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耳玉 2011-11-20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覃克良
第一节
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
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

古体诗
近体诗(格律诗)
字数,句数
无规定(五言,七言较多)
字数固定,句数固定
平仄
没有要求
平仄声调固定
押韵
比较自由
位置固定
对仗
比较自由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时间划分
唐朝以前
唐朝以后
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
例: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
(对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末联)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小结

古体诗
古体诗
乐府诗
律诗
近体诗
绝句
布置作业
第二节 把握意象
教学目的: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立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赏析: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初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二,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形象,我们又称之为"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刚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由此可将诗歌中的形象分为四类:(一)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二)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三)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四)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在古典诗歌中最为普遍与常见的就是后两种.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准确理解修饰词.客观物象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效夕阳图.
常见的意象
1,松柏
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经论道.
3,柳——"柳"者 ,"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 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5,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如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大雁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故乡渺何处 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寒塘》).
鸿雁传书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作为送书信的使者.
7,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人在逆境中对人生抱着乐观,豁达的态度,所以在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的啼鸣,让人感到其境颇为清远,其情颇为恬适.
8,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 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9,斜阳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如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苍茫沉郁之感.故古人也常以夕阳意象塑造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 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夕阳发思古之幽情.(怀古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为现实背景,感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物是人非.
10,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三,布置作业
结合诗句内容(可以选取其中一联)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归 嵩 山 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答: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选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四种景物,这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渲染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颔联,借写一去不返的流水和回巢栖息的暮禽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来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归隐的决心.
第二课时
复习
什么是意象
十类意象的常见意义
方法点拨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 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如,2007年广东卷第10题第1小题:(诗歌见前)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应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题参考要点: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回答形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回答形象的意义)
关于意象的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
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
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
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
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要求就诗中二三联所用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意: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在这里,"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
(1), 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空""老鹤"
(2), 诗人运用了比拟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任何关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歌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北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既有"残花","子规"(杜鹃)一类的意象,又有"燕子","东风"一类意象,诗人究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思考: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什么东西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赏析:地平线两竿高处,残阳斜挂,映照小溪,粼波闪闪.如带的小溪耀眼水光之上横一弓深暗桥影,对比鲜明,在诗人视野中,特别醒目,因而特写"溪桥".
时已薄暮,残照无力.落日时光,田野一片静穆,恬淡.
原野宁静,村里却充满生气,家家准备晚饭.淡淡炊烟从柳丛中袅袅升起,时隐时现(半缕).
诗中不见茅房瓦舍,只写丝丝轻烟,掩映柳影之中.以"深山藏古寺"的手法,表现了农家之暮一派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傍晚的景色,以荷花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一首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碬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难楼.
(1)填空: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
【解答】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上述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雁" ,了解"雁"的作用,对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雁是候鸟,每年春分 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它是古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意义非常丰富,如 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诗中"雁足"指书信;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甚而雁影分飞,涕空沾于荆树,鸾胶再觅,变遂起于芦花",句中" 雁"比喻分离,等等.联系上述两首诗中的"故园","归思","乡心"等词语,很容易 推断出"雁"在诗中的作用,诗人耳听到雁的叫声,眼见到的高飞的大雁,不免产生思乡, 归乡之情,进而分别写出上述的诗歌.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组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秋景图,表现了生机勃勃,清新刚健的意境.
布置作业:朗读这些诗歌

第三节 意境
复习目标:
1,了解诗词意境的涵义.
2,掌握分析意境的方法.
3,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分析意境.
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意境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一,习题试探
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丽:夜深人静的时候,朦胧有月光斜斜地映照立夏村落里的人家,家家的庭院都是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这明暗的对比越发衬出了月夜的静谧.辽阔的天空中,似乎也被夜的静寂所感染,连云彩也不敢随意飘动,只有一轮斜月和横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地暗示着时间的流逝.然而,就在这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际,敏感的小虫却首先感受到了夜晚空气所散发着的春的信息,因此情不自禁地鸣叫起来,这声音是那样的清脆,欢快,而诗人也在虫鸣声的启发下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发现透过窗纱能够隐约看出一丝新绿.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选取花于鸟鸣,冰消雪融等常见的春的标志,而独独以静谧的月夜为背景,采用了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知识梳理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味隽永的意象.意境简单说就是景加情.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意境宏阔)
空寂,缠绵,婉转,朦胧;(清丽,隽秀)
幽静,幽美,淳朴,宁谧;(恬淡,静美)
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繁复)
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感伤,哀婉的意境)
示例: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人正是借助"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一艺术形象,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田园情趣,闲适恬淡之情,淳朴诚挚的情谊溢于言表,呼之欲出,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那么,如何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呢 具体地说,把握艺术形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住画面,二是抓情感.下面举两例加以分析.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重点描绘了两幅画.一幅是上阕所写与情人话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烟波,幕霭,构成了一种悱恻凄哀的气氛,烘托出"帐饮无绪",奈何"兰舟催发"以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那种离别时的无限惆怅而又难舍难分的心情.这是实写.另一幅是诗人想象别后伤离的情景.特别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那景那情,更是凄楚哀婉,这是虚写.这首诗由实而虚,以虚衬实,层层深入,尽情铺陈,情景交融,把离情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中前两句描写的是一幅江南春色画.千里江南,处处是莺歌燕语,处处是绿叶红花,处处是水村山郭,在熙和的春风中,还有随风招展的酒旗,这是置身于江南所能耳闻目睹的一片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色.这也正是整个江南春色的缩影.这两句诗共写了七件事物: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这七件事物有的是从听觉上感受,有的是是从触觉上感受的,有的从视觉上感受的.多角度的描写景物,形成一种立体感,构成诗歌的艺术境界.七件事物颜色,情状各异,都和题目"江南春"相适应,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后两句写掩映于蒙蒙春雨中的寺院,楼台,似乎仍是在描述江南春天的景色.这些寺院楼台,穿插于水村山郭和红花绿叶之中.这里的"烟雨"笼罩的不仅是寺院楼台,也笼罩着水村上郭,红花,绿叶,酒旗,使江南春色呈现出烟雨迷茫的神秘美.通篇写景,但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诗人借"四百八十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这么多的寺院,它们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才能建造起来啊!抒发了兴亡之感.这首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在旖旎,凄迷的机关暖色中富有委婉的讽喻,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总之,赏析诗歌,就要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艺术形象,剖析感情,欣赏诗歌的意境,准确把握诗的主旨,风格,品味遣词用语几表达的妙处.
三,分析意境型题的解答方法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索,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具体如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例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例2: 绝句二首(其一)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题目: 分析三,四两句的意境.(不少于60个字)
参考答案: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有江水悠悠;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失落,惆怅的心情,表达了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上早秋偶兴 汪萃
坐卧芙蓉花上头 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风雨露玻璃月 并作诗人富贵秋
题目:李憬词中有"菡萏香销翠月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同是写荷花,李诗与汪诗的意境有何不同
答:李诗写的是秋来叶败花残之景象,表达了一腔愁绪.汪诗写早秋花香叶盛,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诗人闲适的情怀.
3,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着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自身,都常见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奇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而且他又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作者又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当中,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2)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在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与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如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事点染,便浓墨重彩地纵横写去,营造出了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4,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江雨霏霏江草齐"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和意境
意思是说:江南的春雨密密麻麻细如牛毛,霏霏细雨如烟似雾般地笼罩着大地,天地间一片迷蒙,而因为雨水充足,气候温暖,所以春草疯长,江南大地到处碧草如茵,这样的景色轻柔婉丽而又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惘惆怅.意境缥缈哀婉.
(2)"六朝如梦鸟空啼"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此句紧接着首句而来,写在霏霏细雨,如茵碧草之间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这里百鸟啼鸣,春草碧绿,是动植物们的乐园,可是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的过客了.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命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它们个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使人眼花缭乱,给人以如梦似梦的感觉.当年豪华壮丽的台城现在已成历史遗迹,这里荒凉颓败,只有不解人世沧桑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作者在这里抒发了忧国之情,担心唐王朝会重演六朝悲剧,所以这句诗在缥缈的意境中流露出了浓重的伤感情绪.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请试谈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一句的意境.
据诗意可知: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足见西风劲厉肃杀.词人将景的萧索,人的孤独交融在一起,不公如此,词人又出人意料地展现一片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所以三句尽管包含着望而不见的伤离愁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洗炼,纯用白描;气象阔大,境界高远.
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 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分)
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7,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①,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①此句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 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反衬" 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8,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试分析下"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两句的意境.(感伤,哀婉的意境)
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的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阵雨点.这下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公如此,诗人还自然地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颗敏感的心更加哀伤,眼睁睁地看着唐王朝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痛苦.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诗人的情绪是悲凉的.晕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
(2),"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此句是抒发情怀的,说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无论是落花还是流水都以触动自己的愁怀.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有亲交故友,时常往来,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就连古人的魂灵也招请不到,这种寂寞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这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慨, 有对春光离去的感伤,又有荒度时光,无所作为的无奈,还不知音难觅的孤愤.
9,阅读下面一唐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这首小诗表现了一种怎样意境
"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飘荡."江村月落正堪眠",紧承第一句,将船停靠在江村,这时已经深夜了,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所以该回去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两句紧承第二句,说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诗人并没有刻画幽深美好的环境,然而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的景色跃然纸上.
第四节 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了解古典诗歌的题材类型.
了解古典诗词的常见的感情类型.
掌握古典诗词思想感情的分析方法和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答题规范.
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思想感情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知识梳理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古诗中常见思想感情有: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此外思想感情还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题材类型与思想感情
1. 送别诗: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 怀古诗:或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 战争诗: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4. 思乡诗: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5.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托物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高考题中的思想感情归类:
2006年各地高考诗歌题材多样,这些题材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内容,覆盖面较广.我们粗略作了统计,主要涉及以下的题材:
写山水田园的: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陶渊明《移居(其二)》,谭敬昭《粤秀峰晚望》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
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写闲居逸趣的:苏轼《东坡》,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无名氏《正宫·叨叨令》,李商隐《端居》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背景点击]
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
东坡本是一地名,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写出赏景有怀的自得.不论饮食,起居都如此惬意,实在不像贬谪生活.
[诗文大意]
雨后月出,东坡的夜色更觉清新, 赶巿的人已经散尽,只有自己这样的山野之人踽踽独行. 不要嫌弃山路满是巨石,坎坷难行, 我正喜爱杖履声铿铿,清越可听.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
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
山中何事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释]
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 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 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
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 ⑤投老:临老,到老.
[赏析]
《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
写羁旅怀乡的:王罔运《晓上空泠峡》,魏初《鹧鸪天》,周密《夜归》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写送别友人的: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杨万里《三江小渡》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全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写边塞风光的:张籍《凉州词(其一)》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鉴赏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写农村风光的:王炎《南乡子》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写咏物抒怀的: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张维屏《新雷》,龚自珍《己亥杂诗》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三,诗歌情感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规范表述
这首诗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句)的(某某)含义,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方法小结
怎样根据诗句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1)抓住关键词句的意义来分析
(2)抓住物象的象征意义来分析
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答案:"竹窗斜漏补衣灯"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它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分析某首诗的内容,指出诗中的感情,如: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讲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
(3)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这题要求考生结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印证狄葆贤的论断.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这点我们在注释中可以得到启发.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四,课堂练习
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细节 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抓住关键词句作分析.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又开封 " . " 行人临发又开封 " 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4,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
答: .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⑴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⑵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⑴"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⑵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6,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 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参考答案:
①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参考答案:因为朋友被贬,远走他乡,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表达了无限关切思念之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浩初上人:潭州人,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作者."上人",对时尚的尊称.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贬谪之恨,思乡之愁(3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日 暮①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第五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
了解古典诗歌的常用的表达技巧.
掌握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典诗词表达技巧的分析和答题规范.
复习的方法:以历年的高考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程序和要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年的高三复习备考.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1) 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二,知识梳理
(一)炼字技巧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四),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三,解题方法
答题指津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四,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这首诗以精妙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见长.请联系全诗,对划线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人想象卷起的芭蕉叶(2分)像一封深藏着美好情愫密封的少女书信(2分),从眼前包卷未展的芭蕉遥想未来景象,和煦的东风吹来,芭蕉叶就要渐渐展开,就像春风偷偷拆开这封书信(2分),使美好的情愫显露在无边的春色中.
2,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这首诗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1)一,二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流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
参考答案:(1)运用对比,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构成对比.流露出诗人豁达乐观的心境.
(2)诗人写"冲天而上的鹤",将天高气爽,白鹤凌云的景色与自己充满诗意的情怀熔铸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豪迈之情: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
答案示例:诗歌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的美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第四句描写满天风雨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3分)
参考答案:("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生动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请写下你自己对三四句的赏析.(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