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29页

 盲人王后 2011-10-21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6 18:45  
     顾诚的南明史固然是一大巨著,可惜他对郑成功的偏见颇多,实为本书一大缺撼,在史料的择选上,似乎偏注重对郑成功不利之资料,未能展现史学家之胸襟,可惜。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7 09:57  
  (使命的召唤-98)
  
  其一,郑成功在重大战役上均亲自指挥,为何这次却例外呢?
  郑清议局失败后,清军尚未完成军事部署,郑成功在福建战局中居于完全主动的地位,此时正是他获得大发展之良机,他也确实抓住这次机会,取得了非凡的胜利,几乎全部占据了漳州、泉州、兴化等地。
  随着战争范围的扩大,郑成功就算想要事事亲为,也分身乏术。此时郑成功面临三个战场:张名振第三次兵进长江、林察率师南援李定国、郑成功坐镇福建进攻泉州、漳州。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没能亲自率军南下,这是很正常的事,似乎没必要指责。
  
  其二,林察是个什么的人呢?
  郑成功派遣林察为南援军总指挥官,是否只是虚予应付李定国呢?顾诚在《南明史》一书中,认为郑成功故意派“内战高手”林察为统帅,暗示郑成功无意与李定国联合作战。
  这个说法很牵强,南明所有将领,无一不例外曾卷入内斗中,如果硬要扣上内斗的帽子,郑成功、李定国、张名振这些人无人能幸免。从爵位上说,林察与张名振、周瑞都是侯爵,其地位仅在郑成功之下(郑成功被封公爵“漳国公”),而且林察是郑芝龙的老部将,曾参加过重创荷兰人的料罗湾大海战,在郑芝龙部将纷纷降清时,林察远走广东拥立绍武政权,坚持抗清。
  在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的内战时,林察指挥绍武海军大败永历海军,虽然说这是内战,但不能否认林察的军事才干,并且林察原本在广东活动,对广东一带水域最为了解,郑成功派林察为总督,原则上与派遣熟悉江浙水域的张名振北上是一致的。
  林察虽然曾与永历政权有过节,但是不要忘了,郑成功之所以改尊奉永历政权,全是林察的功劳,正是林察从广东带回永历消息,郑成功欣然道:“吾有君矣!”(见《台湾外纪》第六卷)
  
  其三,为什么郑成功出兵时间比李定国约定的时间要晚呢?
  李定国写信给郑成功时,再三强调郑军援军不要迟于十月十五日抵达,而实际上郑成功是十月十九日才出兵。这也是后世史学家对郑成功拖延会师时日持批评态度。
  郑成功也是个有血有肉之人,并不单纯是个符号,收到李定国信时,郑成功正与清方展开第二次谈判,他毕竟要考虑到父亲郑芝龙的处境,所以将出兵推迟到谈判破裂,似乎与情理上说,有其个人感情上的原因。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郑成功推迟了南征军出发的日期,还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郑成功高估了李定国军队的战斗力,而低估了清军的力量。在1655年初,郑成功当时还不知道李定国已经战败,郑成功在写给清福建巡抚佟国器的一封信中,其中有几句写道:“现今西宁王攻破肇庆,羊城亡在旦夕,清朝应援之兵,披甲不满三千,是驱犬羊而赴虎群,稍饱其腹耳。”但是令他没想到是,李定国在兵力远远多于清军的情况下,最后遭到惨败。
  第二,郑成功出兵广东,是他庞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这个计划分北、中、南三条战线,北面由张名振进攻江浙,入长江,截断粮道;中路则由郑成功亲自大举规复漳州、泉州、兴化一带;南路则由林察率援军打通与李定国会师之路,这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这个战略意图,也体现在郑成功写给佟国器的信中:“用是南北齐发,水陆咸驱,掣其一方而旁及四国。将见吾兵抵吴而吴靡,入浙而浙催,至粤而粤破,动闽而闽瓦解。”据此,不可否认林察的南征兵团是郑成功向清政府发起全面反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顾诚先生因为将来自农民起义军阵营的李定国视为最坚定的抗清中坚力量,因此他是站在李定国一边来看待郑成功的南援问题,却忽略郑成功作为东南独立抗清力量的领袖,他所考虑的不仅仅是南援李定国,而是整个东南全局。
  所以,无论怎么看,都难以认定郑成功在援助李定国一事上是虚与委蛇,弄虚作假的表现。
  
   
 作者:richardeven 回复日期:2009-02-27 10:08:24 
    原来是这样.开眼界了,对郑军内部的情况不了解,但是什么都不懂的遗老们其实最不坚定,他们对郑成功的批评只要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是不负责任的.真不知道,顾诚先生这样严谨的史学家,为什么只听一面之词.
  ------------
  顾诚的著作总的看还是严谨的,而有民族大义,这些都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对郑成功的许多重要战役过于轻描淡写,读完他的《南明史》,不会令人感觉郑成功有什么出彩之处。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8 10:39  
  (使命的召唤-99)
  
  其四,林察的南援舰队,为何行进缓慢呢?
  顾诚分析林察率海军南下,行进缓慢,是为了故意拖延会师的时间,并认为这是受郑成功的指使,把郑成功看作是一个破坏联合抗战的人,这种说法也缺乏证据。
  以郑成功的实力与桀骜不驯的本性,如果不想与李定国合作,他决不会出兵。既然出了兵,怎么又会故意拖延会师时间呢?那么怎么来解释舰队从福建到广东前线花费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呢?
  只要翻查一下郑军历来的海上军事行动,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正常的行军时间。1651年郑成功南下勤王,从南澳岛与大星所,耗时约一个半月;1655年洪旭率舰队北征舟山,从厦门到舟山耗时三个月。由于海上行军不同于陆上行军,受到海洋潮流与天气影响很大,这在后来郑成功的北伐,到跨海征台湾等海上战事中,都可以清晰看到海上行军速度并不可以用距离远近来衡量,举个例子,以当时远航能力极强的荷兰舰队为例,在救援热兰遮城战役中,由于天气原因,在热兰遮城外海域整整逗留了二十八天。
  如果林察的海军并非真心要援助李定国,那么在得悉李定国已经兵败后,那么当然就应当马上率舰队返航。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呢?
  林察率海军出发时,郑成功拔配给十个月的粮饷,很明显,这是打算要作持久作战的准备。林察在十二月十五日得知李定国兵败后,南征军并没有马上返航,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到次年五月才返回厦门岛。这半年的时间,这支海军在干什么呢?信武营陈泽、游兵镇黄元、殿兵镇林文灿三人建议前往广海(在肇庆南端沿海地区),想从这里登陆,寻求与梧州的李定国军队重新会师,但此建议遭到林察与周瑞的反对而未果。
  林察与周瑞的想法,大概是想等待李定国的军队重新返回广东战场,而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李定国的军队始终未能重新出现,最后才不得不返航。郑成功认为林察、周瑞等“逗遛观望而回”,正是指责他们没有积极主动进取,而是被动地等待。
  
  其五,处罚林察等人是否真的是“掩人耳目”的政治权术呢?
  顾诚先生认为郑成功对南征将领处罚过轻,只为掩人耳目,意思就是说林察等人故意磨磨蹭蹭,其实是郑成功的暗中安排的,现在郑成功又假意处罚他们,整个过程就象演戏一样。
  其实这个处罚已经不算轻了。周瑞被解除兵权,永不叙用,林察、王秀奇、苏茂被降三级,其实这些南征将领并无犯大过,只是在战场形势出现变化时,未能积极进取。顾诚先生还认为,周瑞是原本鲁王政权的将领,却被致罚最重,乃是郑成功有意排挤鲁王系将领,这个说法也没有确凿的证据,郑成功向来赏罚分明,六亲不认,不能说周瑞刚好被处罚最重就是在打击异己。
  
  事后,郑成功写了一封信给李定国,其中写道:“不佞恨不能征帆倏忽,直扫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先已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使丑虏长驱,实有与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乃知依违不前者,闽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责,革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
  郑成功在检讨错误的同时,也指出李定国“骄兵致挫”,当时李定国的军队号称二十万,虽然这个数目有些夸大,但相比清军的力量,要强大许多,新会之役的结局,竟然是遭到惨败,确实有出乎意料之处。
  在不久后,宦官刘玉前往厦门岛,郑成功询问“迩来恢复事体如何?”刘玉回答说:“定南王孔有德征粤西,分师从衡州、宝庆、永州而进,旋为李定国所败,帝于是稍安。但孙可望与李定国二人恃功,骄悍不睦,终非国家之福。”郑成功慨叹道:“当此之际,内无贤相匡其君,而运筹帷幄乏其人;外有骄将,兵无纪律;又不积储粮饷以足兵食,谋扼险阻以图恢复;而乃恃功立党,致使英雄失望,人心瓦解,将何以望中兴哉?”
  李定国是不是“骄兵致挫”,这且不分析,但郑成功一眼洞穿李定国与孙可望的分裂乃是大西军战斗力下降的重要因素,“人心瓦解”的结果就是“兵无纪律”,至于“积储粮以足兵食,谋扼险阻以图恢复”这句话,其实便是郑成功的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所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郑成功这支军事力量,在南明史中诸多军事力量中独树一帜,便在于其摒弃内部的纷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这一点看,有比大西军高明之处。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8 10:48  
      南明史研究中,一直夸大李定国、郑成功新会会师计划的意义,好象一会师就会扭转这个中国战局似的。其实南明最大的问题是李定国与孙可望的矛盾,这也是后来大西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算当时攻下广东,也未必能守得住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2-28 19:30  谢谢RICH君。
  对于顾诚置疑的评论,由于不想写成长篇大论,所以还是有一些没写全。林察与周瑞两人被处置后,基本上是没有得到重用,直到1661年,清军大举进攻厦门岛时,林察临危受命,出任水师总督;而周瑞在陈辉的力荐之下,再度复出,最后战死于沙场。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9-03-01 10:16  
  (使命的召唤-100)
  
  第七章 开拓局面
  
  一、横扫漳、泉
  
  1654年郑、清谈判破裂后,协守漳州城的清军将领刘国轩派母舅江振曦、江振晖二人秘密前往厦门岛,与郑成功接头,约定将在十一月一日夜,献漳州城投降。
  郑成功听了之后将信将疑。刘国轩不过是漳州城内一名清军低级军官,他哪有本事能献城投降呢?这会不会是清军设下的一个圈套呢?
  我们先来了解刘国轩这个人。
  刘国轩是长汀人,出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习武出身,精于骑射,在十五岁那年,刘国轩便有惊人之举,当时有一股贼寇侵犯乡里,刘国轩设计伏击贼寇,其智勇胆略一时闻名乡里,被称为少年英雄。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后,刘国轩参加清军,他是从最下层的士兵当起,最初只是漳州城的一名门卒,后来提升为守备千总。他虽然身处清军阵营,但对抗清英雄郑成功十分钦佩,想投奔其麾下,一直找不到机会。正好清军任命张世耀为漳州的总镇,初来乍到,对漳州城内的情况还不甚熟悉,刘国轩认为这是一个献城投奔郑成功的大好良机。刘国轩于是秘密联络其好友、漳州左营游击林世用,劝他一同投降郑成功,之后又先后说服将领魏其志、杨标等人,一同反清归明。
  郑成功对刘国轩献城投降心有疑虑,便召来他最信任的忠振伯洪旭,私下商议说:“国轩乃漳州一小将,焉能做此大事?况清虏新总镇刚至,岂有如此疏虞?莫非此中有诈?必我亲行,纵诈,将计就计,诈无所施,你意如何?”
  洪旭对郑成功说:“藩主何用轻出?是真是诈,藩主密授机宜,遣数镇付我提调,依所约期抵临城下,随机应变,迎机而乘,包管可下漳城报命也。”郑成功点了点头,以十分信任的眼光看着他说:“此事非你代我行不可。”洪旭与陈辉两人是追随郑成功起兵的元老,所以郑成功每有重任,总会托付于此二人。
  
  洪旭率中提督甘辉、援剿左镇林胜、援剿前镇戴捷等部,在十一月一日深夜,黑灯瞎火时秘密抵达漳州城外的浦头,放号箭为信号。刘国轩与郑军接上头后,洪旭命令郑军架设云梯,然后悄悄攀上城头,这次秘密军事行动并没有被城内的清军所发觉,到了第二天早晨时,在刘国轩的帮助下,郑军已经控制住了漳州城内的各要害之地。
  漳州总镇张世耀一听到漳州城已被郑军所控制的消息时,两眼发呆,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最后还是很识时务地前往郑军营地投降,此外,知府房星烨、理刑王元衡、知县邢虞建等人纷纷投降。洪旭果然不负郑成功所托,入城后安抚百姓,秋毫未扰。曾经被郑成功围困达六个月之久却未能攻破的漳州城,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落到郑军之手。
  这一次夺城的成功,胜过一次歼敌万人的胜利,洪旭快马驰报郑成功。
  十一月四日,郑成功抵达漳州城,当他骑着高头大马走进城门时,一定想起了两年前被迫撤围漳州、而后又惨败古县的经历。不过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充分利用与清军谈判之机,大肆在从福州到潮州的沿海一带筹粮筹饷,训练军队,扩充军备,现在的郑军,比起当围攻漳州城时,要强大了许多。
  郑成功论功行赏,刘国轩慕义投诚,功劳最大,授予他都督佥事,掌管护卫后镇,授江振曦为大监督,归降的漳州文武官员大多照旧安排在原岗位,只有总镇张世耀被调离,改由援剿前镇戴捷镇守漳州城。
  
  夺取漳州城,对郑成功绝对是一件大事。自从郑清谈判以来,郑军屡屡四处征粮饷,清军如惊弓之鸟,只知躲在城内,对郑军十分畏惧,现在漳州府城一丢,漳州所辖的十座县城在府城的一道檄令之下,全部归附郑成功。
  洪旭主持在漳州境内征饷银,主要对象是各城中的清文武官员,缙绅富户。对于前明官员,只要不在清朝当官,就免派助饷,当时漳州的前明官宦士人,确实大多很有气节,只有一人在清朝任官,郑成功下令派饷,还有一些前明士人洁身栖居于山林之中,郑成功还派人前往问候并馈赠粮食与银子。
  漳州是福建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夺取漳州给郑成功提供了坚强的财力支持,仅在漳州征收饷银就达一百零八万。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185696/2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