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观摩课,请你将文本读懂

 liubaoliang 2011-11-19

老师,观摩课,请你将文本读懂

 

范维胜

   

      2011年教师发展论坛暨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学术年会上,衢州衢江实验中学青年教师李老师为大会上了一节初中语文的展示课《桥之美》,教师亲和力强,衢州华茂外国语学学初二(5)班的学生也很聪明,问题的回答有质量。但听课后,我总觉得李老师把这一节课的语文文本边缘化了,像是在教学生美术欣赏,心中不是个滋味。

       请看李老师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导入:直接走进文本。

      二、感知美、赏析美、学审美

    1.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的第一、第二小节引出了三类人,他们对桥各注重什么?

    2.画家注重绘画形式的美,什么是绘画形式的美?

    3.“小桥、流水、人家”具有诗境之美的画面,在画家眼里它们的点、线、面间是怎样和谐统一的?

    4.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7小节,找出作者爱桥缘由的句子。

老师的重点是PPT一张下载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带领学生找画面的点线面和谐统一的地方观察,甚至老师煞费苦心地将图片中的小桥先移走、再复原来让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桥在不同的画面中或充当点,或充当线,或充当面,或为主体,或为点缀,在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美。(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是执教者的想当然。)

    5.为了表现桥的美,作者在第四小节列举一些例子,请大家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那座桥,它美在哪里?

   6.在第五小节也列举了一些桥,请你理一理,按第四节的方法去赏析。(笔者认为第四节老师没有教给学生什么方法,学生发言后,老师也没有为学生总结什么方法。)

   7.请看第六小节,我们采用四人一组的方式,一边读一遍讨论这节写了什么?(笔者认为这是伪合作。因为名为合作学习,其实一分钟不到,就要学生发言。)

   8.大家齐读第七小节,找出总结性的句子。

   教师总结:桥之美,美在点线面的和谐统一之中;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物所构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变与不变等多样统一的画面里。(笔者认为这不是吴冠中先生所要表现得桥之美,这只是吴先生《桥之美》中表达的极少的一部分内容。)

       三、作业:(PPT吴冠中先生的美术作品)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写一写吴冠中的这些桥,可仿照第四小节。(笔者试问,学生学过的知识指的是什么知识?《桥之美》第四节那么精致而深刻的文字初二的学生能仿写出来吗?老师也怕未必!)

       这样的课堂解读其真正的指向是美术作品“桥”的欣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是否就是如李老师所说的“桥在不同的画面中或充当点,或充当线,或充当面,或为主体,或为点缀,在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美。桥之美,美在点线面的和谐统一之中;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物所构成的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变与不变等多样统一的画面里”呢?非也。课文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桥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之美,生命之美。

       吴冠中先生在《桥之美》的第二段这么说:““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这只是吴先生引入话题的一个凭借——桥,或者说桥的形式之美。因此,在紧接着的第三段作者就说:“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那么“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到底是什么,就应该是作者表达的主旨抑或思想。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吴冠中先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请我们的读者阅读文中这样的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桥给了乌镇“发闷得苇丛”以生命。让它们“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不然,乌镇的苇丛就会闷死。也给了观赏者以生机活力。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何谓“晓风残月”?它出自柳永的《雨霖铃》,是情人想象酒后别离的情形,极度的伤感、凄怆、悲凉。何谓“销魂”?就是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者极度的欢乐。你想,如果桥没有了生命的精神能让我们像体验情人分别那样悲伤、愁苦。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这几句文字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桥有生命,因此我们“看一遍”,就会有“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桥也会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它自己的历史传说。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为什么“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就是因为“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展示“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这就是生命之美的生动体现。茅盾在《风景谈》中曾说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是伟大中的尤其伟大者。因为茫茫大漠出现了驼队便马上富有生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自然的桥是美丽的,然而有了生命活力的人的出现,会让桥更富有一种生命之美。因此,“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如果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桥的生命之美在于人的支撑,那么桥的生命之美还来自于自然的衬托。吴冠中先生这么说,“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为此,如果画家感觉不出、体验不出桥的生命之美,他也就无法创作。作者“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不是作家处理不好画面,那是谦虚的说法,更重的是没有捕捉到桥的生命之美,处理起来“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体味不了生命的美感,就创造不了人生的价值。

    这样读来,我们就能够理解《桥之美》的结句——“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的意义,人的生命的价值也在于此!

     这样读来,我们就能够理解吴冠中先生为什么把《桥之美》放入《吴冠中人生小品》,因为《桥之美》是借“桥”来谈人生的况味,来谈生命的价值。

        无独有偶,20111134日,长三角地区小班化教育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我们又聆听了杭州天杭教育集团的杜老师的展示课《石壕吏》,杜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流畅清新,但是对于课堂环节处理的是否有效和诗歌文本的解读是否合理,以及对于学生的回答问题的理答方式我觉得还是有问题,特别是涉及文本的解读,有误读之嫌。这里我重点说说杜老师引领学生的对于《石壕吏》最后一个诗节的解读。

       杜老师的这一环节的解读引入非常巧妙,她是用“故错”的方法引入的,她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如”换成“但”,让学生朗读比较,体味“如”的妙处,体味为什么哭声是“幽咽”的小声。

       学生的表现很聪明,只要我们想到的,学生都想到了。老师说:“谁在哭?”学生回答:1.老翁2.媳妇3.婴儿4.老妇人5.诗人自己。要我说诗人还可能听到普天下的百姓哭声。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老师一味肯定学生的回答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因为有了“如”,就不可能是诗人自己在哭,因为诗人同情百姓,同情无辜,他就应该是真正地哭,悲伤地哭。第二不可能是婴儿,也即诗歌中的那个“乳下孙”,尽管学生说成是“心灵感应”,那是无稽之谈。因为如果是“乳下孙”的哭,他不明事理,那就是大哭,怎么可能“泣幽咽”?“如”应该是仿佛、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若隐若现,应该基于这样的诗歌描述的事实来想象体味才对头。我们知道,诗无达诂,但诗不能错诂。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莱特,但他是哈姆莱特,而不是李尔王。

 在为什么小声地哭的解读上,老师同样没有把握整首诗歌的意境,因而也是误读。解读这个问题,老师用了一段诗歌欣赏的视频解说,视频引用了清代诗人袁枚《马嵬》诗,结论是“弱者只能是默默地哭泣”。因此《石壕吏》中也就是“泣幽咽”。这样地解读毫无道理,对于学生以后的诗歌欣赏也是误导。其一,“泣”就是小声的;其二,老师在解读“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中,引用杜甫《兵车行》诗歌欣赏视频来互解,《兵车行》中男丁被抓走的时候,那些百姓就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那些人不是弱者?因为那是白天,是许多人的一个大场面,“泣幽咽”是不行的,必须“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才能撼人心魄。其三,《石壕吏》所写是晚上,是“夜久语声绝”的时候,如果嚎啕大哭,那不就成了凄厉吓人的、刺破夜晚的鬼叫,那《石壕吏》伤心、凄怆、悲凉的意境不就全被破坏了?欣赏诗歌如果不把握整篇诗歌的意境,那往往会误解诗歌的。

 老师,观摩课,请你将文本读懂!尽信书,不如无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