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
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古属定州,因此得名。
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一.粉定,亦称白定。即白釉、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
二.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黑定:黑釉,
紫定:紫釉,
绿定: 绿釉,
土定:釉色偏黄,
红定:红釉。
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 涧磁村定窑遗址窑炉
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特点: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一.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
二.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三.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定窑遗址:河北曲阳涧磁村。
定窑遗址。
1.【定窑碗】粉定。
【简介】敞口,内壁斜直形,圈足,
敞口:亦称侈口,陶瓷容器口部形式之一。形状为接近口沿处逐渐开阔宽敞。历代的碗、盘、尊、罐等器多为敞口,敞口器物的器壁有弧形与斜直形之分。
2.【北宋定窑酱釉十二连棱花口牡丹纹盘】

3.【定窑白釉孩儿枕】
【规格】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
【文物现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孩儿枕”是瓷枕的一种样式,以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精美,此枕是今天所见的唯一的一件北宋定窑产品。匠师把瓷枕处理成一个铺伏在榻上的男孩,男孩的头斜枕于交叉的手臂上,脸向右侧,表情稚朴天真,大眼睛、宽脑门,肥大的双耳、饱满的耳垂和小巧挺直的鼻子构成了中国理想的“富贵”形象。男孩的右手持一绣球,身穿绣花绫罗长衫,外罩坎肩,下穿长裤,足登软底布鞋,向人们展示了宋代服饰的特点。卧榻四周雕饰螭龙、如意纹饰,精致华美。由于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情状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加上瓷胎细腻,釉色白中发暖,均匀滋润,给人以柔和温馨的美感。
古人喜欢瓷枕,认为其能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细读书”的说法,所以“富贵贫贱”,无不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
此枕北京、台北故宫各收藏一个。
4.【北宋定窑白釉剔花牡丹纹枕】
高13.4厘米,长30.6厘米,宽22.2厘米。枕面椭圆形,中部稍凹,出檐,直
壁,平底,底部有两出气孔。枕面剔白色化妆土成牡丹纹,牡丹花姿态优美,构图精练,划饰花蕊、花叶及边框。胎质较粗,白中闪黄,釉莹润而色泛灰黄,有密集、透明的冰裂纹,底露胎。
现藏定州博物馆。
5.【定窑白釉刻“新官”款花口盘(唐)】
【规格】高3.2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6厘米。
【文物状况】1980年浙江临安市唐天复元年(901年)水丘氏墓出土,临安市文物馆藏。
【简介】盘十二瓣花口,浅弧壁,圈足。白胎,器壁较薄。白釉泛黄,釉面滋润。口边与足边均以银包镶,外底阴刻行书体“新官”款。
6.【定窑白釉刻“官”字款三尖瓣口盘(唐)】
【规格】高3.3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5.8厘米。
【简介】盘三尖瓣花口,内壁花瓣之间有凸起直线,三瓣尖顶点高度相等。弧壁,圈足。外底内阴刻一楷体“官”字。圈足有明显刀削痕。
【文物状况】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村窖藏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7.【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
【年代】宋代
【规格】高37.1厘米,口径4.7厘米,足径7.8厘米。
【简介】瓶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俗称“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色柔和洁净,白中闪黄。肩部刻划菊瓣纹一周,腹部刻缠枝莲纹,胫部刻上仰蕉叶纹。
8.【北宋定窑白釉划花碗】
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位于巴黎第16区,主要展现埃及、古罗马、希腊和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博物馆。
9.【北宋定窑刻花莲瓣纹钵】
钵: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
藏于大威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藏瓷。
10.【定窑童子诵经壶】
藏于首都博物馆。
11.【北宋定窑瓜棱碗】
藏于大威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藏瓷。
12.【定窑婴戏荷叶枕】
藏于日本某美术馆。
13.【定窑印花龙纹盘】
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瓷器印花:瓷器色彩非常丰富,非常美观.常见的主要有手绘、贴花和印花。
14.【紫定梅瓶】
【简介】敞口,折边,内敛,鼓腹。
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5.【紫定盏托】
藏于上海博物馆。
盏:指油灯盛油的浅盆。
16.【黑定金银彩茶盏】
【简介】敞口,内壁弧形,圈足。
藏于日本MOA美术馆(静冈县热海市)。
17.【定窑白瓷刻花“长寿酒”文字盏】
藏于上海博物馆。
18.【定窑瓷器】绿定。
19.【定窑酱釉渣斗】
渣斗,又名爹斗、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如置于餐桌,专用于盛载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亦用于盛载茶渣,故也列于茶具之中。
20.【定窑白釉童子戏鹅】
21.【定窑酱釉香炉】敞口,外撇,内敛,束腰,鼓腹,三足。
22.【北宋定窑刻花折腰盘】
藏于大英博物院。

23.【定窑鲵(人首鱼身)形提梁壶】
鲵:两栖动物。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为食。俗称“娃娃鱼”
提梁壶:东坡提梁壶,小口球腹,下承三兽足,肩一侧有龙首流,肩部两部连以半月形提梁。
藏于大英博物馆。
24.【定窑骑龙人形壶】
藏于大英博物馆。
25.【定窑印花柳斗纹葫芦瓶】
藏于大英博物馆。
26.【宋代介休窑镂空香薰】属定窑系瓷器。
藏于山西博物院。
27.【唐井陉窑刻划花鱼形壶】
藏于河北博物馆。
28.【宋代定窑印柳斗纹齿口高足杯】
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29.【定窑“官”子款五叶形盏】
藏于陕西博物馆。
30.【定窑龙首大净瓶】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
藏于定州博物馆。
31.【剔刻花葫芦形白釉执壶】
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32.【白釉刻花牡丹纹水注】
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33.【白釉圆托五兽足熏炉】
藏于定州博物馆。
34.【剔花矮腹瓶】
藏于美国佛利尔沙克勒博物馆。
35.【定窑粉釉舍利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36.【清代定窑玉壶春瓶】绿定。
37.【定窑白釉花卉纹龙耳四方瓶】
38.【定窑白釉云纹足罗汉像】
39.【定窑白釉山水罐】
40.【定窑白釉水注】
41.【定窑龙嘴扁形酒壶】
42.【定窑殿宇式人物枕】
藏于上海博物馆。
43.【描金“官”款梅瓶】黑定。
【装饰方法】
1.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
2.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3.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