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定窑(黑定)的特点 DM

 天德元宝 2011-11-26

定窑历年拍卖成交价

定窑在历年的拍卖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最贵的北宋定窑曾拍出1.46亿元。

十世纪 定窑盘口梅瓶 成交价: 374万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 拍卖日期: 1992-09-29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盌 成交价: 1239.41万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 拍卖日期: 2002-10-28




宋代定窑(黑定)的特点

www.360doc.com/userhome/1866663
唐时,胎质粗松,杂质较多,瓷化程度低,釉薄且干涩,定窑釉下均施化妆土,旋削粗糙,虽有个别釉质细润.呈正白色,旋削又较工整的产品,但,多为晚唐至五代的产品。
 
定瓷烧造的极盛时期当推北宋,《格古要论》说:“定瓷烧造以宋宣和,政和间窑最好。”这个时期的瓷器色泽纯正光润,形体规整,边足讲究,这充分证明了当年烧成技术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世传黑定、紫定、红定之说,并非色定中有这专门釉色,而均为特定气氛条件下的窑变。在通常情况下,温度在1270℃左右时,黑釉如点漆,沉着稳重,光泽厚实,细察壁面呈橘皮状;温度在1275℃左右,釉由原来的黑色趋向紫色,俗称酱釉;温度至1280℃左右,开始由紫色变红褐色或红色,此即所谓史载的红定)。一窑之内由于器物所处部位气氛的微妙变化和受火温度的差异,呈现出不同色泽,甚至在一件器物上产生一面黑,一面紫,或一面紫一面红的现象。这同古代钧瓷所谓“入窑一色,出瓷万斑”大概是一个道理。

  色定中红定尤为名贵。色红纯正而又形体完美,尤为稀少。以黑定,紫定到红定是靠煅烧而完成的。说到底,也是火的艺术。

  
一、
1\宋代定窑(黑定)的特点2008-6-8

宋黑定比白定少而价高于白定瓷,从宋代古城出土之器与其他窑之黑釉的区别是:

1釉在高温下出现反光如镜之效果

2有泪滴流釉现象

3釉薄处由于胎中铁元素渗入釉,出现褐红色(并非每件均有褐红色出现-可能是一种窑变现象,与黑色反差之效果特美

4 胎为白色而其它窑末此效果

 

北宋 定窑黑釉提梁壶

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2\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

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

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

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

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唐时,胎质粗松,杂质较多,瓷化程度低,釉薄且干涩,定窑釉下均施化妆土,旋削粗糙,虽有个别釉质细润.呈正白色,旋削又较工整的产品,但,多为晚唐至五代的产品。

金代定窑器的上乘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么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采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由于定窑器存世量相对较大,同类器物价位比不上汝窑和官窑。

如图1那种定窑直径瓶,曾有一件类似的器型,早年流失海外,由一个私人收藏家收藏,2003年在伦敦拍卖,成交价229600英镑,这在定窑器物中价位算是比较高的了。从拍卖价格来看,境内外价差很大。在境外,上乘定窑刻花碗、盘,其成交价达到8万英镑以上的并不鲜见,而在国内同类器物的成交价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一件定窑白地牡丹纹梅瓶,海外拍卖估价600-800万港币。1998年香港拍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定窑刻莲花纹葵口盘,估价38-42万,成交价548000港币。而相似的定窑盘,在国内最多也就几万元。

金代定窑器物的上品与宋定窑价格大体相当。而普通品相的价差较大。目前,由于我国某些规定的限制,国内藏家手中的定窑精品还不能通过拍卖途径面世。各大拍卖公司很少上拍宋-金时期的定窑器物,此类上拍精品大多来自海外回流。

二、

中国定窑发掘获重大进展新闻摘录  2009-11-11

http://zj./u/3812.shtml

河北省曲阳县官方4日透露,即日起,河北定窑考古队正式邀请全社会陶瓷和考古爱好者亲临现场,免费参观、考察正在进行的定窑考古发掘过程,观摩出土遗物,共享考古发现乐趣。

  据了解,920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考古发掘队,对位于河北曲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定窑遗址开始史上第三次官方考古发掘。截至10月底,已发掘出4座窑炉遗迹和一处重要的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北宋早期至金代瓷片,其中有龙纹瓷片和带有“尚药局”等款识的瓷片,发现了迄今最完好的定窑窑炉、最早的“尚食局”款碗,发现了印证定窑“唐代”起源说的唐代遗留。

  官方称,此次观摩活动征集对象为古代瓷器鉴赏者、收藏爱好者、考古爱好者和媒体记者等,采用自愿报名形式。所有报名者提交报名表后经主办方筛选,最后确定现场观摩成员,活动时间为1114日。

  据史料记载,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宋、衰落于元,因宋时曲阳隶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白瓷胎薄质细,釉色洁白,造型优美,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定窑遗址集中分布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一带,总面积10余平方公里,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以来,河北省文物部门曾两次对该遗址进行部分发掘,出土晚唐、金、元时期的一批遗物和窑炉、作坊等遗迹。1956年,定窑遗址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社保定114日电)

  本报讯(通讯员郭英昆、刘虎 记者刘萍)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组成的曲阳定窑遗址联合考古队自920日开始的考古发掘,近日又获重要发现,主要包括6座金代窑炉、金代口沿下标有“尚食局”款瓷碗及大量晚唐瓷器等,相关专家据此断定,定窑至少起源于晚唐。

    据悉,此次考古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物部门对定窑遗址的第三次发掘。目前,联合考古队开挖探方12个,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共发掘出6座窑炉遗迹、6处作坊遗址、2座灶台遗址和一段长约10米的界墙遗址,并出土了大量北宋早期至金代瓷片,其中包括金代带有“尚药局”和“尚食局”款识的瓷盒及瓷碗。“金代口沿下标有'尚食局’款瓷碗比较少见。”联合考古队执行领队黄信对笔者称,“正在清整的6座窑炉都是金代的,其中一座较为完好,长9.7米,火塘深达2米,全部用规整的青砖砌建。”黄信称,最有意义的是那段10米长、1米宽的窑场界墙,它全部用石头垒成,基本推断此处为规模相当大、规格相当高的窑场。他称,到目前为止,基本断定定窑创烧于晚唐时期。据悉,此次发掘工作于11月底完成。

三、

浅说定窑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2007-06-25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6/25/content_8436036.htm 

这是一篇具有古典情怀岁月回眸的拙著,也是历史回音壁上尘封许久绝响的浅谈。企求能够揭示定窑的真实信息,有利于收藏、保护与传承。另外希望能够纠正历史典籍的一些讹误。要做到以上两点的话,首先得把古典文献、考古资料、现存实物、陶瓷工艺、理化反应等等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和论证,做到多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尽量避免旁征侧引时断章取义,利用文献的只言片语妄加推断,随心臆测,努力做到引证有据、立论符合逻辑,这些必须遵循的原则。

 

 宋 定窑紫釉盏托与杯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窑址调查

有关定窑的问题文献泛指在河北定县。但确切窑址具体所在地谁也说不清,直到上世纪20年代的叶麟趾先生才作过一次处女调查。叶先生原籍福建漳州,寄居台湾,是位制瓷专家,尤以雕塑人物见长,并曾写过《古今中外陶瓷汇编》。日本出版《清朝时代台湾文化》一书中称他是独一无二的雕塑艺术家,它对定窑做调查时留下一段很有价值的报告:“定州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其地域较为广大,即保定、正定、平定等处,亦皆包括在内,故凡由此等地方所出窑器均称为定窑云。……偶于当地之剪子村(即涧磁村)发现古窑遗迹,并拾得白磁破片,绝类定窑,据土人云昔之定窑即在此处。……或谓定窑废于元末”。这是叶麟趾先生对定窑破天荒的调查中弄清定窑的确切窑址,功不可没。后来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又曾作过一次调查,他说:“曲阳县定窑——县北约二十五公里是灵山镇,以镇为中心东北五公里去涧磁村,东去四公里是东西燕山村,两处白瓷及窑具很多。这就是宋代名窑古定窑的所在地。除白釉标准的定瓷外,有黑釉片不少;就是所谓黑定,紫红色的地面发现绝少,也就是所谓红定,还有一种绿釉龙纹碎片,除宋代外,唐代器型亦有相当数量。”(摘自1953年第九期《文物参考资料》)按《中国陶瓷史》载“故宫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单位对它进行了多次地面调查与小规模发掘,基本上了解了定窑的烧瓷历史以及对邻近地区瓷窑之间的互相关系。……关于定州红瓷苏东坡也有'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唯定窑窑址里未见有红瓷标本。”在窑址中发现唐代风格饼底白釉碗,证明它创烧于唐代,而在五代时期窑事很盛。《曲阳县志》载有立于显德四年五子山院和尚舍利塔碑,立碑人中有“囗囗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殿中使御史充龙泉镇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的姓名及职务,这说明五代时瓷窑的盛烧情况,否则政府焉能派出专职驻窑督办税务?

定窑的创烧是受到邻近的邢窑影响,李肇的《国史补》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皆用之。”由于邢窑器畅销天下,故定窑在仿烧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品种,创新工艺,到了宋初即取邢而代之,天下只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因而到了宋代多数窑场又在仿烧定窑白瓷了。如山西的阳城窑、浑源窑、盂县窑、介休窑等。南方以景德镇窑为中心,包括浙江、江苏等地,形成一个庞大的定窑系。所以说宋代定窑享誉全国。及至到了金代,仍盛烧不衰,可惜由于金末强大蒙古军队地入侵时,北方战事不断,定窑烧瓷受到很大的影响,逐渐势微了。由于历史沧桑,时空的变幻,战事频仍,定窑的工匠们流离失所,好好的一座名窑逐渐废圮了,而今伴随着一块政府保护古窑址的碑石静静地躺卧在灵山脚下,想当年窑火通红,人声鼎沸,何等繁华。而今是枯木寒鸦,夕阳残照,令人感喟,真所谓“此日荒烟萦蔓草,当年窑火满天红。”它为朝廷烧过贡瓷,也为百姓烧过日用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宋会要》记载:“磁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磁器及漆器以给用”。这是在宋代历史上首次有定窑这个名词在正史中的出现,它确实无误地记录着为北宋朝廷烧制过贡瓷以给用的文献。但在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中却说:“本朝以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再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惟用汝窑,以定窑器有芒也。”这与《宋会要》的记载颇相矛盾。《负暄》《老学庵》中前者说“本朝以定窑白瓷有芒不堪用”,后者说“故都时定窑不入禁中”,这是怎么回事呢?谁出了差错?我们先来谈《宋会要》这部宏大的著作,它是北宋朝廷秘书省所设置的“会要所”专司编纂国家的大政方针,诸凡政治、军事、外交、社会、文化、天文历数、农田水利、工商税务等等宋代的大百科全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巨著。元代所修的《宋史》,明代所修的《永乐大典》无不取材于这部巨著。它所记录宋太宗的诏书敢于出差错吗?那么差误正在《负暄》《老学庵》身上了,顾是年老负暄之人对宫廷事务记忆模糊所致。而陆游虽说是位爱国诗人,但他常年在范成大军中参谋军事,于戎马倥偬之际写笔记时对北宋宫廷用瓷器这种细微末节也未多加考量。故而后之研究定窑器者当以《宋会要》为依据。及至到了金代定窑仍然盛烧不衰,在这方面文献有记载,也有金代的纪年传世品收藏。如金代人刘祁的《归潜志》中就有“定窑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的记载,刘祁是金末的太学生,《归漕志》是在蒙古人攻陷金代都城时避居于乡间所著,故名之曰“归潜”,他生于金代,故而他曾亲见到定窑烧制天下白的瓷瓯,这完全是可信的,再如流失到英国大英博物馆及大维德基金会的定窑碗盘带有“大定”(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泰和”(金章宗完颜景的年号),这都有力证明定窑在金代烧制的典型实物。可惜这座古窑毁于元末的战火之中。

“琢红玉”的剖读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东坡全集》(试院煎茶)诗中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的俳句。按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当时定窑正处于享誉全国的巅峰时刻,故而试院中所用的是定窑瓷器,这是顺理成章之事,而潞公沏茶时学四川方式置于火炉上煎熬一下,而使茶色更浓一些。苏轼是四川眉州人,当然清楚川人的沏茶的习俗。而诗中的“定州花瓷”也完全符合史实,凡定窑瓷器绝大多数带有印花、刻花、划花的纹饰,素面的极少,但诗中的“琢红玉”这个形容词那就值得推敲了,其一“红玉”这个词很少出现在古文献中,据《古玉辨》载,“色似丹砂者曰琼,色紫而凝血者曰 ”。再如《礼记·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又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有“其石赤玉玫瑰”。在一些典章文献之中,凡出现玉质红者,都称为赤玉、赤璋、琼、 之类的名词,苏轼是位才华横溢,下笔千言的文豪,其文称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巨匠,又是一位精通书法绘画的艺术大师,难道在他的著作中会出现违反古文化语法的传统而用“红玉”这个名词吗,这是匪夷所思的。

那么只有传抄时出现的差误了。其二,根据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历史,

铜红釉应创烧于元代,《明清瓷器鉴定》有一段记载:“永乐鲜红釉最负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在元代已有烧造。”(钧窑氧化铜窑变的海棠红不属真正意义上的铜红釉)

而我国历史上铁红釉的创烧则始明代,由于宣德铜红釉的配方和传统烧制工艺失传后,景德镇御窑厂才采用铁红釉取代铜红釉,这方面文献有记载“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深矾红”,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宋代从哪来的定窑红釉器?其三从叶麟趾的处女调查开始其后陈万里做过调查,故宫博物院及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作过多次调查发掘,从未发现红瓷杯本,足资说明宋代定窑无红釉瓷器生产,当然也无宋代定窑红釉瓷器传世了。然则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中记载有:“玉牒防御使仲辑,年八十余,居于饶,得数件,相似于比定州红瓷更亮者”,又有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中说仁宗于张贵妃宫中见到定窑红瓷器。元蒋祈于《陶记》中说道饶窑品质如玉者能争妍于真定红瓷。这些记载极有可能指的是定窑酱色釉偏深的色差而言,因为在宋元时期没有切尔西滤色镜的发明,凭肉眼分辨颜色出现差误,不足为奇。故而从宋元以来历明、清、民国至今的各类瓷书包括“专著”“笔记”“稗史”“杂抄”中所引用的“定州红瓷”都来源于苏轼的“定州花瓷琢红玉”诗句之讹而以讹传讹。大家都认为以苏学士之才,绝不能无所据而云然。故而辗转抄袭,有的加以引申。直到明代万历时的高濂发现了问题;故而在他的《遵生八笺》的“燕闲清赏笺”中有记载定窑者乃北宋定州造也,其色白,间有紫,有黑,然俱白骨,有如泪痕者为最,苏长公诗云“定州花瓷琢如玉”。这就为后人解开了千古之谜,苏诗中“琢红玉”的“红”乃“如”字讹。这是当时的传抄者或是校对者的责任。故千百年来贻误至今。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信有征矣。高濂虽纠正了苏诗中的一字之讹,但未从逻辑和修辞方面详加说明,而是低调处理,这说明古代文人的“谦谦君子”之风。再有唐宋时用白玉雕琢杯盏成风;如李白《赠钱征君少阳》诗中“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在传世品中也可得到证明,如故宫所藏唐宋白玉杯多件,尤以白玉人物船形杯最精制。而苏轼时代正是定窑白瓷鼎盛时代,定釉中的镁能够减弱釉中杂质的显色,故而能增加釉面的白度,而镁是从滑石中引入的,滑石即产于当地,据《曲阳县志》卷十一“县境三面皆山,土石相间不能种禾麦……龙泉镇则宜磁器,亦有出滑石者。”而滑石在釉中所形成的细微颗粒的悬浮体所呈现的乳白光,接近玉的光泽,从这一点认知的话,那么苏诗中“定州花瓷琢如玉”就完全属于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理性用词的反映了。如前人陈贞慧《秋园杂佩》中:“窑器前朝如官、哥、定等窑,最有名,今不可得矣,余家藏白定百折杯,诚茶具之最韵。”古人咏茶诗中的“素杯传静夜,芳气满闲轩”。这都是古人喜用白瓷杯的例证,由于高濂的一字之正,找回了历史的真实,而让苏诗中本为写白定而误为红定的错案得以“昭雪”。此即所谓“然犀一字苏学士,拨正千年定器红。”这不也正好说明对文物的研究纠正了《东坡全集》这部历史文献在传抄时出现小小的失误吗?从而订正了由南宋以后历史典籍中有关出现“定窑红瓷”的讹误。

“泪痕”解读

据历代瓷书记载定窑的泪痕是最具有时代特征。诸如《新增格古要论》“古定窑俱出北直隶定州,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粗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真”,《博物要览》“定窑其色白,间有紫色黑色者,然俱白骨加油水,有泪痕者为最”,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以白色滋润为正,白骨而加以油水,有如泪痕者佳。”凡是瓷书中谈论定窑时无不以泪痕为真,为最,为佳。从而不管是白定、紫定、黑定都以有无泪痕为鉴定的唯一要素。然则定窑泪痕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成为鉴定定窑的唯一要素和特征呢?又为何我国南北烧白瓷的窑口都无法仿烧出这种效果呢?笔者作一些肤浅的论述:根据有关定窑胎釉的化学组成的测试数据表明它是一种铝、钛的含量较高,而硅钾钠含量都较低,而以镁和钙为熔剂,烧成的弱碱性釉。因为这种弱碱性釉高温流动性较大,故而烧成时釉层较薄,宋代的定窑釉层经测试,最薄处仅有005毫米,由于氧化镁是从滑石中引入,而滑石是含镁的硅酸盐矿物,是一种强熔剂,它在降低釉的高温粘度中起决定作用的金属氧化物。在陶瓷工艺上需减弱釉的高温粘度时,常用煅烧滑石粉加入釉中助熔。定窑用镁来作熔剂这种高温流动性大的釉,在冷却过程快的条件下,使正在流淌中的釉遇冷逐渐滞流而形成了泪痕,这一特点紫定、黑定都无例外。但有些专家认为是釉层厚流淌现象,而经科学测试定釉很薄,我们学陶人都知道古瓷的厚釉莫过于均瓷与建盏,它的流釉所造成的近底足的釉珠,大的有近一厘米直径,而流淌时所经过的釉面依然平滑如镜,绝无如定窑的泪痕现象。这是由于我国传统制瓷工艺史上都采用长石为制瓷熔剂不同于定窑以滑石为熔剂的缘故。

定窑款识

有关定窑款识的问题,据《中国陶瓷史》记载“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十五种,大都与宫廷有关。十五种题款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的,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近八十件,这带'官’字铭文的绝大多数是碗、盘,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罐。”还有“尚食局”等铭,这都属于朝廷“六尚局”的宫廷用瓷,另外有带“新官”款的。因而《中国陶瓷史》所说“定窑瓷器带款的十五种都与宫廷有关”这句话说得非常准确。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定窑瓷它的底部刻有“易定”二字的。据报载:有两件底刻“易定”的碗,一件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另一件则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并经收藏单位的两位专家进行过考释,上海的已故副馆长和笔者有同乡之雅,他是一位享誉全国知名度很高的古陶瓷专家,他认为“易”字应是“阳”字的省文,涵义是“曲阳定窑”。在我国古代经典古籍中,如诗、书、易、礼记、春秋,以及先秦诸子之中,音义相通,省文假借比比皆是。所以利用省文来解释。而故宫的一位专家则从字面上加以诠释。认为“易”即交易之“易”,贸易之“易”的意思,即可买卖交易的定窑。两位专家对“易定”的见解,都很高明,都具独到见解和卓识。而笔者见到“易定”款识以后引发了对一段历史的钩沉,当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恐藩镇的军权过大挑战和威胁他的皇权的存在,对藩镇曾采取过断然措施。《宋史》中有以下一段记载:“乙酉执易定节度使同平章事孙行友削官勒归私第。”节度使在唐宋时期是属封疆大吏,其辖区“大者连州数十,小者犹兼三四”,而“同平章事”从唐肃宗以后到宋神宗这一时间是位极人臣的宰相的称谓,而易定是北方军事政治的中心,即今河北省易县和定兴地区,地理位置又接近辽属燕云十六州,这个易定节度使衙门非同一般,所以它烧制一批有标志性款识“易定”的各类瓷器,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笔者的拙见不知是否对?另外有描金定器,款识也用金粉所写,南宋周密《志雅堂杂抄》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再入窑烧,永不脱落”。据《中国古陶瓷鉴赏》“描金纹饰的定窑器,传世少见,日本收藏有三件,国内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三件金彩云龙纹定窑白瓷盘,河南省巩县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金彩刻花白瓷碗()但金彩都已脱落。”(引自《中国古陶瓷鉴赏》第64页,陈文平著19907月版)

定窑的仿制

有关定窑的仿制问题由来已久,在国外要追溯到高丽仁宗时代,根据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作碗、碟、杯、瓯、花瓶、汤盏皆窃仿定窑制度,其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抵相类。”而在国内仿烧如果从时间上讲上下有千年,从空间上讲,纵横几千里。正如《古董辨疑》定窑在宋时已极名贵,故当时即多仿造者,如定窑系中的山西窑口,平定窑、介休窑、阳城窑、霍窑,它们都仿烧定窑白瓷的印花、划花、刻花等产品,南方窑口以景德镇窑为代表,而所仿烧出的产品称之为“南定”或者“粉定”,釉面白中闪青,因为它的胎釉中除含有铝和钛外还含有铁,它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它和定窑烧成的气氛不一样,定窑是用氧化气氛烧成的,故而釉面白中闪黄。据文献记载“象窑亦极力模仿定器,宿州窑完全仿定,当时人即误认为真定故行销最广,泗州窑与宿州窑同出产品及行销均相埒。吉州窑之一部分亦有仿定者,佳者亦与真定无殊。”元代彭均宝仿定窑于霍州名曰彭窑,凡口皆滑,惟欠润泽,且质极脆,不堪真赏。而在《博物要览》中又谈到明人周丹泉所仿文王鼎炉,兽面戟耳彝炉,颇合定人之法。又有徐珂《清稗类抄选》中说“粉定种类不一,胎有厚簿,色以闪红者为贵,闪黄者次之,闪黄即牙色,有开片有不开片,明成化时所仿者亦佳。”那么到了清代仿定窑的产品就更多了。如碗、盘、瓶、炉、枕、洗等以印花为多见。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后,仿品不一而足,我们先听听一位仿定专家蔺占献的一段说辞,他说:“仿定可能做到惟妙惟肖,但古瓷有敛光效果,而仿品的光则向外辐射。”这位专家所谈到的只是釉面光的反射问题,这种向外辐射的浮光不仅限于新仿定窑如此,也是一切新仿瓷器共同的特征。这是由于新瓷表面光滑,经光线照射后,作出快速的镜面反射,而旧瓷就不同了,因为古瓷年湮代久,如果是出土的话,它在土内经受各种有机化学物质的腐蚀氧化,表面必然会生成各种各样的氧化痕迹,如犀尘点、橘皮纹,以及磨砂玻璃状,如果是传世品的话,在千百年来空气流动之中,也会受到氢氧化物的氧化,我们学过化学的人都懂得任何坚硬的物体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都会起氧化作用,古陶瓷当然也不例外。而这种古瓷受到光线照射后,折射率低,故而起到内敛作用。这是鉴定古瓷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如到古玩集市文化城,几乎随处可见到定窑的白定、紫定、黑定,都带有各种款字,尤以“官”“易定”“新官”为多见,这里笔者奉劝收藏单位、收藏家、古玩艺术品投资者、文物爱好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一见到“定窑”带款字的,以为这是自己心仪已久的宝物,马上掏钱包,那你非堕入制假贩假者的彀中不可,市场上的定窑盘、碗、瓶、合、凤头瓶、净瓶、各式瓷枕应有尽有,印花、划花、刻花一应俱全,但不能存在侥幸检漏的心态,上当受骗,即使偶尔撞到镶铜的定窑器,你也得看铜口的碳化程度,有无泪痕,不要一见到镶铜的白釉碗盘,就认为这是金装定器。上世纪20年代故宫博物院错定了多件“吉州窑”“湘湖窑”为定窑,直到1935年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博览会”时才被更正过来。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错误之处请专家学者多多赐教。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四、

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一是胎体轻薄,胎质洁白

二是釉面多为乳白色,白中闪浅米黄色。积釉处常有泪痕状流釉,呈黄绿色。器物外壁釉薄处可见胎上旋坯痕。

三是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则多不施釉,俗称“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

五是定窑器物釉面通常有气泡。用放大镜观察,一般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泡,一些较大气泡疏散排布于密集小气泡区域的周围,这种现象类似宋影青瓷器特征。

金代定窑器的上乘之作与北宋定窑器没有什么差别。而金代中低档次的定窑器在装饰技法上明显劣于北宋定窑器。部分产品采用砂圈叠烧法,器物内底有一圈露胎。这是金定与北宋定窑器的明显区别。

由于定窑器存世量相对较大,同类器物价位比不上汝窑和官窑。

如图1那种定窑直径瓶,曾有一件类似的器型,早年流失海外,由一个私人收藏家收藏,2003年在伦敦拍卖,成交价229600英镑(约Ren;200万),这在定窑器物中价位算是比较高的了。从拍卖价格来看,境内外价差很大。在境外,上乘定窑刻花碗、盘,其成交价达到8万英镑以上的并不鲜见,而在国内同类器物的成交价一般只有其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一件定窑白地牡丹纹梅瓶,海外拍卖估价600-800万港币1998年香港拍卖了一个直径20厘米的定窑刻莲花纹葵口盘,估价38-42万,成交价548000港币。而相似的定窑盘,在国内最多也就几万元。

金代定窑器物的上品与宋定窑价格大体相当。而普通品相的价差较大。

目前,由于我国某些规定的限制,国内藏家手中的定窑精品还不能通过拍卖途径面世。各大拍卖公司很少上拍宋-金时期的定窑器物,此类上拍精品大多来自海外回流。

五、

历代定窑的鉴赏和鉴别 2008-08-02

二、河北曲阳定窑

20世纪30年代,叶麟趾先生到曲阳进行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1957年代故宫博物院经调查,证实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及东西燕川村为北宋定窑遗址。1985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发掘了958平方米的面积,1986年再次发掘1409平方米,1987年又发掘了3450平方米。基本上确定了定窑创烧于唐,衰废于金、元时期。根据遗址以及出土文物的考古结果,定窑烧制分成7期。

1、唐代早期:

主要依据窑址中挖掘及采集的瓷片,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类,造型不规整;

胎体: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

釉色:黄釉、褐釉和白釉;

釉质:粗劣、施釉不均,呈色不稳定;

纹饰:素面无纹;

特色:外黄釉、内白釉。

2、唐代中期:

主要依据窑址中挖掘及采集的瓷片,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钵、罐、执壶、三足炉、盆、盏托类;

胎体:杂质大大减少,但是由于原料含铁量高,胎色多为浅灰或者灰白色,仍旧需要使用化妆土来提高釉面的白度;

釉色:白釉为主,灰白、白中泛清、乳白以及纯白各色都有。极少量的黄釉;

釉质:质量比早期有明显提高;

纹饰:素面无纹;

特色:碗、钵类圆器全部是白釉。

3、唐代晚期、五代: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碟、杯、壶、盒、盏类;

胎体:洁白坚硬,瓷化程度高,胎体较薄;

釉色:白釉为主,白中泛青;

釉质:光滑平整;

纹饰:素面无纹;

特色: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皿,在器口、器足或者壶流的部位镶有金扣,银扣或者镏金银扣。

4北宋早期960-1022年,太祖—真宗):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碗、碟、杯、壶、盒、盏类等生活用具,以及熏炉、净瓶等宗教用具,还有宫廷陈设瓷器。造型十分丰富;

胎体:洁白,胎体比上期略厚

釉色:白中闪青居多,出现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

釉质:光滑平整;

纹饰:刻花、划花为主,还有模印贴花、镂雕、浮雕等;

特色:瓶类通常饰以浮雕莲瓣纹,莲瓣呈尖角、重瓣方式,丰满突起,立体感很强。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

5北宋中期1023-1085年,仁宗—神宗):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罐、碗、碟、杯、壶、盒、盏类等生活用具,以及灯、净瓶等宗教用具,还有宫廷陈设瓷器。造型十分丰富;

胎体:洁白细腻;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出现红釉、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比较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有些器物有泪痕;

纹饰:刻花、划花工艺继续盛行,印花工艺兴起;

特色:碗、盘口沿出现葵瓣口。瓶类浮雕莲瓣纹明显减少,以刻花、划花工艺为主,还有印花。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

6北宋后期1086-1160,宋哲宗—金废帝,相当于南宋孝宗):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以盘、碗、碟等生活用具为主,也为宫廷生产陈设瓷器,但是出土文物中没有见到。此期汝窑、官窑、均窑大量进入宫中,宫廷用的定窑大量减少,但是质量很高(竞争造成);

胎体:洁白细腻坚硬,很薄;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北定的典型色。还生产酱釉等品种;

釉质:色泽莹润。极薄,可以见到平行的竹丝刷纹。大部分器物釉面出现泪痕。覆烧工艺出现,出现芒口;

纹饰:刻花、划花装饰登峰造极,线条极为流畅。印花工艺已经成熟;

特色:刻划花通常先刻轮廓线,然后在轮廓线的一侧划以较细的复线。印花通常在盘、碗等内侧。

7、金代(1161-1234年,金世宗—金末):

主要根据出土文物,总结该时期定窑的特征如下:

器型:敞口印花碗、折沿菊瓣口盘十分流行;

胎体:洁白,较薄;

釉色:白中闪黄(象牙白);

釉质:色泽莹润,变厚;

纹饰:印花十分流行。刻花经常与印花结合使用,例如内为印花,外为刻花;

特色:印花装饰空前发展,非常复杂。

三、覆烧技术的推广与类定窑

收藏者经常会遇到一种迷惑的情形,手中的一只芒口的碗,说它不是定窑吧,很多特征与定窑完全相同;说它是定窑吧,又有个别特征不同;说它是现代仿品吧,怎么看也是到代的东西,真是越看越糊涂。

这就是类定窑,其它窑口生产的类似定窑的产品,在有些专业著作上也称为定窑系产品。

通常鉴定界只扣住定窑的三个主要特征:

1)芒口;

2)泪痕;

3)竹丝刷纹。

缺一项就认定不是定窑。而收藏者在购买藏品的时候,当看到芒口特征并且到代的时候,通常就掏钱了。

不是定窑没关系,它也可以是类定窑的一种,类定窑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当鉴定类定窑时,就不能采用定窑的方法,而要采用其它窑口的方法。

类定窑的产生,与覆烧技术推广有关。

自从唐代出现匣钵技术以后,器物不再受炉火的熏烤和炉渣的污染,表面变得很干净。但是北方窑通常很小,高度只有1米左右,每柱只能放20个匣钵,生产效率却大大降低了。

定窑的窑工改进了这个技术,采用覆烧法,也就是将碗倒扣过来底朝上,碗与碗之间用垫圈隔开,在多层叠加以后,再放入匣钵中,这样一样可以不受污染,并且每柱可以放96个碗。为了避免器物粘连在垫圈上,在与垫圈接触的口沿就不施釉了。这就是著名的芒口产生的原因。

覆烧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当时属于高技术。高技术必定会推广,当时就在北方地区迅速推广。

随着金人南侵,窑工南迁,这一高技术又推广到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在覆烧技术推广过程中,定窑的刻花、划花、印花技术也随之推广了。

《格古要论》提到了一些类定窑,其实类定窑还要多得多,例如山西的平定窑、孟县窑、介修窑,四川的瓷峰窑、彭县窑等等。

四、历代仿定窑

定窑作为宋代的5大名窑,肯定被后代仿制。不过仿制定窑的情况还是与仿制其它名窑的情况有所区别,一方面定窑传世品和出土品在当时就比较多,另外一方面定窑产品并不是那么漂亮,后代的许多薄胎白瓷产品质量要超过它,所以后代仿制定窑的并不是那么多。

1、明代仿定窑

元代出现了卵白釉、明永乐出现了甜白釉,制作水平很高。所以明代仿白釉产品多数以卵白釉和甜白釉为主。官窑从来没有仿制过定窑,民窑中有仿定窑的情况。

仿定窑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彭城县,基本上在明中晚期。朱琰《陶说》中说:“饶镇仿定器,用青甲石粉为骨,悦份定。质粗理松,不甚佳。”

饶镇就是景德镇的旧称。

从实物看,明代仿定窑主要有水丞、盆、碗、盘、孩儿枕。碗盘有的有芒口,有的没有。釉饰不像宋定窑那种象牙色,而是呈现黄白色。釉面平滑,不像宋定窑有泪痕现象。器物上虽然也有纹饰,但是基本上是暗花和印花,没有宋定窑那种刻划花。

2、清代仿定窑

清官窑和民窑对定窑进行了仿制,主要品种有盒、水丞、盆、碗、盘、洗、瓶、尊、罐、缸。

清三代的仿定窑,在胎骨上虽然模仿宋定窑胎体较软的情况,但是出现了虽软但不坚质;在釉饰上虽然色调与光润程度与宋定窑接近,但是没有泪痕和芒口现象;在纹饰上仿制宋定窑的刻划花和印花,但是图案发生了变化。宋器多见植物和飞禽,清三代仿多见吉祥寓意的纹饰。

清代中后期仿定窑仅见于嘉庆、道光时期。嘉庆仿定釉,比较偏白,特别是釉面有典型的波浪釉,很容易识别。道光仿定釉,釉色白润,与宋定窑差别很大。

3、民国仿定窑

民国仿定窑主要是仿定窑碗盘,因为只有碗盘才具有芒口、泪痕、竹丝刷纹三大特征。

民国仿定窑的主要目的是谋取暴利,要仿就仿不容易引起争议的品种,瓶等其它器物制作复杂又没有芒口现象,很难去骗似懂非懂的人,他们很可能因为器物无芒口而让仿制者白辛苦。

民国仿定窑主要有两个破绽:

1)芒口处刷以黄色,不像宋定窑那种浅灰色;

2)底中心有一个小孔,而宋定窑却没有。

4现代仿定窑

现代仿定窑的大师级人物是陈文增、蔺占献、以及和焕。

都在曲阳县定瓷有限公司工作,而曲阳县定瓷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定瓷生产厂家。所以研究清楚这三人的作品特点,也就能够识别现代仿定窑了。

需要注意的是蔺占献很厉害,他已经在黑定、红定、紫定研究方面获得成功。{蔺占献仿定窑}

好在他们还没有在仿绿定上突破,我们们在成批购买定窑的时候,如果同一批定窑中含有绿定,并且其它颜色的定窑在胎质、纹饰、器形与绿定相似,就可以下手了。他们的典型产品可以从网页www.dingci.com/product.asp上查看到。

很多藏友见到比较漂亮的定窑产品,就判断是现代仿,其实是对瓷器生产和仿制研究不了解。

瓷器生产如果不到一定规模,窑厂是开不下去的,仿制研究没有年头,釉色就出不来。

蔺占献在黑定、红定、紫定研究,花了大约30年的时间,这那是说仿就能仿的。

建议朋友们在收藏以前,先买些现代仿品,掌握现代仿制的水平,这样才不会与真正的宝贝失之交臂。真的就是真的,何必担心别人的暂时不认可呢

确实定窑很难定。拍卖公司的鉴定人都吃不准。胎体釉质纹饰完全相同的蓝定和白定,白定收蓝定不收。真搞糊涂了。

对定窑的精品,乾隆曾写下一首诗,“粉定出北宋,花瓷实鲜看,非红宁紫夺,惟白得初完,坤二形堪表,乾三义具观,因思切已戒,敢忘作君难“。该诗由工匠刻于印花粉定盘子的底部,图案有较强的立体感。

古代定窑瓷工艺的发展与历史分期〈上〉2008-06-17

定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者曾多次对他进行调查与重点挖掘,在加上各地出土的增多,定窑的发展历史面貌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了。

定窑的发展与历史分期如下:

     1初创时期〈唐高祖至唐代宗,618779年〉这一时期的定窑产品大多为碗为主,胎质粗糙,釉色以黄绿釉及褐绿釉者居多,可以看出青釉的釉色极其不稳定,他的烧造技术不如唐代的其他著名的瓷窑,所以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

     2发展时期〈晚唐至五代,780960年〉晚唐五代是定窑有烧造青瓷转变烧造白瓷的重要时期,他受当时的邢窑的影响,采取先进的漏斗状匣钵正烧法。这个时期的定窑特点是纯白瓷、白中闪青、是定窑的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器型一部分模仿邢窑,烧制的壁型底碗,在造型、釉色上与邢窑大体相同。

这个时期烧造的器型有盘、碗、杯、等器型,是模仿当时唐代金银器并结合瓷器的特点创造出来了的。一般胎体较薄,多采用花口、起菱,压边的做法,胎体洁白细腻,瓷化程度相当高,“官”“新官”字款器就属于这一类。

这个时期的定窑白瓷仍以素面为其特色,五代时期才开始出现少量的划花装饰。比较考证的这一时期的年代的有湖南长沙五代墓葬群出土的定窑瓷,陕西西安长安城的安定坊遗址、浙江临安晚唐钱宽墓与邱氏墓出土的大量白瓷在造型、胎釉特征与定窑〈窑址〉〈北镇出土的“新官”字款定窑白瓷五花瓣口盘同属一类。

定窑行情纹饰的时代特点及其2008-10-24

定窑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考古资料显示,山西平定、阳城、介休等地也烧制定窑风格白瓷,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金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钢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

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谐调,这应看成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立体感。  

 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繁而不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动物纹饰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上。飞龙纹位于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花卉纹以牡丹、莲花最常见,菊花次之。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这件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