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艺花蹊】 绝句作法:重字法

 雨雪霏霏vwngx3 2017-03-15



绝句作法:重字法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四句一首,短小精萃,韵味深长。它往往通过简洁的画面、一时的情景来表达诗人的心绪变化和悠远情怀。绝句的结构,前人总结为起、承、转、合。除此之外,绝句还有其他常见的作法。


(一)重字法


重字法就是在绝句的四句诗中,有意地重复一个或几个字的作法。在近体诗中,因篇幅短,格律严,特别忌讳一篇中同字重复,否则即谓某字犯重,成为疵点。但有时诗人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使用重字技法,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王安石《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这首诗说舟人以舟为家,虽然过着漂泊的生活,却无需承受思亲念家的愁苦,从而反衬诗人自己漂泊无依、孤苦思亲之情。诗中每句均重复一“舟”字,首句用“浮生已是一孤舟”形象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漂泊,属于“面”上传情;其后三句写“点”,即写这一次出游的感受,曲折地表达出自己漂泊孤苦的境况。



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诗写诗人离开家乡后长期客居并州,又北渡桑干河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却望并州是故乡”,重复了首句的“并州”,突出对“客舍”与“故乡”感情纠葛,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久客他乡的人微妙又真实的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未用任何渲染之笔着意描写,而是以倾诉的方式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复信。这首诗“期”字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重出,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李觏《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诗的一二句从远处着笔,写诗人极目天涯时所见所感。三四句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天涯”、“碧山”词汇的重复,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和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发挥到极致。




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亲历的一场沙尘暴,引起诗人“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诗意一转,用以退为进的笔法,反映了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性格和博大襟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