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证因方论集要5

 图书 馆员 2011-10-09
  •    
  •    乌梅渍醋益其酸,急泻厥阴,不欲且缓也。桂、椒、辛、附、姜重用辛热升达诸阳,以辛胜酸,又不欲其收敛阴邪也。桂枝、蜀椒通上焦君火之阳。细辛、附子启下焦肾中生阳。人参、干姜、当归温中焦脾胃之阳。则连、柏泻心滋肾,更无亡阳之患,而得厥阴之治法矣。合为丸服者,又欲其药性逗留胃中以治蛔厥。俾酸以缩蛔,辛以伏蛔,苦以安蛔也。至于脏厥,亦由中土不得阳和之气,一任厥阴肆逆也。以酸泻肝,以辛散肝。以人参补土缓肝。以连、柏监制五者之辛热,过于中焦而后分行于足三阴。脏厥虽危,或得温之散之,补之泻之,使之阴阳和平,焉有厥不止耶!
  • 柯韵伯曰:「六经惟厥阴为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或收或散,或逆或从,随所利而行之,调其中气,使之和平,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又名阴之绝阳,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所以一阳为纪,一阴为独使,则厥阳病热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盛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木生酸,酸入肝。』君鸟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当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丸,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其本也。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清热安蛔汤(汪蕴谷制)
    治邪热在胃,蛔为热迫,不能自容,上逆而出。
    麦冬、丹皮、贝母、黑豆、甘草、银花、黄连、地骨皮、黄泥。
    胃热有余而吐蛔,麦冬、贝母以清胃,丹皮、地骨以清热。甘、豆、银花、黄土以解阳明热邪。黄连大苦制蛔且泻心火。如此则胃和而蛔自安矣。
    温胃理中汤(汪蕴谷制)
    治老稚体弱之人,邪传厥阴,胃中寒冷,蛔不能安。
    人参、白术土炒、炮姜、甘草炙、附子制、肉挂、丁香、乌梅。
    理中者,所以理中焦之阳气也。参、术、姜、草温胃以除寒。复以桂、附、丁香辛热,大暖胃阳,以逐其锢冷沉寒之气。如此则离照当空,阴霾潜消矣。乌梅味酸,安蛔止呕。
    八味加味汤(汪蕴谷制)
    治厥阴虚寒大虚之吐蛔也。
    熟地、萸肉、茯苓、山药、丹皮、附子、肉桂、泽泻、人参、黄芪炙、白术土炒、兔丝子、枸杞。
    八味地黄汤益火以消阴翳。复以参、术、芪温补脾阳。兔丝、枸杞温补肝肾之阳。胃中得温而蛔自止。
    除湿清火汤(黄锦芳制)
    治虫由木盛乘虚侮脾,昼时小腹苦痛,饮食不思。
    广皮、半夏、枳壳、厚朴、大黄、黄连、赤芍、丹皮。
    痛本属虫而燥气通之。便闭不解,用广皮、半夏以除脾湿。枳壳、厚朴以除脾滞。大黄以除久闭之热。黄连、赤芍、丹皮以清心肝二经之火。大便通而腹痛止矣。
    集效丸
    治虫啮腹痛,作止有时,或耕起往来。
    大黄炒、鹤虱炒、槟榔、诃子皮、芜荑炒、木香、干姜炒、附子。蜜丸,食前乌梅汤下,妇人醋汤下。
    此手足阳明药也。虫喜温恶酸而畏苦,故用姜、附之热以温之。乌梅、诃皮之酸以伏之。大黄、槟榔、芜荑、鹤虱之苦以杀之。木香辛温,以顺其气也。
    扫虫煎
    治诸虫上攻,胸腹作痛等证。
    青皮、小茴、吴萸、槟榔、乌药、榧肉、乌梅、甘草、朱砂、雄黄。
    青皮、乌药止心腹之疼痛。小茴、槟榔入膈而杀三虫。榧肉润肺。甘草和中。吴萸助阳。乌梅酸收。皆杀虫之圣品。朱砂安神袪蛊。雄黄化瘀解毒。


    疫证
    疫乃天地不正之气,四特皆有,能传染于人,以气感召,从口鼻而入。医家概认作伤寒,治误矣。惟先补正气,正旺则内脏坚固,邪无由而入,阴回则津液内生,邪不攻而却。徜救阴不效则扶阳补脾,须知邪客上焦,乃清虚之府,故用芳香以解之。邪客中下二焦,乃浊阴之所,必项以秽解秽而秽气始除。此收效万全??之策也。
    救疫汤(汪蕴谷制)
    此先补正气之治。
    黑豆、绿豆、白扁豆、贝母、生甘草、金银花、丹皮、当归、玉竹、生首乌、黄土、赤饭豆、老姜。泄泻者,当归易丹参。
    四豆、黄土隐分五方之色。黑豆、绿豆、甘草、银花、黄土一派甘寒,分解足阳明足少阴毒邪。当归、丹皮和血凉血。首乌益阴,直解营分毒邪。扁豆、贝母、玉竹甘养肺胃,以生津液。赤饭豆利水道。用老姜一味通阳。
    干一老人汤
    解毒扶元,初发热者宜之。
    金银花、生甘草、黑大豆、鲜黄土。
    甘寒甘平以解热毒之邪,把守少阴门户,诚妙方也。
    扶元逐疫汤(汪广期制)
    扶正托邪,所以顾人气之,病气之毒也。
    黄芪炙、升麻蜜水炒、白术土炒、柴胡蜜水炒、陈皮炒、玉竹、沙参、甘草炙、当归,加姜、枣煎。
    法东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于补中益??气,复以玉竹、沙参以救胃津。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治疫清凉散(程钟龄制)
    治天气、病气两邪归并于里,腹胀满闷,谵语发狂,唇焦口渴者,宜之。
    蓁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荷叶、丹参、柴胡、人中黄。如伤食胸满,加麦芽、山查、萝卜子、陈皮。胁下痞,加鳖甲、枳壳。昏愦谵语,加黄连。热甚大渴,加石膏、天花粉、人参。便闭不通,腹中胀痛者,加大黄下之。虚人自汗多,倍加人参。津液枯少,加麦冬、生地。
    人中黄甘寒入胃,能解五脏实热。柴胡、秦艽撤寒热邪气。知母、贝母存津液,以杜劫灼。丹参、赤芍和营。连翘泻火。荷叶升发胃气。
    芬芳清解汤(叶天士制)
    治上受秽邪,逆走膻中,神躁,暮昏,当清血络以防结闭。
    犀角镑、连翘、生地、元参、石菖蒲、郁金、银花、金汁。
    邪犯膻中,神识不清,犀角、生地凉心血以去热。菖蒲、郁金通心气以除秽。连翘、元参以清血络。银花、金汁以解毒邪。
    小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腹痛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证。
    胶饴、甘草炙、桂枝去皮、白芍炒、大枣、生姜。虚劳自汗,加人参。诸虚羸瘠,加黄芪。妇人血虚自汗,加当归。
    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柯韵伯曰:「桂枝汤为治表而设,佐以芍药者,以自汗故耳。自汗本表证而所以自汗者,因于烦,烦则由里热也。此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建中,则固为里剂矣。然由伤寒内热虽发而外寒未除,势不得去姜、枣,以未离于表而急于建中,故以小名之。其剂不寒不热,不补不泻,惟甘以缓之,微酸以收之,故名曰建耳。所谓中者有二,一心中悸而烦,烦则为热,悸则为虚,是方辛甘以散太阳之热,酸苦以滋少阴之虚,是建膻中之宫城也。一腹中急痛,急则为热,痛则为虚,是方辛以散厥阴之邪,甘以缓肝家之急,苦以泻少阳之火,酸以致太阴之液,是建中州之都会也。若夫中气不足,劳倦所伤,非风寒外袭者,《金匮》加黄芪以固腠理而护皮毛,则亡血失精之症自安,此阳密乃固之理也。」
    汪訒庵曰:「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饴糖为君,甘草为臣。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营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酸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通收而行之。故以桂、芍为佐。生姜辛温,大枣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卫为阳,益之必以辛;营为阴,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故以姜、枣为使。」


    痹证
    痹者,闭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筋骨挛痛也。湿气胜者为着痹,浮肿重坠也。治行痹者,散风为主,除寒祛湿佐之。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佐之。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袪风散寒佐之。然攻表耗元过多,以致真阴欲竭,真阳欲脱者,又宜壮水益阴,补气生阳,斯根本不摇矣。
    蠲痹汤
    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黄芪、防风、当归、羌活、赤芍、炙甘草、片子姜黄炒、生姜、大枣。
    蠲,去之疾速也。痹,湿病也,又言痛也。三者兼内外因而言,非独言外因也。盖有肝虚生风,肾虚生寒,脾虚生湿,抑或有诸内因而兼外邪为痹,即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耳。蠲痹汤为治痹祖方。黄芪实卫。防风袪风。当归和营。羌活散寒。赤芍通脉络之痹。片子姜黄通经隧之痹。甘草和药性。姜、枣和营卫。其义从「营虚则不仁,卫虚则不用」立法,岂非痹属内外因也乎!
    六物附子汤
    治阳气衰于下,令人寒厥,从五指至膝上寒者。
    附子、肉桂、防己、白术、炙甘草、茯苓。
    进退消长者,阴阳之理也。故阳气衰之者,阴必凑之,令人五指至膝上皆寒,名曰寒厥。寒厥者,寒气逆于下也。附子、肉桂辛热之品也,故用之以壮元阳。防己、甘草、白术、茯苓甘温燥渗之品也,可佐之以平阴翳。
    松枝酒
    治白虎历节风,走注疼痛,或如虫行,诸般风气。
    松节、桑枝、桑寄生、钩藤、续断、青木香、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海风藤、菊花、五加皮、当归。痛耑在下,加牛膝效。每药一两,用生酒二筋煮,退火,七日饮。
    松节、桑枝以治风湿。钩藤、菊花以熄内风。当归、秦艽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虎骨追风。天麻定风。狗脊益血强机关。续断补肝理筋骨。五加皮袪风而胜湿。海风藤、桑寄生和血脉而除痹痛。用木香所以调气也。
    清热定痛汤
    治脉数有力,历节白虎痛风证。
    生地、元参、麦冬、知母、黄连、石膏、黄柏、黄芪炙、甘草炙、大枣。
    阳明主宗筋,筋热则四肢缓纵痛,历关节而为热痹也。以石膏、知母、生地、麦冬清阳明之积热。以元参、黄连、黄柏降有余之实火。大队寒凉之中,必用扶脾,故用黄芪、甘草、大枣甘以缓之。
    参术壮气汤(叶天士制)
    治风湿阻遏经隧,为肿为痛。
    人参、生白术、黄芪炙、桂枝、当归炒、甘草炙、煨姜、南枣。
    参、术、芪补气,以实卫阳,则藩篱固而邪无由乘矣。桂枝、甘草辛甘和阳。当归通络。姜、枣和营卫。
    通补温络汤(叶天士制)
    治痹痛止而行走痿弱无力。
    黄芪炙、茯苓、生白术、甘草炙、淡苁蓉、当归、牛膝、仙灵脾、虎骨胶、金狗脊。
    行走痿弱,有属肝肾阳不足者。肉苁蓉生精补阳。仙灵脾专益精气。金狗脊能健筋骨。虎骨胶追风定痛。芪、术、苓、草以护持脾阳。当归、牛膝以通达肝络。


    痿证
    痿病之来,确在筋脉之间。肺叶之脉络焦枯,不咳嗽者尚轻。痿手者少,痿足者多,盖下部属肝肾,根由阴亏而髓空,筋为热灼,未有不痿躄者也。经曰:「治痿独取阳明」者,阳明主润宗筋,宗筋生束骨而利机关也。取阳明者,所以袪胃土之湿。丹溪泻南补北者,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归窟宅,金不受刑,所以清肺金之热皆良法耳。
    虎潜丸
    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及骨蒸劳热。
    龟版、琐阳、熟地、黄柏炒褐色、知母、牛膝、白芍、虎骨酒炙酥、当归、陈皮。羯羊肉酒煮烂捣丸,盐酒下。冬加干姜一两。
    黄柏、知母、熟地所以壮肾水而滋阴。当归、白芍、牛膝所以补肝虚而养血。牛膝又能引诸药下行,以壮筋骨,盖肝肾同一治也。龟得阴气最厚,故以补阴而为君。虎得阴气最强,故以健骨而为佐,用胫骨者,其气力皆在前胫,故用以入足,从其类也。琐阳益精壮阳,养筋润燥。然数者皆血药,故又加陈皮以利气,加干姜以通阳,羊肉甘热属火而大补,亦以味补精,以形补形之义,使气血交通,阴阳相济也。名虎潜者。虎,阴类。潜,藏也。盖补阴所以补阳也。丹溪加干姜、白术、茯苓、甘草、五味子、菟丝子、紫河车名补益丸,治痿。一方加龙骨,名龙虎济阴丹,治遗泄。
    王晋三曰:「虎,阴兽。潜,伏藏也。脏阴不藏,内热生痿者,就本脏分理以伏藏其阴也。故用龟甲为君,专通任脉,使其肩任三阴。臣以虎骨熄肝风。丸以羊肉补精髓。三者皆有情之品,能恋失守之阴。佐以地黄味苦补肾,当归味辛补肝。使以牛膝行血,陈皮利气,芍药约阴下潜,知、柏苦以坚之,琐阳涩以固之,其阴气自然伏藏而内守矣。」
    王又原曰:「肾为作强之官,有精血以为之强也。若肾虚精枯而血必随之,精血交败,湿热风毒遂乘而袭焉,此不能步履,腰酸筋缩之症作矣。且肾兼水火,火胜烁阴,湿热相搏,筋骨不用,宜也。方用黄柏清阴中之火,燥骨间之湿,且苦能坚肾,为治痿要药,故以为君。虎骨去风毒健筋骨为臣。然高源之水不下,母虚而子亦虚。肝脏之血不归,子病而母愈病。知母清肺源。归、芍养肝血,使归于肾。龟禀天地之阴,独厚茹而不吐,使之坐镇北方。更以熟地、牛膝、琐阳、羊肉群队补水之品,使精血交补。若陈皮疏血行气,兹又有气化血行之妙。其为筋骨壮盛,有力如虎也必矣。道经云:『虎向水中生』,以斯为潜之义焉。夫是以命之曰虎潜。」
    补北健行汤
    治痿证,足不任地,真水不足,阳明为热灼而小筋弛长,此方立效。
    生地、熟地、茯苓、丹皮、炙龟版、女贞子、生苡仁、南沙参、丹参、阿胶。
    丹溪有泻南补北之法,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归窟宅,金不受刑而阳明亦无肺热之气乘之,宗筋柔和,机关可利耳。二地、女贞、山药以益阴。茯苓以通阳明。丹皮以泄少阳。沙参、苡仁、阿胶以清肺金。龟版咸走任脉。丹参苦入少阴。
    五痿汤
    治五脏痿。
    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当归、苡仁、麦冬、黄柏盐炒水、知母盐水炒。
    经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肺气热则皮毛先痿,而为肺鸣。心气热则脉痿,胫纵不任地。肝气热则筋痿,口苦而经挛。脾气热则肉痿,肌肤不仁。肾气热则骨痿,腰脊不举,治痿之法,不外补中袪湿,养阴清热而已。人参、白术、炙草以补中。当归、麦冬以养阴。茯苓、苡仁以袪湿。黄柏、知母以清热。
    肺热汤
    治肺鸣叶焦,令人色白毛败,发为痿躄。
    元参、射干、薄荷、芍药、升麻、柏皮、生地、栀子、竹茹、羚羊角。
    肺者,五脏之天,所以出纳天地中和之气,而百骸资始者也。肺病则百骸无以资始而痿病成矣。羚羊角、元参、射干凉膈之品也,可清膈上之热。薄荷、升麻辛凉之品,用以泄肺金之郁热。柏皮能益肾水。生地能凉心血。栀子、竹茹能泄肝肾相火。芍药味酸和肝之品也。各得其平则安矣。
    癫狂
    经曰:「重阴为癫,重阳为狂。」癫者,痴呆之状,志愿不遂者,多得之。狂者,发作刚暴,此痰火结聚所致。癫者虚多而实少,狂者则全实矣。
    铁落饮
    治痰火入心包络为狂。
    铁落、石膏、龙齿、茯苓、防风、秦艽、元参、竹沥。
    铁落,金之重者也,木气实用金以平之。石膏以清阳明之热。龙齿、茯苓引神气以入心经。防风、秦艽散入表之风。元参、竹沥清膈上之热痰。
    服蛮煎
    此方善入心脾,行滞气,开郁结,通神明。
    生地、麦冬、白芍、石菖蒲、石斛、丹皮、知母、茯神、木通、陈皮。
    生地、白芍、麦冬、石斛凉血而养营。丹皮、知母滋阴而降火。菖蒲、茯神开郁而通神。用陈皮有利气化痰之功。佐木通而有渗利小水之用。性味轻清,大有奇妙。
    清膈煎
    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烦渴等证。
    胆星、贝母、陈皮、海石、木通、白芥子炒。
    陈、贝、胆星消痰利膈。海石除软坚之痰。白芥利膈膜之痰。木通泻火下行而痰自利也。
    河车丸
    癫证既愈之后,用此方断其根。
    紫河车、茯苓、茯神、远志、丹参、人参。
    河车本血气所生,大补气血为君。人参大补元气。茯神、丹参入心能定心神。茯苓能涤痰饮。远志交通心肾。盖气血充则精神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心阳不动,痰火自熄矣。
    朱砂安神丸
    惊虽属肝,然心有主持则不惊矣。心惊然后胆怯,心气热,此方主之。
    朱砂飞净、黄连、生地、当归、甘草生。
    心血虚而火袭之。朱砂之重,以安其神。黄连之苦,以泻其火。生地之凉,以清其热。当归之辛,以养其血。甘草以缓其焰。则气正而神安矣。所谓「邪在上者,从高抑之。」


    卷四
    膈噎
    病在上焦而其原实在下焦,乃贲门为病,血液干枯,盖津液不润凝结顽痰而阻塞胃脘者有之;气结不行,血滞成瘀而阻塞胃脘者有之。治宜养血益气,以通肠胃,补阴助阳,以救本原,庶春回寒谷矣。
    通幽汤
    治大便燥结坚黑,腹痛。
    当归、升麻、桃仁、红花、甘草炙、生地、熟地、麻子仁。
    大肠得血则润,亡血则燥,故用熟地、当归以养血。初燥动血,久燥血瘀,故用桃仁、红花以去瘀。麻仁所以润肠。大黄所以通燥。血热则凉以生地黄。气热则凉以生甘草。微入升麻消风热也。
    深师匕气汤
    治气噎膈。
    干姜、黄芩、桂心、半夏、甘草、陈皮、熟地、白芍、桔梗、枳实、人参、吴萸。
    气者,运行而不息之机。气行则治,气郁则病。是方也,用干姜、肉桂、吴萸、半夏、陈皮之辛苦,可以降气。黄芩、枳实、桔梗之苦可以调气。犹恐脾虚不能运气,用人参、甘草以益脾。恐肝肾弱不能吸气,用地黄以滋肾,芍药以和肝。
    旋覆代赭汤
    治噫气方也。凡汗吐下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等证。
    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旋覆代赭石汤,镇阴宣阳方也,以之治噫。噫者,上焦病声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阴盛走于胃,属于心而为声,故用旋覆咸降肺气,代赭重镇心包络之气,半夏以通胃气,生姜、大枣以宣脾气,而以人参、甘草奠安阳明,不容阴邪复遏,则阴谧于里,阳发于表,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罗东逸曰:「仲景此方治正虚不归元而承领上下之圣方也。盖发汗吐下解表后,邪虽去而胃气之亏损亦多,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阳无所归而不升,阴无所纳而不降,是以浊邪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姜、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得土气之甘而沉者,使之敛浮镇逆,领人参以归气于下,旋覆之辛而润者,用之开肺涤饮,佐半夏以蠲痰饮于上,苟非二物承领上下,则何能使气噫不除者消,心下鞭自除乎!观仲景治下焦水气上凌,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汤镇之。利在下焦者,下元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固之。此胃虚在中气不及下,复用此法领之,而胸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启膈散
    通噎膈开关之剂,屡效。
    沙参、丹参、茯苓、川贝母、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
    砂仁壳、郁金苦辛以启膈。茯苓、贝母甘润以豁痰。丹参、沙参去瘀清胃。杵头糠味辛甘主治膈气噎塞。荷叶蒂专升少阳生气。
    秘方
    治噎膈。
    童便、牛乳、羊乳、甘蔗汁、韭菜汁、竹沥、姜汁、白蜜,和匀温服。
    噎膈由于津液之涸,肠胃之燥。牛羊乳滋润滑泽,肠胃所喜。甘蔗汁、白蜜甘寒生津。竹沥清热。姜汁通膈。韭汁散瘀逐痰。童便咸寒下降,所以可清燥火之邪也。此方不用草木无情,故佳。


    反胃
    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此胃脘之阳虚也。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少顷复出,此胃中之阳虚也。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丙火不能传化,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上中下三焦之辨如是。
    生姜泻心汤
    治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生姜、干姜、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
    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亦泻心之义也。
    甘草泻心汤
    治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胃中虚,客气上逆也。
    甘草、干姜、大枣、半夏、黄芩、黄连。
    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附子炮、黄芩、黄连、大黄。
    附子非泻心之药,见不得已而用寒凉泻心,故以附子名其汤。盖气痞恶寒,阳气外撤,此际似难用苦寒矣。然其痞未解,又不得不用苦寒以泻其热,顾仲景以大黄黄连犹为未足,再复黄芩,盖因上焦之气亦拂郁矣。故三焦皆热,苦寒之药在所必用,又恐其虚寒骤脱,故用三黄彻上下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
    半夏泻心汤
    呕而发热,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此为痞。
    半夏、黄芩、黄连、人参、甘草炙、干姜、大枣。
    方名半夏,非因呕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是少阴表证误下之,寒反入里,阻君火之热化,结成无形气痞,按之自濡。用干姜开痞,芩、连泄热。未能治少阴之结,必以半夏启一阴之机,人参、甘草、大枣壮二阳生气,助半夏开辟阴寒,使其热化痞解。
    五泻心汤合论
    王又原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然亦有汗出解之后而痞者,亦有下后复汗而痞者,亦有不经汗下而痞者。大要结胸属实,痞属虚;结胸热入,痞无热入,药用苦以泻之,辛以散之是也。然仲景立五泻心汤,药有同异,其同者黄连、干姜。若黄芩、大枣则异而同也。其异者,人参、附子、大黄,若半夏、甘草、生姜则同而异者也。试论之『伤寒五六日,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汤,以干姜易生姜,以黄连易柴胡,彼以和表里,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痞从呕得来,半夏之辛以破结,主病之药故也。汗出解之后,已无伤寒矣,胃藏津液,发汗则津液亡,故胃中不和,姜、枣以和营卫,以生发胃家升腾之气,乃治杂症之标的也。一属少阳,一属汗解,人参在所必用耳。若伤寒中风正在太阳,无用人参之例,虽下而复下,为胃中虚,不可用也。但以甘草缓其下利之急速,和其客气之上逆,温其中气之不调,补其心烦之不安焉耳。心下鞭满,痞之候也。紧反入里,痞之诊也。按之濡关上浮,为痞尚未成,故无用虏荆之六十万,但假将军之先声以夺之。此渍以麻沸汤,须臾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用其有形之味也。心下痞恶寒者,为兼有之症,明系表邪未解,心下痞而复恶寒者,为续见之症,明系阳气外亡,况加以汗出乎?兼见者以两汤治之,续见者以一汤救之。其附子则煮汁者,是取三黄之气轻,取附子之力重也。然胃居心下,心下痞者,胃痞也。不曰泻胃而曰泻心,恐混以苦寒伤其胃阳,又误为传入阳明,以治阳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
    橘皮竹茹汤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呃逆者。
    橘皮、竹茹、人参、甘草炙、大枣、生姜。
    橘皮汤治呕哕,橘皮竹茹汤治哕逆。呕者,张口有物有声;哕者,撮口有声无物。若呕哕四肢厥冷,乃胃中虚冷,阴凝阳滞,主之以陈皮、生姜辛香温散,开发胃阳,而呕哕自止。若哕逆无寒证,明是胃虚,虚阳上逆,病深声哕,当重用橘皮通阳下气,臣以竹茹清胃中虚火,又不涉寒凉,佐以参、甘、姜、枣奠安胃气,御逆止哕。病有虚实,治有浅深,勿谓病深声哕为难治之候也。
    吴茱萸汤
    治浊气上升而生 胀,用温散降浊之法。
    吴萸炒、肉桂去皮、干姜炮、蜀椒炒去汗、陈皮去白、白术土炒、厚朴姜汁制、生姜三片同煎。
    经言:「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亦阴阳反作也。方义宣布五阳,亦用白术、厚朴者,中焦胀,正当以白木温中健脾,厚朴温散和胃,吴萸入肝,官桂入心,干姜入脾,陈皮入肺,蜀椒入肾,皆气厚性轻,芳香开发,用以驱散浊阴,有捷于影响之妙。
    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黄芩、赤芍、甘草炙、大枣。若呕者加半夏、生姜。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头痛胸满,口苦咽干目眩,或往来寒热,脉或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阳传递,而即合太阳并见,经气不无失守,所以下利。阳热渐胜,表实里虚,则邪热得乘虚而攻及里气,用黄芩汤清热益阴,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柯韵伯曰:「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入少阳之里,胆火上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与黄芩汤,酸苦相济,以存阴也。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热已入半里,故黄芩主之。虽非胃实亦非胃虚,故不须人参以补中也。兼痰饮则呕,故仍加半夏、生姜。」


    拘挛
    拘挛属肝,虽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盖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为拘为挛,治此者必先以气血为主。经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之谓也。
    秦艽升麻汤
    治风寒客胃,口眼喎斜,恶见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
    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防风、甘草、芍药、人参??、桂枝、葱白。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为五脏之王。木胜风淫,则仓廪之官承制。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为土之外候;眼为木之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阳明本药,故用为直入之兵。人参、桂枝固其卫气。芍药、秦艽和其营血。防风卑贱之卒,随令而行。葱根发汗之需,无微不达。又借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经验续命汤
    治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或拘急不得转侧,胃昧不知痛
    麻黄、桂枝、石膏、干姜、杏仁、川芎、当归、人参、甘草。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药品同于大青龙汤,借川芎佐桂枝以治风痹,干姜佐麻黄以治寒痹,杏仁佐石膏以治热痹。独桂枝、人参并用,仲景谓之新加,以之治真中风,似乎不宜实表,然真中风虽有客邪,仍以内因为重。邪风中人身痱,必由表虚;络脉弛纵,必由里热。故气宜固,血宜活,风寒宜散,脉络宜凉,自当内外施治,以辟邪风,非处方之冗杂也。
    赵以德曰:「痱病者,营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得之,如《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治之则愈散其气血,今此方明言其中风痹,其营卫之属实邪者也,故用续命。续命乃麻黄汤之变者,加干姜开血受寒痹,石膏解肌受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亦为风寒而致之也。
    养血舒筋汤
    治血虚不能荣筋而挛证作。
    当归、白术土炒、茯苓、沙参、麦冬、牛膝、枣仁炒、丹参、苡仁、制首乌。
    血虚由于肝肾阴亏,火逆于肺,金不生水,水益亏而火益炽,筋为热灼而挛症作矣。故用麦冬、苡仁、沙参、丹参甘寒气寒之品,先立清肃肺金。首乌、当归、枣仁、牛膝苦温辛温之味,以壮健筋骨。白术、茯苓培土燥湿。如此则三阴皆治,水之上源亦清,血液充而筋得所养矣。
    秦艽天麻汤
    驱风活血,为治拘孪通剂。
    秦艽、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生姜、甘草炙、桑枝。挟寒者加附子、桂枝。
    风邪走入经络,秦艽、羌活驱风,天麻定风,归、芎养血,陈皮利气,甘草散结,桑枝通关节,生姜辟寒邪。


    脚气
    脚气者,脚下肿痛,即痹证之类也。肿者名湿脚气,不肿者名干脚气。湿脚气,水气胜也;干脚气,风气胜也。
    许学士鸡鸣散
    治脚气风湿流注,脚痛不可忍。筋脉浮肿者并宜服之,其效如神。
    紫苏叶、木瓜、生姜、桔梗、广皮、吴萸、槟榔。
    经以脚气名厥。前贤论皆由风寒暑湿乘虚袭于三阴经,宜急为重剂以治之。紫苏色赤气香,通行气血,专散风毒,同生姜则去寒,同木瓜则收湿,佐以桔梗开上焦之气,广皮开中焦之气,妙在吴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槟榔沉重,性坠诸药,直达下焦,开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入腹冲心而成危侯。鸡鸣时服者,从阳注于阴也。服药须冷者,从阴以解邪也。
    槟榔散
    治湿脚气。
    槟榔、牛膝、防己、独活、秦艽、木香、天麻、赤芍、桑枝、当归。
    肿属湿脚气,有以湿胜??者。槟榔攻坚利水,坠诸药下行。防己行水疗风,泻下焦之湿热。木香调气。当归和血。经曰:「风能胜湿」,桑枝、独活、秦艽、天麻袪风。牛膝益肝肾。赤芍泻肝火。则湿热除而肿痛消矣。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手足遍身流注疼痛,热肿等证。
    羌活、黄芩酒炒、甘草炙、茵陈酒炒、人参、苍术、苦参酒炒、升麻、干葛、防风、猪苓、泽泻。
    此足太阳阳明药也。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升麻、葛根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苍术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湿热相合,肢节烦疼,苦参、黄芩、茵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因用。血壅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人参甘温补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为佐,上下分疏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
    桑白皮散
    治脚气盛发,上气喘急,两脚浮肿,小便赤濇,腹胁胀满气促,坐卧不安。
    桑白皮、郁李仁、赤苓、木香、防己、苏子、大腹子、木通、槟榔、青皮。
    桑皮、苏子泻肺开郁。大腹子、郁李仁行水破血。木香、青皮宣滞气。赤苓、木通利湿热。防己消种。槟榔除胀。


    肿腮
    肿腮一证,为疫病之最轻者,若误作伤寒施治,邪乘虚而内陷,传入厥阴脉络,睪丸肿痛,此时或温里或补水,数剂可退,而昧者或作疝治,则大谬矣。治法初起辛凉治标而辛温不可妄投。变病,养阴扶正,而温补在宜善用,斯得矣。
    辛凉甘桔汤(汪蕴谷制)
    治体实肿腮者。
    甘草、桔梗、牛蒡、连翘、丹皮、当归、象贝。
    甘桔以清风热。当归、丹皮分泄少阳厥阴。连翘泻心热。牛蒡、大贝辛凉以散温邪。
    养阴甘桔汤(汪蕴谷制)
    治体虚肿腮者。
    甘草、桔梗、生首乌、玉竹、丹皮、当归、黑大豆。
    首乌、玉竹以养阴。当归、丹皮以和血。黑大豆除热解毒。桔梗清头目。甘草扶脾胃。
    救阴保元汤
    治遗毒肿腮。
    熟地、丹皮、山药、麦冬、南沙参、黄芪炙、甘草炙、黑大豆。
    黄芪、炙草保元,以生真气。熟地、麦冬救阴,以回津液。丹皮清少阳。山药补脾。沙参润肺。黑豆解毒。
    三黄汤
    治上焦火盛,头面大肿,目赤肿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热盛,及生疮毒者。
    黄芩、黄连、生甘草。
    柯韵伯曰:「诸肿痞痛皆属心火,必用芩、连以泻心,然伤寒热结于内而心下痞者,是为客邪,治客当急,故君大黄,率芩、连用麻沸汤渍,绞其汁而速驱之,不使暂留也。此热淫于内而上炎头目者,是为正邪,治之当缓,故用甘草,与芩、连等分同煎,漫饮以渐渍之,不使下行也。盖心下本虚而火实之法,当并泻其子,土郁夺之而火速降矣。上焦本清而火扰之法,当先培其子,土得其令而火邪自退矣。芩、连得大黄,不使其子令母实;芩、连得甘草,又不使其母令子虚。同一泻心而其中又有攻补之不同如此。」
    清肝疏胆汤(新制)
    治肿腮误服过辛散,用此疏泄之。
    冬桑叶、丹皮、柴胡、赤芍炒、料豆衣、玉竹、甘草生用、当归。
    汪石来曰:「耳之前后虽属少阳,而厥阴部位亦会于此,经曰:『颈项者,肝之俞。』故用柴胡、丹皮以疏少阳。当归、赤芍以缓厥阴。冬桑叶、料豆皮能清风热。玉竹、甘草可生津液。」


    淋浊
    浊之因有二。一由肾虚,败精流注,一由湿热渗入膀胱,是以补肾之中,必兼利水。溺窍开,则精窍闭也。导湿之中,必兼理脾,土旺则能胜湿也。至于浊有赤者,此浊液流多,不及变化也。又或心火盛,亦见赤色,不可不知。
    萆薢分清饮
    导湿理脾。
    川萆薢、黄柏炒褐色、石菖蒲、茯苓、白术土炒、莲子心、丹参、车前子。
    萆薢能泄阳明厥阴湿热,去浊而分清。白术苦以燥湿。茯苓淡以利水。莲心、丹参入心,即以导小肠。黄柏清热。车前通淋。石菖蒲开九窍而通心,心肾通则气化行而浊止矣。
    清心莲子饮
    治心虚有热,赤白二浊,并治劳淋。
    黄芩、麦冬、地骨皮、甘草、茯苓、炙黄芪、车前子、远志、人参、石莲肉、石菖蒲。
    心血少则烦热,遗于小肠则便赤,挟相火以动之则便浊,精窍不禁,过劳成淋等证。先以黄芩、麦冬、石莲、远志、菖蒲、茯苓清心热以通其气。再用参、芪、甘草补心血以安其神。车前分理之也。地骨凉血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