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三) 尧帝让位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尧、舜和禹。 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 尧年纪老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大家一致推荐舜。 尧点点头说:“哦!我也听说这个人挺好。你们能不能把他的事迹详细说说?” 原来舜的父亲是个糊涂透顶的人,人们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早死了,后母对他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非常傲慢,瞽叟却很宠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尽管全家人对他都不好,但是他对待他的父母、弟弟却非常好。大家都认为舜是个有德行的人。 尧听了挺高兴,决定先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后母和弟弟见了,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害死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也没受伤。 瞽叟和象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瞽叟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很不好意思地说:“哥哥,你什么时候回的?我都不知道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尧听了大家介绍的舜的事迹,又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其实,在氏族公社时期,部落首领老了,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舜接位后,又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样劳动,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过了几年,尧死了,舜还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赞成。舜才正式当上了首领。舜到老年的时候,也跟尧一样,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又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尧舜禹后来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德之君的代名词。 哲理点拨 以德报怨是中国古人历来所提倡的,这钟宽容最早可以追溯到舜。面对亲人三番两次的加害,舜都是逆来顺受,从不加以报复,或者以恶对恶,而是自始至终以德报怨,想借此感化他们。虽然最后他的亲人也未必真心悔过,但是舜却赢得了天下人的爱戴。一个对屡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人都是那么宽宏大量,可想而知舜的仁厚慈悲。 我们在与他人的交际中难免遇到一些磕磕碰碰,虽然不会严重到像舜的亲人一样一心想害死他,但是总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或者遇到一些比较自私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份宽容和大度。也许我们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是长远来看,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后羿射日 远古的时候,天空曾一起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地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太阳本来是世间万物生长存在必不可少的,可是当十个太阳一齐出现的时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强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个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嗖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以生长,万物得以生存。 后羿因为射杀太阳,拯救了万物,功劳盖世,被天帝赐封为天将。 哲理点拨 超出了能够承载的范围,就会闹候,却引发了一场大灾难。好的东西,如果数出灾祸,所谓“过犹不及”便是这个道理。当灾祸发生时,只有消灭引起灾祸的东西才能重新达到平衡,但也不能再次走上极端,否则便会有其他的灾祸发生。 所以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最后一个,如果全部都射掉,人类也一样有被毁灭的危险。 生活中也是如此,无论多么美好多么必不可少的东西,一旦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引出灾祸来。所以对于某些东西,只要够用就行了,千万不要贪多。 天狗吞月 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热得受不了,生活非常痛苦。后来一个叫后的神箭手为民除害,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耀大地,大地终于又恢复了生机,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正常起来。 王母娘娘为了奖赏后羿,表彰他的功劳,于是托梦给他,让他某年某月去西山取长生不老药。后羿梦醒之后虽然将信将疑,但是最后他还是决定去看一下。后羿的猎犬知道主人的心思,心里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怏怏不乐地跟在后羿身后。 然后后羿带着他的猎犬就出发了,一路上风餐露宿,历经各种艰辛终于到达了西山,正当后羿四处张望时,王母娘娘忽然现身了,她让一个红衣仙子捧出一个光彩夺目的匣子交给后,后羿打开一看,匣子里放着两颗灵丹和一枚人参精。王母娘娘嘱咐后羿说:“把人参煮熟之后,用汤水吞服仙丹,吃一颗可以长生不老,吃两颗就可以成仙了。”后羿拜谢了王母娘娘,带着自己的猎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后羿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老婆,名叫嫦娥,嫦娥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当时天下第一大美人,后羿是当时天下第一大英雄,所以才嫁给他。因为后羿非常爱恋她,情愿不要做神仙,一心一意只想和嫦娥一起长生不老。 回家之后,后羿把王母娘娘的话全部告诉了嫦娥,并且答应一人一颗仙丹,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 可是嫦娥早就厌倦了人间的生活,一心想做神仙,听了后羿的话,假装非常高兴,立刻生火煮起人参来,可是煮到一半,嫦娥却说没有柴草了,便叫后羿去砍柴。后羿没有任何怀疑,带着猎犬就走了。后羿刚一走,嫦娥就把两颗仙丹和着人参汤吞下去了。不一会,嫦娥就觉得全身燥热,异常难受,于是便打开窗户想透透气,没想到一下子从窗户里飞了出去。当时风一吹,猎犬一下子就闻到了人参汤的香味,便立刻转回来,从窗户里跳进去把剩下的汤都喝光了,又从窗户里飞出去直追嫦娥。嫦娥正在高兴,忽然听到身后有猎犬的怒吼,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慌慌张张地躲到了月亮里。猎犬看见嫦娥躲进了月亮,全身的毛发根根直竖,身体不断膨胀,终于变得像山一样高大,一下子扑上去,一口就把整个月亮吞下去了。 月亮是天宫在晚上点起的照明灯,猎犬把月亮吞了,天宫一下子就黑了。王母娘娘便派遣夜游神前去查看,夜游神回来说月亮被一条黑狗吞了,玉皇大帝于是让天兵天将把黑狗捉了回来,王母娘娘一看,认得它是后羿的猎犬,于是也就不再为难它,封它做了天狗,专门负责守护南天门,猎犬这才把月亮吐出来。而嫦娥从此以后就独自住在月宫里,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哲理点拨 天狗吞月,是因为嫦娥奔月,还是缘于后羿欲与嫦娥长生不老的心思?这也许并不是故事的主题。故事告诉我们的是,事物是不断联系的,并在这种联系中发展着。就如嫦娥奔月,怎能想到猎犬会紧随其后? 所以,看似孤立的事件,往往交织着复杂的矛盾。而我们在行为处事中,就需要去认清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做整体的规划,力求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逢蒙学射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月宫里之后,后羿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他恨嫦娥的背叛,可又没有办法报仇,于是整天借酒消愁。后来有一个名叫逢蒙的人,仰慕后羿天下无双的箭术,于是跑来要拜后羿为师。 后羿悲伤地说:“你看我这样一个被妻子抛弃的人,有什么资格做你的师父呢?”逢蒙安慰他说:“您是全天下人民心目中最英明神武的英雄,您为老百姓除害治暴,造福苍生,就算不能长生不老,将来也一定能流芳百世。嫦娥抛弃您,只能说她没眼光,您完全不必在意。”后羿听了逢蒙的话,心情好了一些,心想自己既然已经不能长生不老,这绝世无双的箭术没有人传承也有点可惜,再看逢蒙一副灵敏的样子,应该是个不错的徒弟,于是便答应了逢蒙的请求。 授艺的第一天,后羿就对逢蒙说:“学射箭最基础的一关就是不能眨眼,你先回去练习,练到可以长时间不眨眼了再来找我。”于是逢蒙便跑回家,每天,当他妻子开始织布的时候就躺在织布机下面,双眼盯着织布机的脚踏子,不管脚踏子是快是慢,逢蒙都尽最大努力不眨眼。最开始几天,逢蒙觉得眼花缭乱,头痛不已,可是又不想轻易放弃,这样过了三个月,逢蒙的眼睛终于可以在很长时间里一眨也不眨,甚至你拿着针尖逼近他的眼睛,他也不会眨一下。 于是逢蒙欢天喜地地跑去见后羿,告诉他自己的进步。后羿点点头,又说:“第一步练好了,开始练习第二步。要练习看东西,直到把小的东西看成大的东西,把不明显、模糊的东西看成明显清晰的东西。你回去好好练习,练成了再来告诉我。”于是逢蒙跑回家,找来一根牛尾巴,又捉了一只小虱子,用牛尾巴拴住虱子挂在房间的窗户上,每天就对着那只虱子看。开始的时候,逢蒙觉得那虱子怎么看都是一般大,差点就想放弃了,但是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终于过了一个多月,逢蒙渐渐觉得虱子在一天天长大。又过了大约三个月之后,逢蒙觉得那虱子已经有车轮那么大了,再看看四周其他的东西,什么桌子椅子之类的,都变得跟山一样大了。逢蒙又从窗户里看出去,竟然能看见几百米之外深树林中的一只蜗牛了,而且非常清晰,仿佛就在眼前似的。逢蒙很高兴,又跑去见后羿,后羿也很高兴,说“基本功已经练好了,可以开始练更高深的射箭技巧了。” 于是,从那天起,后羿便开始把自己天下无双的箭法传给逢蒙,一个严肃认真地教,一个勤勤恳恳地学,逢蒙的箭术提高得飞快。 哲理点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逢蒙学射是对这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诗的最好阐释。逢蒙在学习箭法的时候,的确是做到了专心致志,没有丝毫懈怠。而他最后的成功虽然离不开后羿正确的指导,但是他自己的勤奋刻苦却是最关键的因素。 无论我们学什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奋刻苦。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无论学什么都必定会以失败告终。相反,如果我们能有逢蒙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再难学的东西都难不倒我们。 后羿之死 后羿曾经有一个徒弟,名叫逢蒙。逢蒙很聪明也很勤奋,很快就把后羿的本领都学到手了。但是逢蒙却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连自己的师父也嫉妒。 对于后羿登峰造极的射箭技术,逢蒙虽然学了个八九不离十,但是却跟师父相比总有一些差距。有一次,后羿带着逢蒙去打猎,时值深秋,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经过,逢蒙有意卖弄自己的箭法,抢先抽出三只箭,连珠炮似的射向领头的三只大雁,逢蒙的箭法果然了得,随着几乎分不清前后的三声弓响,三只大雁也几乎是不分先后地应声坠落,再一看,每只箭都正中雁的头部。逢蒙正在得意,没想到后羿立刻也抽出一只箭,只听“嗖”的一声,金色的箭像一道闪电划过苍穹,眨眼之间,被逢蒙的箭吓得四处乱飞的雁群中,却已经有三只大雁落在地上,逢蒙大吃一惊,跑过去一看,原来后羿“一箭三雁”,他只用一只箭就同时把三只大雁的喉咙都射穿了。逢蒙这才知道原来后羿的箭法果然是神鬼莫测,自己再练一千年都未必赶得上。 从此逢蒙的心中就埋下了阴影。他原来一心想超越后羿,代替后羿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但是现在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后羿的水平,更别说超过他了。要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除非后羿死了。逢蒙的心思从此不再放在学射上,而是整天捉摸着怎么弄死后羿。 一个黄昏,后羿打猎归来,经过一片密林时,忽然里面飞出一只箭,不偏不倚向着后羿闪电般射过来,后羿连忙弯弓搭箭,只听“叮”的一声,两只箭在半空相遇,一起飞上天又坠落下来。紧接着,第二只箭又飞了过来,后羿再次用自己的箭把它挡住了,一连挡了九只箭,后羿的箭已经用光了。只见逢蒙从密林里走来,正拿着第十只箭,恶狠狠地瞄准了后羿,说:“后羿!你去死吧!”话音未落,箭已经飞驰而去。后羿已经来不及躲闪,但那本来射向他的喉咙的箭不知怎么却到了他的嘴里,后羿立刻从马背上倒了下去。逢蒙奸笑着走过去,对着后羿说:“现在我终于可以成为天下第一神箭手了!哈哈!哈哈!”正当逢蒙得意地狂笑的时候,冷不防一只箭顶在了他的喉咙上,原来却是后羿。逢蒙一看,吓得脸都白了,后羿说:“枉你跟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箭,竟然连我这一招都不知道。”逢蒙浑身发软,不停地道歉求饶,后羿不齿他的为人,觉得杀了他有辱自己的神箭,不屑一顾地走了。 这之后过了很久,逢蒙都不敢再动杀机,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箭法永远比不上后羿,他的心里就像被人捅了一刀,妒火终于使理智崩溃,也让他彻底丧失了最后一丝良知。他用钱买通了后羿的一个家奴,在后羿思念嫦娥痛苦不堪的时候用酒把后羿灌醉了,然后用一根坚硬无比的桃木棒打死了后羿。后来,后羿成为万鬼之首。民间便常用桃木来驱鬼,因为万鬼的首领都死在桃木上,那些小鬼当然更害怕桃木了。 哲理点拨 中国有句俗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里一个非常有名的英雄,他曾经射掉九个太阳,解除了万民之苦。可是他却不明不白地死在自己徒弟的手上,枉称一世英雄,死得实在冤枉。其实后羿如果在逢蒙第一次偷袭不成之后能提高警惕,也就不会这么轻易被逢蒙害死了。 表面的危险往往并不能造成很大的伤害,可是那些暗藏的潜流能够常常摧毁一切。我们必须有较强的洞察力,能够及早发现那些潜在的致命的危险因素,并且及时排除,才可能免除伤害。 许由闭禅 尧到老年的时候,很想为自己找一个很好的接班人。他自己的儿子丹朱很不肖,整天游手好闲,一点也不象自己的父亲,尧对他非常失望。心想:“若是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交给他,老百姓肯定没有好日子过。还是找个贤能的人来接替我吧。” 尧为了国事日夜操劳,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尧眼看自己时日无多,心里更加着急。有一天,一个从阳城来的地方官员来探望尧,尧把自己的担忧告诉了他,那个官员对他说:“阳城有一个叫许由的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的名声在阳城周围都很大,老百姓都说他是个大贤人。臣倒觉得他是一个很合适的人选,不知您意下如何?”尧一听很高兴,当时就决定要亲自去拜访许由,让他来接替自己。 于是第二天,尧便动身去了阳城,好不容易找到了许由,可是许由一听尧的来意,便把头摇得像波浪鼓一样,坚决不同意。尧没有办法,只好先回去,准备第二天再来,想以自己的诚意打动许由。没想到第二天尧来到许由家的时候,屋子里已经空无一人,原来许由已经连夜把家搬走了。 尧很无奈,又派人四处打听,好不容易才弄清楚原来许由搬到箕山下的颍水边去了。尧知道许由不愿意受天下,又派遣人去请他来做九州长。许由一听来者的意思,心里很讨厌,于是赶忙捂着耳朵一直跑到颍水边,一边用水拼命洗耳朵,一边说:“差点弄脏了我的耳朵!太危险了!” 正好他的朋友巢父牵了一头牛,到颍水边来让牛饮水。看见许由在那里拼命洗耳朵,心里很奇怪,就问许由:“许由,你为什么不停地洗耳朵啊?你的耳朵出了什么毛病?”许由说:“巢父啊,我的耳朵倒没有什么毛病,但是差点被弄脏了,所以我得洗洗。” 巢父更加奇怪,又问道:“谁差点弄脏了你的耳朵啊?” 许由说:“尧想把天下传给我,为了躲避他,所以我逃到了这里。今天他又派使者来跟我说,让我去做九州长,他们的言语让我觉得很讨厌,这种话听了是会弄脏耳朵的,所以我跑到这里来洗耳朵。” 巢父听了,却不屑地把嘴一撇,说:“我看你还是省省吧!如果你真的存心想过一点安安静静的日子,就应该住在不为世人所知的深山老林里。没有人知道你,当然就不会有人来找你,让你做这做那。像你这样整天东游游,西逛逛,到处留名,故意弄得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你,把你当作圣贤。现在你却又假惺惺地跑来洗耳朵,我看还是不要弄脏了颍水,弄脏了牛的嘴巴吧!”说完,也不管牛还没喝水,便牵着牛走了。 许由听了巢父的话,呆了半天,然后长叹一声说:“巢父说得对啊!看来我的修行还不到家。”于是,许由便从此不再见世人,躲在深山老林里潜心攻读,再也没有出来过。尧找不到许由,只好作罢,后来又找了舜,让他代替自己掌管天下。 哲理点拨 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单看外表的假象,往往并不能抓住一个人的内在特质。许由避禅是个略带讽剌性的小故事,许由的矫揉造作在当时确实能迷惑一些人,但是聪明的巢父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由的虚荣,让真实的许由暴露在世人面前。 生活中往往不乏自命清高之辈,其实真正清高的人,清高的是品质,而不是表面上的言谈举止。总是极力标榜自己如何清高的人,往往是虚荣心最强的人。 完善自己的品质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能假装完善,弄虚作假最后必被人揭穿,落得一场尴尬。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首领们都推荐鲧。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率领天下群神赶走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随后叫一只大黑龟把息壤驮在背上,跟着自己。这息壤是一种神土,只要放在地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山堆。禹一路上用它填平深渊。应龙也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禹叫人民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到了桐柏山,禹又设法擒服水怪无支祁。那无支祁的形状像猿猴,力气却胜过九只大象,整日横蹦竖跳,没一刻安静,使得那地方总是刮风打雷。禹拿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脖子,把他压在龟山下面。 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禹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原来有个助手叫做皋陶,曾经帮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后,皋陶的儿子伯益也做过禹的助手。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禹的继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哲理点拨 “因势利导”这一成语,其实从字面看,同大禹治水的方法是极为吻合的。禹的父亲鲧最初不懂这个道理,只知道堵塞,却不知道顺着地理位置进行疏导,最后终于失败,落得被杀的下场。而大禹则能够根据水的特性,疏通河道,让水流畅通,才终于治好了天下的大洪水。 把这个成语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许多棘手的问题,有时候硬碰硬只能碰一鼻子灰,不顾事物本身的性质特点,采取一些主观武断的措施,最终便会以失败告终。而如果能先弄清形势,再根据问题本身的特性进行疏通引导,就有可能彻底解决问题了。 孔甲养龙 传说夏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国王,名叫孔甲,是个荒淫无道的国王,平时就喜欢吃喝玩乐、打猎、养宠物、玩弄妇女。 当时孔甲喜欢养龙,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弄来一雌一雄两条毛龙,但是他自己并不懂得如何饲养他们,正在发愁的时候,一个名叫刘累的人,据说曾经学过养龙术,自告奋勇地跑到孔甲那里自吹自擂,巴结逢迎,并且保证把龙养得又肥又壮。孔甲是个胡涂国王,竟然相信了,于是封他做了养龙的官,并赐给他“御龙氏”的名号。 然而刘累虽然在豢龙氏那里学了几天养龙术,却并不精通,没过多久,其中一条雌龙就被他养死了。可是刘累居然一点也不害怕,还叫人把那条雌龙剔甲剖腹,剁成肉酱蒸熟了送给孔甲吃,只说是自己打猎得来的野味,孔甲吃了,大加赞赏。可等到孔甲要看龙的时候,却只有一条精神萎靡的雄龙,孔甲几次追问之下,刘累支吾不过去,于是连夜逃到鲁县躲起来,再也不敢露面。 孔甲盛怒之下找不到刘累,只好作罢。后来孔甲又找到一个叫师门的人,是个真正的养龙高手,据说他经常拿桃李的花当饭吃。他来了之后不久,那条病怏怏的雄龙就变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起来,表演的时候,那种盘曲夭矫的雄武姿态看得孔甲手舞足蹈。孔甲对师门的养龙术非常满意,又赐给他许多的金银财宝。 然而,师门是个耿直的人,在养龙这件事上,他不喜欢孔甲那些无知的甚至愚蠢的言论,所以常常跟孔甲发生争执。师门不像刘累,凡事都顺着孔甲,从来不敢抗命,恰恰相反,师门那些毫不留情的批驳常常让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的孔甲非常难堪。孔甲养龙本来是为了娱乐,哪知道竟然常常弄得一肚子怒火,孔甲已经越来越不能忍受了。 一次,当师门又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孔甲那些可笑的言论时,孔甲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怒火了,他一下子大发雷霆,叫人立刻把师门拖出去砍头。师门回过头来对着孔甲哈哈大笑,说:“没用的,砍了我的头也没用,你输了,彻底输了!”说完毫无惧色地跟着卫士走出去了。师门的头被砍下来之后,孔甲怕他的鬼魂作怪,便叫人把他的尸首埋在荒郊野外。 谁知道尸首刚埋下,忽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附近山野的林木都燃烧起来,熊熊大火直冲云霄,附近的村民都赶来救火,可是怎么都扑不熄灭。孔甲站在城楼上看见城外火光冲天,心里也很害怕,只好亲自到城外去向被冤杀的师门祈祷,请他不要再作怪。果然,火势渐渐小了,眼看就要完全熄灭。孔甲这才安下心来,坐上车子就回王宫了。谁知道到了宫门前,卫士打开车门一看,孔甲直挺挺地坐在车上,原来早已经死了。 哲理点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范围,谁也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造成孔甲和师门的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双方都不明白这一点。其实他们相互之间本来是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只是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如果孔甲能向一个大臣虚心求教,师门能宽容一个门外汉的无知,最后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