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议”拉动“经济”是一个假像

 昵称7888929 2011-11-15

“会议”拉动“经济”是一个假像 该日志已被收录

分享
2011-11-14 20:06

    
    十九世纪法国思想家巴斯夏早就一针见血指出了“破窗理论”的荒谬之处:经济学家只看见玻璃工拿走了6块钱,却没有看到鞋匠将因此少卖掉一双鞋、或者书店将因此少卖掉一本书
    
   
    
    中国首个《中国会议蓝皮书》日前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会议多达几千万个,年均增长20%,会议经济产值近万亿元。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秘书长许京生说,会议经济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会议产业链各相关环节的重视。
    “会议经济产值近万亿”、“年均增长20%”、“会议经济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报告发布者津津乐道、沾沾自喜、豪情满怀,但听到一般大众耳朵里,恐怕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然,“会议经济”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现象,相关行业协会关注、研究、总结这一现象,从而为本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无可厚非。但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关注的则是这每年几千万个会议中,有多少来自于政府部门?又耗费了多少公共财政?根据国际会议和大型会议协会的统计报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只有两类主要会议,即社团会议和公司会议,但一涉及到中国的会议统计,会议分类就要增加一倍,变成四类:公司会议、政府会议、事业单位会议和社团会议。曾有一个成语形容中国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会议之多,这个成语社会大众耳熟能详:“文山会海。”可以想像,如果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主办的会议从中国“会议经济”中剔除出来,那么每年近万亿的“会议经济”还会剩下几何呢?
    乍一看,“会议”可以创造产值,可以拉动经济,可以促进就业,可以增加国家税收,“会议”自然多多益善,政府就是要多开会,就是要搞“文山会海”,但如果此理可通,那么“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等,岂不也都成了利国利民的好事?
    想必不少人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有一户人家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经济学家却为之欢欣鼓舞,经济学家说,假定这块玻璃值6块钱,那么玻璃店就会因此增加6块钱的收入,玻璃店再把这6块钱花出去,那么资金就会流动起来,经济就会被拉动……经经济学家这么一说,你会认为打破窗户真是一件好事,但十九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巴斯夏早就一针见血指出了“破窗理论”的荒谬之处,巴斯夏说,如果窗户不被打破,那么那户人家就可以拿那6块钱去做别的事,比如买双鞋,比如买本书。现在窗户被打破了,经济学家只看见玻璃工拿走了6块钱,却没有看到鞋匠将因此少卖掉一双鞋、或者书店将因此少卖掉一本书。窗户被打破了,但什么也没有拉动,而那户人家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说政府部门的“文山会海”会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等等,就同样是一种错觉与假像。如果政府部门能少一些文山会海、少一些山吃海喝,公共财政能用到该用的地方,那才真正是国家经济发展之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