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易定天下 2014-04-19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中和之美”定窑展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中和之美——定窑陶瓷艺术展》于2012年9月21日至2012年12月21日,在位于万寿寺的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与河北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北京艺术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河北省曲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承办,展出古代定窑瓷器一百九十余件。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展览依定窑陶瓷的发展历程,共分“创烧与勃兴”——唐、五代时期、“蜕变与成熟”——北宋时期、“繁荣与鼎盛”——金代时期、“退化与衰落”——元代时期、“制瓷工艺”五个单元来讲述,充分展示定窑瓷器的典雅精致与高贵内敛的中和之美。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窑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白瓷窑场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窑区分为涧磁村、北镇村和东、西燕川村、野北村两个区域,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定窑的主窑区在涧磁和北镇,这里地处太行山东麓余脉,西北高,东南低,水量很大的通天河(亦称洹水)自北向南从此流过。窑业堆积主要分布于通天河西北岸的一片广大的缓坡上,至今仍有十三座形似大土丘的古代窑业堆积位于地表之上,文化层堆积非常丰厚。这里是全国窑址面貌保存最好的地区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窑古属定州,因而得名。创烧时间在唐代中期,勃兴于晚唐五代,历经北宋、金代的辉煌鼎盛,衰落于元代。在长达七百余年的历史中,是中华大地上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精细白瓷窑场,并被后人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白瓷的发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它不仅作为一个瓷器品种经久不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为后世彩绘瓷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窑工在改进青瓷器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了白瓷,并将其迅速发展成熟起来。唐代邢窑生产出了高水平的精细白瓷,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国陶瓷“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继邢窑之后,定窑是晚唐、五代、北宋乃至金代中华大地生产精细白瓷窑场的代表和领袖。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窑属于民间窑场,产品绝大多数通过市场销往全国各地。此外作为地方名窑,还担负“贡御”、“进奉”等官派任务,烧造供宫廷和官府使用的瓷器。定窑遗址晚唐五代以及北宋早期地层出土的“官”、“新官”款器物,北宋中后地层出土的带“尚食局”、“尚药局”款并划刻龙纹的器物,金代地层出土的“尚食局”、“东宫”款器物等,均属这类性质。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窑瓷器典雅精致,具有高贵内敛的中和之美,以精美的刻花、印花白瓷最为著名。此外,“紫定”、“黑定”等高档颜色釉瓷和惟妙惟肖的象生瓷,也被视为稀世珍宝。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定窑瓷器还在古代社会生活、国家典礼、朝贡进奉、边境贸易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宝贵智慧。20世纪20年代以来,古陶瓷考古事业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古学分支,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北京艺术博物馆近年来通过举办《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毛家湾出土瓷器珍品展》、《传承·跨越——民国瓷器艺术展》、《当阳峪瓷器艺术展》、《唐风一脉——巩义窑陶瓷艺术展》、《千年迷梦——邢窑陶瓷艺术展》等中国古陶瓷系列展览,展示中国古陶瓷考古的最新科研成果,全面、系统、客观地再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以青釉、黄釉为主的颜色釉是定窑最先烧造的品种,产品以碗、壶、瓶为主,大多显得敦厚朴拙。胎色灰白,胎质粗而坚致,内含大量杂质,有的器物胎釉间敷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质较粗,施釉不均匀,呈色不稳定,腹下半部及底无釉,开片明显。装饰简单,多是素面,也有当时北方流行的席纹和戳点纹。(左)青黄釉注壶(右)青黄釉席纹注壶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白釉画波浪纹法螺,高18.5厘米,1969年7月26日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出土。螺壳中空呈螺旋状,两端有孔,锥形顶部细长,上有三道凸起的螺旋纹,螺口盘绕锥体底部,呈不规则喇叭状。胎体厚重,胎质细密,螺体表面浅刻水波纹,外罩白釉,釉色白中泛青,尾部无釉。造型完全按照天然海螺用手工捏塑而成,比例准确,形态逼真,充分显示了北宋定窑高超的造型工艺。从此法螺的制作来看,留有吹孔和调节音量及节奏的圆孔,并且在螺体的尾部不施釉,显然是特意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吹奏时增加手握部分的摩擦力以防止滑落。可见此法螺不仅是一个传播佛法的象征器物,而且具有实用的吹奏功能,在遇到重大或紧急事情时,可以用来召集僧众。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高25.1厘米。胎质白腻,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浆釉痕,足底无釉。小口、长颈、圆肩、鼓腹、圈足。细长颈中部饰有相轮状圆盘,相轮饰弦纹。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技法,瓶腹下部刻仰覆莲瓣纹。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肩部塑龙首形短流,前额突耸,双角并合后折上扬,怒目侧耳,上颌启扬,露门牙和舌尖,造型巍峨挺拔。定窑产品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静志寺塔基出土众多白釉净瓶之中,有一件刻花莲瓣纹龙首大净瓶却没有出现在展品之中,令人遗憾。这尊最为精彩的大净瓶装饰华丽、刻工精美,通高60.9厘米,创定窑净瓶之最。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白釉柳斗杯: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出土,此件器物采用了当时流行的“柳斗纹”印花装饰,模仿柳编的效果,这种用柳条编织的斗状工具,在北方普遍用来从井中取水。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白釉贴像双耳炉:高4.9厘米、口径10.8厘米,1969年7月河北定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大口外卷,短颈,腹中部鼓起,下腹斜收为平底,口外附有两个对称的环形耳,耳际间各附贴七尊佛像。造型秀丽,纹饰古朴。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州静志寺地宫出土定瓷除白釉瓷外还有其他釉色产品,例如黄釉波浪纹划花盖罐(左上)、黄绿釉桃形器(左下)、绿釉刻花净瓶(右)等是典型的低温铅釉陶瓷。这几件颜色釉产品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是北宋低温色釉的代表之作。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黄釉鹦鹉形壶,1969年7月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胎白细腻,黄釉莹润光亮,采用雕塑和划花技法,鹦鹉立于覆盆之上,头顶饰流苏,嘴作钩状与上扬的下颚对峙,中空呈卵形,舌尖平伸充其间,似作歌鸣状,鼻孔如椒粒,眼作双环肚脐状,周边压印睫毛,通身阴刻羽翼纹,背部有注口及壶柄,底部有墨书“鹦鹉”二字。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这件北宋白釉褐彩轿通高15.8厘米,同出于定州市贡院内静志寺塔基。轿身为正方形,前面有轿门,门帘半悬,上有彩带。轿顶塑成用绳子和毛毡结扎而成的六角攒尖式,六面各贴一朵模印团华。轿身两侧有轿杠,四角各有一名轿夫,短衣长裤,腰扎汗巾,一手叉腰,一手扶杠,形象简练生动。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轿身及轿夫施白釉,轿顶施黑褐色釉,轿身四周及轿夫身上也装饰性地点有黑褐彩。这件白釉褐彩轿采用了捏塑、堆贴、镂空、压印、刻花以及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真实再现了北宋民间四人肩舆(轿)的形象,是定窑仿生瓷中罕见的精品。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白釉卧女枕为1985年从河北省曲阳县定窑遗址挖掘出土,为一仕女侧卧,造型优美,人物刻画精细,头发丝丝入微,面容和善。五官标志美丽,胎体厚重,釉色洁白,唯惜鼻部严重破损,身躯部分也有明显修补痕迹。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定窑白釉刻字舍利罐,高139厘米、足径65—66厘米。子母口,有盖,罐口部露胎无釉,短直颈,圆肩,肩部划一道弦纹作为装饰。圆腹,小圈足,略呈球形,造型显得饱满庄重,近足和足部无釉。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腹部刻有铭文:“舍利主僧□□,两瓶舍利。西草土住人男弟子于惠岩、妻张氏、侄男陈留,男弟子陈知绪、妻于氏,女菩萨、女□□□□佛留。至道元年四月日弟子于岩记。”从铭文内容分析,此罐是佛教信徒专门在定瓷窑场定做的,先请窑工在罐坯上刻字,然后施釉烧制,烧好后施入塔基地宫,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的盛行。[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为1969年7月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佛前供器,通高24.3厘米,口径16.3厘米。器形仿金银器,由盖、炉两部分组成。盖呈盔形,上有受花宝珠式炉顶,为一直口鼓腹的宝瓶,置于托盘上,顶以下似一倒置的曲腹盆。腹体呈钵形,下承以五足,足为兽面衔环的铺首状,兽足粘在圆环上。上部有出气圆孔,瓷胎细腻坚硬,釉色莹润透明,是为北宋早期定窑瓷标准器物之一。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这件北宋白釉刻花莲纹长颈瓶高19.8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8.9厘米,1969年河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胎细白,釉透明,色洁白,积釉泛黄,足底露胎。采用刻花、划花技法,颈饰弦纹,周肩饰两组一菊一叶纹,腹部饰仰莲纹。刻工细腻,富于立体感。侈口长颈,广肩下折,圆腹,大圈足,造型秀雅。瓶口配置卷枝钮鎏金银盖,其中心饰覆叶纹,采用锤和凿的技法,其下并以鎏金银片包镶圈足。白瓷金装尤显得雍容华贵。在定窑瓷器精品中,部分供上层社会使用的精美器物在口沿或圈足部位包镶金、银、铜等材质的金属边,称为“扣”,这类器物就是所谓的“金装定器”。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白釉刻花牡丹纹温碗龙首流执壶,定州市西关粮食局出土。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塔基出土定瓷中碗盘类数量比较少,质量却是上乘的。其中白釉“官”字款刻花莲瓣纹碗比较有代表性,是窑场工匠仿晚唐、五代时期金银器的成功之作。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瓷枕,始烧于隋代,由唐至清各代均有烧造,宋金时期,瓷枕发展进入繁荣时期,不仅器物尺寸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增强了瓷枕的艺术表现力,此次展出了定窑白釉褐彩仕女纹枕、鹿纹、牛纹圆腰形枕、白釉褐彩剔花折枝牡丹纹枕等精品。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在万寿寺参观定窑展的过程中,户外一直是细雨霏霏,使得这座古老的皇家寺院,显出一份“烟雨楼台”的疏朗与空灵。
[转载]“中和之美”定窑展

    i看博物馆的“四月公益”诸位大仙们,总是那么活力四射,博物馆里的古老文物却使爱上它的人们永葆青春,真是奇妙的反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