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知识 —— 陶瓷时代知识1

 臭又香五车书居 2011-11-21
陶瓷知识 —— 陶瓷时代知识1 [引用 2011-11-07 05:39:56]   
我顶 字号:

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


半坡类型陶器

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的陶器。半坡类型文化以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至前4500年。这个类型的遗址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一带,北起河套地区,南到汉水中上游,东至豫西、晋南,西达陇东地区。陶器按质地分类有泥质陶和夹砂陶,按颜色分有红陶、灰陶和黑陶。工艺以手制即泥条盘筑法为主,已经发明陶轮(辘轳车)、用来修整陶坯。最能反映半坡类型文化特征的陶器有钵、盆、瓶、壶、罐、瓮等。钵有直口弧腹圆底钵、直口弧腹平底钵,盆有卷唇斜腹盆、卷唇折腹盆、浅腹平唇平底盆,瓶有直口尖底瓶,壶有蒜头细颈壶、小口细长颈大腹壶,罐有侈口鼓腹平底罐,瓮有短唇敛口斜腹小平底瓮、短唇敛口鼓腹小平底瓮。常见的纹饰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斜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这类纹样主要出现在作炊器或盛器的夹砂陶器上。红陶上则带有精美的彩绘。纹饰中作母题的有鱼纹、鹿纹、羊纹、蛙纹、人面纹和植物枝叶纹,还有由圆点、长短线、横线、折线构成的三角形、波折纹组成的几何图案。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半坡彩绘比较简朴,颜料大多数是黑彩,少数为红彩。施彩后经过打磨,烧成后永不脱落。已知出土半坡类型彩陶的重要遗址有陕西姜寨、北首岭、史家村、元君庙、横阵村、甘肃秦安大地湾、山西芮城东庄村、湖北郧县大寺等。

磁山文化陶器

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遗址发现的陶器。遗址距河北省武安县20公里,在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南洺河畔台地上,高出河床25米,面积约8000平方米,1973年首次发现、1976至1977年进行科学发掘。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中部,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经14C年代测定和年轮校正,其年代为公元前6000至前5600年之间。该文化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粟,出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渔猎经济占相当地位,饲养家畜有狗和猪,可能还驯养了鸡。由于农业经济比较发达,定居生活稳定,磁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有初步的发展。磁山居民采用住地南洺河河旁沉积土作原料,羼和料有石英、砂岩、细砂和云母等,制作方法是比较原始的手工制作,主要是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器形有碗、杯、盘、钵、三足钵、双小耳壶、圈足罐、豆、盂、器盖和支撑炊器的支架等。由于烧成气氛控制不稳,呈色不均匀,陶器有红、褐、灰褐等颜色。泥质陶数量很少,只有红色一种。烧成温度在700℃~930℃之间。大多数器物没有装饰。有装饰的器物用拍打、锥刺、堆塑等手法作出花纹,花纹有刻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剔刺纹、篦纹、绳纹、编织纹。这些纹饰有美化陶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固坯体,使之成型稳定。磁山文化陶器表面了明显的原始性,器物种类不多,造型不够规整,许多器物内壁凹凸不平,颜色晦暗。磁山文化已发现彩陶,是目前我国发现生产彩陶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纹饰是在红陶表面以黑彩画平行折线纹。(见下图)


裴李岗文化陶器

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裴李岗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河南中部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在河南北部和南部也有发现。1977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因以命名。裴李岗文化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左右,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有粟,饲养家畜有猪、狗等,渔猎和采集有一定地位,居住环境很稳定,为生活服务的制陶业有一定规模。其制陶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法成型,工艺很原始。器形有碗、盘、杯、钵、三足钵、双耳壶、三足壶、深腹罐、鼎、豆、勺和器盖等。陶塑艺术品有人头、羊头和猪头等。陶器经900℃~960℃温度烧成。在裴李岗遗址发现一座陶窑,圆形,有火道,属横穴窑。陶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器物种类比较多,能满足氏族成员多方面的需要;陶质比较疏松,表皮严重剥蚀粉化;泥质陶数量最多,作炊器的夹砂陶数量较少,夹砂陶掺细砂和蚌壳末,红陶多,灰陶少,素面陶器表面有磨光现象;部分陶器有装饰,是在坯体成型过程中用刻划、拍印、堆贴等手法作出的。有乳钉纹、指甲纹、篦点纹、弧线篦纹、细绳纹等;夹砂陶、泥质陶的分别制作,说明陶器使用功能已有区别。这种分工现象导致制陶手工业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
史家类型陶器

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陶器。史家类型属仰韶文化第二期,时间在公元前4500至前4000年前后。以陕西渭南史家遗址为代表,分布地区与半坡类型相同,只是时间比半坡类型晚。陶器也以手制为主、即泥条盘筑法成型,—些精美器物成型后用慢轮修饰。按使用的需要,饮食、汲水、盛物等器多为泥质陶,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等,作炊器和盛器的为夹砂陶。陶器的种类和特征与半坡类型相似,出现最多的器物有钵、盆、瓶、壶、罐、瓮等。钵类有平底钵、敛口圜底钵,盆类有卷沿弧腹圜底盆,瓶类有小口溜肩尖底瓶、葫芦形瓶,壶类有细颈壶,罐类有四鼻罐、侈口折颈罐、鼓腹平底罐等,瓮类有大口深腹瓮等。陶器装饰中,用刻划、拍印、堆贴等手法作出的花纹与半坡类型一样,彩绘花纹在半坡类型基础上增加了圆点、弧线组成的几何图案和鸟鱼合璧的动物图案,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在半坡类型的基础上又有提高。
仰韶文化陶器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中心区域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洛河、汾河汇集的中原地区,向北延伸到长城沿线段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到河南东部,西到甘肃、青海交界地区,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陶器绚丽多彩,展现了母系氏核社会从繁荣至衰落时期制陶工艺的特色。仰韶文化的陶器,用河流沉积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以手工艺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法成型,还有手捏成型、粘接成型等手法。根据陶器使用功能的不同,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因焙烧火焰气氛的不同,又出现橙红陶、砖红色陶、褐红色陶、灰陶和黑陶。红陶是用氧化焰烧制的。灰陶是烧成后期用还原焰烧成的,黑陶是烧窑后期用浓烟熏翳,陶胎孔隙中藏入许多炭微粒所致。最能体现仰韶文化艺术特色的是彩陶,用农田中生成的铁锰结核碾细配成黑彩、黑褐彩料,用含铁量很高的土红或赭石配成红彩,用白净瓷土配成白彩。当坯体成型后干到一定程度时,用类似今天毛笔一类的工具蘸彩料绘画。绘画以后用鹅卵石、骨具或坚硬的木头压磨坯体,使彩料和陶坯结合密实、经800℃~950℃焙烧,彩陶就烧成了。一般在器物外壁有规律地绘出几何图案、植物、动物形象的花纹和人物形象。有的器物用贴塑方法在器物上做出壁虎、人头等装饰。作炊器的夹砂陶坯体成型时拍印出细绳纹、粗绳纹、方格纹。主要器物有平底碗、钵、盒、小口尖底瓶、细长颈瓶、直口罐、斜沿罐、深腹瓮、鼎、釜、甑、灶等。仰韶文化陶器种类和彩陶上的植物花纹、鸟纹图案,反映了母系氏族繁荣时期较发达的农耕经济和定居生活的文化艺术,而人面鱼纹盆、各种鱼类图案和动物画面慢表明渔猎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仰韶文化分布地域很广,时间跨度很长,大致分为四期,第一期以西安半坡类型为代表。第二期以史家类型为代表,第三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第四期以西王村类型为代表。各期各个类型的陶器都很有特色。(见下图

大溪文化陶器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的陶器。大溪文化分布范围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长江中游西段文化遗存很集中,因首先发现于四川巫山的大溪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至前3300年。大溪文化陶器,早期主要为红陶,陶色多带橙红色,主要器物是饮食器皿,许多器物外表为红色,内壁为黑色或灰黑色,这是由于焙烧时器物扣于窑箅上,受到不同气氛的影响,也有可能刚烧成时趁热涂抹油脂和树脂所致。随着时代的发展红陶逐渐减少。灰陶和黑陶增多,器物种类也增多。此外,还有一些白陶。白陶胎是一种含镁量很高的泥土。灰陶和灰黑陶产量很大,制作主要的生活用具,一部分是泥质陶,另有相当一部分夹炭和夹蚌,夹炭是将稻草、稻壳初步焦化后碾成粉末掺入泥料中,夹蚌是将蚌壳、螺壳加以焙烧使其脱胶易碎,打成细末加入泥料,改善泥料的板结性能,增强可塑性相成型稳定性。陶器烧成温度不高,根据红花套遗址的陶器标本测定,烧成温度600℃~700℃,大溪文化的标本测定烧成温度为750℃~810℃,主要器形有豆、敛口钵、圈足盘、弧腹盆、敛口簋、折沿鼓腹孟、圈足碗、,曲腹杯、罐、壶、高领平肩直腹瓶、筒形瓶等。很多器是素面磨光,装饰花纹有戳印纹、刻划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个别器物上印有浅篮纹,绳纹不多。大溪陶器上戳印纹很有特色,在一种小戳子上刻圆形、半圆形、新月形、三角形、长方形、方形、工字形纹,在器表戳印而成。本意是戳破泥料表面封闭的薄膜。使坯体中的水份更容易排除,提高烧成质量、但这些印纹有规律的排列,产生一种图案效果。大溪文化的彩陶也很出色。主要在泥质陶器上画彩,普遍施一层红色陶衣,画黑彩或赭彩,有的施白色陶衣画黑彩或红彩,经过精细打磨,然后焙烧而成。彩陶常见纹样有绞索纹、平行带中夹“人”宇纹.其他还有菱形格纹、短线条变形绞丝纹、变体回纹、游涡纹、谷穗纹、齿状纹。有的器物成型水平很高,如彩陶单耳杯,胎体薄如蛋壳。大溪文化制陶工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3期。早期,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细小而简单,彩陶尚不发达,生产数量极少。器形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为多。中期,彩陶生产增多,戳印装饰发达。常见的器形有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柄豆、曲腹杯、折腹盆、筒形瓶等。晚期,彩陶减少、灰黑陶、黑陶人量增加。使泥质陶器在整个陶器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细颈壶、敛口圈足碗等是富有代表性的器物。
马家窑类型陶器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陶器,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前2700年,因最早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直接由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马家窑氏族经济中制陶手工业发达,工艺水平很高,生产的陶器可分为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等陶系。夹砂红陶主要作炊器和盛储器,在成型时表面做出绳纹、附加堆纹。泥质陶种类多,在生活中使用广泛,有素面磨光陶,也有彩陶。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最精美,陶器细腻,底色呈橙黄色,少数呈砖红色,表面打磨光亮,大多数用黑彩在器物的口沿、颈腹最圆鼓的部位和内壁绘画装饰。纹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构图饱满复杂,出现最多的有垂幛纹、垂钩纹、圆点纹、波浪纹、平行条纹、弧线三角纹、叶状纹间网纹、葫芦形纹、菱形网纹、螺旋纹、圆圈纹、S形纹等。人物类画面最精采的是红陶盆内壁5人一组携手舞蹈的纹饰,它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舞蹈艺术和氏族成员娱乐生活、风俗人情的宝贵资料。动物纹饰有变形鸟纹、狗纹等。马家窑类型遗址发现有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壶、罐、甑、瓮、带嘴锅。还有上部为泥质陶彩绘、下部为夹砂耐火粗陶的器物,如盆、罐、带嘴锅相结合的器物,适应人们日益丰富、广泛的生活需要,表现了工艺的娴熟和生产安排的灵活性。(见下图)


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开流文化陶器

新石器时代新开流文化的陶器。新开流文化分布于东北黑龙江流域、距今6080±130年。新开流文化陶器反映出该文化的独特面貌。主要为夹砂褐陶,少数夹砂黄陶,泥质陶数量极少。制陶工艺原始,均为手制,以泥条盘筑法成型,成型以后里外用手抹平。器物种类极少,大多为饮食用的钵和盛物用的罐。泥料含砂,质地疏松,不耐用,出土后很难复原。陶罐造型有侈口,也有敛口和直口,口部均比较大,腹体很深,大多平底,少数是凹底,一般罐体呈向外扩张的弧形,也有直筒形罐。制陶工艺虽然原始。种类也不多,但多作装饰,素面陶极少。—件陶器上一般都饰多种纹样,只用一种纹样装饰的较少。菱格纹、鱼鳞纹两种纹样占绝大多数,还有篦点纹、网格堆纹。鱼鳞纹形似鱼鳞,有大、小或半圆、椭圆形状。菱格纹是用刻纹陶拍拍印在陶坯上的,或用短条平行线组成。篦点纹又能可分为点状、联缀成格状、平行线、菱形、长方形等。这些纹样显然与当时的渔猎生活有关。新开流文化陶器上未见东北地区其他文化陶器上的“之”字纹、所以比较独特、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自成体系。
新罗下层文化陶器

 新石器时代新罗下层文化的陶器。新罗文化遗址在辽宁沈阳北郊的新罗工厂附近,下层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上层是铜器时代文化。下层发现石器、细石器、陶器和煤制品,还有居住遗迹。下层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在浑河、辽河流域和新民县境内均有发现。新罗下层文化制陶工艺水平不高,90%以上是粗糙的夹砂红褐陶,只有少数泥质陶。各类器物陶疏松,火候较低,生产最多的是大口筒形罐,超过全部出土陶器的90%,其次是底呈椭圆形的斜口罐。各类陶器都有装饰,纹饰以“之”字形线纹和弦纹最常见。坚“之”字纹占85%以上,它通常是用片状工具围绕器壁作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