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国际健康新观念 05

 昵称3915706 2011-10-20

解读国际健康新观念

2011年10月20日   05:05-新闻视点·今日报摘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楠

会场内座无虚席,个个聚精会神听专家演讲。
金定根 摄


  本报记者 周楠

    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保健理念倡导什么?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并呈年轻化趋势,主要原因有哪些、该如何有效预防?

    上海打造“健康城市”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

    昨日,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主办、新闻晚报和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承办的上海市健康大讲堂暨第五届解放健康讲坛,聚焦“国际保健新观念和现代人 ‘健康素养’”,请权威专家向观众传授最权威的健康知识和最实用的健康指导。

    嘉宾名单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

    徐建光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可小觑的慢性病

    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明确指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这不是危言耸听。

    根据世卫组织2008年的资料,全球5700万例死亡中估计有3600万例系非传染性疾病致死,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包括约900万未满60岁死亡者,而这些死亡案例有近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专门对中国的慢性病问题做了调查,认为中国在未来十年是慢性病快速增长时期,有一半发生在劳动力人口,同时提出中风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危害极大。

    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为什么这么快?

    王陇德认为,除了平均寿命延长,另一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具有高危因素的人太多,而且增加很快。比如高血压患者现在已超过两亿人,去年公布的糖尿病患者有2200万,这全是中风的后备军。还有肥胖问题,肥胖者发生慢性病的概率数倍于正常人。此外,一些年轻人认为现在搞事业,老了再注重健康,殊不知体内慢性病的病理变化是日积月累的,最后达到了疾病状态。某种程度上,正是人们对慢性病如何正确预防的知识模糊,或者行动不够,才导致了慢性病的高发并呈年轻化趋势。一个数据也许颇能说明问题,在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中,仅有约30%自己知晓,约24%用药,约8%合理用药。

    而其实,像中风这种疾病的绝大部分危险因素是可控的:比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可通过生活习惯加以控制,此外H型高血压也是中国中风好发的重要原因。“这样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每年在中国造成了大量不应发生的死亡和致残,的确值得医药卫生界深思。目前,中国已启动中风的筛查和防治工程,这个工程等于牵住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牛鼻子,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抓住了慢性病防控的龙头。”王陇德说。

    徐建光也表示,在上海居民死因构成比中,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上海市民健康非常主要的因素,糖尿病、脑卒中(中风)、肿瘤等占了92.2%。作为政府部门,要考虑怎么从社会层面更好地做好防治慢性病的工作,使得全体市民健康素质有所提升。

合理膳食的“10个网球原则”

    10个网球原则:每天不超过1个网球大小的肉,相当于2个网球的主食,保证3个网球的水果,不少于4个网球的蔬菜。

    国际社会对于保健有个共识,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究竟怎样才算是合理膳食呢?

    今年60多岁的王陇德依旧身板特别直,步伐特别挺,他总结自己这些年的经验便是:先吃水果后吃饭,每天一顿全素餐,一斤奶,一个蛋,三种果,限盐少油多蔬菜,粗粮细粮交替吃,合理膳食保健康。

    “我们常讲这个东西吃200克,那个东西吃300克,就是营养专家也不可能顿顿饭称着吃,怎么办?”针对大家普遍的疑惑,王陇德推出了10个网球原则,还建议再加3个1,1个鸡蛋,1斤奶,1小把坚果。对于许多人自助餐不知道怎么吃,王陇德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吃自助餐要注意结构,肉类的东西尽可能少拿一点,总量肉类不要超过1/5,菜大约占4/5。

    很多人喜欢炒菜多放油。油的热量有多高?“二两猪肉400千卡热量,二两油有900千卡热量!”中国人对于盐的摄入量同样很高,根据调查,全国平均每人每天摄入盐竟达12克,现在中国推荐每天6克,实际身体需要量并没有那么多,比如美国只推荐每天2.3克盐,正因为此,王陇德2005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科普文章,提出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讲了科学饮食八字方针,就是一调整,二维持,三控制,四增加。所谓调整,是“先吃水果后吃饭”;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控制“肉、油、盐”;增加“水果,奶,谷物和薯类”。

    今年,王陇德还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提请国务院尽快制定《国民营养改善条例》的建议”,“操作起来,也许最大的难点是营养师的培养。美国2亿多人口有6万多个营养师,日本1亿多人口有30万个营养师,而中国14亿人口合格营养师目前只有4000个。”

锻炼身体的“3、3、6原则”

    坚持3周锻炼能初步形成习惯,坚持3个月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6个月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

    王陇德的行李箱里有一件宝贝,便是拉力器,走到哪都带着它,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十多年。“因为这样,我可以随时随地锻炼,拉力器完全可以代替哑铃,可以锻炼肌肉。”

    锻炼身体,贵在持之以恒。根据行为学的研究,坚持锻炼3周能初步形成习惯,坚持3个月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

    同样,锻炼身体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来设计。“比如,办公室工作人员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椎间盘突出,腰部肌肉劳损,因此办公室工作人员应该经常练练背肌,经常做‘飞雁式、五点式’等动作;老年人则要尽可能保护关节,尽可能不要过多的爬山登楼,游泳也是很好的,但游泳的弊病是不能防止骨质疏松,所以必须有走、跑、跳这种运动才能帮助解决骨质疏松的问题;锻炼时间一般是下午4、5点钟最好,特别是中老年人早晨不宜做过强锻炼,凌晨和上午是脑中风高峰时间段,早晨可以散散步,做做操。”王陇德说。

    更需要注意的是,锻炼一定要使肌肉得到锻炼。很多人说自己通过散步锻炼了,实际上没有起到锻炼效果,为什么?据王陇德介绍,“因为我们很多代谢是发生在肌肉里的,如果不去刻意锻炼肌肉,从30岁开始肌肉逐年减少,到75岁肌肉甚至只剩50%,国际上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肌肉的萎缩和消失是健康的大敌。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应不少于做两次力量锻炼,不一定要到健身房,而是随时随地可以锻炼,可以在家里,在宾馆里,拿着两瓶矿泉水就可以做各种姿势,非常简便。”

上海如何打造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就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徐建光说,现在上海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健康问题。

    上海医改方案当中非常强调“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即要把卫生服务的理念从过去单纯的治病或者以治病为中心,转向现在以健康为中心。在防病中尽早健康干预,在疾病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怎么树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徐建光用一首打油诗来反映最近几年在开展健康促进方面所做的工作:“一勺一瓶一把尺,一路一组一讲座,健康社区抓重点,一账一称一标识,健康单位抓细节,一本手册一场赛,市民参与有氛围。”

    具体说来,“为了让市民掌握怎么控盐,怎么少油,怎么控制体重,本市发放给市民家庭一个勺子、一个油瓶、一把尺。每个小区建一条健身路,办一个自我健康管理小组,办一个健康讲座,已成为各社区引导市民参与健康促进的重要载体。2008年以来我们开展了人人坚持日行万步的倡导,目前上海已经修建1154条健身之路,累计长度约573公里,从去年开始到现在举办相当规模的市民健康讲座有5000多场。有很多单位里提供油盐的控制记录本,有健康的烹调技术和要求,在食堂或者办公室放一个秤,每个员工上班以前称一称。此外,全市每年要发动一万名志愿者带动20万群众参加健康自我管理活动,今年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健康知识竞赛的活动。”徐建光说。

    健康城市建设对提升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市民的健康素养至关重要,绝不是政绩秀。

权威发布

上海人眼中必备的十大健康素养

    由解放健康讲坛联合上海市民信箱进行的 “上海人眼中必备的十大健康素养”调查出炉。总体看,参与调查的申城市民对健康关注度较高。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同“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1、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远离肥胖,预防慢性病。

    2、不滥用抗生素。

    3、成年人每天吃盐应少于6克;烹饪坚持少油,饮食清淡。

    4、合理膳食,饮食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

    5、注意饮食卫生,生吃蔬菜水果前洗净;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和加工;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6、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每天早晚刷牙,每次刷牙3分钟,每次饭后漱口。

    7、吃动两平衡,日行一万步。

    8、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9、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和心理有问题者;自己或家人长时间情绪低落,或遇到重大事件影响正常生活,不妨求助心理专业工作人员。

    10、能看懂食品、药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会识别常见的危险标志,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等,远离危险物。

    调查仍然发现受访市民对健康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比如八成受访者认为戒烟越早越好,晚了就来不及了。其实,戒烟什么时候都不晚。在运动方面,一些市民认为每天坚持早锻炼特别好,其实并非如此,应该是根据季节、天气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