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

 zdzxlm 2011-11-30

 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鱼

        (一)传说中的西施  

西施位居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之称。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现属绍兴市)城南的苎萝山麓,浦阳江畔,金鸡山下郑家。苎萝山山不高而峻,林不密而秀。山下是若耶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溪水清澈,急中有缓,潺潺有致,淙淙有声,似林鸟呢喃,如情人蜜语。苎萝山下,若耶溪边,绿树掩映着一个百十口人家的小村子,村子坐落苎萝山下,就称作苎萝村。村子被溪水一分为二,分为东、西两个,溪东溪西住的都是姓施的人家。西施自幼寄住在外祖母家,外祖母家姓施,又因家住苎萝西村,村人都称她为西施,久而久之,知道她本名的人反而变得很少。西施天生丽质,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娇似幽兰含羞,清如芙蓉出水。西施幼承浣纱之业,常在江边浣纱,故世称“浣纱女”。相传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显得更加秀美,鱼儿见她的倒影,竟然忘记了游水而沉到河底。从此,西施有了“沉鱼”的别号,渐渐在附近流传开来。

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吴王大悦,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吴王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众叛亲离,无心国事。而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息,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在山麓浣纱石上刻有“浣纱”两字,传为王羲之所书。这块普通石头,因西施的芳名,因书圣王羲之的题字,便有了不同寻常的价值。浣纱石北首高坎上有浣纱亭,沿亭东侧拾级而下,有一块小平地,右手高坎有沙孟海书写的“西施浣纱处”五个石刻大字。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古今无数诗人吟唱它,画家描画它。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西施的历史真实性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在《庄子》中有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在《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仲比勾践灭吴要早上二百多年呢。

《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只有《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三)西子故事的流传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在《吴越春秋》中,文种向越王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hú),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越绝书》说的故事与上述大致相同,不过在西施的结局却迥异。前者说,亡吴后,越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王杀害的鸱(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舟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出来的。

到了魏晋以后,在文人笔下,在民众的口中,西施的故事进入了酝酿、发酵、增饰的阶段,在志怪、拾遗小说中都有反映。唐、宋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西施为吟咏对象的篇章,大多咏叹红颜薄命或谴责女人祸水、美色亡国。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翻此诗意:“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尽管也有为西施鸣不平之作,仍不脱离野史故事。如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尤其元明时期杂剧传奇对西施故事的再创作最为充分。元代,关汉卿有《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可惜两部杂居如只能从《录鬼簿》中看到剧目,其内容也只能根据剧目及有关评介来推测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当推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充分地占有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细加区别整合,编织成了一部45回目的戏剧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欢离合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历史。又因为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以一缕浣纱作为定情之物,故剧名《浣纱记》。异于前人不同的是,该剧将范蠡和西施的爱情故事融入爱国主义,从开始的割爱到最后在爱国主义的理想实现中也使个人爱情得到了实现。第3回“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说:“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西施反而安慰他:“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后来范蠡要西施入吴,西施表示犹豫,范蠡又劝她:“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由此可见,《浣纱记》看似是爱情故事,实则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

《浣纱记》之后,出了一本《倒纱记》,故事结尾写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骂他背离海誓山盟,而范则反唇相讥,要她对吴王屠戮功臣、荒淫无度和国破家亡负责。此种旨在翻案的故事,实在是有点无聊了。

   (四)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的故事从另一侧面讲了西施的美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西施的美貌远近闻名,但她的身子弱,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她都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人们管这姿势叫“西施捧心”,可见生病的西施也是楚楚动人。

东村有一个女子名东施,相貌一般。有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美极了,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竟不知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加难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