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老北京的镇物——燕墩

 京爷说事儿 2022-02-23
永定门外西南部有一座方形墩台,来来往往的人们行色匆匆,并没有多少人在意旁边这座老旧的物件儿。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儿的墩台叫“燕墩”,长的其貌不扬,来头却不小,它可是老北京城的五大镇物之一,历史可以上溯至元代,数百年来,默默地守护着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燕墩在永定门外半里许,官道西"。
清代杨静山的《燕墩》诗中有云:"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号燕墩。大都旧事谁能说,正对当年丽正门"。
在清朝时,燕墩成为了民间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这一景是民间燕京八景中仅存的一景,实属不易。

上图为1900年庚子事变后的燕墩近景。

上图为1917年张勋复辟时,讨逆军在永定门外集结,远处为燕墩。

燕墩的由来及作用
燕墩始建于元代,又称烟墩,当时只是一座土台,在元代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

据说,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是按照五行学说,在北京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设置五个“镇物”,以保北京城的长治久安。东方属木,以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神木厂为镇物;西方属金,以西直门西北方向大钟寺的大钟为镇物;北方属水,以北京城西北郊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为镇;中方属土,以万岁山(今景山)为镇;南方属火,故南方之镇就是永定门外的烽火台——“烟墩”。

墩台和御制碑的形制

燕墩是一座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底各边长14.87米,台面长13.9米,台底至台面高约9米。台顶四周原有高约1米的女儿墙,现仅剩痕迹。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阶可登,历45级,通达台顶。

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上面立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高约8米,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

碑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束腰部分用高浮雕持法精雕出24尊水神像,均袒胸裸足座于海水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须弥座四面各雕花纹5层,分别为龙、云、菩提珠、菩提叶、牛头马面及佛像,四角也各刻佛像1尊。

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出一龙,龙身作波曲奔腾状,龙昂首上扬,似欲飞奔夺宝顶。

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文章以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溢满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内容。
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

其实乾隆御制碑当年是有一对的,后来东侧的那通碑被迁移到了首都博物馆东侧。文中部分图片拍摄于首博门前的御制碑。

燕墩公园

如今,在永定门外大街西侧以燕墩为中心建成了燕墩公园,公园面积达1.9万平方米,兼具休闲功能与文化特色,文物建筑与绿化景观交织相融,使人们在公园漫步休闲的同时,近距离的了解了北京“燕墩”文物遗址的历史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