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五)

 胖门神 2011-10-21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四编  历史故事(五)

搬木赏银

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使当时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称霸诸侯的强国,为秦国日后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刚刚推行变法改革的时候并不顺利。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并不容易在一时间就改变,同时人们对国家也不信任,害怕这又是当官的搞的新明堂以搜刮百姓。所以,改革的进度推行的很慢。商鞅作为变法的总负责人,很是着急,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一天,他在咸阳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人们纷纷围过来看个究竟。商鞅对围观的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一两。”围观的人纷纷议论,“这么简单的事,竟然给两银子,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天下哪有这种好事。”还有的说:“说不定是当官的圈套,搬完了木头,又不给钱,这种事见的多了。”人们不住的交头接耳,就是不肯前来搬木头。商鞅见没有人行动,于是说:“你们是不是嫌少啊,这样,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我给两两银子。”围观的人顿时炸开了锅:“那么多啊,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那么多银子,够我们花一辈子的了。”围观的人议论道。也有的人按捺不住了,想去试试。于是马上有人拉住他,说:“别犯傻了,看看再说,说不定是假的,天上怎么会掉馅饼啊。”于是,蠢蠢欲动的那个人就缩回来了,继续观望。

这时,有个年轻人路过这里,也挤到前面看热闹,他愣头愣脑的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便问旁边的人,这是在干什么,旁人告诉他“把那根木头搬到北门,赏两两银子。”小伙子听说不禁动了心,有两银子够自己盖多少房子,买多少地啊。他不住的盘算着两银子能给他带来的东西。虽然有些将信将疑,但是两两银子的魅力实在太大了,他的脚不由自主的走到商鞅面前说:“你说的可是真的?”商鞅回答:“当然,你把它搬到北门,我就给你五十两银子。”话一说完,小伙子就扛起木头,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也好奇的跟随着,还有的说:“傻小子,别搬,上当了。”小伙子也顾不了那么多,心想:就算白搬也没什么,反正我有的是力气。不一会,北门到了,小伙子放下木头,商鞅立刻命人端上赏金给小伙子,小伙子拿了钱,高高兴兴的走了。围观的人都后悔的要命,早知如此,自己搬该多好啊。

秦王听说了这件事,就问商鞅:“搬一根木头竟然给了两赏金,是不是太多了?”商鞅回答说:“大王要实行改革,必须先得到百姓的信任。只有百姓信任,改革才能取得成功。现在百姓已经知道大王是守信的,新法才可以颁布啊。”

哲理点拨

搬一根木头赏金两两,在当时的生活水平下,的确有点贵。但是,商鞅的用意并不是搬木头,而是通过搬木头来赢取百姓对官府的信任,用两两银子赢得百姓的信任,这又是多么的便宜啊。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就是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与信任。同样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也必须取得社会的支持和信任。如果没有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必然行不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支持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任,那么就会孤立无援,更不要说得到别人的支持了。

破釜沉舟

秦始皇在平定六国,统一了中国之后,大肆盘剥百姓,横征暴敛,结果闹得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到了秦二世的时候,诸侯纷纷起兵造反,其中以项梁为首的义军和以刘邦为首的部队最为有名。

项梁手下有一员战将,名叫项羽,可谓自古以来第一位猛将,传说为龙生虎奶之子,有千钧神力,勇猛过人,平生从未遇到过对手。一次,秦国大将章邯率领军队在定陶遭遇项梁,两军发生激战,结果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章邯获胜,并且俘虏了大部分敌兵,项梁也在战斗中被杀死,于是项羽就成为了项军的统帅。

章邯乘胜追击,派手下战将王离和涉闲继续攻打赵国。王涉二人率领几万大军把巨鹿城层层包围,打算困死城内的士兵和百姓。项羽得到巨鹿被困的战报,于是就派英布和一个姓薄的将军率领两万兵马前往救援,但英布的军队一时没能攻破王离军队的防守,赵王派大将陈馀请项羽增兵救援,项羽于是亲自率兵出击王离。当项羽的部队渡过漳河时,项羽命令士兵把所有的船只凿破,让其沉入到河底,把所有饭锅全部打破,把岸上的房屋纷纷烧光,每个士兵只发三天的干粮去战场。然后,项羽又召集所有士兵训话,亲自对他们说:“我们现在已经毫无退路了,当然,这个退路是我们自己封死的,为什么呢,我们就是要勇往直前,不能有丝毫后退的想法和战败的念头,如果我们打不过王离,我们就只有被他们杀死或者活埋,所以我们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来战胜敌人,你们大家都清楚了吧?”众士兵齐声高呼:“活捉王离,活捉王离!”大家表明了必胜的信心后,项羽就率领士兵们出发了。双方在路上发生激战,没有任何退路的项军表现的非常勇猛,很快王离部队大败。不过王离的手下将领涉闲又率领部队前来救援,双方再次展开激战。这样僵持了两天多,双方已经八次交战,项羽的部队又困又乏,士兵们身上带的干粮只剩下半天的了,再不战胜敌人,就只有活活饿死,这个时候项羽再一次给大家训话:“兵士们,我们只有唯一的一次机会了,这一次不是我们取胜,就是我们被敌人活埋,大家准备好拼杀吧!”然后他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冲向敌人的阵营。没有任何退路和侥幸心理的士兵们个个奋勇争先,很快就击垮了王离的部队,最后灭掉了秦军,活捉了王离,将王离最贴身的将军苏解杀死,逼迫涉闲自杀身亡,从此项羽一战成名,渐渐成为各路义军的统帅。

哲理点拨

项羽用破釜沉舟的方法激励手下将士的战斗热情和作战能力,终于一举将秦军击溃,奠定了自己在各路诸侯中的威信和领导地位,虽然最后在和刘邦的争斗中失败,但项羽的战斗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的。

做事情一定要有必胜的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古人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意思,假如唯唯诺诺,缩首缩尾,就很难战胜敌人取得胜利,只有把自己置于完全没有退路的地步,才能激发人最大的潜能,鼓起勇气绝地反击,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太公报政

姜太公吕尚被周王封于齐后,不到半年就来报告周王说齐地的政事已经安排好了,人民也安定下来了,一切都转入了正常的轨道。当时周公摄政,对吕尚的话他不太相信,就问:“怎么这么快?”姜太公说:“我只是简化了他们君臣上下繁缛的礼仪,又不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比如,原来大臣觐见齐国君主要经过几重审批才能见到大王,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也不能马上觐见,这样耽误了不少事。而各处衙门的长官做出什么决定也必须事事向大王禀报,自己并没有自主的权力,现在我给各衙门长官一定的自主权,不用事事向我禀报,小事他们自己做主就行了,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大臣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我保留他们的风俗习惯,使他们不会感到生活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反而更加轻松,人民安居乐业,国内秩序井然。所以政治局面很快得到了安定。”

而周公派他的儿子伯禽去治理鲁国,三年多了他才回来报告说政事安排好了。周公问:“怎么这么慢啊,姜太公不到半年就使齐国稳定了。”伯禽答道:“我改变了他们的风俗,革除了他们的礼仪,规定他们必须亲丧三年才能除掉丧服。”周公听了说:“这样下去,恐怕鲁国的人都会跑到北面的齐国去了。国政繁琐而不简便,尊严而不平易,则百姓们将不能和其君主相亲相近,只有君主平易近人,百姓才会依附他,爱戴他啊。”

周公又问太公用什么方法治理齐国,太公说:“尊重圣贤之人而推崇有功绩之人。”周公不以为然,说:“那么,齐国必然会出现篡权弑君之人。”太公反问用什么方法治理鲁国,周公说:“尊重圣贤之人而尊崇公族亲属。”太公说:“那么,他们的王室的势力必然会日渐衰微。”周公不解,太公继续说道:“尊崇王室,他们就会学会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不务正业,以至于最后什么本事都没了,不衰弱才怪呢。”

哲理点拨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选择,切不可只凭个人想当然。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要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针对不同环境做出不同的选择。有时可能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用同样的方法就不能解决,必须因时因地制宜。

解衣推食

公元前年,大将军韩信平定齐国,功绩卓著。汉王刘邦为笼络韩信,立他为齐王,并让他带兵攻打楚地。楚王项羽十分害怕,当年韩信曾投奔他,他没有重视,只让他做了个一般的小官,后来韩信投到刘邦麾下,得到了刘邦的重用,韩信在刘邦手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帮助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时间,韩信的名声大震,成了当时各国武将十分畏惧的对手。现在,刘邦派韩信来打项羽,韩信因为曾经在项羽手下做过官,因而对项羽的作战方法很是了解,项羽没有必胜的把握。项羽非常后悔当初没有重用韩信,又看看自己帐下没有一个人能抵挡住韩信的进攻,于是想出一条劝降计。

项羽派盱眙人武涉去拜见韩信,劝他背叛汉王,与楚联合。武涉见到韩信十分恭敬,韩信却爱搭不理。武涉先是对韩信恭维了一番,说什么韩大将军战功卓著,是当今难得的武将,整个中华没有第二个比您更优秀的将军等等。韩信只是看兵书,不理睬他。武涉见韩信不吃这一套,于是悄悄走到韩信身旁,说:“韩将军,如果您能弃刘邦而投到项王麾下,项王定会重用您,送您最丰厚的礼物,给您比现在大得多的封地。您好好考虑一下啊!”韩信不为之所动,反而拍案而起,说:“当年我跟随项羽的时候,官位最高也没超过郎中之职,不过是个拿着戟为他看守殿门的守卫罢了。说话从来没有人听,计策也不被采用,我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所以我才弃楚投汉,汉王授我为上将军大印,给我配备数万兵众,还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将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在用兵打仗方面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才有我韩信今天的成就,你看汉王那么怜惜我,信任我,如果我背叛他实在为天理所不容。所以我虽死也不会变心,你还是告诉项王收回他的美意吧!”武涉被韩信说了一顿,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灰溜溜的走了。

此后不久,齐人蒯通又来劝韩信,建议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并且说:“韩将军,以您的能力,完全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一份功业,您又何必安于在刘邦手下做将军呢,这样永远是在别人手下办事,看人家脸色行事啊!您不如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听了也婉言谢绝,并对蒯通说:“汉王待我甚好,他把自己的车子给我用,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自己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人家的车子要担负人家的灾祸,穿人家的衣服要分担人家的忧愁,吃人家的食物要为人家的事情卖命,我怎么可以因为追求私利,违背正义呢!”一席话说得蒯通面带愧色,只好装疯逃走了。

哲理点拨

韩信能够不忘刘邦的知遇之恩,坚持不背叛刘邦,这是很难得的。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代社会的人们往往抱怨人情冷暖,当年的好朋友、好兄弟,为了自己私利而背弃朋友和兄弟,俨然不顾当年的情谊,真是令人感到伤心!如果我们能够向韩信一样,那么也就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苏武牧羊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作乱,屡屡侵犯中原,骚扰百姓抢夺民财,于是皇帝就派遣上大夫苏武去安抚匈奴。苏武率领上百人的使团到达了匈奴国,欲和其缔结友好睦邻关系,希望两国和睦相处,永不发生战争。不料正值匈奴国内部发生政变,原来的匈奴王被杀死,新国王并不遵从在此之前和汉朝达成的协议,他主张和汉朝继续开战,使团全体人员包括汉朝大使苏武全部被扣押起来,永远不能返回汉朝,只能沦为匈奴国的奴隶,过艰苦的奴役生活。过了不长时间,本来志得意满的苏武竟然被匈奴以囚徒的身份流放到北海牧羊,受尽凌辱,过着非人的生活。

匈奴王单于知道这个汉朝来的使者苏武非等闲之辈,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多次派人到北海边游说苏武,劝其投降匈奴国。尽管受尽了折磨,但苏武的意志仍然十分坚定,他对汉朝的忠心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前来的说客说:“我是汉朝派来与你们结交的使者,并不是和你们争斗的对手,怎么谈得上降与不降呢?我大汉朝贵为天朝大国,岂是尔等蛮夷小国所能痴心妄想的侵略对象?不如你们遵照我们汉朝皇帝的旨意,我们坐下来好好的谈谈和睦相处的友好政策吧!”

匈奴人见游说不了意志坚定立场鲜明的苏武,于是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和恶劣的环境来迫使苏武屈服,把苏武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服役,而且甚至连粮食和必需的生活用品都不给他提供。可是,苏武志坚似铁,忍受住了苦难和折

磨:夏天,苏武吃草籽和野菜,喝山泉水解渴;冬天,苏武只能从老鼠洞里掏取干果和草籽充饥。此间,匈奴王又多次派人前来劝说苏武,并企图用高官厚禄加以引诱,希望苏武能够投降,但一次次都被苏武严词拒绝。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样非人的生活一直持续了

苏武一直默默地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和思乡的折磨,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屈服过,

年,尽管期间经历多次的死亡威胁和各种诱惑,

但苏武的坚强意志却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匈奴王单于也始终没有能够得到这位满腹经纶的汉朝使臣,他终于明白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和巨大力量。

哲理点拨

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不能没有高贵的气节,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大臣当中,就有一些人丧失了气节,成为历史的罪人,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里。苏武则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在多次诱降面前,始终保持着坚贞的气节,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代不同了,但气节作为仁人志士的基本品格,却始终没有改变。所不同的是,过去要接受艰难困苦的考验,现在则要接受物质享受方面的考验。现在国家富强了,物质生活也相对丰富多了,糖衣炮弹的诱惑比直截了当的艰苦生活更难以拒绝,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坚强意志品质的时候,一味追求荣华富贵和物质享受,最终将会成为人民的敌人和历史的罪人。

马援远见

马援,字文渊,东汉初著名的将领,曾任伏波将军,被封为新息侯。建武年间,大汉初定,诸王纷纷来到京城,四处结交朋友贤士,以笼络人才,博取好的名声。马援身为武将,却很有政治头脑。他认为大汉朝初定,各方面的法律、政策都不完善,现在王子和大臣们纷纷结党壮大自己的势力,将来等到政局稳定,大汉天子一定会削弱各个王子的权力,以免他们结党作乱。于是,当有人来拉拢他的时候,他都保持低调,即使平日里和他关系不错的大臣和王子来笼络他,他都不表明自己的意见,总是推辞说:“我是一介武夫,朝政的事情我也不懂,我只知道大王让我打到哪里,我就打到那里,况且我也老了,不想再费神考虑朝廷里的事情了,我还想安享晚年呢。”

这天,吕种又来拜见马援。虽然吕种是个文官,但是和马援很谈得来,与他相交多年,两人平日里经常相互拜访,喝酒谈天,是很好的朋友。谈笑间,吕种说起了自己的近况,他说自己目前结交了某个王爷,这个王爷很器重他,对他委以重任,还赏赐了他大量的金银珠宝。一边说一边显现出满足和兴奋的神情,并问马援:“马将军,我听说也有不少的王孙贵族想要与您结交,您都不太乐意,说实话那些来找您的人真的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只有我的王爷才是最有实力的,王爷已经说了,如果能够得到您的支持,他将如虎添翼。并且一定会重用您的。”马援听到这,脸色立刻就变了,说:“你我相交这么多年,又不是不了解我的个性,我认定的事情,谁来劝我都不起作用!”吕种知道自己有些冒失,吓得不敢说话。马援又说:“作为至交,我倒是要劝劝你,现在这些王侯都在壮大自己的势力,而朝廷限制藩王势力的措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他们再这样广交宾客,那么以后势必会野心大涨,最终还是要被天子镇压的,你要多加戒备啊。”吕种不以为意,后来果然有人上奏,指控诸王的宾客搞叛乱,皇帝下命令逮捕他们,因此而受到牵连的人有好几千,吕种不幸也陷入了这场灾祸,这时他才悔悟,当初不该不听马援的劝说,可是现在后悔也晚了啊!他不禁感叹道:“马将军,神人也!”

还有一次梁松和窦固也来笼络马援,并向他许诺,如果马援跟随他们,就将得到万贯家财,等等,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马援则说:“对于普通人来说,富贵以后可能沦为卑贱,但是你们可就不能再变得卑贱了,你们可能因此招致杀身之祸啊。身居高位的人要始终把握好自己。你们好好想想吧。”后来,梁松果然因此而招致灾祸,窦固也几乎不能幸免。

哲理点拨

马援作为一个武将,却具有卓越的远见,这是难能可贵的。东汉初年政权刚刚建立,还没有健全的法律来约束诸侯的势力,于是他们纷纷扩大自己的势力,看起来很风光,许多人也纷纷投奔他们。可是马援却能从历史经验判断,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势必要遭到皇帝的镇压,结果也正验证了马援的判断。

能够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看到隐忧,才是真正的有远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未雨绸缪才能高枕无忧。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点点地方,鼠目寸光,是无法对事情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判断的。

蒯通善辩

汉朝高祖刘邦手下文臣武将众多,陈平、韩信等都赫赫有名,这其中也不乏像蒯通这样的能言善辩之士,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言也是最厉害的武器,不但能力挽狂澜,有时还能反击敌人。

为刘邦东征西战南杀北讨立下汗马功劳的淮阴侯韩信最终发生叛乱,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蒯通也被抓了起来。

汉高祖刘邦亲自审讯蒯通,刘邦问他:“蒯通,大汉朝对你不薄,你竟然做出如此不臣之举,是你教唆淮阴侯反叛的吗?”

蒯通理直气壮大声回答道:“是的,我的确是叫他反叛,可惜那小子没用我的计策,所以才自取灭亡,落得如此下场。假如那小子肯采纳我为他定制的计策,陛下又怎么能抓住他并且杀了他呢?”

刘邦气得暴跳如雷,几乎哆嗦得说不出话来,于是就下令:“把蒯通给我放锅里蒸了!”

高祖本以为蒯通会吓得跪地求饶认罪,可蒯通不慌不忙的说:“哎呀!陛下,您把我蒸了可是真的冤枉我呀。”

高祖怒目而视蒯通,说:“你教唆韩信背叛造反,导致战乱,使刚刚恢复生机的国家又重新陷入万劫不复的战争中,有什么冤枉的?”

蒯通从容的回答说:“陛下,秦朝法度废弛、政权瓦解的时候,天下大乱,各个诸侯国纷纷自立起兵造反,英雄豪杰们像乌鸦一样纷纷聚集。秦朝被推翻以后,天下人都来追逐帝位,但是只有有才能的人才能抢先得到皇帝的宝座。那些失败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资格作皇帝,他们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成功啊,但这不能说明辅佐他们的人就都该被杀掉吧!盗跖的狗对着尧狂吠,并不是因为尧不仁德,只不过他不是狗的主人而已,您能说盗跖的狗做错了什么吗?我一直跟随韩信多年,对他是忠心耿耿,我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我只知道韩信,并不知道陛下您呀。况且天下养精蓄锐想要做皇帝的人很多,只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罢了。难道你能把他们全部烹杀吗?”

汉高祖刘邦听了蒯通的话,恍然大悟,他认为蒯通是个非常有头脑有才华的人,这样的人如果轻易杀掉,岂不是大汉朝的巨大损失吗,再者,像蒯通这样的贤士,如果委以重任,他日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啊,于是刘邦下令赦免了蒯通的所有罪过,还任命他担当重要的职位,使得蒯通有机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哲理点拨

蒯通为韩信出谋划策,教唆他谋反的事实千真万确,但蒯通被抓之后并没有否认这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不是在教唆韩信的事情上大做文章,而是转移话题,偷换概念,把话题转移到楚汉战争上去。当时天下未定,刘邦也需要笼络人心,于是顺势放了蒯通。这就是遇事不慌乱,巧妙的将无理说成功劳的辩士才能,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遇事灵活多变、根据形势需要快速转换话题的必要性,在危机的时候,巧妙的转移话题,将对方的注意力引向有利于自己的事实上,会使对方作出更加有利于自己的评判,最终顺利的通过逆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