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 ”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

 静林麓 2019-07-15

作者:宋灵青 田罗乐

摘 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互联网能够突破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海量资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该文论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互联网 ”教育的特征,分析了“互联网 ”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互联网 ”教育多元化知识来源,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尊重人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促进自我管理,掌控最佳学习时间;拓展活动空间,促进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拓宽交流渠道,促进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学生核心素养;创新;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随着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成功适应未来社会。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美国、新加坡、芬兰、欧盟等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核心素养的建构来优化教育改革的质量。例如,在2002年,美国创建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P21),建立了21世纪技能框架体系,努力探寻那些可以让学生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技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结了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的七大方面的核心素养与能力。我国一向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重视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2016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框架和要求[2]。

在美国,“互联网 ”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据调查,2014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生(700万)参与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在过去的十年,美国基于网络的课程爆发性地增长了440%。在未来十年,大多数美国大学的校长预测他们学校的所有学生都将参与基于互联网的课程[3]。2010年,美国教育部对50个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互联网的高等教育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以慕课、创客、翻转课堂为代表的“互联网 ”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互联网 ”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及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推动了教学模式改革,让教育行业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研究层面,也有众多学者从教育生态系统[4]、“互联网 ”教育的特征[5]、教师专业发展[6-8]、学习方式[9]、资源建设等[10]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互联网 ”时代,关于学生本身素养发展的研究较少。学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核心,互联网突破时空局限,为学生提供海量资源,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基于此,本文结合“互联网 ”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 ”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

“互联网 ”教育多元化知识来源,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

在世界各国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最重要,最为一致的一条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新加坡政府设置的21世纪三项技能之一就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美国21世纪技能也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在21世纪应该具有的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我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普遍不高,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其原因是长期以来主客分离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局限造成的。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主要代表。我国传统教育是典型的主客分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特征就是教师主体观,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拥有绝对的权威,不容怀疑,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个过程中,考试要求标准的答案,课堂回答要求统一的回答,学生只会盲目服从,没有思考,没有怀疑,更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思维求同成为“求知”的目标。

批判性思维要求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是在交往和对话中不断生成、批判和创新的。主体间性理论也强调“差异性”,寻求“不同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声音”,从而在根本上消除了人们对统一性和整体性的信仰。

“互联网 ”教育具有“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资源,给他们更多的选择。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让教育有了“人的维度”。“互联网 ”时代,教师不再是“权威的声音”,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内事不懂问百度,外事不懂问谷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YouTube和其他基于互联网的视频共享网站上提供了各种学科大量、充满活力的视频,例如在互联网上关于统计学中t检验的视频至少有数百个。而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使用网络资源,例如,在辛辛那提大学,心理学学生拒绝购买课程教科书,他们在学习中只使用互联网搜集的课程资源。另外,从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过程唤起了学生更多的批判性思维,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阅读教科书,阅读知识,更是在主动学习,他们需要解释(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评估(Evaluation)、推论(Inference)、说明(Explanation)网络所提供的学习信息或模型,并不断地思考、批判、超越、尝试做出决策以及独立行动,进行的是有目的、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的准确性越来越高。据自然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维基百科上的信息与印刷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知识精确度正越来越接近,我们完全可以放弃对网上信息准确性的疑虑。

最后,互联网为评论打开方便之门。约翰·查菲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实质是仔细检查我们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11]。“互联网 ”时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交往的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虚拟空间,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的思想不再被局限,而是多元和发散的,学生进行的是独立判断和选择。学生可以对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资源、学生作业、各种问题等通过BBS、MSN、邮件、博客等开展实时的网上答疑、讨论、评论。学生在这种“虚拟学习社区”中,以参与者的积极态度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评论,在全面审视自我和他人思维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会批判性思维,其过程实现的是思维求异。

“互联网 ”教育尊重人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一)“互联网 ”教育尊重学习规律,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好的教育应该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2]。学习的核心原则是:相比间隔时间更长、不频繁的实践与学习,更短、更频繁的实践与学习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教育中,一般采用班级化的集中学习,这种教育模式不能照顾每个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和学习风格,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另一种情况是,有的课程和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有的课程每周只进行一次或两次大量、集中的学习。例如,研究生的课程大多数都是采用面对面的方式每周只进行一两次,许多研讨会每周只举行一次。虽然很多学生不在课堂上的时候也能学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般情况下许多学生直到上课前才能接触到学习资料,然后上课,然后再过一周才能再次接触到学习材料。在一次学习中学习一周的学习内容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

相对于面对面的教育,“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分布式学习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对学习适应性和灵活性的要求,是最符合教育本质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13]。它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的学习资料,并参与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在频繁地与材料接触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进而逐渐掌握学习。从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分布式学习比集中学习更有效率,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各种课程。因此,不少学者呼吁要充分利用分布式学习的教学力量改善教育质量。

(二)“互联网 ”教育创新学习过程与学习形态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14]是国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伴随着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逐步融合发展,它的作用影响已经覆盖到信息化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利用各种工具,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在自己喜欢的场地进行学习,并根据实时的学习记录和反馈,不断调整学习过程、反思学习结果[15]。

1.互联网促进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型学习模式的发展。“互联网 ”时代,学习的核心定位与归宿在于“人”,是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在互联网支持下,实现不同时空、学科领域、种族文化的连接、共享、包容和创新。互联网拓展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在学习上越来越能够“自己做主”,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老师、专业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他们更多的学习行为发生在网上、课外、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行为,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规模学习、跨界学习、定制学习、众创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是学生对海量链接式资源、教学界限突破、推送式知识配置以及动手创新的学习诉求,是学生对“我需要学什么、怎么学”的时代呼声。

2.互联网实时记录学习过程,并提供即时反馈,让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准确地挖掘到每一个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长、答题正确率等信息,能够分析出学生学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所在,也能够分析出学生喜欢学习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深入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提问、质疑、评价、反馈都可以实时追踪,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

3.互联网促进深度反思。反思“是人类基于探究外部物质世界活动的经验来追寻事物本质和意义的内心活动”[16]。实证研究表明,博客能够促进批判性反思和专业发展。通过建立社交网络,学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他人支持,这种协作反思有助于消除学生独立反思的孤独感,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形成性评价”,有助于纠正学生自我反思的偏差。

“互联网 ”教育促进自我管理,掌控最佳学习时间

“自我管理的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17]每个学生对学习时间都有不同的偏爱,有的喜欢在上午学习,有的喜欢在晚上学习。根据学生对不同学习时间的偏好,可将学生分为:“百灵鸟型”(又称为清晨型)和“猫头鹰型”(又称为夜晚型)。这两类学生分别在清晨和晚上时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记忆和思维效率高,学习效率特别高[18]。1999年,悉尼大学心理学家罗伯茨与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的基罗纳通过研究发现越是晚起晚睡的新兵,他们在记忆力和敏捷性方面越强。2007年,意大利的研究者通过研究19-76岁的被试发现,“猫头鹰型”的人在创造思维的所有维度上,尤其在独创性方面要远远好于“百灵鸟型”的人。

心理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个人在一天中的最佳学习时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May认为,我们的认知效率在最佳学习时间达到峰值,在非最佳学习时间效率低下。其他实验也证明,学生在每天的最佳学习时间进行学习时,其短时记忆、注意力、语言学习、智力测试以及态度转变等,能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我国传统教育中,由于有统一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安排,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在最佳学习时间进行学习的要求。另外,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一天的最佳学习时间变得越来越早。事实上,过了青春期,学生在一天中的最佳学习时间已经从白天转移到晚上。但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中,教师一般喜欢在上午8:00上课。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上午8:00并不是他们的最佳学习时间,有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睡醒,更不能指望他们的学习效率有多高了。

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学生能够清晰地识别自己的学习风格,发挥有利于学习的一部分,改善劣势,学习效果会更好。“互联网 ”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时间偏好后,可以合理、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在最佳学习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学生可以在白天或晚上他们认为最佳的学习时间在网上进行测试、完成任务、进行讨论、发表评论、解决问题等。

“互联网 ”教育拓展活动空间,促进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能力发展

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的要求。美国教育一向非常注重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冒险精神,这使得美国在创新方面居于全球领先位置。他们培养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实施高难度的项目,这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

“互联网 ”时代,我国涌现了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突破了课程间的学科界限,提倡跨学科学习,提倡充分利用门类众多的教学工具、学习工具和设备来完成项目或学习任务,这种“互联网 ”教育的新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STEM教育以建构主义和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且持续更新的学习环境,将跨学科知识运用到其他问题,促进知识融合和迁移。STEM课程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通过参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基于活动的学习实现学生学术成就、高阶思维技能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转化力。学生在STEM教育背景下,通过开设的STEM课程以动手体验的方式,形成利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理解真实世界的能力;知道如何合理、科学地使用新技术;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设计研究过程;具有分析、推理、解释不同情境中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硬件发展,创客运动逐渐兴起,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形式。创客教育的理念是动手做,在一个特定的创客空间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现其创意的机会,激发学生尝试动手创造的潜力。互联网为创客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在开放空间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工具来进行思想碰撞、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成为一个创造者,进而发展其创造思维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 ”教育拓宽交流渠道,促进学生交流、合作能力发展

许多国家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美国21世纪技能、新加坡政府设置的21世纪技能都把交流与合作能力看作关键技能之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在情境、协作和会话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强调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发生;交流是意义建构过程的重要部分;每个人的认知只是一种社会意义的分享,这种认知分享是个体间的分工合作。

现实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现实共同体之中进行,并与共同体成员进行互动,持续地进行协商、交流。在教育中,社会互动对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必须分享他们的知识,并从别人完成的任务中学习。“互联网 ”时代,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种合作不仅发生在学校社区,也有可能延伸至全球,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合作。例如,学习一门外语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软件即时与另外一个国家的以这门外语为母语的学生互相交流、相互学习。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合作可以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流、合作平台,他们通过多样化的社交媒体随时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商讨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规划学习步骤,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有效地消解了学生之间的空间界限。下面是一个互联网促进美国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写作技能的例子。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讲演、阅读和写作训练,他们认为写作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对新一代公民就业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那些需要复杂交流技能的服务业。但是很多美国大学教授认为他们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一般。同时,学生“几乎总是对他们的课堂写作热情不高,因为它没有观众,只有教授”,除了让他们获得学分,它没有服务于任何目的,仅仅是写给教授看的、没有意义的写作。

“互联网 ”教育利用互联网固有的广泛的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在讨论板上发布帖子,并且将文档附加到公共讨论板上以供所有成员阅读、评论。这时,学生面对的读者非常广泛,不再仅仅是教师,而可能是整个班级或整个学校的学生。他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协作、互动、交流、评论,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贡献自己的智慧,有效地提高了写作技能。例如,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一个学期内每个学生阅读和评论了700多个同学的帖子,通过不断的评论、讨论,学生的写作技能得到了非常好的提高。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众多,以及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现在的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比较差、缺少团队精神、不善于合作的特点。“互联网 ”时代,要求具备更广更深的个人交流和合作技能的学生素养。当代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网络“原著民”,他们更善于在网上进行合作和交流。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证明,“数字土著”的学生更喜欢在网上进行交流、合作,他们从12岁开始写博客,在14岁就开始发布Facebook,他们评论过的网站可能比大多数教授见到的网站还要多,他们在网上的写作经验要远远强于自己的老师。因此,学生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大力培养自己的合作、交流技能,而教师则需要教授他们对逻辑、伦理和吸引力等方面的掌握,教会他们对待不同观点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2][17]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Parker K.,Lenhart A.,Moore K.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Pew Internet[EB/OL].http://www./2011/08/28/the-digital-revolution-and-higher-education,2016-12-05.

[4]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 ”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5]李子运.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 ”教育的六大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7,(1):45-49.

[6]李芒,李子运.“互联网 ”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1-17.

[7]李芒,郑春萍,李子运等.“互联网 ”时代高校卓越教师的核心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7,(1):39-44.

[8]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39-143.

[9]张韵.“互联网 ”时代的新型学习方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7,(1):50-57.

[10]柏晶,谢幼如,李伟.“互联网 ”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64-70.

[11][15]刘凡,吕雨竹.网络环境下英语自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6,(5):56-61.

[1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2016-12-05.

[13]魏志慧,陈丽.分布式学习:远程与传统教育的殊途同归[J].开放教育研究,2003,(3):21-24.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6-07.

[16]什么是反思?[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413/15/105327_

3117638.shtml,2016-12-05.

[18]吴明慧.基于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求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