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让助学金被权力“贪食”

 魏语 2011-11-28

别让助学金被权力“贪食”

2011-11-28 10:52:33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19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如果对于慈善当中的权力操弄行为总是过于宽容,总是模糊处理,那么,不但捐助者的心会冷,人们应该坚守的美好价值观也就总会溃败。

作者:楚唐

来自新加坡的华文作家蓉子为了响应广东省侨办的“宝贝计划”项目,向粤东某地捐出18.6万元,以扶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当她拿着当地政府提供的助学名单,逐一找名单上的学生进行面谈后,1/3的学生疑似不符合受捐条件。受捐学生中,有的家里在深圳买了别墅,有的则是村干部的孩子,生活无忧不愁吃穿。为了不让当地难堪,蓉子决定按原计划全额发放第一期资助款,而那些身份存疑学生的后续捐助将被终止。

发生这样的事,难堪的何止当地有关部门,伤害的何止是那些本应得到助学救济却被摈于救助名单之外的孩子们。对于每一位心怀善念、愿意用爱心扶危济困,用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一些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它置爱心、公平这些人们寄存希望的品行于被嘲笑的位置,令行善成为一种难以确定的风险之举。

慈善领域,出现这种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已非止一例。尽管案例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慈善资源视作可以占为己有的私利而分肥,而相关机制对此却显得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捐助人稍微认真查对了一下,就可查出受捐者当中的充数者,提供名单的当地政府部门,难道连这一点查对、甄别能力也没有?显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在寻租权力的轻易渗透下,查对受捐者资格已经成为权力手中的积木,想怎么搭建就怎么搭建。

这件事的恶劣还在于,本来是一件让孩子们感知社会关爱和温暖的善事,在权力操弄之下,反而会变成一件让孩子们窥视社会寒冷一面的窗口。可以想见,在目睹公平被扭曲、慈善被嘲弄之后,将给孩子们留下怎样的社会观感和认知。那些得到捐助的确实贫困的学生,在目睹这些之后,心里的暖意,还会存留多久?

值得思考的还有捐助者得知事实真相后的处置方法。作家本人并不打算通过制度渠道纠正捐资过程中的偏差,而是采取了折中的态度。对此,相信许多人深为理解。当对过程的差错进行纠偏、对公正的强调是一件成本过高的事情之时,“但求无愧于心”,就会成为许多捐助者共同的选择。

然而,制度不能对此麻木不仁或视而不见。如果对于慈善当中的权力操弄行为总是过于宽容,总是模糊处理,那么,不但捐助者的心会冷,人们应该坚守的美好价值观也会溃败。为了少一些类似的难堪,更为了这个社会的温度留住暖意,请从对寻租权力说“不”开始,捍卫慈善环境。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鲁欣 责任编辑:NN0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