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外问源》(17) 任泉 第十三章 以针带刃和以针代刀微创探讨 1、《小针刀疗法》慢性软组织损伤定义出现失误,损伤不等于损害。只有急性损伤后遗软 组织损害或急性损伤后遗慢性软组织疼痛,才符合实际。 2、无菌性炎症最早在世界发现,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既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宣老经 过对受损害软组织显微镜检验发现,所有的软组织损害性疼痛都存在局部无菌性炎症。从而排除 了骨性压迫致痛学说,更批判了动态平衡失调致痛理论,肯定了软性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批判 了软组织粘连是疼痛的重要病因。虽然软组织粘连现象是客观事实,但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软 组织粘连只会引起畸形,而不会引起疼痛;众多手术之后遗留的伤疤和许多骨科手术引起的畸 形,均不会产生疼痛。 3、宣老还严正的批判了非骨外学者臆断得出的结论,因为在软组织松解术之中可以清楚地 看到粘连的产生,从而排除了粘连不可见的错误论断。认定了如果粘连软组织内部不存在无菌性 炎症的话,是不可能引起疼痛的。疼痛是来自于骨骼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退一步讲:粘连引 起动态失衡,粘连属于病因;否则将会本末倒置。 4、软组织诊断标准:①详细正确病史②压痛点寻找③原发继发甄别④椎管内外区分。其中 压痛点最为重要,因为压痛点是诊断与治疗的双重依据,是区分治痛或镇痛的关键点。注明了针 刀同样是依据最敏感的压痛点作为下针的关键确认指标,其实就是有无菌性炎症的软组织粘连处 下刀的。针刀将粘连、挛缩、疤痕三大病因作为理论根据,还有肌肉分层力学平衡失调的臆断, 加上不加区别椎管内外和继发原发,所以很难准确完整的诊断疼痛,必须变革或废弃。 5、针刀命名为闭合性手术疗法是错误的:针刀操作不仅有皮肤切口,甚至会出现局部血 肿,实际命名应该为微创疗法尚属贴切。闭合性手术疗法和闭合性外科手术是一个矛盾的概念, 这样命名是不科学的。 6、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原理的认识:任何疾病的正确治疗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 确的诊断取决于正确的发病机制。而针刀非生理性粘连导致肌肉组织不能在机体内不自由滑动伸 缩“动态平衡失调理论”。并指出粘连在通常情况下看不到,利用仪器实验室均无法检查。可见 该作者从未做过活体检查的验证,所以该理论研究纯粹是想象,根根无法与宣老144例切除椎管 内外软组织损害的病理变化真实性相比拟。而在诊断标准方面,针刀理论将压痛点排斥在外,却 将非诊断标准的压痛点作为进针点选择的第二个重要依据。在针刀操作上将经络穴位作为第三个 进针的依据,进针方法可以模仿普通针灸,只不过需要针刀刀口线方向与经络保持一致,避开神 经血管,达到适当的深度后调转刀锋,按照针刀八法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剥离一两下即可。这 样多的依据必然造成理论混乱,最终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在起治疗作用。 7、针对针刀疗法配合中西药物是综合疗法的辩解:反说手术疗法是综合疗法,甚至很多疗 法都是综合疗法。科学查清某种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应该用单独的理论进行探索和研究。如阑尾 炎手术、肿瘤切除手术都属于单独疗法。并推定①大松解术属于单独疗法,属于彻底切断了病变 软组织骨骼附着处的神经末梢,终止疼痛传导收到治痛作用。②强刺激推拿用强烈的机械性按摩 刺激,打断了骨骼附着处神经末梢与无菌性炎症反应和炎性粘连病变软组织之间的传导,包轮神 经末梢的某些损伤或破坏作用在内,起到了解除疼痛的作用。③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来说,尽管 治疗原理尚不十分明确,但从卓越的疗效证明体内银质针传导55度-40度热能散播,对神经末梢 周围炎性病变起到消炎治痛作用。以上三种疗法都属于单独疗法。反观针刀疗法在局部组织注射 强的松龙(混合普鲁卡因)等激素药物,外加热醋熏洗、内服中药、外加手法治疗等,均属于综 合疗法。应用激素消除无菌性炎症加上麻药的局部神经阻滞作用,暂时性的近期镇痛效果满意, 但根本没有完全治愈疼痛,不断的复发是在所难免的。 8、定型的椎管内外软组织松解术必须包括“切痕、切开、切断、分离、剥离和游离”三切 三离六个步骤,此六个步骤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单纯的针刀在骨面切几下根本不能称为松 解。还必须明白任何手术切口不论大小,切口软组织都必然会产生自然愈合性疤痕粘连。而针刀 医学认为切开,剥离、松解的软组织疤痕会很快吸收的理论根本不符合客观实际。而早期因创伤 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发生疤痕疼痛,由于手术切口不属于牵拉应力密集区,炎症和疤痕会随着时间 的推移逐渐软化直至消失,瘢痕硬结也会逐渐软化。而急性损伤和慢性损害造成的椎管内外软组 织损伤部位,大多在软组织骨骼附着处,属于牵拉应力密集区,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向加重方向 发展。瘢痕粘连本不疼痛,只有存在无菌性炎症才会出现疼痛,否则不会疼痛。切开病变软组织 的同时,不自觉地切断了其中的神经末梢,起到了暂时性“去痛致松”作用,在针刀中很惊奇, 但在银质针疗法中司空见惯。疤痕粘连致痛与自动消失相互矛盾,此种自圆其说的谬论完全不符 合软组织损伤修复的客观规律。 9、小针刀摸索进针,进针凭理论上认为没有感觉的变性组织,在组织间隙没有感觉;如碰 到血管肌肉神经必然会产生疼痛、麻木、触电感觉、走窜的感觉等,需要转移刀锋1-2毫米,继 续进针,直到到达病变部位的深度,最后进行纵向切割横向剥离等专用操作。小针刀是利用针感 来进针的,与该书软组织变性严重,已经失去知觉,再进针和手术时都没有感觉,一般效果不够 理想,前后相互矛盾,而且运用布鲁卡因浸润麻醉,手术后很快疼痛如初成为必然。宣老认为: 小针刀在浅层尚可避免一些危险动作,在肌肉深层的盲目进针,必然造成肌肉血管甚至内脏的损 伤,造成手术并发症,谁也无法抵赖。以梨状肌为例,它与坐骨神经会出现四种不同的解剖关系 (梨状肌前方、分叉夹持、分叉无夹持、无分叉夹持),坐骨神经可以出现在梨状肌前方、肌腹 或后方。所以在盲目进刀切割“疤痕粘连”,损伤坐骨神经的几会就更大。 10、小针刀与银质针比较:针体均为圆柱形,长度与直径基本接近;最大的不同点在于①银 质针针头尖而不锐,刺入机体对血管神经肌肉具有钝性分离作用,不易发生刺伤和割伤;小针刀 针头非常锋利,刺入机体必然产生刺伤和切割伤,不存在钝性分离作用。②银质针禁止在禁针区 进针,所以不会刺伤大血管神经干或者内脏,基本杜绝发生针刺并发症的可能性;小针刀则无视 禁针区域进刀的难以预防的危险性,极有可能直接刺伤或者切割血管神经或内脏,这是造成严重 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所在。③银质针的针刺目标是骨骼肌、筋膜或脂肪垫等骨骼附着处的深层病灶 区域,对皮下组织、筋膜、肌肉和脂肪垫直接进针;针头到达骨面后进行小幅度提插,寻找邻近 骨面的高度敏感的痛点,而需要几次改换针刺方向;由于该病变软组织附着的骨面仅有少量滋养 血管,而无小血管和神经支并存,因此不易激惹针刺并发症;而小针刀治疗范围是自皮下直至骨 面各层不同软组织“疤痕粘连”,盲目刺入或者切割,会伤及毛细血管、小血管和神经支;在禁 针区域会切割到神经干、大血管或内脏,而激惹七起不可逆的肢体瘫痪或危及生命的手术并发 症。④宣老结合自己26年银质针6000位患者200万个皮丘进针点(人均333针,按照十次治疗 完毕计算,每次约合33针。)偶尔也会出现深层血肿,不加处理几天后自行吸收,从无后遗症 残留;至于刺伤神经干支从未出现过。而小针刀却时常出现手术损伤和并发症。⑤二者虽然都属 于盲针、盲刀但有着质的区别。 11、银质针与小针刀针感比较:银质针对准压痛点方向刺入皮下(直刺或斜刺),直达肌 肉、筋膜、骨骼附着处和脂肪垫的病灶区域,引出强烈的针感为止。大量的事实证明:正常的皮 下组织、深浅筋膜、骨骼肌、肌腱关节囊滑膜、脂肪垫附着处的正常组织,因不存在无菌性炎症 病变,故当银质针刺入或者在骨面上频繁行针,均无不适感觉。如果刺入患有无菌性炎症之处, 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病灶,立即会出现强烈的针感;一种是视继发病灶部位炎性的轻 重,引发不同的针感。 12、小针刀探索进针凭针感判断刀口碰到组织分析:组织间隙无感觉,碰到血管和正常肌肉 患者会诉疼痛,不正确;因为只有在软组织惟患无菌性炎症才会出现针刺疼痛,否则不会出现疼 痛;碰到神经会出现麻木、触电感,也不正确;因为银质针在治疗避开神经根干支,而针刀却没 有避开;临床上银质针在几个特定的部位骨面附着软组织也会出现触电感:肩胛骨背面三肌附着 处,特别是大圆肌附着处,针刺时会出现同侧上肢触电感传导;髂翼外三肌附着处,特别是臀小 肌,病变时也会出现同侧下肢触电感传播。起针后刺激感即可消失,此两处没有神经干,所以当 针刺患病软组织骨骼附着处,引出触电感纯属正常。这一点,虽然生理解剖没有证实,但在软外 治疗之中司空见惯。但如果小针刀切割此处骨骼附着处,误以为碰到神经干支,改换刀口切割方 向,会把真正的疤痕粘连切割不彻底,部分或全部保留下来,这就是为什么针刀治疗效果不佳的 重要原因。 13、宣老总结:小针刀治疗以刀口碰到软组织的感觉来判断,完全是臆想代替的现实,是极 不负责任的。 14、小针刀“定点”不明:慢性软组织疼痛“疤痕粘连”为主,但不属于“穴位”,更不属 于“压痛点”。用一个模糊的最敏感压痛点压至骨面,然后在骨面盲目进刀切割,纯属不明病 理,无的放矢盲刀操作。宣老认为:强刺激压痛点线面体构成立体病例区域,只要进针银质针真 或者小针刀,都会导致“得气感”出现, 15、小针刀“定向”不明:大小血管走向并非神经和肌肉纤维平行,而是呈网状结构,而小 针刀定向平行进刀,不能肯定性完全避开神经血管和内脏。不分深浅地平行切割肌肉层,会造成 肌肉横断和血管神经损伤。 16、小针刀“加压分离血管神经肌肉筋腱”浅层尚可,深层不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