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耆英

 曾阳漾溪花书院 2011-10-13

本词条由onlyshell创建,共有8位协作者编辑了13次。最新协作者:莫小夏 王国元 亿伊yiyi新文艺lhl19860705

耆英,1790年生,爱新觉罗氏,满洲正蓝旗人,字介春。父禄康,嘉庆间官东阁大学士。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历任副都统、侍郎、将军等职。一贯主张投降媚外。

纠错 编辑摘要

耆英 - 简介

耆英耆英

耆英(qí yīng)(1790—1858),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1838年,他任盛京将军。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将军。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由于英军在占领广州期间查获大量档案文件,发现耆英在上报朝廷的时候并没有如实禀报英方的要求,因此拒绝与其谈判。耆英因惧罪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耆英 - 家庭

耆英为穆尔哈齐后裔,祖父炳文,父亲林禄康(-1815),耆英有两子:庆锡、庆贤.

耆英 - 职业生涯

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将军。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台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

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与瑞典签署了《中瑞广州条约》。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协助桂良与英法联军交涉,由于英军在占领广州期间查获两广总督衙门大量档案文件,发现耆英在上报朝廷时对英国言辞不恭,因此拒绝与其交谈。桂良请耆英回京,咸丰帝大怒,下狱议罪,拟绞监候,肃顺上疏立即正法,咸丰帝赐其自尽。 [1]

耆英 - 赐死原因

耆英像耆英像

耆英赐死是与宫廷斗争、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和其藐视皇权分不开的。清末户部文选司郎中崇彝在其《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道、咸之际,初办外洋交涉,多不得当,丧失权利,在在皆是。耆相国英在粤东,与英人所订之条约,皆非当面折冲,派家人张禧偕首府某公出而协定。当时请旨赏张五品顶戴,以壮观瞻。此事太近儿戏,余初未之信。后有戚某公为广州知府,曾调取当年原卷阅看,果有此事。至咸丰七、八年换约期间,因耆相定约偾事,赐令自尽。固由文宗之怒,实怡、郑二王等乘君之怒以成之。耆平日实有自取之咎,因宣宗朝曾奖耆‘有守有为’之语,于是耆相大书一联悬之客厅,云‘先皇奖励有为有守;今上申斥无才无能。’此罢官时考语。故意令人见之。此联轩轾两朝,含有阳秋,有人言之当权者,此自造杀身之祸也。”

耆英 - 父子拜相

耆英当过藩院、礼部、工部、吏部、户部尚书,八旗都统,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曾外任热河都统,盛京、广州、杭州将军,两江、两广总督等封疆大吏,最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其父禄康为嘉庆朝之东阁大学士,父子两代相承,入阁拜相。父子拜相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2]

耆英 - 耆英号

耆英号是以耆英命名的一艘中国帆船,曾创下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的纪录

耆英号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艘中国帆船,原为一艘往来于广州与南洋之间贩运茶叶的商船。后于1846年至1848年期间,曾经从香港出发,经好望角及美国东岸到达英国,创下中国帆船航海最远的纪录。耆英号以柚木制成,有三面帆,负重能力达800吨。耆英号以时任两广总督耆英命名。它引起了西方很大注意,因为它向工业化刚刚起步的西方展示了中国当时的航海及造船能力。

耆英号在1846年由一位英国商人秘密购买,这打破了当时中国有关不得出售中国船只予外国人的法律。该船船员包括30名中国人及12名英国水手,并由英国船长查尔斯·阿尔佛雷德·奥克兰·凯勒特指挥。船上还有一位自称四品官员的中国人希生,估计充其当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