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筋导络”法3

 行走歌唱 2011-12-02
推长寿筋享天年
古有民谚云“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足可见足三里穴灸法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足三里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内经》强调“气脉常通”,“脾胃乃后天之本”,可见,要想长寿,保持足阳明胃经的通畅相当重要,常推长寿筋,则有延年保健之效。
  在推筋导络的学说中,将足阳明经筋在小腿循行的区域称做“长寿筋”。小腿前面的骨头就是我们俗称的“迎面骨”,在迎面骨的外侧是胫骨前肌,这条肌肉与长寿筋大部分重合。
  在胃有病时,筋肉会发生“离股”,就是迎面骨与肌肉之间有了一条缝,宽几毫米至一厘米,长从几厘米到数寸,轻则短、窄,重则宽、长。此时我们将筋肉推回原位,胃病可以应手而愈。以下是推长寿筋治疗胃病的方法,平时我们也可以自己摸一摸,按一按,如果发现有筋变硬的情况,就可以自己推一推,推到不痛不酸,放松后筋肉柔软就可以了。
  推长筹筋法:
  ● 以掌根着力,接触皮肤的面积尽量大。
  ● 推筋时力量向下,同时偏向里,就是向骨头方向推。
  ● 速度不应过快,以3~4秒钟从上至下推一遍为度。
  ● 每天推三到五次。
  按推筋方法的讲究,从小腿到脚趾都可以推筋,是一种古老而不为人知的方法。若能把筋都推顺,经脉自然都是通畅的,不但可以活到天年,而且应该是健康的天年,可谓“常推长寿筋,健康享天年”。

疏通身体的“河道”
中医认为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是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筋结则是气聚不散的“包”、“块”、“硬疙瘩”,是体表出现成串或散在性的结络。
  刚出生的小孩子是最健康的状态,身体柔软,没有筋结。各种损伤伴随着人的成长过程,经筋上也逐渐出现了不畅,导致经筋柔性、韧性变差,经筋出现障碍。这些现象可以看作是人体的小“疾”,虽然不是“病”,但是也为人体的健康埋下很大隐患。如果没有加以注意和防范,那么小“疾”最终也可能导致脏器方面大的病患。
  经筋就好像人体的一条小河,当它自然顺畅地流淌时,人会感到舒服,同时也能灵便地控制经筋到达的部位。当人气虚时,这条小河能量就减小,水的速度也会变慢,局部的沉积、拥堵现象就会产生。如同真正的河流一样,当水流没有能力带走淤泥和杂质,它们便会在一个浅滩形成一段堵塞。这段“堵塞”在人体的经筋薄弱部位,就是可见、可摸的。
  看清筋结的形成,也就找到了去除它的方法。其实,人体本身也在自我修复,当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小的筋结可能通过情绪、身体的自我调节,自动消失。而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身体向好的方向调节,岂不更好?
  按摩、扎针都是好方法。按摩时,要顺着经筋找到筋结,缓缓揉开。按筋结时会感到疼痛,这正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啊!扎针时,要用泄法,因为筋结属于阴实,实则泄之。
  经筋通畅,没有筋结阻碍,人也自然神清气爽。


自己推经筋,治疗足跟痛
足跟痛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是骨跟骨刺,一种是足跟内外两侧的筋翻。前者很多人都听说过,而后一种,知道的人不多,尽管用过很多方法,也只是短期内缓解疼痛,仍解决不了复发的问题。其实,筋翻时需要将筋合槽,这不但是解决疼痛的根本,也是避免复发的条件之一。
  足跟内外两侧的筋是以脚踝为圆心向后、向下,成面状分布的。这片区域没有与经筋类似的经脉、筋肉、血管,摸经筋比较方便。足部健康的人推这片区域的经筋是不疼的,筋翻后稍用力推就疼痛难忍。
  那么,找到经筋后怎么来推呢?
  一般情况下,足跟痛是经筋向足踝的方向翻了。治疗时,是以足踝为圆心,用拇指或食指、中指,以画圈的方式向外推,把筋推“回槽”,只要摸不到条索,就证明筋“回槽”了。筋翻的问题就解决了,疼痛也就消失了。
  由于足跟部的经筋比较硬,治疗时也很疼,可以分次治疗。若疼痛较重,可用250克白醋与100克白术同煮,取药汁泡脚半小时。但此方只有减轻疼痛的作用,并不能改变经筋走向,所以仍须坚持推筋至不痛为止,方能解决复发问题。
  当然,根治足跟痛非常难,随着年龄的增大,筋缩、骨髓空虚很容易引起再次筋翻,复发足跟痛。因此,强筋强骨,适量活动,多方配合才是根本。
我要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
推筋导络治疗网球肘
网球肘虽然不是大病,可犯起病来,干不了活,甚至连觉都睡不好。医院里的一些方法虽可止痛,但很难保证不复发,相对来说,穴位封闭好一些,可以止痛一两年,但也跳不出复发的结果,尤其是复发过一两次后,就很难去根了。那么,网球肘为什么这么难治呢?因为这个病横跨中医针灸、按摩、骨科三个科,尤其筋翻是重要病因,不把经筋治疗好,病当然不会去根。
  用理筋的手法治疗,首先要找到结节,然后把指尖放在结节的后边,向病人的离心方向推。此时肘外髁会很痛,病情轻的病人会感到痛感渐推渐轻,直至消失。同时施术者手下会感觉结节的消失,起手即愈。轻者治疗前后仅需一两分钟。重者一次推不开,可多推几次。有的病人推开结节后不久,又会长出结节,可以兼用膏药等外用药一起调理。
  临床上,笔者发现有的患者用上面的方法治疗并不理想。仔细观察后发现,网球肘导致的长期病痛会把肘关节拉歪,造成肘关节错缝,所以,此时把错缝打开应该就可以了。操作时,病人上肢伸直,施术者一手握住病人的手腕,一手握肘关节,有力而短促地晃几下,疼痛立即减轻。但是有的病人仍旧感觉上肢恢复不彻底。
  后来向我的老师请教,他说是小臂从肘外髁到手腕的筋翻了,且大多向里翻,向外推开就好了。老师所说的这条筋,其部位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筋。三阳经病很容易表现为经筋病,正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所言:“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用手摸这条筋,有紧的感觉,正筋后,症状就相应消失了。正如《灵枢》经所言:“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推筋时,手满放在前臂上,掌根着力,自肘向手的方向推,稍向肘外侧偏一点,力量平均,一般有经验的大夫几掌就可以把筋推正,病就不易复发了。
  这套方法比较简单,每次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轻者一次,重者三五次便可痊愈。


推开横络治痔疮
笔者身体一向强健,但痔疮小恙于身,先是外痔,后转为内痔。前后二十余年试遍了各种方法,因为病在自己身上,试治也方便。除明显不合理的方法未试用外,用药配方不下百种。应用的情况是一治就好,过些日子又犯,反反复复未能除根。
  按目前标准的说法,痔疮不为病,是肛管受压的一种表现,这种被认为是科学的认识笔者当然不能认同,因为一部分人终生无痔疮之苦,既然他们能解除肛管压力,那么痔疮患者也应可以解除肛管压力,没有根除痔疮是未得其法。
  小手法门人马先生曾对我说过:“从易理上讲,有一病必有一法,没有治好病必是法不对,法对了没有看不好的病。世上只有绝症,没有绝病。” 《灵枢》也有明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所以,每次痔疮发作必变法求术,我顽固地认为必有其法。可二十多年过去了,终未能去根。
  一日见到老师,正巧痔疮发作便血。老师给我做了示范,在骶骨和尾骨关节处向下推至尾骨尖,再向上推。上下推个五六下,再扒一扒肛门。嘱咐我每天治一次,一周后两天一次,三四周后三四天治一次,方法甚为简便。
  按老师的说法,第二天微见血丝,第三天已不见血。至今几个月未见复发。笔者在第三次治疗时发现骶尾骨之间有几根横着的条索,于是重点推它,三五日后就不见条索了。于是见有痔疮史的人就摸一摸,果然都可见到此条索,而且都是横在督脉上,这不正是《灵枢》所说的横络吗?经言:“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由此可见,痔疮未见中气下陷的病人必见督脉横络。如果你也有痔疮,不妨按照此法,推开横络,痔疮不但治得快,而且即使复发,也能较快痊愈。
  当然,痔疮不只是这一个因素造成的,“横络”造成督脉不通是其主要因素。
自行拨筋除脚垫
脚垫,是我们老百姓常见的小毛病之一,病虽不大,但却时常让人走路艰难。其实脚垫是个笼统的俗称,它包括医学上的胼胝和膙子两类。膙子是皮肤角质层增厚,多发生于吃力受压的部位,所以走路少的人基本是没有膙子的,即使长了膙子,只要穿软底鞋,注意减轻摩擦、硌、压等外力,膙子可以完全消失。
  胼胝则不同。长了胼胝大多有穿过于窄小的鞋子、有外力压迫的经历。鞋子过于紧窄,就会使脚部筋骨收紧,无法舒张,这样一来,就非常容易在受压时“筋翻”。一般走路时硌到石子之类小而硬的东西时,不是筋被硌到一边,就是把筋硌伤了,最后皮和筋粘连,长在了一起,形成一块硬块,也就是胼胝。
  胼胝是有“根”的,呈半透明状,是粘连的一部分。即使穿软底鞋、少走路,也只能减轻,并不会使胼胝消失。
  分清了脚垫、膙子和胼胝,下面我们来着重讲一下如何用拨筋的方法除掉最让人头疼的胼胝。
  治疗胼胝,不能用推的手法,推是推不动的,而是要用“抠”的手法把筋抠回正位,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分离粘连的组织,随着粘连的减少,胼胝会逐渐变软。另一个目的就是使筋回到“槽”里,即回归正位,这样两步到位,才不易复发。胼胝生长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长在脚掌外侧的胼胝,多发生在小趾后侧的第五跖骨,跖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支撑脚掌的骨头。这里的“筋翻”大多是向脚外侧翻,治疗时应当向里抠,就是向脚内侧。治疗前,先用热水泡脚一两个小时,把胼胝泡软,然后用钝刀刮去老皮,但要注意别刮破出血。然后用指尖向里抠,稍加点力度,以感到微痛为度,一般一次抠七八下即可。每隔两三天抠一次,以后可以七天一次。稍软的胼胝一般一两个月即可治好,稍硬些的,一两个月后可每周治疗一次,一般半年左右就可以治愈。
  长在脚掌内侧的胼胝,一般是向脚外侧抠,即向脚心的方向抠。
  长在脚掌中间、对着中趾的,是第三跖骨远端,这里的胼胝情况比较复杂。多数是向外翻,少数是向里翻。怎么区别呢?可以向里向外都试探着抠一下,痛感轻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治疗方向。如果向里和向外抠痛感差不多,那么胼胝就是长在正中间了,这时需要向里向外都抠一抠,让筋回归正位。
  以上的方法很简单,会使用这种手法的大夫不多,我们可以自己试着摸索治疗,因为自己的感觉更清晰,只须在治疗时判断方向和轻重就可以
抢救绝学——推筋导络法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灵枢》记载的经筋是什么?有什么功能?怎样使用经筋治病?找遍了现代书籍,只找到三四家论著,遗憾的是各家都分不清经筋与筋肉。
  其实,经筋是经络的组成部分,这是《灵枢》经明确记载的,那么,有没有存世的医家可以用经筋看病?有,此人叫王文全,今年76岁。笔者跟随王老学习、临床五年多,经过临床分析和文献对比,可以用肉眼观察十二经筋状态、大小、粗细、走向。王老所说的“筋”,包括了筋肉、经脉、络脉、经筋部分。王老对“筋”的认识全面、清晰,对全身之“筋”均可做出诊断和处置,人体之筋在王老指点下都是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怎么“离股”了,怎么“出槽”了,怎么“筋翻”了,“筋疙瘩”怎么“堵”了,一目了然。
  有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经络统摄周身、行气血、调阴阳、决生死,是调整人体的最终端的体系。经络使人体各组织、器官处于自组织的自恰状态,只要经络正常,人体器官各系统会自动良好运转,反之会处于病理状态。我们能传承王老之学,以临床为根基,首先辨析出经筋与经脉的分别,进而研究经脉的本质,为揭示经络本质奠定重要的基础。
  传统中医学以四部经典和后世大医建立起一个中医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是司外揣内的范式,它或许有不真之处,但应用亦可得心应手,疗疾去疴。这个模型以阴阳五行、藏象之类的语言呈现给现代人时,理解变得困难。理解它并解释它的真象是唯一的正途,通过具体切实的观察,对其做出解释,才能解开人体之谜。
  中医学借用中国哲学语言对人体生理、病理做出了最为简约的概念阐明和逻辑概括,它是无与伦比的,无法替代的。即使现代科技可以用理化、影象学方法对经络、阴阳寒热等中医概念做出量化检查和呈现,也难以打烂传统中医语言再建一套新体系,因为它的简约性已经接近极致。
  医学技术的传承和知识的连续性也不允许我们切断历史去搞新的“系统化、混沌化”。我们至少要把“传统”搞明白,至少通过对推筋导络法的诠释,可以在完善传统中医理论模型的同时,对中医理论内核有了新的认识,其隐学部分呈现为显学。中医原来并不难懂,经络不但可以切实的呈现,它们都有切实可观可察的呈现。对人体异常反映的系统诊治,从仲景先师作《伤寒论》,以脉症为司外根据,进而揣其证候,以定方药,二千年以降,中医界对脉症指标并没有发展为新的系统的诊查方法,也没有把中医学经络诊查完整地传承下来,从而使脉症与证型之间缺失了经络病机的内在联系。反过来说,对经络的切实观察是建立脉症与证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脉、症、证与经络之间的因果关系体系的建立就是一个完整的新的中医理论模型。由此,推筋导络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据说此法在中国南北各地,有许多派系在民间传承,但愿对经络、筋肉有系统认识和治疗的派系能传承下来,我中华国术自可不绝于人间,中医之彰显不叹无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