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9页

 盲人王后 2011-10-18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30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10-12 22:25
  第一百八十四句 沉默寂寥
  
  非常不可说
  
  这句和上句同样在介绍隐居后的情况:过上了不用多说废话,也无人打扰的恬淡生活。
  沉默,深沉闲静,一般以《三国志》中陈寿对杜琼的评价为其出处:“杜琼沉默慎密,诸生之纯也。”杜琼是蜀汉官员,善观天象,从不多说话,喜欢宅在家里。谯周曾向杜琼请教谶纬之事,杜琼预言曹魏终将吞并蜀汉。在一个政权内部为官,却预感这个政权要垮台,所以只能在沉默寡言中等待。杜琼死后,魏军破蜀,兵临城下,谯周成功劝说后主刘禅顺应天意投降。
  寂寥,空虚无形,出自《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说有这么一个浑然而成的东西,它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无色无味无影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它是万物的根本。——这是个什么东西呢?老子说,如果非用语言来表述它,就是道。在“沉默寂寥”这句里,“寂寥”一词有恬静、淡泊之意思。这样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如汉代王充《论衡 自纪》中说:“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王充说自己六岁时就开始认字读书,恭谨诚笃,友爱孝顺,懂礼貌,庄重恬淡,有成年人的气派。没挨过老爹打,也没挨过老妈骂,更没招过乡邻恨。——多好一孩子,才六岁就已经出息成这样了,要是到了十五还了得?好在王充不姓李,而且那时候也没有宝马冲锋枪。
  记得在十几年前的入职考试中,作文题目为“也谈沉默是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胡编硬凑了一篇。当时读书少,以为“沉默是金”是一句成语,后来才发现在汉语成语词典中没有它,搞不清楚从何而来,据说有可能来源于外国寓言故事。从语言表达来看,总体而言,西方人更重视直率坦诚,东方人更重视含蓄委婉。中国人一直秉承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观念,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不敢说,总是憋着、绷着、渗着,话到嘴边还要留一半,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就拐弯抹角,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声东击西,真是活受罪。按理说,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近,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最利于沟通,为什么我们偏要搞得这么拧巴呢?没办法,这就是文化传统,其形成就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即中国一直以来对言论的极端压制,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不敢说。唐末诗人杜荀鹤在诗作《闻子规》中是这样写的:“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别说表达诉求,就是哀求也是没用,不如保持沉默,得过且过。人们选择沉默,是由于对开口之后效果的失望或后果的恐惧,而反过来,人们的沉默使政权更加有恃无恐地进行言论压制,导致权力失去监督,阻碍社会的文明开放进程。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过:“沉默的大多数,才是权力蛮横得以畅通无阻的深层原因。”虽然根本大法赋予了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那只是空中楼阁,趋利避害的本性让我们只能选择在沉默中围观。But,在诉讼权利中却没有沉默权。想说的时候不让说,不想说的时候非说不可,还是拧巴,拧巴得不可理喻。
  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传统造就了中国人沉默的性格。孔子曾教育想要从政的学生子张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告诉子张:要想当公务员,必须多听多看少说话,以免说错话办错事。孔子的这种态度或许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孔子自身从政的惨痛经历。汉代刘向《说苑》中记载:“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由此可见,从周代就开始让你闭嘴的教育了,就算是金人也能封杀你,你想要交代,就给你胶带,缠一道不行就缠三道,还在金人的背后刻上字,警示你不要多说话,也不要多管闲事,否则会遭殃。中国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中更多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之类的顺口溜。即便在孔子那个年代,也有人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但是几千年之后,社会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程度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嘘,不能说了。时至而今,这些话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多说话是没有好果子吃的,街头扶起摔倒的老人这种闲事也不能多管。官方不肯承认道德滑坡,那你倒是往坡上走两步啊?亲,走两步,没事走两步,尼玛一条腿短啊有木有!
  有一个没找到出处的故事,说五代时的宰相冯道躺在那闭目养神,让人在一旁读《老子》当催眠曲,诵读人打开书一看就犯了难,因为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字是宰相大人的名讳,不能直接说出来的,于是便读成“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惹得冯道大笑。如果搁到现在,应该这样读:“敏感词可敏感词,非常敏感词。”
  隐逸者可以沉默,因为他们已经跳出世俗纷争,但真正能够达到内心宁静、无欲无求、不需表达的境界者甚为寥寥,多半是或已经对社会不抱希望,厌倦了表达。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既不能批评,又无可赞美,只剩下风花雪月可以咏叹,以东篱采菊等活动来转移注意力;也有个别隐逸者hold不住自己,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如接舆,剃了个秃瓢,到处装疯卖傻。
  其实,“沉默”的本意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一声不吭当闷葫芦,而是强调内心的深沉闲静,这样才可能感受到恬静淡泊的寂寥。“寂寥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游。”这是梁秋实先生的感悟。
  焦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常态,沉默演变成了对巨大鸭梨的妥协,饱含无奈,而寂寥也成了无助的孤独。内心不够强大,所以容易受伤;思想不够强大,所以容易晕菜。所幸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向前的,XX虽然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或许终究有那么一天,我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里,内心变得足够强大,能够体会到深沉闲静的沉默和恬静淡泊的寂寥。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99825/12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