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厦门
世人评说厦门,有褒有贬。有人说,厦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温馨和谐、文明程度高。也有人说,厦门地方小、经济总量小、发展慢。对厦门人的评价也各有说法,有人认为厦门人文明、礼貌、热情;也有人认为厦门人胆小、守旧、排外。“岛民意识”是对厦门人较为普遍的评价之一。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了。
厦门确实是一个小岛,所以有人把它称为鹭岛、鹭门、鹭屿。如今的厦门市管辖有6个行政区,其中的同安区、翔安区是由同安县一分为二的。据史书记载,早在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厦门岛却是隶属于同安县。可见当时的厦门只不过是一个小岛屿罢了。如果要论资排辈的话,厦门就要称“同安”为老爸,或者厦门市应取名为“同安市”了。只可惜取地名不是老百姓的事,咱在这里只是瞎囔囔而已。
厦门之所以被称为鹭岛,是因为古代有许多白鹭常年生活在这座小岛上,于是冠之以“鹭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
历史上厦门还有许多名称,如新城、嘉禾里、下门、中左所、思明州、思明县等等。正式取名“厦门市”是在民国24年(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在厦门设市,是年的4月1日便正式成立了厦门市政府,这是福建省成立的第一个市,由省直辖。也许日后如有哪位长官心血来潮,想搞一个厦门市建市N周年的纪念活动,应该是从1935年的4月1日算起。也就是说,到了2035年的4月1日,厦门市就有100周岁了,届时是否要庆祝一番吗?不得而知,这又是领导考虑的事,小民多嘴多舌干嘛呢。。
下面来聊聊厦门市的人口状况。据厦门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约353万人,同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48万人,增长72.00%。其中,外地迁入人口数最大,增加约108万。而在古代的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同安县(包括厦门岛)总人口只有6万3千多人;至民国3年(1914年),同安和思明县(包括厦门与金门)总人口增至4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的人口增长很快,1950年全市总人口大概为45万人,到了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就达到116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厦门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城市。尤其是大量外地人口的迁入,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恐怕还不到一半,岛民意识、排外意识又从何而来呢?
自古以来,厦门一直是重要的通商口岸之一。影响较大的是,1842年8月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厦门被列为5处通商口岸之一。这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尚且这种开放是被迫的,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厦门城市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民国初年的市区局限于岛上的西南隅,总面积只有3平方多公里。当时的厦门市市政设施落后,没有公共厕所,街头巷尾到处设置尿缸。多数居民家中没有厕所,只使用尿桶、粪桶。清晨便有人拉车沿街收集粪便,人们戏称他们是在拉音箱,可见厦门人还是蛮幽默的。
厦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旧城改造是在民国9年(1920年)期间,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华侨的大力支持。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厦门市区已建有思明南路、思明北路及中山路、大同路、厦禾路西段、思明东路、思明西路等。据说当时的公共交通只有2辆公共汽车,3艘轮渡船。厦门发展最快的年代当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之后,发展速度和规模更是惊人。以致有多年未回家的老厦门人也和古人一样发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感叹。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较大的建设项目主要有:1953年6月动工兴建厦门海堤、1956年12月鹰厦铁路通车、1970年7月建设筼筜海堤、1981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兴建、1983年10月高崎国际机场建成、1991年12月厦门大桥正式通车、1994年7月厦禾路拓宽工程全线通车、1997年环岛路开工建设、1999年12月30日海沧大桥建成通车、2000年7月9日国际会展中心落成、2002年3月启动莲坂旧城改造、2005年7月建成 钟宅湾大桥(后改为五缘湾大桥)、2006年4月我国大陆第一条大断面海底隧道—翔安隧道正式动工、同年9月福厦铁路开工建设、11月中华片区改造开始拆迁、2007年2月10日观音山国际商务营运中心正式开工、同年12月20日集美大桥动工、25日龙厦铁路厦门段动工、2008年3月横贯厦门岛东西的交通主干道仙岳路全线贯通、2009年7月1日集美大桥正式通车、同年8月31日快速公交系统(BRT)一期工程3条线路正式通车、9月1日杏林(公铁)大桥暨疏港路高架桥通车、11月17日厦漳跨海大桥开工建设、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动车组正式营运、9月25日成功大道全线通车……。厦门的建设仍在继续,永远也不会停滞,只是快慢而已。反正每一任领导都想要有所作为,或者是要体现一点政绩。否则,每一年在“人大”会上开讲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不好写哦!
写到这里,诸位博客该对厦门有所认知了吧。其实,对一座城市的了解,和对一个人的了解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你如果想要更深地认识厦门,不妨到厦门岛住上十年八载,或许你就再也不会离开这座城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