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诊

 sxxzwd 2011-10-10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还可以透露个人身体健康状况——通过观察你的眼睛就可以知道你患了什么病,身体状况怎样。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传统壮医学里常用的诊断方法——目诊

        目诊,壮族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眼睛长在“巧坞”上,直接受“巧坞”指挥,因此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预后,可以确定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功能等,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壮医认为,医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眼睛可以反映百病。两者配合,就可以诊断疾病。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通过后来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现代壮医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四倍放大镜下,他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作出预后诊断。初步的整理研究观察表明: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眼白膜(巩膜)上有特定的讯号反映区;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区上可有不同的异变讯号。还可据以判断疾病的新旧轻重。如“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毒,脉络散乱为风毒,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瘀来蓝斑虫,目诊仔细辨分明。”等歌诀都是壮医专家目诊临床经验的总结。  
        壮医重视目诊,但并不排斥其他多种诊断方法。如问诊、闻诊、脉诊,甲诊、指诊、腹诊等,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特别是问诊主诉,是症状诊断的主要依据。那些造诣较深的老壮医,往往掌握多种诊断手段和方法,在临床上合参运用,得心应手。壮医基于天地人三气同步和人体也是小天地的认识,对人体与外界相通的一些器官,如眼、耳、鼻、口、舌等,认为又可作为人体各部分的缩影或反映,在疾病诊断上具有特殊的定性定位和预后价值。验之临床,往往也颇为准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壮医对“三道”排泄物(尿、粪、泪、涕、呕吐物等)的观察也比较重视和认真,以其颜色、形态、气味、数量的异常变化,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

眼与全身病

眼病不一定是眼睛病
          眼皮肿胀是胆囊出现胆石的症状。

      在青光眼和视网膜脱落的情况下,发生眼球流泪和角膜血管变红。

      瞳孔上有白色粘液是初患白内障的症状。

      肿起的下眼泡证明身体中瘀积着液体或粘液,会引起肾脏或膀胱功能失调。

      眼睛下面出现小污点证明患有肾结石。

      麦粒肿是由于吃影响肝和胆囊正常工作过多的油脂食物造成的(尤其是猪油)。

      眼睛下面出现棕色或紫色皮肤色斑说明患肾结石或新陈代谢差,这是由于未按规定饮食,吃水果、肉和糖过多引起的。

      对胆怯和畏惧的人来说,单眼皮跳动是神经系统失常和肝脏不好造成的。

      在上眼皮里面,如出现粉红色表明身体状况良好;出现红色表明血液、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失常;出现白色表明缺少血红蛋白,贫血,血液循环失常;出现红黄色表明肾、肝、脾、胰腺、心脏的功能失调。

         人的眼睛是一个奇妙的器官,眼睛不仅能反映出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眼睛还是一扇能够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窗户,这是因为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都要在眼睛上留下踪影,或

         白睛质地坚固,不透明,呈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后5/6,其表层由一些纤细的纤维和弹性组织构成,含有较多的小血管,当躯体发生病变时,就可以通过这些血管表现出来。另外,覆盖在巩膜(即白睛)表面上有一层薄薄的膜,这就是球结膜,它表面非常光滑,比较松弛,薄而透明,因此,可透见下面的巩膜。球结膜上亦有许多小血管,其形态、色泽可以反映躯体的病变。它与巩膜上的血管区别点在于: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浮浅、隆起、鲜艳;巩膜血管在下层,颜色相对沉深、青紫、暗淡。在临床中球结膜上出现的血管讯号,表示病程短、新病;巩膜上出现的血管讯号,表示病程长、久病。中国传统医学则认为球结膜讯号提示病在腑,巩膜讯号提示病在脏。
(一)白睛诊法的定位规律
        白睛诊法遵循着一定的定位规律,一般躯体上半部疾病应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体现,躯体下半部疾病应在瞳孔水平线以下体现;同理,瞳孔内侧表现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反映躯体外侧病变。且左眼多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多主躯体右侧疾病。另外,部分疾病在双眼均可有表现,躯体上部疾病可在瞳孔水平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体现。我们讨论的多为普遍性的东西,特殊的例外。
(二)白睛诊法的定性规律
        白睛诊断疾病的性质,主要在于相应区域血管发生的形、色、态等的改变上。
 
1、从形态来看
    (1)根部粗大:若见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属顽固性疾病,病程较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曲张或怒张:若见相应区域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瘀或病情较重、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指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扩散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转变,如腰腿痛、上肢麻木、骨髓炎等。
    (4)离断: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间突然中断,也有的是被红色瘀点分隔开,此征往往表示该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阻塞、狭窄等,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
    (5)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该器官炎症的播散、扩张或血液供应障碍等,如痔疮,可以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断痔核的多少及大小。
    (6)隆起:血丝浅表、明显、红活,多在球结膜上,表示该病为急病、新病,或者说为急性炎症开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多见此象。
    (7)雾斑:即片状青紫斑,象瘀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于气滞血瘀证(虫积除外),多提示患者有该部位的胀痛症状。如在肝区、胆区见此症,多提示有肝气郁结症状,见于女性还可以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等。
    (8)黑点:即血管末端的黑色瘀点,或与雾斑相兼出现,一般多属血瘀症,提示该病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如肝硬化,陈旧性损伤。若见于儿童,还要考虑是否有虫积。
    (9)黑圈:在观察白睛时,我们还可以见到一种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瘀血证状,而且还提示我们在其部位,已有包块状肿块出现,必须高度警惕,注意其他体征,并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以探明病情,排除可疑。
    (10)螺旋形状:如在白睛上见到螺旋形状血管,表明躯体内血液循环有较严重的障碍或者是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临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常见到此征。
    (11)蜘蛛网状:蜘蛛网状血管,提示患者有风痰、有瘀。如哮喘病患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而造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也由于长期哮喘,导致血管破裂、散乱等。
    (12)叶脉状:即血丝象树叶茎脉状分支,表示体内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或者是体内瘀血征,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此状。
    (13)横行血丝: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横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丝呈纵行,向瞳孔方向纵行走向。如呈横行血丝走向,则多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统或其他方面的严重病变。
    (14)贯瞳:即指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其中又以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又以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临床上见到此象,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病变。
2、从颜色来看
    (1)鲜红: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紫红: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瘀。
    (3)深红:表示症状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恶化。还有的是病邪由表传里,入中脏腑的表现。一般此象若出现于球结膜上为腑病,若出现于巩膜上则为脏病。临床多见于邪盛正未虚,邪正相争的阶段。
    (4)红中带黑:多为新病久治不愈,和里化热,热炽血滞,瘀血内生。一般表示病程长,瘀血重,邪热盛,正气未虚之象。
    (5)红中带黄:黄为胃气的象征,亦为瘀血化解后的表现。红中带黄,提示病情好转,病势减轻。
    (6)血丝淡黄:为病情将愈之象,或该病已愈。如果血丝色淡黄略红,表明病情虽好转,但尚有余热未清。
    (7)浅淡:血丝浅淡属虚证、寒证,提示机体相应脏腑的气血不足、寒凝气滞、血行不畅。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两者区别在于:病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暗灰:为陈旧性病灶。多见于肺结核、肝炎、虫斑等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其表现多在巩膜上,因巩膜上的血管,发生变化后,由于疾病重、时间长、损害大,故血管变化后不易复原,从而长期留下“烙印”,临床仅能提供参考。
3、白睛诊伤
         白睛诊伤是瑶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诊断方法。它能在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眼睛巩膜或球结膜血管的形态、颜色变化,来诊断受伤部位、疼痛性质及发病时间等情况。它主要是观察白睛上的“损伤点”来判断伤势。所谓损伤点,是患者在无眼疾或无眼部自觉症状时,白睛见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瘀血点。该点必须在血管末端,瘀血点颜色较黑,如针尖大小。有此损伤点,则提示体内有伤。如果瘀血点不在血管末端,或在血管旁,或在血管中部,均无诊伤价值。瘀血点的颜色和形状等变化,可以反映伤损的轻重程度与性质。如伤气、伤血、或气血两伤等。
    (1)
白睛诊伤定位
         白睛诊伤定位总的原则为:损伤点出现在左眼者,为身体左侧有伤;在右眼者,为身体右侧有伤。损伤点在瞳孔水平线以上的,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上,如腰背、上肢、肩周、头面等,其中腰部损伤点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内侧,瘀血点多偏向外侧。损伤点出现在瞳仁水平线以下者,则主要反映脐水平线以下的下半身,如双下肢、骨盆。下肢的血丝相对上肢长,且多超过瞳仁水平线,并多偏向瞳仁外侧,也有的表现血丝分叉或中断跳跃现象。特殊的是眼睛正下方,即白睛6时处,还可反映胸骨的内伤,且伤在乳头上方者,瘀血点居中;伤在乳头上内侧、胸骨旁者,瘀血点偏于内侧;伤在乳头上方外侧;伤在胸骨柄两侧者,则呈“丫”形血络分叉,瘀血点在于分叉的末梢。另外,损伤点出现在眼的外侧,按瘀血点上下排列次序,分别表示腋后线部、腋中线部、腋前线部受伤。如果损伤点出现在眼白睛的内侧,则提示对侧胸胁受伤。
    (2)
白睛诊伤定性
         如果损伤点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表明伤在气分(伤轻),若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者,表明伤在血分(伤重);若损伤点色黑点圆,周围又有片状如云彩样浅淡斑,呈不规则的晕状者,表明气血两伤。另外,血丝弯曲如蛇行(或螺旋)状,表明有较剧烈的疼痛。同一条血丝,若粗细不一,虽无瘀血点在其末端,亦可表明有伤。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现蓝黑点或蓝黑斑,为蛔虫症。具体地说:如见白睛上毛细血管的顶端和旁边,呈现有青黑色或蓝黑色圆形的斑点,约有针头至绿豆大小,斑的界限多清晰,少有模糊,可多可少,不突出白睛面。如果斑大,表示寄生的是成虫;斑小,表示寄生的为幼虫;斑多虫多,斑少虫少。如果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则提示寄生的是钩虫。同样,斑块大颜色深、为感染程度重;斑块小、颜色浅,为感染程度轻。另外,若巩膜与球结膜间上半部出现黑色斑点,则又提示为蛲虫。以上这些征象均与寄生虫的病势呈正比消长趋势,即眼征越明显,病情越严重,眼征越浅淡,病情越轻浅。
         此外,在眼结膜与巩膜间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出现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可能是疟疾的表现。这种疟疾开头有圆形、椭圆形、多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多种多样,斑点界限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且在模糊的斑点中心有黑点,斑点大小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间。疟疾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界限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治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另外,在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浅层血管呈螺旋状迂曲。血管径较粗,颜色深紫、走行弯曲,以近角膜缘明显,至穹窿部则消失,此现象在外下方多见,这亦是诊断疟疾的特征之一。
4、白睛诊法与癌症预测
        
对于白睛诊法预测癌症,是当今目诊学者正在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编者根据临床实践体会,认为以下白睛讯号,如有两项以上相兼出现时,应提高警惕。
    (1)白睛颜色苍白、呆滞、晦暗或黄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V”形走向。
    (3)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瘀点(即中间深黑,四周浅淡的阴影状圆圈)。整个颜色暗灰无光。另外,黑色圆圈也有诊断意义。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状弯曲、怒张、颜色鲜红。
    (5)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状走向,颜色鲜红。
    (6)赤脉贯瞳,甚或白睛血管鲜红、怒张、至少两条以上延伸穿过瞳孔。
       将两眼瞳孔的下方6点处,巩膜与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之象称为巩膜胃征,查此可诊断胃肠道疾病。通过对122便巩膜胃征阳性患者的临床分析,此征与临床症状体征(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的符合率达90.2%。将眼球结膜5、6点间部位附近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的血管称为球结膜痔征。用于诊断内痔。检查1270例,符合者达1079例,符合率达85%。使用检眼镜,通过瞳孔,检查眼底络脉变化。发现络脉红活,粗细均匀,分布规则,色泽鲜明者,为肝气条达。络脉深红,脉管粗细不均,或充盈怒张,属肝气郁结。络脉变粗,或怒张,或弯曲、断续、隐匿,或血流络外,为肝经郁热。络脉干红,如枯枝脆条,或部分络脉不能辨认,眼底色泽干枯变黄为肝血不足。而受中医理论影响而产生的“虹膜诊断学”,是目前国外颇为盛行的新学科,它认为人体内脏、器官、四肢百骸在眼虹膜上占有一定的代表区,当人体内脏或肢体体患病时,其产生的信息则反应到相应的代表区,而表现为虹膜纹理的分离、凹陷、变色或色素堆积、瞳孔变形等,通过检查虹膜上的这些变化,就能诊断疾病。

        根据《内经》理论,十二经脉与眼的关系,以及东汉时华佗的"观眼识病"法所述:"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穴,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气血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从而得出了看白睛上的血丝来诊断全身疾病的方法。经十多年来几万只眼睛的实践,达到了只要扒开眼皮一看,就能知道病在某经、病程长短、病势轻重、病情消长、病因寒热虚实等。并且还可知疾病原发在某经,现在是否传经,传经以后,原发的那经是减轻还是加重,以及病的来龙去脉,预后转归等等,部可以在两三分钟内一目了然。

  彭教授这种神奇的观眼识病法,主要用肉眼观察在双眼各区穴出现的血丝颜色(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黑、红中带黄、淡黄、浅淡、暗灰等),形态(根部粗大、曲张、怒张、延伸分岔、隆起一条、模糊成片、垂露)的变化来判断全身疾病。具体分述如下。

一、眼球的经区划分方法

  两眼向前平视,经瞳孔中点作一水平线并延伸过内外眦,再经瞳孔中心作一垂直线,平延伸过上、下眼眶。于是就把眼分为四个象限,再把每个象限划分为两个相等的区,即成四个象区、八个等区。此八个相等区就是八个经区。左眼属阴,阳生于阴,八区排列顺序是顺时针方向;右眼属阳,阴生于阳,八区排列的顺序是逆时针方向。但各区所代表的脏腑,左右相同。
一区为肺、大肠;
二区为肾、膀胱;
三区为上焦(包括膈肌以上的胸、背部、胸脘内在脏器、颈项、头面、五官和上肢);
四区为肝、胆;
五区为中焦(包括膈肌以下、脐以上、上腹部、腰背及其内在脏器);
六区为心、小肠;
七区为脾、胃;
八区为下焦(包括脐水平以下、小腹、腰骨氐、髂、臀、盆腔、生殖及泌尿系统和下肢)。各区所占的范围,用时钟计算为90分钟。如左眼一区由10时30分至12时;右眼一区为7时30分至6时。余此类推。

 

二、络脉形色诊法
  
人的白睛(球结膜)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络脉,正常人的络脉纤细而不明显,尤其是儿童的眼球,如果没有生过大病,则白睛青白洁净,看不出络脉分布。若是生病以后,或由皮肤通过经络而传到内脏,或由内脏外传到皮肤,不论某一经或几个经受病,都可从眼白睛上显露出来。经络是通到全身的,十二经直接或间接地都与眼睛联系,经络在周身其它部位为肉眼所不能见,但球结膜是半透明的,其所分布的经脉一经加深即很容易看到,而且一经出现,其残痕与生长存。就像肺结核癒后钙化点似的永远存在。一般归纳为白睛有七种形状和八种颜色,如果某一区发现络脉形态和颜色异常,则说明相应的脏器有疾病发生。

(一)络脉的形状
1.根部粗大
  由白睛边缘处络脉粗大,向前则逐渐变细。此种形状多属于顽固性疾病。

2·曲张或怒张
  络脉出现曲张,由根部延伸,中间转折曲张,以致于怒张。为病势较重。

3·延伸
  络脉由某一经区传到另一经区,则出现延伸现象。这表明是疾病起于某一经,又传到了另一经。

4·分岔较多
  此种现象多出现在眼球上部,眼球下部亦有时出现。说明病势不稳定而容易变化。

5·隆起一条
  多属六腑的病。观眼识病,因巩膜与结膜的络脉深浅不同,五脏病多出现于深层,好像络脉在玻璃板下面。六腑的病多在上层,好像在玻璃板上面似的。

6·模糊一小片
  此种络脉多发生在肝、胆区,肝郁症、胆结石症往往出现。

7·垂露
  白睛络脉下端像垂著一颗露水珠似的,如见于胃肠,多属虫积。

(二)络脉的颜色
  白睛上络脉的色泽。基本是红色,但有浓淡明暗之不同。从这些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病程长短,寒热虚实,预后转归,病情变化,可作为诊断及观察疗效的参考。

1·鲜红 络脉鲜红,为新发病。属实热,病势正在发展。

2·紫红 络脉如呈紫红,说明病为热盛。

3·深红 络脉深红,主热病且病势加重。

4·红中带黑 络脉红中带黑,主热病入里。在上焦之间,病人多有神昏谵语。

5·红中带黄 络脉红中带黄,黄色于五行属土,脏腑为脾胃,"胃为后天之原","有胃气则生",为病势减轻的征兆。

6·络脉淡黄 白睛上出现络脉颜色淡黄为病势将癒的征兆。

7·络脉浅淡 络脉的颜色浅淡,是气血不足,属于虚证或寒证。虚证气血不足,寒证气血凝滞,络脉的颜色浅淡。

8·络脉暗灰 白睛上络脉暗灰,属于陈旧性病灶,疾病早已痊愈。然而由暗灰转为淡红是其旧病复发征兆。

  白睛质地坚固,不透明,呈暗红色,占眼球壁外层后5/6,其表层由一些纤细的纤维和弹性组织构成,含有较多的小血管,当躯体发生病变时,就可以通过这些血管表现出来。另外,覆盖在巩膜(即白睛)表面上有一层薄薄的膜,这就是球结膜,它表面非常光滑,比较松弛,薄而透明,因此,可透见下面的巩膜。球结膜上亦有许多小血管,其形态、色泽可以反映躯体的病变。它与巩膜上的血管区别点在于:球结膜血管在表层,相对浮浅、隆起、鲜艳;巩膜血管在下层,颜色相对沉深、青紫、暗淡。在临床中球结膜上出现的血管讯号,表示病程短、新病;巩膜上出现的血管讯号,表示病程长、久病。中国传统医学则认为球结膜讯号提示病在腑,巩膜讯号提示病在脏。
(一)白睛诊法的定位规律
        白睛诊法遵循着一定的定位规律,一般躯体上半部疾病应在瞳孔水平线以上体现,躯体下半部疾病应在瞳孔水平线以下体现;同理,瞳孔内侧表现躯体内侧疾病,瞳孔外侧反映躯体外侧病变。且左眼多主躯体左侧疾病,右眼多主躯体右侧疾病。另外,部分疾病在双眼均可有表现,躯体上部疾病可在瞳孔水平线以下得到表现,躯体内侧疾病也可以在瞳孔外侧得到体现。我们讨论的多为普遍性的东西,特殊的例外。
(二)白睛诊法的定性规律
        白睛诊断疾病的性质,主要在于相应区域血管发生的形、色、态等的改变上。
    1、
从形态来看
    (1)根部粗大:若见局部血管根部粗大,多属顽固性疾病,病程较长,多有器官损害,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等。
    (2)曲张或怒张:若见相应区域血管呈怒张状,多属血瘀或病情较重、较急,如急性肺炎、急性肝炎等。
    (3)延伸:指血丝很长,延伸到其他区域,多表示病情的发展方向以及疾病的扩散范围,说明该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发展或转变,如腰腿痛、上肢麻木、骨髓炎等。
    (4)离断: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间突然中断,也有的是被红色瘀点分隔开,此征往往表示该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或阻塞、狭窄等,常见于颈椎病、输卵管闭塞、脉管炎等。
    (5)分叉:白睛上的血管状若树枝样分叉,表明该器官炎症的播散、扩张或血液供应障碍等,如痔疮,可以从血管分叉条数来判断痔核的多少及大小。
    (6)隆起:血丝浅表、明显、红活,多在球结膜上,表示该病为急病、新病,或者说为急性炎症开始,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尿路感染等,多见此象。
    (7)雾斑:即片状青紫斑,象瘀血凝集成一模糊小片,多属于气滞血瘀证(虫积除外),多提示患者有该部位的胀痛症状。如在肝区、胆区见此症,多提示有肝气郁结症状,见于女性还可以提示有乳房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等。
    (8)黑点:即血管末端的黑色瘀点,或与雾斑相兼出现,一般多属血瘀症,提示该病病程长,症状重,损伤大,如肝硬化,陈旧性损伤。若见于儿童,还要考虑是否有虫积。
    (9)黑圈:在观察白睛时,我们还可以见到一种比黑点稍大的黑色圆圈,这不仅是一种严重瘀血证状,而且还提示我们在其部位,已有包块状肿块出现,必须高度警惕,注意其他体征,并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以探明病情,排除可疑。
    (10)螺旋形状:如在白睛上见到螺旋形状血管,表明躯体内血液循环有较严重的障碍或者是气滞血瘀、血流不畅,导致血络挣扎延伸,临床往往以疼痛、刺痛、灼痛现象出现。部分癌症病人也常见到此征。
    (11)蜘蛛网状:蜘蛛网状血管,提示患者有风痰、有瘀。如哮喘病患者,由于血液供氧不足而造成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也由于长期哮喘,导致血管破裂、散乱等。
    (12)叶脉状:即血丝象树叶茎脉状分支,表示体内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或者是体内瘀血征,临床上癌症病人多见此状。
    (13)横行血丝:即指白睛上部的血管横行走向,呈“一”字形,一般正常人或普通疾病患者,眼球上半部血丝呈纵行,向瞳孔方向纵行走向。如呈横行血丝走向,则多提示患者有消化系统或其他方面的严重病变。
    (14)贯瞳:即指血丝延伸进入黑睛,或穿过黑睛,俗称赤脉贯瞳。其中又以1条赤脉为病轻,2~3条赤脉为病重:又以赤脉不穿过瞳神为病缓,穿过瞳神为病急。临床上见到此象,多属淋巴系统严重病变。
2、
从颜色来看
    (1)鲜红:多为新病、急病、热病。
    (2)紫红:多为邪热入营,灼津为痰,灼血为瘀。
    (3)深红:表示症状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恶化。还有的是病邪由表传里,入中脏腑的表现。一般此象若出现于球结膜上为腑病,若出现于巩膜上则为脏病。临床多见于邪盛正未虚,邪正相争的阶段。
    (4)红中带黑:多为新病久治不愈,和里化热,热炽血滞,瘀血内生。一般表示病程长,瘀血重,邪热盛,正气未虚之象。
    (5)红中带黄:黄为胃气的象征,亦为瘀血化解后的表现。红中带黄,提示病情好转,病势减轻。
    (6)血丝淡黄:为病情将愈之象,或该病已愈。如果血丝色淡黄略红,表明病情虽好转,但尚有余热未清。
    (7)浅淡:血丝浅淡属虚证、寒证,提示机体相应脏腑的气血不足、寒凝气滞、血行不畅。部分血丝浅淡亦属正常现象。两者区别在于:病变者,血丝多而乱;正常者,血丝少而直。
    (8)暗灰:为陈旧性病灶。多见于肺结核、肝炎、虫斑等病痊愈后留下的“烙印”,其表现多在巩膜上,因巩膜上的血管,发生变化后,由于疾病重、时间长、损害大,故血管变化后不易复原,从而长期留下“烙印”,临床仅能提供参考。
3、
白睛诊伤
         白睛诊伤是瑶族地区广泛流传的诊断方法。它能在患者没有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根据患者眼睛巩膜或球结膜血管的形态、颜色变化,来诊断受伤部位、疼痛性质及发病时间等情况。它主要是观察白睛上的“损伤点”来判断伤势。所谓损伤点,是患者在无眼疾或无眼部自觉症状时,白睛见青紫色血管浮起,在血管末端有瘀血点。该点必须在血管末端,瘀血点颜色较黑,如针尖大小。有此损伤点,则提示体内有伤。如果瘀血点不在血管末端,或在血管旁,或在血管中部,均无诊伤价值。瘀血点的颜色和形状等变化,可以反映伤损的轻重程度与性质。如伤气、伤血、或气血两伤等。
   
(1)白睛诊伤定位
         白睛诊伤定位总的原则为:损伤点出现在左眼者,为身体左侧有伤;在右眼者,为身体右侧有伤。损伤点在瞳孔水平线以上的,提示伤在脐水平线以上,如腰背、上肢、肩周、头面等,其中腰部损伤点多在瞳孔上方稍偏向内侧,瘀血点多偏向外侧。损伤点出现在瞳仁水平线以下者,则主要反映脐水平线以下的下半身,如双下肢、骨盆。下肢的血丝相对上肢长,且多超过瞳仁水平线,并多偏向瞳仁外侧,也有的表现血丝分叉或中断跳跃现象。特殊的是眼睛正下方,即白睛6时处,还可反映胸骨的内伤,且伤在乳头上方者,瘀血点居中;伤在乳头上内侧、胸骨旁者,瘀血点偏于内侧;伤在乳头上方外侧;伤在胸骨柄两侧者,则呈“丫”形血络分叉,瘀血点在于分叉的末梢。另外,损伤点出现在眼的外侧,按瘀血点上下排列次序,分别表示腋后线部、腋中线部、腋前线部受伤。如果损伤点出现在眼白睛的内侧,则提示对侧胸胁受伤。
   
(2)白睛诊伤定性
         如果损伤点色淡如云,散而不聚者,表明伤在气分(伤轻),若色黑而沉着,形如芝麻者,表明伤在血分(伤重);若损伤点色黑点圆,周围又有片状如云彩样浅淡斑,呈不规则的晕状者,表明气血两伤。另外,血丝弯曲如蛇行(或螺旋)状,表明有较剧烈的疼痛。同一条血丝,若粗细不一,虽无瘀血点在其末端,亦可表明有伤。
在白睛任何部位呈现蓝黑点或蓝黑斑,为蛔虫症。具体地说:如见白睛上毛细血管的顶端和旁边,呈现有青黑色或蓝黑色圆形的斑点,约有针头至绿豆大小,斑的界限多清晰,少有模糊,可多可少,不突出白睛面。如果斑大,表示寄生的是成虫;斑小,表示寄生的为幼虫;斑多虫多,斑少虫少。如果在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上端和边缘,呈多样状的浅紫色,云絮状斑块,则提示寄生的是钩虫。同样,斑块大颜色深、为感染程度重;斑块小、颜色浅,为感染程度轻。另外,若巩膜与球结膜间上半部出现黑色斑点,则又提示为蛲虫。以上这些征象均与寄生虫的病势呈正比消长趋势,即眼征越明显,病情越严重,眼征越浅淡,病情越轻浅。
         此外,在眼结膜与巩膜间的毛细血管末端或弯曲部,出现黑色、青紫色、棕色、紫红色、银灰色等各种色素斑点,可能是疟疾的表现。这种疟疾开头有圆形、椭圆形、多角形、宝塔形、漏斗形、扫帚形等多种多样,斑点界限有清晰的,也有模糊的;且在模糊的斑点中心有黑点,斑点大小在0.3毫米至4.0毫米之间。疟疾发作时,疟斑多呈黑色或青紫色,略“凸”出表面,界限清晰,血管末端呈膨胀样,疟疾治愈后,可恢复正常或成为斑迹。另外,在近角膜缘处的球结膜浅层血管呈螺旋状迂曲。血管径较粗,颜色深紫、走行弯曲,以近角膜缘明显,至穹窿部则消失,此现象在外下方多见,这亦是诊断疟疾的特征之一。
4、白睛诊法与癌症预测
         对于白睛诊法预测癌症,是当今
目诊学者正在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编者根据临床实践体会,认为以下白睛讯号,如有两项以上相兼出现时,应提高警惕。
    (1)白睛颜色苍白、呆滞、晦暗或黄染。
    (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或“V”形走向。
    (3)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瘀点(即中间深黑,四周浅淡的阴影状圆圈)。整个颜色暗灰无光。另外,黑色圆圈也有诊断意义。
    (4)白睛血管呈螺旋形状弯曲、怒张、颜色鲜红。
    (5)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状走向,颜色鲜红。
    (6)赤脉贯瞳,甚或白睛血管鲜红、怒张、至少两条以上延伸穿过瞳孔。

 

瑶族目诊图
    瑶族医药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本文主要是从一些常见病如神经衰弱、内痔、肝炎、带下病、咽喉炎等症的望目诊符合率,来反映瑶族对病症诊断的方法和准确程度,以供数据统计或就诊参考。

(一)胃、十二指肠病变

在两眼瞳孔下方6时处的巩膜与球结膜间的毛细血管呈充血、扩张、红黑之象,即为巩膜胃征,据此可诊断急、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有人统计临床符合率达90.2%。

(二)消化道癌

眼白睛上半部球结膜表层血管呈横行走向,或为V型状态,即为消化道癌的征象。有学者观察800例,肠癌占69%,胃癌占58%,食道癌占57%,肝癌占45%,健康者仅有16%的出现这种征象。

(三)神经衰弱

眼睑绿青紫为神经衰弱征象,有学者收集120例神经衰弱患者,115例出现睑绿青紫,占95.83%。

四)内痔

白睛5、6点钟处,在其部位附近的,由下向上行走的扩张、弯曲、充血血管,即为球结膜痔征,观察这些血管的条数、粗细,可以诊断内痔的多少和大小。并且痔征现于左眼,为肛门左侧有痔,现于右眼,为肛门右侧有痔。一般血管分叉和粗细与痔疮成正比关系。有学者观察数1000例,诊断符合率达85%以上。

(五)月经、带下病

观察下睫毛边缘与下眼皮之间,如有条线状、浅黑色的明亮带存在,即为月经、带下异常征。也可以通过观察两眼上下眼睑,如果上下眼睑发黑,则亦可判断月经、带下异常。有学者观察153例,符合率为68.6%。

(六)肝炎

肝炎患者白睛内下方的血管呈充盈、扩张、色呈淡青状态,有此者应高度警惕。

(七)淋巴结核

白睛的血丝贯穿瞳神,即为淋巴结核征象。并且一条赤脉贯瞳为病轻,2~3条赤脉贯瞳为病重。

(八)咽喉炎

白睛内侧稍上,如果见到鲜红血丝向瞳孔方向走向,则为咽喉炎征象。

(九)附件炎

白睛下方6时处,如果见到鲜红血丝向瞳孔内侧方向延伸,即可考虑为附件炎。

(十)颈、腰椎增生

白睛12时、6时处有鲜红血丝向瞳孔方向走向,末端有时可见到瘀点,即可考虑为颈、腰椎增生。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瑶医对病症的望目诊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这也为瑶医的临床诊治提供可可靠的依据,从而确保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治疗的有效性。
(一)概念
        瑶医目诊是瑶医诊法中最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通过观察眼睛来诊断全身
疾病的一种诊法。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睛,来判断整体及各部位的健康状况,从而诊断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治疗或预防的依据,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眼睛各部位的形态、色泽、斑点、穹窿及位置结构的动态变化,来诊断整体上疾病所在各部位的病变、损伤及机能紊乱的全息诊法。
(二)瑶医目诊的特点
        瑶医目诊是独具特色的一门科学,方法简单,可用五个字对其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简、便、验、廉、捷。
1、诊断准确、迅速:自从目诊运用于临床后,其诊断价值逐步提高。例如黑晴诊法诊断符合率达85.5%,瑶医白晴诊法达80%以上。而且其诊断迅速,只要用放大镜或肉眼一看就可以知道患者得了什么病或将患什么病。
2、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目诊法设备简单,只用6~7倍的放大镜即可开展工作。在室内外,田头地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均可进行检查,不受体位和环境条件的限制。医生一手挣开患者的眼睑,协作视线,另一手持放大镜即可观察,无任何副作用,病人亦无任何不适,医患配合,病人乐于就诊。
3、无副作用,经济安全、便于推广: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断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B超、CT、MRI等),但检查费用偏高,故不易在我国广大基层普及运用。因此,目诊法就更显示出它的优点,即无任何
创伤、操作简便,经济可靠、便于推广。
4、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对于目诊法来讲,司外揣内的“外”主要指眼睛的外在变化或局部表现。“内”则是指机体内部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见微知著的“微”就是指眼睛的外在微细变化,“著”则指人体阴阳的失调及脏腑、气血津液、筋脉的相关病变。这些认识方法正体现出瑶医的人与外界相通的观念,说明了目诊理论的科学性。
5、有助于广泛普查:瑶医目诊法发展到今天,已经诊断出包括
癌症在内的内、外、妇、儿、皮肤、传染、五官等科疾病,并且具有一次即可体检全身健康状况及预测疾病的功能,因为全身各部位的病变均可在眼部表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综合分析,就完全可以得知全身各部位的健康状况,不用任何仪器就可以起到初步普查全身各脏腑功能的作用。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患者和主管医师,以便更好地了解病人,掌握病情。
6、预测未病,防患于未然:瑶医目诊法的另外一个特点在于早期预测疾病的功能。它能在极早期,甚至在其他任何体征尚未出现之前就探查出器质性的病变,尤其重要的是,它能预测出10~15年后可能发展成无法康复的慢性疾病。
(三)目诊的临床意义
         我们知道,目为视觉器官,属五官之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传递情感,反映一个人内心的思维,监测身体的健康状况。目与全身通过经络联系得非常紧密,故望目可“见微知著”、“一目了然”,在临床上目诊可诊断150种病症,且准确率高达80%以上。在传统医学的目诊运用中,诊目可辨表里、审寒热、定虚实、察气血,甚或起到“决疾病而卜死生、究病机而知进退、测未病而防未然”的临床意义。故素有“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的评价,将目诊的临床意义提到空前的高度。
(四)望目诊病的理论基础
         目诊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的,虽然眼睛是一个局部器官,但它通过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的经络与脏腑,与其他器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全身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若经络脏腑功能失调,则可影响到目,而使目发生各种变化。
1、
目与经络的关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精”。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眼发生着联系,手三阳经上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目部交接,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头系、目系。另外,有手足三阳之筋分布于眼及眼周围,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阴跷脉,阳跷脉和阳维脉亦与眼有直接的关系。以上说明了目通过经络与整体保持着有机的联系,发挥和维持眼的正常生理功能。
2、
目与脏腑的关系
         眼睛是人体的五官之一,虽属局部器官,但“五脏六腑之精皆上荣于目”,故目与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眼是依赖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才能发挥其视物辨色、审长短等正常的生理作用,如果脏腑功能失调,目失精气濡养,其目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则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
眼与肝胆的关系:眼与肝胆的联系主要靠经络来贯通,《灵枢?经脉篇》说:“足厥阴肝脉,连目系。” 另外《素问?金匮真言诊》亦说:“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肝受血而能视”,同时“肝在液为泪”故肝气调和,目能辨色。肝胆又互为表里,所以目亦与胆有密切联系。
眼与心、小肠的关系: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目得血养,故而能视。心主藏神、目为心使、故目能反映心理状态。心气司动,气调目明。另外,心脏属火,火发神光,则目视精明。心与小肠脏腑相合,互为表里,故目与小肠亦有密切联系。
眼与肺、大肠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气和则目明,气脱则目不明。肺主宣降,气机通利则目得卫气固护而能运转。肺气通调水道,水道通利而目得水液润泽,则目睛得到濡养。另外,肺与大肠脏腑相属,互为表里,故目与大肠亦有联系。
眼与脾胃的关系:脾主运化,运化功能正常,脏腑精气方能上注于目。脾主升清,清阳之气得上升于目,目得温煦,目窍才通利。脾气又统血,血随气行,血运于目络,目则可视。另外,脾主肌肉,司睑开合,脾胃脏腑相属,互为表里,故目与胃亦有联系。
眼与肾、膀胱的关系:肾生脑髓,目系又属脑,故目与肾相通。肾主水液,气化正常,则水液充满眼目,润泽濡养。肾与膀胱相属,互为表里,故目与膀胱亦有联系。
3、
目与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眼之视觉功能还在于精、气、血、津液的濡养和神的主宰作用。《证治准绳?七窍门》指出目中最重要的神膏、神水、神光、真精、真气、真血皆赖精、气、血、津液和神等所养化及维持。并进一步指出:“瞳神,……乃先天之气所生,后天之气所成,阴阳之妙用,水火之精华,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气为运用,神则维持”,由此可见,眼与气、血、精、津液、神的关系,也同脏腑、经络一样,是非常密切的。
         现代医学则从分子细胞学、微循环理论、生物全息论等方面说明了躯体可以通过体液和神经,将各种病变信息反映在眼睛上,我们通过观察眼睛的微细变化,即可诊断全身的病变。
(五)瑶医目诊法的运用
         目诊的部位有巩膜、球结膜、虹膜和眼睑、眉毛等,传统医学将这些部分称为五轮,即白睛(巩膜、球结膜)属肺,称气轮;黑睛(虹膜)属肝、称风轮;眼睑属脾胃,称肉轮;目眦属心,称血轮。通过观察相应部位即可诊断全身病变。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目诊方法,如黑睛诊法、眼球经区诊法、天人地三部形色目诊以及白睛诊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