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

 悠悠茶香书馆 2011-11-02
E-learning的整体特征分析

[摘要] 互联网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E-Learning应运而生,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新革命。本 文从E-Learning的外在表征、内在本质、必然要求、实现手段、主要教学内容、应有之义、最终目的等方面来分析E-Learning的整体特征,结 合实践经验,从理论上中阐明了E-Learning到底是什么,它对国家、对社会、对整个教育界的影响如何。

  [关键字]  E-Learning 、人本主义、信息素养 、创新

  谁也不能否认,互联网正在快速地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互联网正以它无限的容量、广阔的覆盖面、交互和定制化特色,迅速改变着传 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步入一个E-化的世界——E-mail、E-cash、E-marking、E-business、E-management、 E-library ……

  还有我们关注的E-Learning!

  所谓E-Learning,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 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 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而且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 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9年,已经有超过7000万的美国人通过E-Learning 方式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超过60%的企业通过E-Learning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E-Learning的蓬勃发展使人们有理由相 信,E-Learning的推行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媒体技术的功利主义是E-Learning的外显特征

     谁也不能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其中就包括对教育的泽被。教育的每一次突破性的进展,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息息相关,并因此为标志。

     在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了五次教育革命。约公元前350万年前左右,口语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虽然口语传播的技术含量低,信息量 少,传播范围小,但是它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具有人性化。约公元前3500年文字技术的出现引发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文字交流是传播媒体首先作用于视觉,但 它传播的信息量和传播的范围还是有限的。约7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大量的复制并传播到较远的范围,为班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初,第四次 教育技术革命发生了,电视技术的出现是教育技术发展迈出的重大一步,它同时以声音、图像的直观形象呈现给学习者,并突破传播距离的“瓶颈”。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不仅不仅教育信息全球传播,而且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球资 源共享。我们谓之为第五次教育革命。

  从PC 计算机到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是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写下了迄今为止最为辉煌的一页,它不仅使计算机的功能发生了惊人的巨大变 化,更主要的是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联为一体,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绝 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连网!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 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 展的全人类的大脑! 微软公司总裁 比尔·盖茨童年的梦想是: “ 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 ”。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 “ 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 ”。这个理想随着E-Learning的广泛开展,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人格化的人本主义是E-Learning的内在特性

  正如一个人换了一件衣服,决不等于换了个人一样,虽然在表面上E-Learning表现为技术理性的功利主义,但在本质上体现人格化的人本主义才是E-Learning的真正特性。

  人本主义是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人本主义看来,自我实现是促使人生长和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甚至是推 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而E-Learning关注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因此,自我实现应该成为E-Learning的确定目标。

  E-Learning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上,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进度。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间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

  E-Learning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文本、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教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E-Learning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人本主义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的情意交流活动,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 身上,促进学生自觉地积极学习。E-Learning为教师的移情提供了先进的媒体手段,它可以把远方的物体在学生面前呈现,可以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 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还可以改变学生的时空观。,同时,便捷的媒体手段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E-Learning不仅使自主学习成为现实,而且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西方有 句名言叫“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老师是转述真理,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E-Learning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所学内容和学习方 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结合自己的特点和经验,分析面临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中的相关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个人的实现目标和需求,然后根据 自己确定的目标,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根据学习结果,评价自己达到的水平,找到自己的差距,加强薄弱 环节,巩固已知内容,真正地发展和完善自我。

教学中心从教到学的转变是E-Learning的客观要求

  网络时代的E-Learning教学最集中体现在学与教的四要素的转变上:教师角色将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即教师不再是知识的 传授者,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他们的全部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经常变化的环境和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地位由被动的接受 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即学生自己能够主动地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师,可以自由的选择学习内容;课本内容由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转变为学生主 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即学生以课本为纲自主地学习,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容,同时,浩若烟海的学习资源极大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弥补个人方面的局限性。

  媒体作用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创设情景、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多媒体传播手段的交错应用,不仅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观,而且使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步发展;而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的过程。  

终身教育是E-Learning潜在的应有之义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学校后需 要不断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个人从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在未来, 学习和生活将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学习就是生活。

  E-Learning使教育社会化,使学习生活化。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未来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

    这种终身学习的现象打破了以学校为依托的传统学习观念,使人们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的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的目标不是简单地 获取文凭和职业,而是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必须是个人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尤其强调实践能力和 创新意识;学习方法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对技能的机械模仿,而是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学习的主体从青少年,扩展到学龄前儿童、成人和老 年,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连续体。  

  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到E-Learning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种种迹象表明,学习模式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这次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终身学习和学习的生活化。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学习化社会。

交互式协作学习是E-Learning的实现手段

      交互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 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其他成员分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标,个体之间可以对话、商讨、争论 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小组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E-Learning充分体现了交互式合作学习的优越之处。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它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 可以向远在千万里之外的教师提问,与网上的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 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这种交互式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和学 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并且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创造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信息素养是E-Learning的重要内容

  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的获得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自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在美 国的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以来,其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 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 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 息。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仅是诸如信息的获 取、检索、表达、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以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将已获得的信息用于信息问题解决、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 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 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

  在E-Learning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 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网络课程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 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 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是E-Learning的终极目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企业界和社会各行各业都已达成共识: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的基本驱动力,当今的各种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创新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创新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 业的活力和竞争能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

  创新,并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创造新的东西”,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我们的双脚已跨进21世纪的今天,知识经济赋予了创新以更新、更深 刻的含义,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创新是一个由:新构思产生→创意(方案设计)→形成初步成果→创造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全过程。而创造、发明只是创新过 程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我们引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厄特拜克(J.M.Utterback)所设计的企业内创新过程模型。这一模型由三个阶 段组成(1)构思产生;(2)难题解决;(3)创新实现。可能还有随之而来的创新扩散。从教育创新角度看,创新是引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 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造就创新性人才的全过程。

  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特征: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 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与直觉。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能力,捕捉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等。

  通过在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具体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竞争意识、冒险精神、敢于否定与怀疑的意识、承受力、决断力和群体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并帮助学生树立人生远大奋斗目标和阶段奋斗目标。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教育,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教育视为立国之本。未来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就是今天教育的竞争。我们在开展在线教学的过 程中,要把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作为最终目的,为国家和中华民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使我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彭绍东《人类教育革命的概念、划分标准与基本规律(下)——论人类教育革命与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1999,1

  熊 梅 《试论21世纪基础学校环境改善的新观点——从教的学习向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教育发展研究》,2001,1

  宏 明 《英国终身学习的变革-——“产业大学”的理念和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1,4

  赵剑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电化教育研究,2000,4

  周志风,李华伦,《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0,3

  何可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20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