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鳅鱼的养殖技术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10-23

泥鳅鱼的养殖技术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肉质清淡、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有“水中人参”之称。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野生资源日益稀少,泥鳅养殖成本低,目前来说人工泥鳅鱼的养殖技术前景可观,是比较好的商机。

    一、养殖池塘建造

    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粘质土壤池塘,面积30100平方米左右,水深4050厘米左右即可。池底铺2030厘米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3040厘米,比地面高2025厘米以上。在池内近出水口处设一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2030厘米。进水口要高于水面1525厘米左右。进出水口须设有拦鱼网。

    二、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每100平方米水面撒810公斤生石灰,23天后加水。1周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厘米。再施沼液,每100平方米约5000公斤,培肥池水。

    三、养殖管理

    鱼种放养数量视技术而定,每平方米水面放体长3厘米左右的鱼种50350尾,35厘米的鱼种放50100尾。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厘米)。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

    养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鱼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步改为白天投饵,上午8时、下午23时各投1次。日投量约占鱼体重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篮沉到水底,鱼吃完后提出篮子。

    四、病害防治

    1、烂鳍病(赤鳍病) 主要流行于夏季。背鳍附近表皮脱落,肌肉腐烂。用1050ppm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或者用10ppm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小时,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小时后换水。

    2、打印病 流行于78月。尾部两侧有红斑。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ppm或五倍子全池用药,池水浓度为24ppm。

    3、车轮虫病 流行于58月。病鱼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大量死亡。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ppm。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ppm。

    五、几种养殖方式

    池塘混养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这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稻田养殖 我国南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养殖泥鳅投资小,无风险,见效快,效益高。而且雌鳅的怀卵量回随体长的增长而增加,可见养殖泥鳅所获得的效益的相当可观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