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常见病的鉴别和治疗2011-03-27 11:09:29| 分类: 植物病害 | 标签:发病 西葫芦 粉剂 孢子 药剂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 、是西葫芦上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 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绿色斑点。病斑扩展迅速,由于受叶脉限制,面呈多角形,一、二天后病斑颜色变黄褐色至褐色,此时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灰黑色霉层。病重时病斑布满叶片,故使叶缘卷缩干枯,最后叶片枯黄而死。 病原 Pseudoperonospora cubeneis (Berk et cort )Rostuv.称古巴假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子囊梗无色,单生或2-4根束生,从气孔伸出,上部呈3-5次锐角分枝,分枝末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形或柠檬形,顶端具乳状突起,单胞,淡褐色。孢子囊可萌发长出芽管,或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变为圆形休止孢子,萌发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球形,黄色,表面有瘤状突起。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壤中越冬,病菌可来自温室种植的瓜类,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由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病菌喜温湿条件,萌发和侵入需叶片有水滴存在。发病适温为15-22℃,低于15℃或高于28℃不利于发病。多雨、多露水、多雾和昼夜温差大,阴畦交替等发病较重,保护地栽培温度大,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较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合理密植,并注意加强通风透光等措施,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 ②高温闷棚。发病期,晴天中午关闭风口,利用高温闷棚2小时,气温掌握在45℃左右。 ③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 (2)药剂防治。 ①烟雾熏治。每667m2每次用45%百菌清烟雾剂200-250g分堆放置,点燃后闷棚,一般于傍晚开始,次日早晨结束。 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克露、克霜氰、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667m2用1.5亿活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67g加水50L,每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以上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常用药剂 甲霜灵、三乙膦酸铝、甲霜灵锰锌、甲霜灵、杀毒矾、乙磷铝锰锌、克抗灵、百菌清、 2 、 菌核病是西葫芦上重要病害,各栽培区均有发生,危害严重,另外病原菌还可危害黄瓜。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及茎蔓。果实染病,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后长出白色菌丝,继而菌丝纠结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浸状,后变褐色,软化收缩,患部以上的叶片萎垂,病征与果实上的相同。 病原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1.1-6.5)×(1.1-3.5)mm,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子囊盘中产生很多子囊和侧丝,子囊盘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烟雾状弹射,高达90cm,子囊无色,棍棒状,内生8个无色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大小(10-15)×(5-10)μm。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0℃-35℃菌丝能生长,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0℃,最高35℃,50℃经5分钟致死。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核留在土壤里或夹在种子里越冬或越夏,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子囊、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孢子侵染衰老的叶片或花瓣、柱头或幼瓜,田间带病的雄花落到健叶或茎上,又引起发病,如此重复侵染。条件恶化时形成菌核落入土中越冬、越夏。北方3-5月份,南方2-4月份、11-12月份适于发病。 子囊孢子在0-35℃条件下都能萌发,最适宜温度为15-20℃,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98-100%,子囊孢子萌发不要求叶面有水膜存在,子囊孢子耐干旱,干燥条件下放置6天萌发率仍达30%,菌丝在0-30℃的温度条件下均可生长,以20℃最适宜,菌丝不耐干燥,相对湿度要求在85%以上。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所要求的一致。菌核在水中泡30天即死亡。相对湿度65%以下一般不发病。但在连茬、茄茬或十字花科蔬菜茬地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与水生蔬菜、禾本科及葱蒜类蔬菜隔年轮作,有条件的进行水旱轮作或病田夏季泡水浸半个月。 (3)加强栽培管理。 ①可进行地膜覆盖。 ②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连栋大棚保护地栽培棚内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注意合理控制浇水量和施肥量,浇水时间放在上午,并及时开棚,以降低棚内湿度。 ③及时打掉老叶和摘除留在果实上的残花,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带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20cm,防止菌核萌发出土。 (4)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可用10%盐水漂种2-3次,以汰除菌核,并对种子进行消毒,在50℃温水中浸种10分钟,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即可杀死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 (5)药剂防治。 ①土壤消毒每m2用50%多菌灵粉剂8-10g,与干细土10-15kg拌匀后撒施,消灭菌源。或播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每667m2用药lkg,加细土15-20kg,施药土后播种。 ②温室大棚用10%速克灵烟剂或30%百菌清烟剂,每667m2每次250g,或5%百菌清粉剂或10%灭克粉喷粉,每667m2每次lkg,7-10天1次,视病情连续3-4次。 ③发病初期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也可在病部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40%多菌灵超微粉剂分别与面粉以l:l的量混合加水50倍涂抹。 常用药剂多菌灵、五氯硝基苯、百菌清、速克灵、扑海因、农利灵 3、灰霉病是保护地西葫芦上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多,危害加重。此病除危害瓜类外,还危害番茄、茄子、菜豆、辣椒、韭菜、洋葱、菜豆和莴苣等作物。 症状主要危害花和幼果,严重时危害叶、茎和较大的果实。 残花先发病,进而使果实脐部部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叶片发病多以落上的残花为发病中心,病斑不断扩展,形成大型近圆褐色病斑,表面附着灰褐色霉层。茎和叶柄染病后,常腐烂,易折 断。 症状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并出现黄绿斑点,渐渐全株黄化,叶片皱缩向下卷曲,节间短,植株矮化。枯死株后期花冠扭曲畸形,大部不能结瓜或瓜小而畸形。或苗期4-5片叶时开始发病,新叶表现明脉,有褪色斑点,继而花叶,有深绿色疱斑,重病株顶叶畸形鸡爪状,病株矮化,不结瓜或瓜表面有环状斑或绿色斑驳,皱缩、畸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