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郊劳台

 西南一枯草 2011-11-12
郊劳台
杨亦武
  郊劳台遗址在良乡大南关村东,乃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富德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郊南劳师而筑。郊劳台为一方形石台,此台面南背北,台前一条御道向南延伸。从郊劳台正方沿御道北行,御道两侧依次是一对华表,一对石兽,一对石人。民国年间郊劳台尚存,而今仅存御碑残亭。
筑台劳师
  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将军兆惠、富德等平定准噶尔回部凯旋。清高宗携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从京城出发到郊南劳师,劳师之前,君臣人等驻跸良乡北二里处的黄辛庄行宫。高宗降旨,命刚刚凯旋的富德在良乡南筑郊劳台。
  二日二十七日,清高宗驾临郊劳台行郊劳礼。
  劳师之前,在郊劳台北设一顶黄幄(高宗御帐),黄幄东西,各设八道青幕。郊劳台中央设帝拜褥,供高宗行礼用,拜褥左右各设一根下马红柱。
  郊劳伊始,把将军参赞得胜纛(军旗)立在郊劳台左右,行拜纛礼。高宗身著龙衮缓步升阶,台下螺号齐鸣,奏铙歌乐。兆惠及从征诸将士身披甲胄跪于下马红柱之外,高宗步临,众将士起立,向高宗行注目礼。高宗登上郊劳台,在帝拜褥前立定,兆惠等随高宗步升郊劳台,分别立于高宗左右。
  此时,鸿胪寺赞礼官唱赞:“跪!”高宗及群臣一同下跪,赞礼官又唱赞;“叩。”君臣拜天,三跪九叩。
  拜纛礼成,高宗退入郊劳台北黄幄升座,兆惠等进幄东青幕暂息。少许,随赞礼官进黄幄,趋至高宗座前行抱见礼,按清朝旧制,凡出征将领成功还者,行抱膝跪见礼以示优异。高宗各加抚慰,赐座赐茶。
  劳师完毕,兆惠及出征诸将士扈从高宗回黄辛庄行宫。
  当年,高宗对出征将士赏赐优厚,封兆惠为一等公,封富德为一等侯。其余封赏不一。
  高宗特御制郊劳礼成记事诗,并勒石一方,立在郊劳台侧,又在碑顶建起一座石亭,此即郊劳台御碑亭。
  十六年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将军阿桂等平定两金川凯旋。四月二十七日,高宗再度驾临郊劳台劳师,始末同前。高宗因阿桂为金川之役首功,特赐其四团龙补,并赐阿桂及副将军丰升额,参赞海兰察御用鞍马乘以扈行。
兵洗金川永不波,
潢池跋扈竟如何。
良乡近远多黎庶,
欢喜都来听凯歌。
这是乾隆四十一年,高宗劳师时御制十绝句之九。可以想见踌躇满志的大清天子凭台劳师,远乡近里的百姓齐集台下观瞧的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
两个多世纪过去了,郊劳故事化为一简青史,郊劳之台址在台亡。若非御碑残亭尚存,在世人何知此为清天子两度劳师之地?
御碑残亭
  郊劳台御碑亭尚存内外八根汉白玉八棱石柱,乾隆御制碑亦完好无损。
  遗址上,石柱成八角伫立,内柱与内柱间,外柱与外柱间,相对应的内外柱间各有一根汉白玉石梁相照。乾隆御碑座北朝南,立于亭基北侧靠近北二内柱处,御碑通体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制,碑沿碑座刻以花纹为饰,碑阳左端用汉文刊刻着乾隆二十五年御制二月二十七日郊劳出征将军兆惠富德及诸将士礼成记事诗。为乾隆帝御笔。末刊乾隆帝“乾隆宝翰”等两枚玺印。碑阳右端及碑阴用满蒙等几种少数民族文字分别刊刻着同样的内容立于碑前向任何一个角度观望,只能见到内柱而见不到外柱。可知每对对应的内外柱与亭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足见御碑亭设计施工之精妙。
御碑亭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石体建筑,内外双八汉白玉石柱本以四面八方之势承托着一伞形琉璃瓦顶。映日观之,辉煌夺目。亭外还屏以围墙以示庄严。庚子事变(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之手。
翘首西风送雁来,御碑拜读扫莓苔。
将军敌忾修长策,天子酬庸筑劳台。
自有功名光竹帛,反嫌亭榭没蒿菜,
夕阳独立思前事,一任虫声唧唧哀。
如今,郊劳台御碑残亭落寞于蔬圃之中,藜黍之悲,淹没了奏凯的余音。这一历史的陈迹显示过大清帝国的赫赫武功,也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与不幸,默默地把深刻的启示留给世人。
参考书目:
1、《清史稿》
2、《日下旧闻考》
3、《良乡县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