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6页

 盲人王后 2011-10-14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05 09:38 
 最近忙于工作,考试已被我抛在脑后。上周末有点时间赶紧突击写贴子,然后分次贴上来,显得好像很勤劳似的。
  昨天咨询了一下北京大学考前培训班,他们说你到现在还不看书,那你还打算考吗?我说当然要考,就算考零分也要考。他们就说你来我们辅导班吧,兴许有救。我想如果我有时间可以自己学,干嘛非要给他们送银子呢?
  于是决定明天开始努力学习。明日复明日,下月就考试,急得我头发跟鲁迅似的。接下来的一个月以后不知道能更新几次,郁闷!
-
  第三十句 臣伏戎羌(5)
    
  定远好男儿(2)
  
  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朝廷任命班超为将军长史,另派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赴西域。李邑是个胆小鬼,他到西域时,正碰上龟兹进攻疏勒,吓得他不敢动窝,于是上书谎报朝廷说:西域根本无法平定,班超不回去是因为“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班超得知此事,叹息不已,于是让妻子离开了自己。好在汉章帝并不糊涂,下诏斥责李邑,并命李邑接受班超的调遣。按说班超把李邑留在西域遭遭洋罪出出洋相并无不妥,但班超没有公报私仇,当即让李邑回京。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进攻莎车国(今新疆莎车县一带),龟兹王调兵五万救援。班超佯称当夜分两路撤军,故意让俘虏逃回报信。龟兹王中计,在路上设伏。班超乘虚挥军袭击莎车营地,歼敌五千,莎车国归附汉朝。在路上埋伏的龟兹兵傻等了好久,才知道上当了,只好撤退。
  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因班超拒绝其国王想迎娶汉朝公主的要求而发军七万进攻疏勒国。班超针对其千里劳师的弱点,坚壁不战。月氏军久攻不克,粮草吃光,只好派人向龟兹求援,结果出去一个被班超截杀一个。月氏军饿得前腔贴后腔、眼睛冒绿光,只好向班超请罪求归。班超大仁大义,放他们回国,于是月氏国和汉朝修好。第二年,龟兹、姑墨、温宿归汉,班超升任西域都护。
  这时,西域只剩焉耆、危须、尉犁三国因为杀害西域都护陈睦而不敢归汉。汉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秋,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的部队七万人,进攻焉耆等三国。按照惯例,班超还是先遣使招降。焉耆王主动出国迎接,说了一大堆服软的话,但一回国就下令拆掉了国境山口的围桥。班超秘密率军绕道渡河,出其不意进逼王城。焉耆王大惊,想带领民众逃到山里打游击。班超以丰厚赏赐为诱饵,在当年陈睦战斗过的地方把焉耆王等人斩杀,另立新王。
  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和帝永元七年(公元95年),班超受封定远侯。七年后,班超返回洛阳,不久病逝。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收复西域和稳定局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唐代诗人李益曾作《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一箭定天山”的典故,源自《旧唐书》,说唐高宗时,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对峙时,曾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威震敌胆,轻松降服拥有十万人马的敌人。这首诗是以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为榜样,表现了英雄平定边患、绝不投降的满腔豪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马援、班超是真汉子、好男儿,值得后人敬佩和歌颂,反观现在电视选秀节目上的所谓“好男儿”,一个个扭扭捏捏地跳跳舞、娘声娘气地唱唱歌,全无阳刚之气,比东方不败还不男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的天,壮士铁马将军剑,旌旗漫卷出长安。女儿柔肠男儿胆,涛涛热血汗衣冠,大漠无垠江湖远,暴雨惊雷也如磐。……”每次听到这首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歌,我都会希望自己是大汉军队中的一员,豪迈地走向战场,无论是一名跨马扬鞭的将军,还是一个报关击柝的士卒,只要有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机会,我就会义无返顾地冲上去。男人,天生就应该是视死如归的战士,即使在和平时期,真正的男人也不屑于成为舞台上的宠儿、秀场上的玩物,因为男人所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血性。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07 10:03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1)
  
  这句最早出现在《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中司马相如写的一篇文章里。
  遐迩,就是远近。“遐迩”和“远近”这两个词一点区别也没有吗?要是较起真来,还真有一丁点区别:“遐迩”是“远近”的文言用法,“远近”是“遐迩”的通俗用法。
  《尚书 太甲》中有这么一句:“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意思是说你要想往高处爬,必须先从低处开始;你要想往远处走,必须先从近处开始。这句话和老子说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一个意思。《礼记 中庸》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只是由行为描述上升到思想觉悟的高度:“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行远升高”,比喻为学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这句的意思是:无论距离远近,大家都紧密团结在中央政权的周围。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08 20:29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2)
  
  马走西南 建百世功业(1)
  
  司马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那篇包含“遐迩一体”四个字的文章的呢?我们得要从头说起。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南越国虽然表面臣服,但一直是口服心不服,仍在南方当土皇帝,汉武帝派番阳令唐蒙出使——名为出使,实际上就是去打探一下情况。唐蒙回来之后提出一个方案,说现在要是攻打南越,只能走水道,路途太艰险,如果能在南越国附近的夜郎国调集兵马,就可以出其不意,直捣南越老巢,前提是必须先让夜郎国臣服,然后修一条路。汉武帝批准了唐蒙的方案,给他一千人的军队、一万人的补给(每个人得背多少东西啊?),翻山越岭到达夜郎国。
  夜郎国是十几个南夷部落中最大的一个,国王叫竹多同。夜郎国与中原基本没有往来,竹多同一直以为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夜郎自大”就是这么来的。当他看到汉朝使者官仪威严,出手阔绰,又听说了汉朝的强大,竹多同开始觉得自卑了。
  唐蒙拿出一大堆贵重礼物,说如果你愿意归附汉朝,这些都是你的,并给与封官许诺。竹多同召集各部落的酋长商议,大家眼睛紧盯礼物说:汉朝都城我们那么远,实际上也管不着我们,看在这些好东西的面子上,归附就归附吧。于是就与唐蒙签订了归附协议。
  唐蒙用糖衣炮弹完成了第一步计划,回京复命。汉武帝很高兴,马上在夜郎设郡,统辖南夷,并命令唐蒙去实施第二步计划:修路。唐蒙到巴蜀两郡征调了数万劳工,到山林里修路。唐蒙立功心切,对劳工管理非常严厉,连上厕所的时间都限制,很多人被劳累和瘟疫夺去了生命。那时候的人还没有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先进理念,为了活命,只有一个办法:逃跑。于是唐蒙动用战时法令:逃跑的抓住就杀,少数民族部落的人逃跑,就杀他们的首领。巴蜀百姓怨声载道,谣言四起,说要打仗了。
  汉武帝知道这个情况后,准备派人选前去谴责唐蒙,安抚百姓。派谁去好呢?汉武帝想起郎官司马相如是蜀郡人,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就派他去吧。司马相如到了蜀郡,主要做了一项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写了一篇《谕巴蜀檄》,说唐蒙的做法并不是皇帝的本意,大家要相信政府,修路并不是要打仗,那为什么还要修呢?“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养猪”嘛。大家还是要好好干活。
  由于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好,更由于中国老百姓历来就比较老实听话,有点不满情绪,哄哄就好,檄文发出去之后,巴蜀两郡的人心很快就安定了,舆论都说“群众的心情就跟过年一样。”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0 09:32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3)
    
  马走西南 建百世功业(2)
  
  司马相如完成任务回朝,这时候汉武帝得到消息,说西夷各部落听说南夷归附之后得到了不少赏赐,十分羡慕,哭着喊着要归附汉朝,汉武帝就征求司马相如的意见。司马相如奏对说:“西夷各国,与蜀郡相当接近,道路也比较平坦,秦朝时就曾设立过郡县。今日如果能再纳入版图,设置郡县机构,要比管辖南夷容易多了。” 汉武帝大喜,封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再回老家一趟,去招抚西夷。
  这次回老家,司马相如身份不同了,不仅升官了,而且是皇帝正式委派的史者,还带了很多随从,前导后呼的,很有派。刚到蜀郡,太守以下的官员都出来迎接了,县令这个档次的,你都没资格跟人家说话,只能身背弩矢在前面开路。道路两边看热闹的男男女女,羡慕的嘴都吧嗒肿了。
  风光之后,司马相如到西夷各国,按照唐蒙的老办法,把带来的贵重礼物往他们面前一摆,没有一个不乖乖臣服的,汉朝的版图又扩大了不少。看来,糖衣炮弹真是威力无穷啊!
  西夷归附了,唐蒙还在南夷那边埋头苦干,征调了更多的劳工,不停地修路。修了两年,人死了不少,银子花了不少,还是没修完。蜀地民众和朝中的一些大臣认为开通西南夷得不偿失,于是司马相如写了《难蜀父老》一文,对修路的做法表示支持。文中有这么一段:
  “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使疏逖不闭,阻深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诛伐于彼。遐迩一体,中外禔福,不亦康乎! ”(铺垫了这么半天,快累死我了,“遐迩一体”四个字终于隆重登场了。)
  大意是:修路不只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等于修了一条通向道德的大路,开始播种仁义的传统。这条路可以把朝廷的光辉照到边区少数民族人民身上,同时进行安抚和控制,使疏远者不被隔闭,使偏僻落后地区的人民看到光明,避免战争,消灭杀戮。远近团结统一,内外安宁幸福,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清朝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我国最早的外交机构,旧址位于北京市内东单北大街东堂子胡同49号,门前牌楼正中额枋题“中外禔福”,就是源于司马相如的上一段话,也就是“遐迩一体”后面那四个字。禔福,为“安宁幸福”之意。看上去好像很有文化品位,可外国人不管你这一套,往死里挤兑清政府和中国人民,哪有什么安宁幸福?
  开发祖国大西南是汉代历史的一件大事,历史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西汉王朝对西南夷和平扩张与开发,对西南地区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民族团结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与巩固。在此过程中,司马相如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0 15:33  作者:relocation 回复日期:2007-9-10 12:16:42 
    替江湖兄算一下, 没办法我是搞技术的,喜欢计算
    这是第31句,还剩219句,如果两天更新一次,平均两次一句的话,
    那么还需要 2×2×219 = 876 天, 如果楼主坚持不断的写,还需要2.5年, 算上开贴时间在4月份, 已经过去0.5年。
    各位,这是一个连载3年的超级巨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我差点跳到楼顶上去!
  本来以为奥运前能打完收工,看来没戏了,可能要到下届世界杯。不管了,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1 13:30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4)
      
  琴挑文君 结千古情缘(1)
  
  司马相如事业方面的主要成就已经说完了,现在我们再说说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年轻时候是被窝里放屁——能文(闻)能武(捂),既喜欢读书,又喜欢剑术。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可能类似于“狗剩”、“铁蛋”之类的名字吧。等司马相如完成学业有了学问之后,觉得这个名字俗,忒俗,就决定改名。他的心中偶像是战国时期的蔺相如,于是就改名“相如”。
  毕业以后,司马相如发现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工作不好找啊。父母看到儿子刚毕业就失业,就拿出大把银子,托人在朝廷里买了个职位。因为司马相如学过剑术,就被安排在汉景帝身边当保镖,叫“武骑常侍”。司马相如更喜欢文学,不喜欢当保镖,于是就跳槽到粱孝王那里去了,在此期间写了《子虚赋》,但是并没有什么人欣赏。
  不久老板粱孝王去世,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成都。家里本来还算富裕,但是钱都拿去给他找工作了,现在却主动下岗,生活来源失去了保障。这时候他的好朋友临邛县令王吉邀请他去自己的地盘旅游,于是,司马相如就去投奔王吉。
  要说王吉真够朋友,为了提高司马相如的名气,身为县令的王吉每天都假装恭敬地去拜访他,而司马相如则装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在王吉的包装下,司马相如的形象在当地人的心目越来越伟岸。临邛县大富豪卓王孙听说了这件事,就宴请王吉和司马相如。
  酒桌上王吉又和司马相如演双簧:王吉很恭敬地请司马相如弹琴。目的何在?原来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司马相如就想用琴声表达爱慕之情。卓文君听到琴声,就从门缝里偷偷看。一看到眼睛里,可就拨不出来了,卓文君心说:这不就是我的白马王子吗?
  当时司马相如弹的是什么曲子呢?《史记》和《汉书》上都没说,到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才有记载,说当时弹的是曲子是《凤求凰》,还说司马相如当时是边弹琴边唱歌,歌词是这样的: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皇。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皇兮皇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我们选其中的一句解读一下吧:“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意思是说:有个美丽贤惠的女孩子在闺房里,但是房子在眼前,人却见不到,急得我呀,就像挠心抓肝扯肠子一样,难受极了!
  有人问了:一、你为什么不从头来解读呢?二、为什么要选这一句进行解读呢?
  问题一答案:因为这首名为《凤求凰》的辞赋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很可能是有人假冒司马相如之名写的,既然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我们就不仔细研究它了。
  问题二答案:讲司马相如的情史与“遐迩一体”的主题好像关系不大,但是你是否发现我们解读的这句歌词中有四个字和主题是有关联的呢?对了,就是“室迩人遐”。
  “室迩人遐”,(也作“室迩人远”、“室迩人遥”)是个成语,出自《诗经 郑风 东门之墠》,全诗如下: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墠(读“善”音),指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茹藘(读“虑”音),也叫“茜草”,是一种中药,别名“活血草”,根可做绛红色染料。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思念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的情人,大意为:
  东门有个大广场,茜草长在山坡上。你的住处在眼前,人却好像在远方。
  东门长着一株栗,房屋修得好整齐。叫我怎能不想你?见不到你心里急。
  但是后来“室迩人遐”这一成语得意思有所变化 ,主要用来表示思念远方的人或悼念死者,所以现在写情书的时候,要慎用这个词。
  
  一段小插曲过后,接着说正史中记载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宴会完毕,司马相如又拿出很多银子收买了卓文君的丫鬟,转达了爱慕之情。两个人一拍即合,于是就私奔了。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气得差点吐血,发誓说:“女儿极不成材,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
  卓文君像出笼的鸟儿一样,满心欢喜地和司马相如私奔到成都,那是她梦想中的天堂。但是,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等她到了司马相如家,才发现家里一贫如洗,要啥没啥,日子简直是没法过。
  卓文君问司马相如:“你一点钱也没有啊?” 司马相如实话实说:“本来还有点,现在没了。”“干什么用了?”“都用来收买你的丫鬟了。”“……!”
  虽然遭受了现实的严重打击,但卓文君并没有绝望,更没有离开司马相如,而是向自己的兄弟们借了些钱,两个人到临邛县开了一家酒馆。卓王孙听说之后,感到很耻辱。在大家的劝说下,卓王孙分给卓文君两口子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还有一些嫁妆。于是两口子回到成都,又买房子又置地,成为富人了。
  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天,汉武帝读到《子虚赋》,认为写得好,但按照以往的经验,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人,一般都不是活人,于是很感慨:“我要是能见到这个作者该多好啊!”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候负责看管猎犬的狗监杨得意正好在旁边,就搭话说:“皇上啊,这篇赋的作者还活着呢,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汉武帝马上召司马相如入朝,他又给皇上写了一篇《上林赋》,劝皇上要节俭,不要太奢侈。汉武帝看了之后,任命他为郎官。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36.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