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玉璧底碗始出现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当时的南北方瓷窑中普遍烧制,如河北的邢窑、
定窑,河南的
巩义窑,山西的
浑源窑,陕西的
耀州窑,浙江的
越窑,湖南的
长沙窑等都有实物或标本传世。外国的很多古城、古遗址中也出土有中国出品的玉璧底碗。这种碗的品种主要是白瓷和
青瓷。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
撰稿人:冯小琦 关键词:定窑 耀州窑 越窑 邢窑 青瓷 长沙窑 浑源窑 巩义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