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
兴
兰
亭

离开王阳明墓来到“兰亭”已是中午时分。要说“兰亭”以前已经来过两次,记忆中的兰亭范围没有现在这么大,当然主要的景点还是那几处。可能是现在的附属设施多了,附加值也随此提高。
进入景区前路边看到一篇《兰亭介绍》:兰亭地处兰渚山麓,越王勾践曾在此种兰,故名兰渚,亭亦以兰名。……1600多年来兰亭几经变迁,现在的兰亭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由天章寺下迁来,后经清代重建,始具今日规模。现为浙江
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它的文保级别还没有被冷落的王阳明墓园高。
进入检票口,景点入口建有一座竹木结构的三间小屋,门楣上挂有一块“兰亭古迹”匾额。右侧草丛中立有一块木牌,上写“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此话倒
是千正万确,其目的是想勾起人们思古之幽情还是告戒今人检点个人之行为,不得而知。
沿着一条林木扶疏,幽篁夹道的小路向前,不远处是一片池塘,水静如镜,树
木倒映。池边栖息着几只白鵝,岸边立有一座三角小亭,亭中石碑上刻有“鵝池”二字。这被认为是兰亭标志性的一处景点。那天游客虽然不多,但在鵝池边照相还得稍稍等上片刻。“鵝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笔,故看上去肥瘦有
别。
再向前,交叉路口有座方亭,亭中立有一碑,上刻“兰亭”二字。细看碑体中间有拼接过的痕迹。看了介绍,才知此碑在“文革”中被砸为三截。后来虽经修
补,毕竟破镜难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成为永久的历史伤痕。
“兰亭碑”向右,见有不少青年男女坐在小溪边戏闹,一看就知是有名的“曲水流觞”。这伙年轻人用小纸杯倒上饮料放在小溪中漂流,只听得一阵阵开心的欢
笑,就是少了点古人修褉时的雅韵。关于“曲水流觞”旁边写有介绍,说东晋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41位亲友来到兰亭,列坐小溪两侧,一边行“修褉”礼(古代民俗,春天在溪水中洗手濯足,泼酒水中,用香草蘸之洒身,祛不祥之气);一边行酒赋之戏。由书童将盛了酒的觞(酒杯)放在小溪水面,漂浮而下。觞在谁面前停下或打转,谁就得赋诗一首,赋不出诗罚酒三杯。那次活动中有11人每人成诗2首,15人每人成诗1首,有15人诗未成而被罚酒。所成37首诗汇成一集,由东道主王羲之作序。这就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此王羲之被公认为书圣,兰亭成为书法圣地。为纪念这一盛事,从南朝的宋开始,历朝都有文人雅士到兰亭临流泛觞,饮酒赋诗。
曲水流觞景点旁边有座“流觞亭”,里面陈列有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穿过流
觞亭,后面是一座六角攒顶,重檐翘角的“御碑亭”。亭中立有一块高大的御碑,正面镌刻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御笔《兰亭集序》全文;背面镌刻乾隆十五年(1751年)御笔《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手书同石刻之,国内罕有,堪称江
南第一碑。
御碑亭左侧有组建筑前后两进,粉墙黛瓦,江南水乡建筑风格,走近看为“王右军祠”。祠始建于康熙三十七年,同治八年重修。砖木结构,总面积756平方
米。祠内有一方池,池中建有一座“墨华亭”,前后有小桥相通。正厅宽五间,进
深十檩,正中有木屏幛,楣悬“尽得风流”匾,下绘王羲之像,形象潇洒飘逸。两旁的楹联是著名书法
家沙孟海先生题书,“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厅内陈列唐、宋、元、明、清各朝著名书法家临摹《兰亭集序》的复制品。
两旁长廊,壁嵌历代书法家所摹《兰亭集序》刻石。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开幕式及晋圣活动均在此举行。我不懂书法,走在长廊上粗略品味各块碑刻,确有一种美感享受。怪不得中外书法爱好者都以来兰亭欣赏《兰亭序》碑刻为乐事。有资料介绍,《兰亭序》为王氏家族传家之宝。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死后,传到了弟子辩才手中。唐太宗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尤爱《兰亭序》,然而辩才不肯将它献给皇帝。后来,御史萧翼设计把它谝到手,送给了唐太宗,辩才因此郁郁而死。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危,将太子李治叫到病榻前,遗嘱以《兰亭序》殉葬。从此,真本不见于人世。现在见到的是各种版本均为摹本。其中以唐人冯承素所摹神
龙本最接近真迹。在《兰亭序》石刻中,后人认为最好的拓本是欧阳询的“定武本”。经过后世辗转流传与翻刻,现在各种版本不下数百种。王羲之修褉时,兰亭诗序文原无题,今题为后人所加,故有《临河序》《兰亭序》《修褉序》等多种名称。
游览过绍兴兰亭,虽然还不能领会其真正的文化内涵,但觉得它有点象绍兴黄酒的味道,越陈越醇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