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

 优雅a 2011-11-24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

方超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中,他们吸收了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发表著作,同不良思想作斗争。刚开始他们是唯心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些宗教、哲学、私有制问题有深刻认识后,他们同时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为以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是举世瞩目的思想成果。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这一伟大学说过程中,他们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正是这两个转变铸就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沿着这两个转变,我们展开对他们的研究和讨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的内容

(一)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1.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就是把人的意志、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而当我们划分这种思想时,又把它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就是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做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种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最终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最终会导致“唯理论”。

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把意识作为世界的本原,或是把客观精神作为第一性,这在客观世界是行不通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的。而唯物主义正是倡导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马克思、恩格斯刚开始也是信仰黑格尔哲学的,也是唯心主义者,可他们的思想不断向前迈进,从工作实践中他们发现了错误,于是唯物主义成为他们批判唯心主义的有力武器。

2.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从事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项基本活动。人们认识世界产生的认识有的是错误的、歪曲的,难以说服人民大众,可有时成为统治阶级迷惑人民的武器。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看到了物质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支配作用,通过对农民贫困的调查研究,思想进一步转向了唯物主义。当然,他的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这也要归功于他发表的著作和参加的实践活动。

(二)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革命民主主义与共产主义

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历程、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进行分析,他们刚开始坚持的革命民主主义时主要是在封建社会,那时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要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武装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则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广大人民尤其是工人阶级深受资本家压迫和剥削,为了求得政治解放,就必须以武装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阶级和国家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灭亡,人们得到全面发展和自由。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只能知道要实现共产主义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而我们只能从现在条件出发,一步步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2.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转变中,都谈到关于宗教问题、私有制问题、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问题。对于宗教,要真正消灭它的压迫,就要消灭人间压迫,消灭剥削劳苦大众的阶级政权;在私有制问题上,当然他们揭露了私有制本质后,也主张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对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关系问题上,他们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广大无生产资料的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求生存,这其中又存在严重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这个进步阶级就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准备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一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中,放眼未来,目光长远,勾勒了人类美好前景。

二、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的比较

(一)区别

1.批判角度或是对象不同

马克思从哲学角度出发,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深刻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提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是国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的观点;而恩格斯则在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他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本质,指出私有制造成的严重后果,并主张要消灭私有制,消灭竞争和利益的根本对立,同时,他还预测到商业危机的继续将引发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将求得解放并以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2.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上的不同

184210月,马克思出任《莱茵报》的主编,以此为机会,发表论文,进行社会主义问题讨论,钻研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性著作,为他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准备了条件。当《莱茵报》被查封后,马克思又转移阵地对历史和黑格尔法哲学深入研究。而恩格斯在184210月服完兵役后,来到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和社会实践,深入研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著作,还钻研了许多自然科学著作,尽管二人活动的地区不同,转变过程中实践不同,他们都殊途同归,为马克思主义产生准备了条件。

(二)相同点

1.两人都重视黑格尔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两个转变中对社会现象、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和分析过程中,深刻领会辩证法的实质,利用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原理对当时一些热点问题辩证分析,充分利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社会矛盾问题、私有制问题和宗教问题,最终才得以获得正确结论。

2.两人都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

马克思、恩格斯无论在完成转变还是创建马克思主义,都始终坚持这一原则,从当时客观存在的情况出发,对当时的哲学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进行了揭露,进而使广大工人阶级能够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丑恶,号召条件具备下的社会革命。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对现存的私有制社会,只有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其彻底的改造。

3.两人都以《德法年鉴》为批判的主要阵地

马克思在这一杂志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这两篇文章中,驳斥了鲍威尔将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废除宗教,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谬论。而恩格斯在上面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状况》等两篇文章,恩格斯在这两篇文章中分别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本质和卡莱尔唯心主义宗教观和英雄史观。作为一个杂志,它在马克思、恩格斯两大转变中作为思想阵地,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论断和观点。

三、马克思恩格斯两个转变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两大转变初步形成了他们的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观,随着历史的推进,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进而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两个转变成为人类巨大的思想财富,指导着世界人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初,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随后在亚洲、欧洲、美洲相继出现了社会主义政权和共产主义组织。尤其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先进的共产党人所吸收和应用,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次次推翻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革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第二,两个转变对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局势有较大帮助。人类进入21世纪,尤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技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和沟通,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世界,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揭露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依然在美国存在,但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占据着世界经济总量的大部,美国、西欧、日本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展开了新一轮角逐。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国力在不断提升,尽管暂时落后于其他欧美强国,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现代化目标将实现。这些当我们从世界现状出发,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来思考,也不难得到这些观点和结论。

第三,两个转变也巩固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思想的地位,加深了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还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唯物主义观点已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更是坚持无神论,恪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同时,一个共产党员也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作为先进的政党,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领导着工人、农民及其他爱国分子立足党情、国情,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作不懈的奋斗。

第四,两个转变为人们纠正错误思想尤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提供了理论武器,鼓励人们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决心。尽管唯物主义观点如何地深入人心,一些人也存在错误的封建思想,有的人甚至迷惑群众,榨取经济利益。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刻,资本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相继涌入中国,在中国国力不断强盛的大好形势下,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也向我们展开了攻势,我们就要稳住阵脚,勇于抵制,分清资本主义世界观的是非和本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1]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李惠斌,叶汝贤.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第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贾利军,赵瑾璐.中国经济问题探讨: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第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张树军,齐生.中国共产党重大会议实录:第1[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