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悟墨堂 2011-11-19
特效腹针治百病(六)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续
2011-07-15 17:18

骨性关节炎

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

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2.膝关节上部疼痛,在延早期经绍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上加针:膝下部不适或疼痛,在延早期经络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下加针。距离可视疼痛部位与下风湿点穴远近选针刺点。

3.多发性骨关节炎加用双大横、上、下风湿点穴。

4.根据疼痛部位、范围可在上、下风湿点周围加针。

5.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6.关节腔内有积液,选刺水分、双水道穴。

7.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炙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用深刺或中刺。滑肉门、外陵、水道穴用中刺。风湿点及周围加针点,用较深的浅刺或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智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穴通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刺胃经滑肉门、外陵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穴及其周围加针点属早期经络范围之膝部定位部位。

踝 部 扭伤

在xia台阶时,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踝关节处于跖屈位,遭受内脏或外翻暴力时,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也可导致韧带被拉长、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若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易导致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临床表现:

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检查可见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足外翻疼痛加重。有骨折时x线可见骨质断裂线。

腹针治疗方法:

踝部扭伤腹针以治疗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被拉长,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导致的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等软组织损伤为其适应症。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应由骨科治疗。

主方:中脘、关元穴,双气穴,健侧商曲、健侧大横穴。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点下点。

配方:

1.根据踝部扭伤疼痛范围。可在下风湿点下点周围加针,加针点不宜远离下风湿点下点穴。

2.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时,可刺水分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健侧大横穴中刺或深刺。健侧商曲、健侧气旁、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各穴中刺。下风湿点下点及周围加针点不同程度浅刺。水分穴选中刺或深刺。

中医称踝部扭伤为伤筋。针刺中脘、关元、大横穴、气穴调补脾、肝、肾之脏气。选刺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疏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下点及加针点均属早期经络范围踝部定位点,以调治局部伤痛。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足因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病程一般5l0天。时疫感冒多呈流行性,周身酸痛疲乏,恶寒高热,病情较严重。

感冒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冷暖失常之时。冬多属风寒,春多属风热,夏挟暑湿,秋兼燥气:若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或素体偏弱,更易内外相因而发病。风性上扬,善行数变,故常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症。流行时疫邪毒较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临床表现:

感冒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疼、恶风,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咽痛等症。流行感冒起病急,寒战高热,周身酸痛乏力,症状较重。体强者侵袭仅于肺卫,以表证为主;年老体弱者外邪易入里,症状重,易引起其它并发症。

腹针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原则为宣肺解表,消炎解毒。

主方:中脘、下脘、下脘下、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年老体虚,或迁延不退者,加气海、关元、双气穴。

2.咽喉肿痛在中脘下加针,不宜远离中脘穴。

3.咳嗽加刺左下风湿点。

4.痰多加双大横。

5.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在中脘外上加针。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下脘下、滑肉门、双上风湿点、气穴选用中刺。病情较重中脘可深刺。气海、关元、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中腚下、中脘外上加针用浅刺。

失眠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候。不寐的原因很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中无论有邪之实症,或无邪之虚症,主要是因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失眠可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

临床表现:

入睡艰难,时寐时醒,不同程度不眠,甚则彻夜不眠。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抑郁、以及心神不安或烦躁不安等症。

实证:脑怒伤肝,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口苦;痰食停滞引起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痰热内扰,失眠头重,痰多胸闷,吞酸恶心。

虚证:肾阴不足,因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昏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腰酸梦遗;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多梦易醒,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荣。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实证,肝郁化火加双下风湿点。痰热内扰加双外陵、左大横。

2.虚证,肾阴不足加左商曲、左气穴:心脾两虚加双商曲、双气穴。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致。以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肥厚为主要病变的过敏性疾病。

要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上,吸入、食入或接触过敏源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肺、牌、肾虚损,风寒湿乘袭鼻窍而发病。其病多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其特点是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也可见于急性发病后迁延,而表现为慢性疗程,经久不愈。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脘上4分旁开2分。

配方:

1.老年,体虚患者加刺气海、关元。

2.反复发作加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中刺或深刺。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4分旁开2分选不同程度浅刺。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因病毒感染而发病,偶见细菌感染,表现为双眼或一眼白睛红赤。多发生于春夏季节,常突然发病,往往引起流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阳盛,外感风热之邪,致使经气阻滞,火郁不宣,风热相搏而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症见胞脸红肿,白睛红赤,畏光,目涩难开,眼分泌物增多,目刺痛。初起时仅一目,间及两侧,突然发病具有流行性。

腹针治疗方法:

处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滑肉门穴旁开5分上3),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浅刺。

痛经

痛经为伴随月经的疼痛,可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它不适,影晌生活或工作。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通常是器质性盆腔疾病的后果。本节仅介绍功能性的原发性痛经。痛经仅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月经不发生腹痛。

临床表现:

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感疼痛,为月经先兆;月经开始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天不等。疼痛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放射至腰骶部或大腿内侧。疼痛的发作与月经出血同步,疼痛持续23日,但一般在24小时后逐渐减轻。50%患者有下背痛,恶心呕吐,头痛及乏力;严种病例可发生晕厥而急诊就医。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一般用主方治疗即可止痛。

配方:

1.疼痛减轻仍有腹部痛点,可在痛点处加刺一针。

2.伴有恶心呕吐刺中脘穴。

3.头痛在中脘穴周围加刺一针。

4.寒凝少腹加双天枢。亦可温灸关元,散寒通经。

5.肝气郁结将主方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

6.经后仍有腹痛亦可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取天枢,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选用中刺或深刺。滑肉门、天枢、外陵、气穴用中刺;上风湿点、下风湿点选用中刺或深刺,痛点处加针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

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系指由多种病因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和脑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按其病理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为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性均甚高。根据1982年我国六城市流行病学调查。其年发病率为18210万人口,患病率为620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8910万人人口。据此.我国年新发病例约150万,死于中风者100万,患病人数约600万以上。高血压、动脉硬化、血压成分的异常和心脏病等为其主要致病原因。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发病年轻化趋势。

近代调查发现,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有:①年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55岁以上更加明显,23的多次复发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年龄超过60岁;⑦高血压和低血压: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低血压也可导致脑血流灌注量不足而发病;③家族史:有家族史病人的发病率比对照组高出4倍;④心脏病: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且以房颤最常见;糖尿病:可导致粥样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而成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因素;⑥高血脂:虽然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尚不能肯定,但它是冠心痛的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心肌缺血又是中风的一个明确危险因素;⑦烟酒:烟草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毒物质,吸收或刺激植物神经,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增高、加速动脉硬化、血粘稠度增高、血流变慢和脑血栓形成,而成为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因素。酒与中风的关系争论不一,但多数人认为饮洒者的脑血栓发生率比非饮酒者高;⑧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如活动减少,进食食盐、肉类、含饱和脂肪酸动物油过多,以及情绪紧张和激怒等均可增加中风的可能性;肥胖:可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动脉硬化的形成;⑩避孕药亦可成为中风的致病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珠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多在60岁以上 青壮年多见 50~60 各年龄组均有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高血压动脉硬化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起病状况 多在安静时 多在活动时 多在活动时 多在活动中,亦可睡眠中
发病形式 较慢(时、日) 最急(秒、分) (分、小时) (分、小时)
头痛呕吐 多见 剧烈
意识障碍 多无 轻或无 有,持续时间长且重 有或无,多短暂且较轻
偏瘫 有,可逐渐加重 有,可逐渐减轻 有,发病时就有 无,或偶有一次性瘫或轻瘫
脑膜刺激症 多有,较轻 多明显
癫痫 少见,除非合并脑软化 多见,常为初发 可见 多见,可为初发或迟发
语言障碍 多有 有,短暂 可见 极罕见
眼底出血 早期无,随后可有 早期就可能发生
血压 正常或偏低 多正常 持续高血压 血压升高,2~3天内恢复正常
脑脊液 多正常 多正常 血性,压力增高 血性,压力增高
CT 颅内低密度区 颅内低密度区 颅内高密度区 脑球网膜下腔可见高密度影
脑血管造影 可显示血管血栓 不定 不定 可见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应以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主要是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劳累等,以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过食高脂食品,脾虚痰盛,化火动风,风痰上潜,蒙蔽清窍,致使阴阳之气逆乱。

中风先兆,中风多因血气上逆,故有眩晕、心悸、肢麻、手足乏力等先兆;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而经络气血阻滞。症见半身不遂,肌肤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清;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歪斜。中风后遗症常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

腹针治疗方法:

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腹针治疗,并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对脑血管病所遗留的后遗症,腹针也有良好的疗效。脑干或大面积的缺血或出血可试用腹针治疗。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商曲、双气穴,下脘上5分,双滑肉门。

配方:患侧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

1.伴手功能障碍配患侧上风湿外点,踝关节不利配患侧下风湿下点,有足内翻时用下风湿内点。

2.为加强改善头部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中点处加针。

3.伴语言不利配中脘上、下各1分处加针。

4.体质虚弱者在关元和双气穴下加针。或灸神阙穴,高血压者禁灸。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下脘上选用中刺或深刺。商曲、气穴、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用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下风湿内点用不同程度泼刺。下脘上与商曲中点处加针及关元、双气穴下加针用中刺。中脘上、下各1分处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围绝经期与围绝经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综合症也称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妇女在绝经前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症状可开始于卵巢功能衰退开始时,持续至绝经后,可干扰妇女正常生活,并影响身体健康。

临床表现:症状包括月经紊乱及雌激素下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一、月经紊乱:多数妇女绝经前经历2~8年无排卵性月经;由于卵泡发育和闭锁交替无规律,月经多不规律。雌激素水平波动而无排卵加之雌激素水平增高,而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严重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雌激素下降症状:

1、血管舒张症状:潮热一直视为妇女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性症状。特点是:头部、颈部和胸部的皮肤突然强烈的发热感觉和大量的出汗:持续时问短至几秒钟,长则数分钟,发作频率可以几日一次至数分钟一次频频发作。以夜间发作严重和频繁,干扰睡眠并影响精神状态。应激可诱发潮热症状发作。凉爽的环境可减少潮热发作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

自然绝经期潮热发生率在50%以上;症状始于绝经前,接近绝经时发生率增加,至绝经期发生达最高峰。手术绝经期潮热发生率较自然绝经为高往往出现在手术后一周内。多数妇女绝经后潮热持续l~2年,25%妇女症状持续4~5年或更长。

2.精神神经症状:包括情绪、记忆、认知功能症状等;如烦躁、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常见症状。

3.心血管疾病: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雌激素对脂肪代谢的良性作用,以增加心脏博动指数,对血管的扩张作用,增加血流及抑制动脒粥样斑块的形成。妇女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但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及并发心肌梗塞的死亡率随年龄增加,并成为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4.骨矿密度改变及骨质疏松:雌激素是女性维持骨矿含量的关键激素。绝经后骨矿含量以每年3~5%的速率丢失.绝经后头5年骨丢失最快,并将持续10~15年。约在绝经后20年,与绝经相关的小粱骨骨矿含量丢失达50%;皮质骨骨矿含量丢失30%。手术绝经骨矿含量的丢失较自然绝经严重。骨质疏松是指骨的骨矿含量与骨基质的正常比例下降,易出现骨折。骨矿密度降低及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发生骨折时,骨折处急性剧烈疼痛,身高缩短及背痛是脊椎压缩性骨折的常见临床症状,约5065岁以上妇女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雌激素保护骨矿含量的机制主要是对骨生成的的直接作用和其对抗甲状旁腺的骨吸收作用,以及对维生索D代谢,肾脏保钙,小肠钙吸收的重要作用。

5.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泌尿生殖道是雌激素的敏感靶器官.绝经后妇女阴道黏膜发生萎缩性变化,出现阴道干燥,阴道缩小狭窄,性生活困难等症状及反复阴道感染。由于尿道和膀胱粘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可发生尿路感染,出现排尿疼痛、尿急、尿频症状。尿失禁可能与雌激素低下有关,因为尿道缩短伴粘膜萎缩性改变可导致尿失禁。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腕、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5分,双商曲、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双大横穴。

配方:

1.头痛选中脘周围加针。

2.失眠中脘用深刺。

3.情绪改变深刺右上风湿点。

4.潮热、出汗加刺左气旁(金河穴)

5.泌尿症状如尿痛、尿急、尿频、尿失禁用中极穴,双大巨穴;体质虚弱可在关元下、双气穴下5分加针。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关元下5分选中刺或深刺。商曲、气穴、滑肉门、外陵、大横、气旁、大巨穴用中刺。右上风湿点用深刺。中极用深刺。关元下、气穴下5分加针时选用中刺或深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