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阿是穴经验谈 反阿是穴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取穴的最基本原则,结合现代解剖学,从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的。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取穴方法,独创经筋“小整体”观念,是惟一一种专门针对关节软组织疼痛病症的取穴法,其分布和特性与阿是穴相反,具有即刻见效的特点。 反阿是穴定点
1 本表主要根据张文兵、霍则军编著的《肌肉起止点疗法》一书,并结合临床经验所编,本表列出的是刺激部位,具体刺激方法,可自己掌握,一般还是用毫针刺激比较多。 2 起止点疗法的一般原则是肌肉起点损伤找肌腹或止点,止点损伤找起点或肌腹,肌腹损伤找起点或止点,当然每个病均有其特点。本表所列有限,未列出疾病可按照上述原则自己找寻反阿是穴。该疗法的个体差异还是相差很大的。 3在治疗很多慢性颈肩腰腿痛方面,该方法并不比常规阿是穴疗法更优越,因而不应作为临床常规疗法,而如果将其作为常规阿是穴疗法无效后的一种备用疗法,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4 在急性四肢部的损伤例外,该方法要明显优于常规阿是穴疗法。 一场关于阿是穴的PK
疼痛的地方叫阿是穴,引起这个疼痛的位置就可以叫做“反阿是穴”。按压反阿是穴可以让疼痛立即或很快消失,与阿是穴引起疼痛的现象相反,故称之“反阿是穴”。 所以说,反阿是穴是病因,阿是穴是结果;反阿是穴不容易找,阿是穴人人都会找。当阿是穴和反阿是穴重叠的时候,治疗效果就特别好,而当这两个穴远离同一位置时,光治疗阿是穴(受损点),不仅效果不好,反而造成症状的加重,一些医生将这称之为“手法反应”,视之为正常现象。我倒认为,手法反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找到病根的位置,完全没有必要去碰阿是穴。 在临床上,我总结出30余个反阿是穴,效果远比单纯按压阿是穴好得多,按压或针刺该点时酸胀感十分明显,而且不用花力气、没有疼痛。我将之总结为“迪拜推拿六字诀”,即“省力、无痛、有效”。 穴位是有一定功能的固定位置。穴位是“经气输注或出入的地方”,而阿是穴不是经气正常出入的地方。按阿是穴,10%机会会让部分病症好转,但大部情况下不不会出现好转或真正的治愈。而部分病症的好转,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假象,让我们感觉“身体好了”,就会忽略疾病的真正根源,结果疾病得到喘息和进入人体的机会,后果不堪设想。 再议斜刺法
本人认为该方法与胡超伟园利针疗法,反阿是穴疗法,粗针痛点斜刺法基本相同,系出传统针灸,临床上广泛应用,只是有了新的理论解释。(转载)所谓“斜刺”就是把针直刺过皮至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以后,将针体倾斜并调整针尖的指向,使针斜行刺入损伤肌束的治疗方法。对肌肉损胡超伟伤的治疗时要“以痛为腧”,就是所谓的“阿是穴”;针法中的“浮刺”、“合谷刺”等都是斜刺。由于肌肉损伤的特点,在使用和继承这一方法的过程中,把“以痛为腧”发展为“以损伤的肌束、筋膜、等为主、疼痛为辅”。确定阿是穴,“浮刺”、“合谷刺”等斜刺针法不变,但在针尖刺入损伤肌束的最硬(或最疼)的部位里,患者会感到酸涨或酸涨缓解后即可退针,基本上并不留针,也不需要用火针、温针、电针或其他辅助手法。这一疗法对治疗急性和慢性肌肉损伤、对不同年龄、性别、急性或慢性肌肉损伤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不同程度上帮助他们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运动。临床实践结果表明:这一疗法具有疗效高、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持久稳定、费用低、操作简便等突出优点。 "全穴斜刺法":曾看到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其要点是在阿是穴旁开1~2寸处下针,斜刺至阿是穴深处,其疗效远比在阿是穴直刺为好。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其要点是要使针尖到达痛点深处后,再进针0.5~1寸,结果疗效更好。受此启发,既然穴位呈近似圆柱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应该让针体最大范围地透过呈卵圆体之穴位的有效刺激区的纵轴线,才能提高疗效。基于上述认识,对除危险区以外的穴位采用一种新的定位和针刺方法---"全穴斜刺法",取得了远比传统定位和针刺方法更好的疗效。其基本操作方法分作针刺较深的穴位和只能平刺的浅表穴位两类。 治疗方法依患者主诉,运动障碍和触诊结果,确定受损软组织的位置、深浅、走向、范围及其最痛点,沿肌肉长轴,取离最痛点有适当距离的一点为进针点。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进针后,注意保持针的斜行走向,使之能准确地刺入受损软组织的最痛点处,可刺到骨膜或肌腱附着处。当有明显针感时留针 ,留针时不行针,时间视针感消失快慢而定,但对劳损者以5--10分钟左右为宜(长时有益无害)。在出针过程中,患者感到针感突然加强时,应暂停出针,待针感重新减弱后,再将针完全退出。一般3-5日针1次,急性损伤间隔时短些。针细间隔短,针粗间隔长些。 针刺体位,就是针刺施术要患者采取术者所需体位。笔者临床使用痛姿位、牵胀(恢刺)进针施术,效果很好。 注意事项:(1)斜刺效果取决于是否准确刺入受损组织、保持进针后的走向;(2)原痛点经斜刺后疼痛消失,其邻近部位又有较强的痛点出现,这可能是受损所涉及的部位较多及强痛点对较弱痛点的"掩盖"作用所致,故每次针刺后,应注意观察分析,继续对其它痛点给予斜刺;(3)压痛点较多且程度差别不大,可依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对3~5个压痛点进行治疗;(4)针刺后,第2天如出现症状加重,但第3天会显著好转,这可能反映了针刺具有调整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后作用或是个体对针刺的反应不同,这样以适当间隔天数为宜。数次治疗后有二至三周恢复期。 针刀(刃针、粗针)斜刺,针刀治疗以简、便、廉、验治疗软组织损伤而被社会广泛认可。虽然有的患者能接受针刀治疗,但也有不少人恐惧针刀治疗所带来的痛苦,针刀治病的目的就是要减轻患者痛苦。如何将针刀施术痛苦降到最低限度,本博将针刀刃口改为一尖二刃,进针快,痛觉小。斜刺施术,取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对个别惧针患者,初次用毫针或细针治1—2次,再改用合适针具治之。 基础医学研究和实践,在免疫电镜下观察到:当骨骼肌超过习惯性负荷工作致力平衡失调后,肌肉就发生延迟性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导致收缩结构改变或解体的现象。当针刀斜刺进入损伤软组织时,肌肉中收缩蛋白马上出现组装、合成,收缩结构功能即时恢复,酸、胀、痛很快消除,带来稳定持久的疗效而不是一时性的镇痛。值得重视的是,斜刺治疗肌肉损伤是通过外周机制实现的。在分别破坏脑、脊髓、阻断运动终板的功能以及对离体肌肉等做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后,仍然能够观察到针刺有促进肌肉功能和结构恢复的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斜刺促进肌肉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理主要不是通过神经的调节 ,而是通过肌肉本身所固有的外周机制调节的。 1.选择器械:据深浅层肌肉、胖瘦人、病症轻重、选用针刀A型,重症用B型。宁轻慎重。 2.进针刀手法:术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住针柄,左手拇指和食指将消毒棉花或纱布包裹针刀体中部这样既能为针刀快速穿过皮肤加大力量,又可以保证针刀沿纵轴方向即前进方向受力不至于变弯。⑶力量控制:进皮时针体基本上是垂直于皮肤(进针后采用针刀斜刺技术),两手要同时用力,并且方向要一致。一般情况下右手占60%左右力量,左手注意控制针体不摇摆,保持双手共同方向直线前进。要学会控制突刺即快速突破皮肤的力量,这样既能保证穿过皮肤层的速度快,又不致于突刺过深而出现危险。 为了进一步发展针刺疗法,使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的瞬间痛苦降到最低限度,并取安全和更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近20年在钻研针刺疗法的传统的治疗体验,认为《辨症诊病,因病选针,据针施术,按术收效》指导临床诊疗,并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针刺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痛苦极小,疗效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