说“我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我只好照他们的话去做”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思想已深入到了他的骨髓并毒害了他的灵魂。另一方面,觉新所处的特殊时代和他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也造就了觉新的特殊的性格。觉新生活在封建社会日渐衰败的时期,而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使这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内部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正像黄妈妈说得那样,已由“清水”转为“浑水”了。高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崩溃终归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觉新“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这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于是他变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他是一个暮气十足的地主少爷:当他和两个弟弟在一起时,他又是一个新青年。正是他双重性格,才使他怀着极大的悲哀,然而又是心甘情愿得多了封建礼教、封建势力的牺牲品。

觉新虽想顺着旧的生活环境走下去,但是他毕竟和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维护封建家庭的克明等人不同。家庭的矛盾冲突和本人的痛苦遭遇,使觉新思想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不大。当他看到自己所爱的人被夺去了生命时,他痛苦,他悔恨。他认识到了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瑞钰的死,使他明白了“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是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但他无力挣扎,无力抵抗。因为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无力的、懦弱的人。新思想的春雷并没有把它唤醒。在觉民的婚姻问题上,他虽然对觉民及其同情,但他仍然劝觉慧找回觉民来接受爷爷定下的亲事:尽管他帮助了家中第一个叛逆者------觉慧出走,但是这并不代表觉新本人的反抗力量,这只不过是他自己希望的一点寄托而已,只不过是让觉慧替自己出一口气,让家里的人看看“家里头并不全是像我这样服从的人!”新思想的影响,旧礼教的重压,使觉新的心在受煎熬,正像觉慧所想得那样,“给他们(觉新一类人)带来新思想,使他们正开眼睛看见世界的真面目,不过是增加他们的痛苦罢了”。是的,觉新的痛苦正在于此。他不甘心手封建礼教的宰割,又无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因此他一次次的顺从长辈的遗志,而顺从带来的痛苦又使他一次次受着折磨。他那带有改良色彩的“顺从,顺从,再顺从”的人生哲学,最终将他作为一件牺牲品送上了封建制度的祭坛。

巴金在《家》中真实地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并塑造了觉新这一个典型的人物,是因为作者“熟悉他所描写的每一个人”那些人都是他“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他“所爱过和恨过的”。觉新就是以作者的大哥为原型来塑造的,作者站在“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立场上,塑造了觉新这一形象。巴金曾说过:“觉新就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得最多的人”,他曾亲眼看到大哥在那个旧家庭里所受的种种折磨,他为大哥不曾有过美好的青春而痛苦,他为最终没能使大哥“睁开眼睛”而感到终生遗憾。因此,在塑造觉新这一形象时,作者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和恨。通过作者想象的描写,揭示了觉新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义。通过对发生在觉新身上的一幕幕悲剧的曝光,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是怎样埋葬了觉新的青春,理想和相符,怎样夺去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这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并通过觉新所信奉的“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给他带来的种种悲惨遭遇,对那种带有改良色彩的“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使我们看到妥协和忍让只会带来自身的毁灭。作者通过觉新的悲惨命运以及觉民、觉慧的光明前程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启发读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反抗那个代表旧社会的“家”,不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就会像觉新那样遇到不幸,只有勇敢的反抗封建势力,才会得到自身的解放和幸福。

巴金通过觉新这一典型的形象,向那个“家”,向那个社会,向那个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并告诉读者:对封建势力采取“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使自己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势力的帮凶。觉新的懦弱、顺从和改良主义造成的悲剧,是那些屈服于封建势力、封建礼教而不敢反抗的人物的一面镜子。这一点,在今天仍居于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经验》(上)

-------山东人民出版社

潘人和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上)

李复兴、张桂年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史》

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