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上)

 天涯岁月 2011-11-23

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上)

 (2010-11-20 11:07:34)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  萧丽华?


 

    摘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结合雅俗,融冶儒、道、释文化精髓于一炉。茶文化的起源很早,但饮茶与生命境界的思想结合则是到六朝以后才发展起來。六朝时期,饮茶不仅成为文人生活美学,也同时成为道教与佛教修練的凭借。禅宗饮茶则是到唐开元时期才大兴,不仅于中  唐已经成了生活风尚,更进一步进入禅林文化,形成「茶禅」文化。

    唐代饮茶属于「煎茶道」的兴盛期,从此茶道影响中国深远,进而传播邻邦,成为日本的国粹文化。日本的茶道号称是禅宗的产物,其实日本茶道源自唐宋的煎茶与点茶,其渊源可上溯自中唐,更是中唐禅林文化的表征。日本茶道精神讲究清寂的「佗び」的禅境,也是源自中唐。

    虽然唐代茶禅大兴,但是我们在唐代的茶书和全唐文中却找不到茶禅相关纪錄,只有禅林清规中有一点点记载。究竟唐代茶禅的发展面貌如何,无由得知。本文只好转从全唐诗中寻找线索,或许可在唐代僧人饮茶诗中一窥唐代茶禅兴盛的内在理路。

    本文尝试整理出唐代僧人饮茶诗共 131 首,僧人30 家。发现唐代饮茶文化广泛流传于各僧院中,僧人不只饮茶參禅,也以茶供佛。僧人与文人之间,除了以诗文会友之外,也因大量饮茶与文会的结合而产生了「茶宴」风尚。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僧俗往來、以茶会友的痕迹,更可以观察茶与禅结合的原理与方式,还原禅茶文化中盛传的「茶禅一味」之真相,间接证明唐代诗僧的兴盛原因。

 

关键词唐诗 茶文化 诗僧 茶禅 茶禅一味 茶会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一、前言:唐代的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近兩千年,累积古典茶书至少有124 种,1可以說是结合雅俗,融冶儒、道、释文化精髓于一爐的,民族生活与精神思想的表征。茶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但饮茶与生命境界的思想结合则是到六朝以后才发展起來。2六朝时期,饮茶不仅成为文人生活美学,也同时成为道教与佛教修練的凭借。道教饮茶不在本文观察之列,但禅宗饮茶则是到唐开元时期才大兴,这是本文所要考察的内涵。

    饮茶文化发展到中唐以后,茶不仅已经成了生活风俗,更进一步进入禅林文化,形成「茶禅」文化。根据茶道学者的考察,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酝酿期。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陸羽著《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煎茶道」;北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3可知唐代饮茶已进入煎茶道的兴盛期,从此茶道影响中国深远,进而传播邻邦,成为日本的国粹文化。日本的茶道号称是禅宗的产物,其实日本茶道源自唐宋的煎茶与点茶,其渊源可上溯自中唐,更是中唐禅林文化的表征。日本茶道精神讲究清寂的「佗び」的禅境,也是源自中唐。4又根据日本学者高桥忠彦的考察,唐前的饮茶多半作「药用」与「羹饭」,到唐代开元间,禅宗主张「除眠习」与「不夕食」,才给予饮茶流行的契机。5

 

1 据余悦〈让茶文化的恩惠洒满人间──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综论〉一文的统计。见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年),页5。

2 据萧丽华〈中日茶禅的美学渊源〉一文的考证,茶文化起源于先秦,到西汉王褒〈僮约〉开始才有确切的文献,六朝时杜育〈荈赋〉、张载〈登成都楼诗〉等文,证明茶与文人生活美学的结合;陶宏景《名医别录》、壶居士《食忌》等,显见茶与道教养生的结合;《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行者单道开的修行、《续高僧传》记载南朝.宋僧人法瑶于饭所饮茶,证明了茶与禅的结合。见《法鼓人文学报》3 期(2006年12 月)。

3 丁以寿,〈中国茶道发展史纲〉,《农业考古》1999 年第2 期。

4 日本茶道美学源自中国禅宗文化,笔者已有专文探讨。见萧丽华,〈中日茶禅的美学渊源〉,《法鼓人文学报》3 期(2006 年12 月)。

5 高桥忠彦,〈唐诗にみる唐代の茶と仏教〉,《东洋文化》70 期(1990 年1 月),页145-178。

 

    虽然唐代茶禅大兴,但是我们在唐代的茶书6和《全唐文》7中却找不到茶禅相关纪錄,只有禅林清规中有一点点记载。究竟唐代茶禅的发展面貌如何,无由得知。笔者只好转从《全唐诗》中寻找线索,或许可在唐代僧人饮茶诗中一窥唐代茶禅兴盛的内在理路。本文尝试在此中寻找僧人饮茶的生活样态、唐代僧俗往來、以茶会友的痕迹、茶与禅结合的原理与方式等等,甚至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诗僧的兴盛原因,并还原禅茶文化中盛传的「茶禅一味」8

之文化背景。

    本文进行的方式是先清理、统计唐代僧人的饮茶诗的内容与數量,藉以归纳第一手素材;而后让材料說话,看出茶诗发展的时间流程、茶诗呈现的诗僧生活面貌、茶诗内涵的禅理等等。初步统计唐代僧人茶诗如下:

诗人  全唐诗  诗人  全唐诗  诗人  全唐诗  诗人  全唐诗

方干    5     僧鸞    1     道恒    1     可止    1

寒山    1     齐己    26    无住    1     云端和尚 1

靈一    2     尚颜    1     靈默    1     法珍    1

护国    1     虚中    2     德诚    1     金地藏  1

无可    2     栖蟾    2     从谂    4     若水    1

皎然    26    修睦    1     慧寂    1     子蘭    1

常达    1     干康    1     义存    1

贯休    39    福全    1     居遁    3  小计30 人 131 首

 

6 唐代的茶书以陆羽《茶经》为起点,其后有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和毛文锡《茶谱》,除了陆羽《茶经》涉及茶道哲学之外,后三书都只品鉴水质、汤色与各地茶叶品种。详见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年),页9-29。

7 《全唐文》中与茶相关的文章,凡韩翃〈为田神玉谢茶表〉、独孤及〈慧山寺新泉记〉、顾况〈茶赋〉等24 篇,笔者逐篇阅读,梳理不出有关茶禅的资料。参陈彬藩主编《中国茶文化经典》,页30-35。

8 「茶禅一味」主要在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因而达到一种最高的涅盘境界。「茶禅一味」的理念开展于唐代,但一直到宋代才出现专称。宋林表民编《天台续集》别编卷二中摘录陈知柔诗作:「巨石横空岂偶然,万雷奔壑有飞泉。好山雄压三千界,幽处长栖五百仙。云际楼台深夜见,雨中钟皷隔溪传。我来不作声闻想,聊试茶瓯一味禅。」这是茶禅一味最早的语源。关于「茶禅一味」,今人多认为乃日本茶道精神的延伸。成川武夫《千利休茶の美学》(东京:玉川大学,昭和58[1983]年)以为这四个字乃圜悟克勤手稿,辗转从一休宗纯手中传给弟子村田珠光。(页9。)

 

    笔者曾统计唐代茶诗高达四百余首,其中白居易一人占67 首。据李斌城〈唐人与茶〉的考察,唐代前期(唐高祖至唐玄宗开元末)无人写茶诗,唐代中期(唐玄宗开元末至唐宪宗元和末)共58 人创作158 首茶诗,唐代后期(唐穆宗至唐灭亡)共55 人创作233 首茶诗。9

    上列图表显示出僧人饮茶诗共131 首,为唐代茶诗之三分之一强。以全唐诗二千余诗家的比率來看,僧人30 家的饮茶诗,创作數量已属可观。而其中与陸羽关系密切的皎然和尚茶诗26 首10,可以算是中唐「煎茶道」的代表诗僧;晚唐贯休、齐己则是「点茶道」发展时期的诗僧代表。11这与唐封演《封氏闻見记》所载茶禅大兴的时间点不谋而合,《封氏闻見记》卷六〈饮茶〉云:「开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12这是唐代茶禅大兴的直接纪錄,因此这时期第一个出现大量饮茶诗的皎然和尚尤其功不可没。

    以上可以推测唐开元时期(713-742),由僧人坐禅藉饮茶助修之风,所形成的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如果我们配合唐文化其他面向,如禅林僧规、禅宗语錄和全唐僧诗,就可以看到更多唐代茶禅文化的样态。唐代饮茶文化广泛流传于各僧院中,僧人不只饮茶參禅,也以茶供佛13,寺庙中更设有「茶堂」,作为招待宾客品茗、讨论禅佛之理,

 

9 李斌城,〈唐人与茶〉,《农业考古》1995 年第2 期。

10 针对皎然和尚茶诗24 首的意义,笔者已有〈试论皎然饮茶诗在茶禅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发表于蒙古国立大学「佛教在地化学术研讨会」2007 年7 月8-9 日,后收入孙昌武、陈洪主编,《宗教思想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年),页147-161。

11 丁以寿《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999 年第2 期)指出: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至于「点茶」,是将茶末置于盏中,以沸水冲点,使产生乳花。晚唐人已用此法,如沙门福泉能点茶成幻的〈汤注汤幻茶〉诗序(见《全唐诗外编》(下),页572。)所云。中唐陆羽讲究「煎茶」,茶饼碾末的细碎程度有限。法门寺出土的茶罗子之细密,可以看出唐僖宗时期已讲究细茶末。唐哀帝时福建专贡的蜡面茶就是后来宋人点茶的龙团凤饼,学者推测「点茶道」应流行在晚唐五代,且「点茶道」中的斗茶也是唐代福建茗战之风。见梁子,《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年),页129-130。又梁子,谢伟,〈小议晚唐茶道之主流形式──点茶〉,《农业考古》2 号总第38期(1995 年),页135-138。

12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钦定四库全书》子部1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13 《佛祖历代通载》卷14 记载:「羽字鸿渐饮之。时觉林寺僧志崇取茶三等,以惊雷笑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待客,赴茶者至以油囊盛余滴以归。」《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9 册,页611。又《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云:「所以今日作一分供养,点一盏茶,烧此一炷香。」《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7 册,页844 下。可见以茶供佛在唐代早已成为风气。……上元中隐苕溪,与沙门道标皎然善。……初开元中有逸人王休者,居太白山。每至冬取溪水敲其精莹者煮,茗共客。

 

同时亦设置「茶鼓」,以击鼓召集寺院僧人饮茶,还有专门煮茶的「茶头」与为游客惠施茶水的「施茶僧」14。僧人与文人之间,除了以诗文会友之外,也因大量文会而产生了「茶宴」15风尚。禅宗宗门早已将坐禅饮茶列为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中。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住持章第五》有「新命茶汤」、「受两序勤旧煎点」、「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百丈清规.节腊章第八》有「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16,这也间接促成茶文化与禅宗密切结合。凡此种种,我们将可于僧人饮茶诗中得到更多的验证。

 

14 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一书中,提及寺院种茶和饮茶风气,促进民间饮茶习俗之普及,并说明寺院如何将品茗制度化。唐代禅宗盛行,寺院开始专设「茶堂」,成为禅僧讨论佛理招待宾客品茗的好地方,同时设置「茶鼓」,击鼓以召集众僧饮茶。上有「茶头」,专事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又有「施茶僧」,为游客惠施茶水。饮茶后礼佛,成为禅僧每日的功课。页404-406。

15 唐人李嘉佑〈秋晓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诗云:「万畦新稻傍山村,数里深松到寺门。幸有香茶留释子,不堪秋草送王孙。烟尘怨别唯愁隔,井邑萧条谁忍论。莫怪临歧独垂泪,魏舒偏念外家恩。」《全唐诗》6 册,卷207,页2165。

16 南怀瑾〈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一文指出,百丈禅师建立禅宗丛林,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礼」的表现,它具有相似于宗教性的、人情味的人类文化精神之升华。其中茶礼的建立有:嗣法人煎点、受嗣法人煎点、受请人煎点、受两序勋旧煎点等等,尤其对比丘圆寂的礼仪特别隆重,从「入龛,请主丧,请丧司执事,孝服,佛事,移龛,挂真举哀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祭次,出丧挂真奠茶汤,……」仪式繁复。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0 期(1980 年10 月),页317-374。从《敕修百丈清规》目录上我们也可看到〈住持章第五〉有「受嗣法人煎点」、「新命煎点」、「新命辞众上堂茶汤」、「受请人煎点」、「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新命茶汤」、「受两序勤旧煎点」、「挂真举哀奠茶汤」、「对灵小参奠茶汤」、「出丧挂真奠茶汤」、「堂司特为新旧侍者汤茶」;〈两序章第六〉有「方丈特为新首座茶」、「新首座特为后堂大众茶」、「住持垂访头首点茶」、「头首就僧堂点茶」;〈大众章第七〉有「方丈特为新挂搭茶」、「赴茶汤」、〈节腊章第八〉有「新挂搭人点入寮茶」、「方丈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茶、前堂四节特为后堂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库司头首点行堂茶」;〈法器章第九〉有「茶鼓」等记载。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8 册,页1111 中-1112 下。

 

                     二、僧人的饮茶生活

    由于茶的功用能清心寡欲,使人神清气静,17故成为僧人午后不食,最好的补充饮料,有助于僧人坐禅之静心、敛心、专注、清神,以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禅境参悟。加上从佛教禅寺的环境来看,也有利于茶文化与禅的结合。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云雾缭绕,得天独厚,极宜茶树生长。唐代禅林一直保持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18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禅林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景德传灯录》卷八「韶州则川和尚条」、「镇州临济义玄禅师」等,都有师入茶园内摘茶并在茶园当机示教的记载。19唐代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茶与禅就在此成熟的氛围下高度结合,并显现在僧人的饮茶诗中。

    从现存的131首僧诗中,可以看出在僧人生活中,茶是一大内容,饮茶是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之一。齐己〈寄孙辟呈郑谷郎中〉說:「雪长松柽格,茶添语话香。」20贯休〈春游靈泉寺〉說:「嘴红涧鸟啼芳草,头白山僧自扞茶。」21都可看出僧人以茶待客、日常勞作必须亲自扞茶的生活。以下兩首诗生动写出僧人饮茶的活动。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說:

 

17 茶的功能见陆羽《茶经》六之饮云:「荡昏寐,饮之以茶。」见《陆羽《茶经》解

读与点校》(上海:上海文化,2004 年),页96。唐裴汶《茶述》云:「其性精清,

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见《四库全书》本《续茶经》,收于阮浩耕等

点校,《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 年),页26。《本草纲目》

云:「茶,治风热昬愦、多睡不醒。」「饮能令人不眠。」《钦定四库全书》子部5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 年)。

18 余悦〈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一文,指出「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

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农

业考古》2004 年第2 期,页211-215。颜鹂慧《唐代茶文化与茶诗》(辅大中文所94

年博士论文,页93)第四章也提到「茶为寺院的经济来源」。

19 释道元,《景德傅灯录》卷8,收入四部丛刊续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

年),页70-82。

20 《全唐诗》2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卷841,页9497。

21 《全唐诗》23 册,卷835,页9416。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鶗鴃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

初看抽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冷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22

    皎然诗中清楚描绘出自己的山斋就在唐代产茶名山—顾渚山,经常看到山僧采茶的生活。顾渚山的「紫笋茶」芳香何极,当新茶抽芽嫩葉如玉蕊时,皎然常采來煎茶,汤色胜过金汤玉液,他譬喻自己以茶等待好友裴方舟,就如《神仙传》中的清泠真人裴君在等待道人支子元一般。另一首齐己的〈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說: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23

    齐己此诗完整写出唐人在谷雨之后,采茶、蒸茶、碾茶、煮茶的活动,让人体会到僧家生活与茶山活动息息相关。在所有僧人的饮茶诗中,「以茶会友」是最大量的题材。例如皎然〈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诗說:「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隐居。为怜松子寿,还卜道家书。药院常无客,茶樽独对余。有时招逸史,來饭野中蔬。」24齐己〈送中观进公归巴陵〉诗說:「一論破双空,持行大国中。不知从此去,何处挫邪宗。昼雨悬帆黑,残阳泊岛红。应游到灉岸,相忆遶茶丛。」25这兩首诗同是以茶招友或怀友的作品,皎然在湖南草堂读书,以「茶樽独对余」表达闲居招友之情;齐己送人归巴陵,想象友人已经到岸归家,正在「相忆遶茶丛」。可見茶是僧家寻常事,也是诗中常用來陪衬情感的寻常事物。其他如齐己〈山寺喜道者至〉「鸟幽声忽断,茶好味重回。」齐己〈寄江西幕中孙鲂员外〉:「茶影中残月,松声里落泉。」26贯休〈和韦相公見示闲卧〉:「……常知生似幻,维重直如弦。饼忆莼羹美,茶思岳瀑煎。」27都是如此。

 

22 《全唐诗》23 册,卷821,页23。

23 《全唐诗》24 册,卷846,页24。

24 《全唐诗》23 册,卷821,页9268。

25 《全唐诗》24 册,卷838,页9456。

26 《全唐诗》24 册,卷839,页9460、9472。

27 《全唐诗》23 册,卷831,页9373。

 

由于饮茶生活非常贴近僧人每天的作息,再加上诗僧雅好吟咏诗作,诗与茶都是僧人会友的重心,因此诗僧饮茶诗中才有大量的「以茶会友」诗,为诗与茶增加活泼多元的趣味。例如齐己〈逢乡友〉說:

无况来江岛,逢君话滞留。生缘同一国,相识共他州。

竹影斜青藓,茶香在白瓯。犹怜心道合,多事亦冥搜。28

齐己〈宿沈彬进士书院〉說:

相期只为话篇章,踏雪曾来宿此房。喧滑尽消城漏滴,窗扉初掩岳茶香。

旧山春暖生薇蕨,大国尘昏惧杀伤。应有太平时节在,寒宵未卧共思量。29

    这些作品中齐己与乡友饮茶論禅、和沈彬进士相期话篇章佐以茶香,显出茶是唐代僧俗往來的媒介,同时也是谈诗、论禅、助思维的凭借。此外,贯休〈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对知己的怀念是:「何时重一見,谈笑有茶烟。」30〈题蘭江言上人院二首〉对來访的名士则是:「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31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也說:「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32可以看出唐代僧人以茶会友、以茶論诗的往來相访。

    最有名的「以茶会友」故事,是皎然与陸羽的对饮,皎然〈九日与陸处士羽饮茶〉诗說: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33

    在重九风俗中,别人都喝菊花酒,皎然与陸羽的对饮却是饮「菊花茶」,这是目前文献上最早的「菊花茶」纪錄,学者因此认为「菊花茶」应是皎然发明的。34

    当然有时是反过來,文人也会招徕僧人饮茶,例如陸龜蒙〈谢山泉〉說:「草堂尽日留僧坐,自向前溪摘茗芽。」35曹邺〈故人寄茶〉說:「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亂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沈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數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36

 

28 《全唐诗》24 册,卷838,页9451。

29 《全唐诗》24 册,卷844,页9543。

30 《全唐诗》23 册,卷829,页9344。

31 《全唐诗》23 册,卷836,页9421。

32 《全唐诗》23 册,卷809,页9130。

33 《全唐诗》23 册,卷817,页9211。

34 李新玲〈从皎然的茶诗看皎然与陆羽的关系〉,《农业考古》2004 年第4 期,页136-144。

35 《全唐诗》18 册,卷629,页7224。

36 《全唐诗》18 册,卷592,页6872。

 

 

此诗看得出曹邺得到皇帝赏赐好茶,迫不及待地連夜招僧人对饮的情态,诗中僧俗在碾茶烹泉、碧沈花轻的茶香中,睡神已去,诗思清爽,好不快哉!

    唐代因为僧俗以茶相会,活动频繁而密切,因此产生「茶宴」、「茶会」一類的文人活动,会中往往聯吟、赏诗、品画,成为一种特殊活动。皎然《杼山集》中就有好几首「茶会」诗,如〈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酬兩作〉云:「清宵集我寺,烹茗开禅牖。发論教可垂,正文言不朽。」〈陪盧判官水堂夜宴〉云:「久是栖林客,初逢佐幕贤。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淪漣。」〈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屢裴回。」,37可以看出唐代文会饮茶之风的兴盛。似乎唐人茶会、茶宴都半在清宵夜集,或在山寺禅院,或在高官家宅,也有在茶山的茶亭或清雅的郊野。38宴中主要是烹茗、发論、传花饮、看诗卷,共赏高会风流。39而僧人茶会诗的纪錄,以皎然诗作为主,可能与皎然活动于产茶胜地—湖州有关。40

    除了以茶会友、僧俗之间以茶宴相会之外,僧人饮茶诗中也常常看到僧俗彼此赠送好茶的酬酢,如齐己〈送人游衡岳〉诗說:「石桥僧问我,应寄岳茶还。」41〈谢中上人寄茶〉诗說:「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綠嫩难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勞相寄,无來又隔年。」42皎然因得到友人赠送的剡溪茗,而留下有名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說:「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43这首诗把饮茶的精神境界形容得淋漓尽致。

 

37 诗见《全唐诗》23 册,816、817 卷,页9188、9205、9207。

38 如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朱庆余〈凤翔西池与贾岛纳凉〉二诗的茶会,一在茶山、一在西池。见《全唐诗》447、514 卷,页5028、5866。

39 如果是文人茶,所赏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1.歌舞2.调琴3.奕棋4.观画5.赏月听钟6.书法7.写诗绘画8.鉴水9.茶器。这只是梁子《中国唐宋茶道》(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年)粗略的归纳,其实还有其他。页93-104。

40 详见萧丽华〈试论皎然饮茶诗在茶禅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

41 《全唐诗》24 册,卷840,页9484。

42 《全唐诗》24 册,卷840,页9487。

43 《全唐诗》23 册,卷821,页9260。

 

    在以茶酬酢的活动中还有一首诗,齐己的〈谢湖茶〉诗:「灉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还是诗心苦,堪消蠟面香。碾声通一室,烹色带残阳。若有新春者,西來信勿忘。」44表面上看來,齐己此诗以酬谢赠茶为题,但内容提到「蠟面茶」,根据劉淑芬〈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茶与汤药〉一文的考察,「蠟面茶」产于福建,极为名贵,唐朝皇帝常将这种珍贵的茶赐给大臣,当然,它也成为人们交往时互相相饙赠的贵重禮品之一。蠟面茶之所以珍贵有兩个原因,一是它的香气特殊,二是它有医療的效果,而后者可能是它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45由此看到,唐代僧人也以茶医療养生。虚中〈献郑都官〉诗說:「药秘仙都诀,茶开蜀国封。」46诗中以「茶」与「药」并举,可見一斑。

     由以上的资料可知,唐代僧人的饮茶诗大量表现在「以茶会友」的僧俗往來上,僧俗都好以茶招徕好友吟诗赏月,或者以茶酬赠,共同分享饮茶文化的雅趣与医療保健,甚至形成「茶会」、「茶宴」等特殊社交集会,是促成诗歌与禅思结合的重要文化活动。同时,唐代僧人也开始亲自种茶、扞茶、开发不少有名的僧茶,充分展现农禅的经济活动;僧俗之间更形成分赠好茶、以茶酬酢的送禮文化;僧人也常以茶养生。茶禅结合的发展,从日常活动开始,已经有丰富而多元的样态。

 

44 《全唐诗》24 册,卷840,页9476。

45 刘淑芬,〈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唐、宋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茶与汤药〉,《燕京学报》新十六期,2004 年,页117-155。

46 《全唐诗》24 册,卷848,页96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