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 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宋朱熹《水口行舟》 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 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