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赏析
修禊与曲水流觞

王羲之(303—361)

王羲之《蘭亭序》

《兰亭序·冯承素神龙本》
雅韵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41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这就是“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得从三月上巳这一古老风俗说起,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禊赏亭
“曲水流觞”之于“修禊”,是我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祈降吉福的节日。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唐
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
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画面: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与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其神态维妙维肖。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画面: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画中各种式样座位各一,坐姿各不相同,家具的摆放和使用中主宾、上下等级非常清晰。说明我们大唐家具已经摆脱了纯粹生活居家的功能,家具已经担当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了政治属性和文化内涵。


北宋·僧人画家·巨然《萧翼赚兰亭图》
图中所绘,正是萧翼访辩才的情形。梵寺背山临水,涧溪激湍而流,真山间之景趣。此图被誉为“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
画面描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酷爱二王书法的唐太宗,听说辩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久谋不得,便遣御史萧翼巧赚。萧翼微行前往辩才所居的山
寺与之结交。在诗文酬答的欢悦气氛之中,辩才警觉懈怠,终于将其藏于梁上的《兰亭序》取下与萧翼共赏。萧翼趁辩才赴斋之际,遂窃之而去。
画面展现了萧翼骑马携仆,风尘仆仆地探访辩才山寺的情景:溪水自山脚潺潺流出,一座小桥连岸,构成“S”形前后两岸。前岸是山坡,坡势圆匀,犹似南方的土
石;而对岸的山坳里是辩才修行的山寺,自山门而内,屋舍重叠,层层深入。寺后是层峦叠嶂,巍峨雄伟,山势峻峭,群峰陡立,已具范宽北方山水的大气势。尽管
山石硬棱,但仍见“矾头”,勾、皴依然疏松平淡,依然是其擅用的披麻皴,只是前面的坡石圆匀,因而仍略带弧曲,而后山的石壁陡立,则化为直立的线皴了。然
而丛树及屋宇的勾线则浓墨爽利,极其雄强,起落转折,笔法谨严。整幅画大体用水墨,只是在人物及屋舍上略施淡彩,这也体现了山水画自五代入宋水墨渐兴的大
趋势。
据传,此画曾被明末佞臣马士英所据,后马氏失势,无奈交出此画,但又于心忿忿,竟然将画中诸人面目擦损,仅山门下一僧的面目依稀可见。

兰亭雅集图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北宋·李公麟《兰亭图》(局部)
图首王羲之坐于
临水亭榭内,捻笔抚纸,构思其间。亭前叠泉奔流,白鹅嬉戏水中。图中部描绘了兰亭幽雅的环境:沿曲水淙淙的溪流,崇山峻岭,垂柳依依,茂林修竹,绿树成
荫,兰花盛开。在这群莺争飞,山清水秀之地,王羲之及其友人于暮春游兰亭。溪流两岸,四十二贤士沿曲水而坐,研磨展纸,各为诗赋。赋诗不成,罚酒三杯。酒
杯顺流而下,随时取饮。每一人物旁,以楷书注姓名、诗作。图末段画一雕栏石桥,垂柳掩映,童子五人,三人在桥下打捞空杯覆盏,二童子在桥上,一扶栏,一捧
食盒走来。童子收拾流觞往还上游浮杯处,全卷至此已是尾声。
明·仇英《兰亭图》扇面
此图描绘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修禊行乐的情景,工笔重彩描绘王羲之在兰亭; 冷
冷的清泉上杯盏顺流而下,水阁观鹅、赏鹤的情景。在尺幅之间构图繁密,笔墨精谨,其中岩泉迴转,虬松垂柳、春花翠竹点缀着园囿。人物形象儒雅,巾带飘逸,
院中的家僮或携琴,或烹茶,他们的行为衬托出主人清高自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情趣。气氛轻松愉悦。画风工丽飘逸,为仇英小幅画的代表作。

清·沈时《兰亭修禊图》
“修禊”,原为古人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祭祀,后来发展为文人聚会之举。此图描绘的就是这个故事的部分情节。画面平湖岸柳、苍松翠竹,文人高士在侍者的陪同下作赏景观鹅、[曲水流畅]的活动。图中人物造型准确、生动,衣纹细劲流畅,画风工细妍雅,为沈时人物画精作。

明·仇英 《兰亭修禊图》 手卷

傅抱石《兰亭修禊图》手卷
此
图在三米余长的手卷上共绘制了五十三位古代人物(包括44为主要人物及侍从9人),雅集于崇山流水之间,神态各异而生动。卷首以大字篆书题写“兰亭修禊”
四字,行笔圆润充实,气息浑厚,画尾以蝇头小楷工整的抄录了“兰亭序”全文,凿金刻石,凝重爽利。如此集大字篆书、金石小楷、人物、山水于一长卷的巨制,
作品在人物表情和行止的描绘上用笔从容肯定,细节描绘把握得当(介乎1945年和1956年两图人物细节描绘程度之间),在似与不似之中把人物的动作和内
心感受交待得淋漓尽致。既不草率,更不呆板。由于此件作品绘于手卷之上,在构图上给了作者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易描绘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情趣场面作品在人
物与景物之间的穿插关系和整幅作品的节奏、韵律的把握上达到和谐。

《兰亭雅集图》
众
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
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名噪天下的《兰亭序》,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
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兰亭序》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清
·苏六朋《兰亭修禊图》扇面
此扇面描绘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诗、相
会的故事。画面兼工带写,勾画出曲水弯弯,兰亭一角,树木丛生。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衣纹概括,取法宋元,画法工细,但不刻板。人物画是苏六朋
所擅长的题材之一,所以写绘之时颇为顺手,运笔流畅。此件作品与文徵明所作同题《兰亭修禊图》扇面在构图上呈左右对称,人物布局基本相同。

《兰亭序·冯承素神龙本》
太宗得《兰亭序》后爱不释手,称其书“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太宗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书法圣地兰亭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l548年)郡守沈启重建。兰亭,因一代书圣王羲之在此写成绝世佳作《兰亭集序》而名扬四海,称誉1600多年,被后人崇为书法圣地。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此
画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风俗。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
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
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范曾
《萧翼赚兰亭图》


兰亭,王羲之喝酒的地方?后面石头上黑的部分,就是兰亭序
遥
想当年;兰亭,茂林修竹,曲径通幽,一群憨态可拘的文人士大夫正在纵酒狂欢,曲水流觞,觥筹交错。微雨过后山峦迷蒙,树木的葱茏,空气的润泽,在大片氤氲
而不粘滞的烘染中,在痴狂而不迷乱,透出清新自然的田园气息来。这是王羲之理想的归宿吗?在一样的醉酒中,后世的观者与前世的书者心神相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