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腧穴热敏化

 舞动的紫百合 2011-12-03
1. 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

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5~10%,而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20余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出现率下降至10~15%左右。

2.热敏化腧穴与经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我们曾以30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 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体表共查找出热敏化腧穴121个,与经穴定位的重合率为48.76%。热敏化腧穴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对 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3. 热敏化腧穴对艾灸的反应

热敏化腧穴对艾热反应表现为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平均出现概率为70%,这说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的必然 性。

所谓喜热就是与非热敏化腧穴比较,热敏化腧穴在艾灸时患者感觉非常舒适,往往能即时减轻疼痛。尽管这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觉,但这是艾灸适应症的 一个重要标志。喜热现象出现概率为95%左右。

透热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主要特点。所谓透热就是当艾热靠近这个已热敏化的腧穴时,患者可以感觉到艾热通过体表深透进入到皮下深部组织,甚至进入胸腹腔脏器,而在施灸部位,患者感到表面不(微)热深部甚热。透热现象出现概率为60%左右。

扩热也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主要特点。所谓扩热就是当艾热靠近这个已热敏化的腧穴时,患者可以感觉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扩热现象出现概率为80%左右。

传热则是热敏化腧穴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所谓传热即艾灸热敏化腧穴时,患者感觉一股热流沿着某种路线传导,从而气至病所,甚至患者感到施灸部位不(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甚热。传热现象出现概率为70%左右。

非热觉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奇异特点。所谓非热觉即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独立出现概率约 10%,相兼出现概率约60%。

4. 腧穴热敏化的分布

腧穴热敏化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研究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对于临床推广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及阐述其产生机制有重要意义。我们多年来已研究了20 多种疾病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初步掌握了这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穴区、感冒在风 池和上印堂穴区、盆腔炎症在三阴交穴区、眼科疾病在耳垂区等。


5. 腧穴热敏化与灸性循经感传

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古代医家已把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作为 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三国志》在描述东汉名医华佗行针治病时说“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就是对感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生动描述。《针灸大成》中所说的“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就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著名论断。强调行针治病时务必使气直到病所。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针刺疗效与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感传愈显著,针刺 疗效也愈好。采用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对治疗一些现代医学棘手的病症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长期以来,灸疗学仅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的热感和皮肤的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针刺一样发动感传,气至病所?灸之要,是不是也要求气至而有效?乃至特效、高效、速效和长效?如果能,如果是,这就意味着艾灸的疗效大有发掘之潜能!

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灸疗大师周楣声已观察到艾灸能有效地激发循经感传,施灸的部位常重视选择压痛点。我们则观察到,压痛点与热敏化腧穴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穴位敏化类型,前者属力敏化,对机械能刺激敏感,如针刺、按压等;后者属热敏化,对热能刺激敏感,如艾灸等;有时两者可同时在同一穴位发生,表现 出腧穴敏化的多重性和多样性。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发动循经感传,出现率达95%以上。说明艾灸热敏化腧穴能高效率发动感传,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 灸之要,仍然遵循“气至而有效”的针刺疗法古训。
腧穴热敏化现象

我们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奇异生命现象。
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图3.1);
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图3.2);
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到达病所(图3.3);

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图3.5);

第六是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图3.6);

第七是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施灸三阴交,热流向下腹部传导,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天枢穴, 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以上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 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
腧穴热敏化的探查


腧穴热敏化的探查是激发感传、开通经络的关键之一。它决定了本疗法对病症的适应程度及施灸部位。腧穴热敏化的发现过程表明,其出现部位、表现特征及适宜刺激都有其特有规律。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对于腧穴热敏化的探查必须在深刻认识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艾灸材料,采用正确的艾灸方 式。
一、灸材选择
腧穴热敏化的特性研究及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证实,这类新型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故选择纯艾条作为腧穴热敏化探查的灸材。


二、探查准备
(一)环境
保持诊室安静,可适当运用轻柔的音乐。诊室的温度保持在20℃~30℃。
(二)灸态

1.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态,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探查部位,放松肌肉,均匀呼吸,思想集中,体会艾灸时的感觉。

2. 医生集中注意力于施灸部位,不断询问患者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随时调整艾灸的手法与位置。
三、探查部位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特殊反应,它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机体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理变化。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化 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结合传统灸疗理论及临床观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查:

1. 相关疾病的腧穴热敏化高发部位(见下篇各论部分)

2. 病痛及其临近部位

3. 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

4. 体表特定穴部位

5. 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
四、探查手法

1.回旋法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回旋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此种方法有利于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

2.雀啄法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旋灸部位,施行雀啄灸法,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此种方法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加强敏化,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

3.温和灸法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固定位置的温和灸法,以患者局部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产生灸性感 传。
腧穴热敏化的探查手法通常是上述三种手法的密切配合。根据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的时间,有迟发和速发之分,故在临床探查的过程中需要医生耐心、细 心的观察。如果在上述的探查部位中均没有探查到腧穴热敏化,可再采用激发手法以激发患者整体经气水平,然后运用上述手法再次进行探查。所谓激发手法就是采用艾条温和灸法艾灸患者的神阙、关元、至阳、肾俞、足三里等强壮穴位,施灸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激发手法能使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提高 20%~30%左右。
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化穴被探查出。
五、腧穴热敏化的判别
腧穴热敏化是根据施灸部位对艾条悬灸的灸感反应来判别的。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腧穴热敏化在探查过程,会出现以下几种灸感反应,只要出现以下一 种以上(含一种)灸感反应就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6.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操作


一、选穴原则

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

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

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

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
二、灸法操作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



单 手双点灸双手双点灸

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

T形灸三 角灸

单点灸

双点灸

 

 

(一)单点灸
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

1.回旋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 1~3分钟为宜。

2.雀啄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

3.循经往返灸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操作 1~3分钟。

4.温和灸


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 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二)双点灸


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
(三)三点灸


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


三、施灸剂量
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腧穴热敏化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疗法,根据腧穴的热敏化特性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腧穴 热敏化的最佳施灸剂量以是否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这即能充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又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

1.Ⅰ相期:又称潜伏期,是指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时,灸性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在这段时间内,艾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 功能活动,为腧穴热敏化反应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其对艾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灸性感传显现的速度,因此有迅速和缓慢之分。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一般在十分钟以上。

2.Ⅱ相期:又称上升期,指灸性感传被诱发后,除局部出现热感渗透、扩散、酸、胀、重、麻等感觉外,灸感沿一定的路线传导,直达病区,即所谓的 “气至病所”。这是经气激发的表现,是艾灸信号开始在机体内发挥调整、治疗作用的反应。

3.Ⅲ相期:又称发挥期,指灸感维持感传路线及感传强度,发挥治疗作用。艾灸刺激在体内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艾灸效应仍在不断积累并维持、稳 定在一个高水平,这是艾灸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时相。

4.Ⅳ相期:又称消退期,指灸感强度逐渐减弱,沿感传路线逐渐回缩,直至消失。这是机体经过艾灸逐步调整后,机能状态趋向平缓的表现。


四、灸性感传
对热敏化腧穴施行艾条悬灸,极易出现灸性感传现象,其感觉形式、感传速度、感传深度、感传方向等与传统的循经感传现象比较,有其一定的特殊 性。

1.感觉形式


在热敏化腧穴上激发的灸性感传,其感觉形式以热感为主,可表现为热感扩散、热感渗透、热感感传等。另外还有局部或非施灸部位的酸、麻、重、胀、蚁行、水流感、清凉感等,甚至还会出现非施灸部位的烧灼感、痛感等。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引发的灸性感传,其感觉形式可为单一感觉,亦可为多种感觉的复合,所以,应仔 细询问患者,注意区别。

2.感传速度
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的热敏化腧穴,其灸性感传速度是不同的,与针刺激发的感传速度范围基本相同。

3.感传宽度
这在《灵枢·本输》上称为“阔数之度”。在热敏化腧穴上激发的灸性感传,其感传宽度有粗有细,与感传速度一样,变化很大,无固定范围可言。从临 床上观察来看,多数是以边缘模糊的线状和带状出现,但也可见片状扩散,或由线成片,或由片成线,不一而足。

4.感传深度
在《灵枢·本输》上称为“深浅之状”。在四肢的感传线当行经关节处多是曲屈弯转,在躯体的表面则是直行向前。感传进人胸腹腔以后,必然是横穿斜 达不受内腔的遮隔,畅行无阻。体表的浅感传,与胸腹腔的深感传,互相衔接,构成一体,寻取捷径而奔赴患处。

5.感传走向
所取腧穴热敏化的位置与病患的部位,是决定感传走向的一个主要因素。最主要的是循经至病,躯干部也多见前后直达的形式,或是上下分行、左右分 支,腰腹部易出现两侧环抱;循行开始或过程中会有分叉多岐的情况;弥漫扩散也是出现比较多的形式,有的是在灸处扩散,有的则是行进一段距离再弥漫全身;灸感行进过程中大多数会如潮汐一起一伏向前推行。

6.感传时间
疾病轻重不同,完成艾灸四相的时间不同,一般病情越重感传的时间越长。而且同一个病人随着病情的好转,每次感传的时间会缩短,这也是判断疾病轻 重和病情转归的一个标准。最长可达数小时,最短数分钟。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适应症


一、艾灸作用

1.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朱丹溪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而无热象的疾病,均可用温气的方法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 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2. 扶阳固脱,升阳举陷
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加,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 之”,《伤寒论》也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故临床上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等病症均可以用艾灸疗法来治疗。


3. 泄热拔毒,消瘀散结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艾灸治疗痈肿的记载,《千金要方》中进一步指出灸法具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说明热症用灸并非是禁忌。《医学入门》指 出:“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而且在《医宗金鉴》中亦认为艾灸能开结拔毒,所以,“热症可灸”具有理论与临床依据。气血遇寒,凝涩为 瘀。艾灸能温阳利气,气行则瘀散,血得温则行,故艾灸能消瘀散结。

4. 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治未病”是中医学得重要学术思想,艾灸除了治疗作用外,还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延年的功效。《黄帝内经》中提出“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 灸之”,《艾灸大成》中也认为艾灸能预防中风,可见艾灸具有预防疾病的功效。
《扁鹊心书》中提出,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能延年益寿,民间亦有“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之说,现代研究也表明,艾灸确能提 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功效。
二、腧穴热敏化艾灸的适应症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敏化类型之一,它既能反应疾病的性质、病理,同时又能作为艾灸的治疗切入点,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研究表明,腧穴热敏 化的最佳刺激方式为艾条悬灸刺激。临床上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目前我们已观察了以下病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的适应症: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盆 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
从证候方面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均有效。

1.寒湿入体,灸优于针
寒邪收引,湿性凝滞,寒湿为邪,经络闭阻,而艾灸疗法深具温经通络、祛湿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湿滞、经络闭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在治疗由于 寒湿引起的病症中应以艾灸疗法为主,取其“以阳制阴”之意,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瘀血阻络,灸亦所宜,
寒邪凝涩,血运不畅成瘀,或气滞血瘀、血虚成瘀等,阻滞经络。艾灸能温经通阳,温运气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故治疗瘀血阻络,艾灸能化瘀 通络,取其“温通”效应。

3.阳虚病证,灸贵于针
艾叶为纯阳之品,性温通经络;艾火温热,可直达经络,补虚起陷。因此,对于以阳虚为主的病症,用艾灸治疗能温补阳气、升阳举陷,使火气助元气, 以达助阳治病之功。

4. 气阴不足,亦可用灸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此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由此,许多医家认为灸法有 劫阴耗气之弊,故对于气阴不足病症不宜用灸或禁止用灸。
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之所以用于阴虚证的治疗,是因灸有补阳之功效,而“阳生则阴长”也。另据龚居中《红炉点 雪》所说“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气虚、阴虚者,用灸法以热补气,使脾胃气盛,运化正常,则气阴得补,此为“以阳化阴”之 意,故气阴亏虚之症亦可用灸。

5.热毒之证,亦可灸之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汉代张仲景指出热证灸治可引起不良后果,并告诫人们无论是阳盛的热证或是阴虚的热证,均不可用灸法。宋代 《圣济总录》也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清代医家王孟英还提出了“灸可攻阴”之说,把灸法用于热证,视为畏途。近代还有不少艾灸教材,也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则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故无论伤寒杂病,凡涉及三阳者,皆禁用灸治。
然而,通考《内经》全文,并无“发热不能用灸”的条文与字样,却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火郁发之”,而灸法正 可以使血脉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火郁发之”散热退热与祛邪外出的目的;明代龚居中在其《红炉点雪》一书中,更是明确指出灸法用于寒热虚实诸症,无往不宜。因此,艾灸疗法并非是“以火济火”,而恰恰是“热能行热”。故火热之症,灸亦所宜。
综上所述,凡是出现腧穴热敏化的疾病,无论热证、寒证,或是虚证、实证,均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适应症。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注意事项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虽然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但仍须注意以下各点,以保证其安全有效。

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

3.施灸剂量应根据是否完成四相过程为度,不应拘泥时间长短。

4.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 灸。

5.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

6. 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不大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从原穿刺孔注入适量庆大霉素注射液,并保留5分钟左右,再吸出药液,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

7. 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

 腧穴热敏化艾灸与临床疗效


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 “小刺激大反应”。长期的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艾灸疗法,而且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表明灸之要,仍然是气至而有效,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艾 灸理论。
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热敏化穴灸疗对下列病症能明显提高疗效: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面肌痉 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
通过对以下三种疾病进行样本临床疗效对比观察,证明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确能明显提高艾灸临床疗效。

1.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临床疗效观察
选择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6例,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为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23例)与辨证选穴悬灸组(23例)。 热敏化腧穴灸治疗组患者均能在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附近找到热敏化腧穴,每次选取2个热敏化腧穴悬灸,每次施灸时间为热敏化腧穴灸感传消失所需时间 为度,每日一次,热敏化腧穴消失后再换其他部位的热敏化腧穴艾灸,15天为1疗程。辨证选穴悬灸组选穴仍为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但未发生热敏化,定位按全国高校统编教材《针灸学》(第五版)确定,每次分别选取上述穴位各1个,每穴施灸15分钟,每日1次。每位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15天后均记录体表胃 电及进行频谱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其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及胃电频谱无统计学差异。经15天艾灸治疗后,热敏化腧穴悬灸组患者纳差、上腹饱胀症状明 显改善,症状积分治疗前2.11±0.24,治疗后降至1.05±0.18;胃电正常频段百分比治疗前42.87±12.33,治疗后上升至 60.32±7.29,辨证取穴悬灸组患者纳差、上腹饱胀症状轻度改善,症状积分治疗前2.28±0.21,治疗后降至1.61±0.28,胃电正常频段 百分比治疗前40.54±10.33,治疗后上升至48.45±5.47。治疗后各项疗效指标两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热敏化腧穴灸的临床疗效优于 辨证选穴灸(非热敏化腧穴灸)。

2.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选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50例,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为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拔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 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1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表明:治疗后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与针刺+拔罐+TDP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 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20.00%,73.33%,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0%,15.00%,两组显愈率(93.33%,15.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有效以上病例治疗天数平均为3.18±1.59d,对照组为7.00±2.47d,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 表明热敏化腧穴灸治疗MPS的疗效远优于目前治疗MPS的针+罐+TDP的综合疗法。

3.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为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21例)和辩证选穴(穴位相同,但未发生热敏化)悬灸对照组 (19例),两组均为2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2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认的膝关节功能评分表(百分法)为观察指标,两组病人均在每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疼痛、步行、关节屈曲动度、不稳定感、肿胀、上下楼梯和绞锁进行计分。根据治疗前后的积分变化来衡量治疗治疗效果,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治 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对疼痛、步行、关节屈曲动度、不稳定感、肿胀、上下楼梯和绞锁七项指标的评分,热敏化腧穴悬灸组和辩证选穴悬灸组治疗后总分积分分别为83.14±9.30 与65.58±13.14,有极显著差异(P<0.01);热敏化腧穴悬灸组和辩证选穴悬灸组显愈率分别为80.95 %与21.05%,二者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明显优于辨证选穴(非热敏化腧穴)灸疗法。


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是基于腧穴热敏化理论的一种新的艾灸疗法,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大幅度提高了艾灸的临床疗效,继 承和发展了传统的针灸理论。
腧穴热敏化艾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腧穴热敏化艾灸作用是指艾灸刺激腧穴热敏化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体内引起的反应。艾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 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因此艾灸效应并不是艾灸刺激直接产生,而是通过体内介导的固有调节系统所产生,这就决定了艾灸作用是调节作用。长期的临床研究表明,腧穴热敏化艾灸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 双向调节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指艾灸热敏化腧穴能产生兴奋或抑制的双重效应。当适宜的艾灸刺激作用于机体,其效应总是使偏离正常生理状态的生 理生化功能朝着正常生理状态方向发展转化,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即在机体功能状态低下时,艾灸可使之增强;功能状态亢进时又可使之降低,但对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见表10.1)。腧穴热敏化艾灸的双向调节特点,是艾灸疗法无毒副反应的根本原因。
表10.1 腧穴热敏化艾灸双向调节效应

生理量

病理状态

艾灸效应

心率

心动过速

减慢心率

心 动过缓

增加心率

胃运 动

胃动过速

胃运动减慢

胃动过缓

胃运动加快

肠运动

肠运动亢进

肠运动减弱

肠运动减弱

肠运动增强

膀胱张力

紧张性膀胱

膀胱张力下降

弛缓性膀胱

膀胱张力增加

血压

高血压

血压下降

低血 压

血压升高

眼压

高眼压

眼压下降

低 眼压

眼压升高

皮层兴 奋性

嗜睡

皮层兴奋性升高

失眠

皮层兴奋性下降


二、整体调节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整体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可在不同水平上同时对多个器官、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产生镇痛效应
艾灸镇痛
增强机体相关调节机能,减少疼痛对生理功能的干扰
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促进组织修复


二是指艾灸对某一器官功能的调节作用,是通过该器官所属系统甚至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综合调节而实现的。


腧穴热敏化艾灸对机体各系统、各器官功能几乎均能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综合调节作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整体调节特点是其具有广泛适应症的基本原因。


三、品质调节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品质调节特点是指腧穴热敏化艾灸具有提高体内各调节系统品质(调节系统品质是量度调节系统调节能力大小的一个参量),增强自身 调节能力以维持各生理生化参量稳定的作用。
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维持内环境各生理生化参量相对稳定的复杂调节系统,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能对各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干扰作出主 动的调节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腧穴热敏化艾灸正是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这些调节系统,调动体内固有的调节潜力,提高其调节品质,增强其调节能力,从而产生双向调节效应、整体调节效应和自限调节效应,使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从艾灸刺激到艾灸效应,两者不是直接联系,其中由体内各种调节系统介 导。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这一品质调节作用揭示了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偏离正常态的紊乱生理功能呈现双向调节效应,而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这一 现象的深层次答案:即腧穴热敏化艾灸对正常态生理功能无影响,并不是对正常态机体功能无作用。无论对机体正常态或病理态,腧穴热敏化艾灸都提高了体内调节系统的调节品质,增强了调节能力,但对不同机体状态表现不同。对病理态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治病作用),而对正常态呈现防病保健作用,表现为对随后受到的干 扰因素(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偏离度显著减少。腧穴热敏化艾灸的品质调节作用是艾灸防病保健作用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意义,是一块待开垦的新领域,对中医中药学科研究也有启发作用。四、自限调节:腧穴热敏化艾灸的自限性调节特点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腧穴热敏化艾灸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 的,只能在生理调节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是指腧穴热敏化艾灸的调节能力必须依赖于有关组织结构的完整与潜在的机能储备。因为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病的机理是通过激发或诱导机体内源性调节系统的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这在本质上就是生理调节,这就决定了腧穴热敏化艾灸作用具有以上的自限性。如 对某些机能衰竭或组织结构发生不可逆损害,或某些物质缺乏的病人,腧穴热敏化艾灸就难以奏效。了解腧穴热敏化艾灸调节的自限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腧穴热敏化艾灸的适应症与合理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研究腧穴热敏化艾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对于了解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病的机理,掌握腧穴热敏 化艾灸治病的规律,为合理认识和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提高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辨“敏”取穴与辨证取穴的关系


配穴处方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腧穴的选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好坏。针灸治疗的选穴原则一般有局部近取、循经远取和辨证选穴三种,其中辨证选穴在现代应用尤为普遍。
一、辨证选穴应用广泛
辨证选穴是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辨证分析,将临床所见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照脏腑疾患、经络证候和相应组织器官病证的形式进行分析归纳,选取相应穴 位。
《内经》中对辨证选穴虽无专门论述,但异病同穴和同病异穴的选穴方法在具体病症的治疗中反映的很清楚,如《灵枢·杂病》中“厥,气走喉而不能 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原文中“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均为穴名,而不是经脉名,后世医家将这种“经脉穴”名理解为经脉名,渐渐形成了另一种意义的“循经取穴”原则,如今也被广泛应用。
宋代以后,辨证选穴受到很大重视。有关文献中开始出现对病症的辨证分型,并根据证来选取穴位。同时,针灸选穴也更注重分经辨治,例如张洁古治中 风,分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四证。太阳证,刺至阴出血;阳明证,取陷谷、厉兑;太阴证,取隐白;少阴证,取太溪。并注明“今之分经治疗,各分经针刺,无 不愈也”。又其治腰痛谓“腰痛在身之前:足阳明原穴;身之后:足太阳原穴;身之侧:足少阳原穴”。这种按照分经辨治的取穴方法是循经取原穴或五输穴为主,与今日之循经选穴有所不同。
在现代针灸教材中,辨证选穴更为普遍,国家规划教材如六版《针灸治疗学》将辨证论治的思路引入针灸处方,按证型不同而选用相应穴位。如治头风即 按照辨证分型来加减处方:肝阳上亢型加太冲、丘墟,痰浊上扰型配中脘、丰隆,瘀阻脑络型刺委中、膈俞,气血亏虚型补足三里、三阴交等。又如,腰痛的治疗也是按辨证分型而治的,而且在现代中医学及针灸学教材中腰痛的治疗分型有相当的一致性。可见,在现代针灸临床选穴中,辨证选穴原则的应用已经十分广 泛。
二、腧穴的敏化现象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种现象就称为敏化现 象。
历代文献中均已记载了敏化现象,力敏化是最早发现的敏化现象,其特征是压痛或按压后可使病痛减轻,病人感觉舒服,如《灵枢·经筋》里的“以痛为 腧”,《素问·缪刺论》中“应手如痛”,《灵枢·五邪》的“快然”,唐代孙思邈提出的阿是穴之说,“人有病痛,即令捏(掐)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刺灸皆验”,阿是穴之说也沿用至今。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表-内脏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揭示,内脏疾病能使体表经穴敏化。临床上经穴敏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腧穴压痛、痛觉过敏、按之快然、皮温改变及其他神经源性炎症反应等。这些敏化形式是客观存在的,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目前 最为深入的就是牵涉痛。汇聚-投射学说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和承认,大量动物实验也证明,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以及大脑皮质等各级中枢,都存在着既受 来自内脏传入信息的影响又受来自体表传入信息影响的神经元,或两方面传入的信息投射在同一部位的汇聚现象。牵涉痛机制的研究成果同时也说明了敏化现象发生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
近年来我们的临床研究表明,人体在病理状态下,体表可产生一种新类型的病理反应即腧穴热敏化现象,这种现象的特征有: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 (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产生其他非热感觉及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普查结果显示,热敏化现象在健康人群的出现率约5~10%,而 在肌筋膜炎、支气管哮喘、盆腔炎等二十多种疾病中出现率平均约70%左右。寒证、湿证、瘀证、虚证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热敏化现 象出现率下降至10~15%左右。热敏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并且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
以上这些敏化现象或单独存在,或相互并存,构成了疾病体表征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我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辨“敏”选穴与辨证选穴的关系
针灸是通过刺激体表腧穴来激发机体内源性调控系统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与疾病敏化点的关系极为密切。腧穴的起源是“以痛为输”的敏化现 象,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经穴。敏化现象不仅是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病理表现,还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这种选穴原则和方法,即是辨敏选穴。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经认识到敏化现象的部分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相对特异联系,创立了一系列通过辨敏选穴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灵枢·经 筋》篇反复说到“以痛为输”,《灵枢·背输》篇也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又如《素问·缪刺论》说的“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灵枢·五邪》篇说的“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说明最初治疗点的选择就是压痛点或“快然”点;唐代孙思邈提出了阿是穴之说,认为选用 阿是穴治疗疾病,“刺灸皆验”,阿是穴这种辨敏选穴的方法也在后世得以广泛应用;内脏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压痛、变色、变形、脱屑、电阻降低等敏化现象,根据耳廓上反应点的位置来定位选取最佳的治疗点,是耳穴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量临床观察和近年来有关体表-内脏相关的研究进展均表明,敏化的经穴更具经穴效应特异性。所以现代临床治疗疾病时,通常选取那些敏化的腧穴作为首选的穴位施治。
我们对于热敏化现象的研究也发现,艾条悬灸热敏化经穴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骨性关节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胃轻瘫、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盆腔 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疾病,与艾条悬灸非热敏化的相同经穴比较,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
在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脾虚型胃电节律紊乱临床疗效观察中,选择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6例,中医辨证属脾气虚弱。分为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23例)与辨证选穴悬灸组(23例),热敏化腧穴灸治疗组患者均能在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穴附近找到热敏化腧穴,每次选取2个热敏化腧穴悬灸,每次 施灸时间为热敏化腧穴灸感传消失所需时间为度,每日一次,热敏化腧穴消失后再换其他部位的热敏化腧穴艾灸,15天为1疗程。辨证选穴悬灸组选穴仍为脾俞、 胃俞、中脘、足三里,但未发生热敏化,每次分别选取上述穴位各1个,每穴施灸15分钟,每日1次。每位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15天后均记录体表胃电及进行频 谱分析。经15天艾灸治疗后,热敏化腧穴悬灸组患者纳差、上腹饱胀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治疗前2.11±0.24,治疗后降至1.05±0.18;胃电 正常频段百分比治疗前42.87±12.33,治疗后上升至60.32±7.29,辨证取穴悬灸组患者纳差、上腹饱胀症状轻度改善,症状积分治疗前 2.28±0.21,治疗后降至1.61±0.28,胃电正常频段百分比治疗前40.54±10.33,治疗后上升至48.45±5.47。治疗后各项疗 效指标两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热敏化腧穴灸的临床疗效优于辨证选穴灸(非热敏化腧穴灸)。
另一项研究是热敏化腧穴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50例,分为二组,分别为热敏化腧穴悬灸治 疗组(30例)和针刺+拔罐+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对照组(20例),两组均为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包括不足10天痊愈者),采用国际公 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表明:治疗后热敏化腧穴悬灸治疗组与针刺+拔 罐+TDP对照组症状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20.00%,73.33%,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 0%,15.00%,两组显愈率(93.33%,15.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有效以上病例治疗天数平均为 3.18±1.59d,对照组为7.00±2.47d,二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表明热敏化腧穴灸治疗MPS的疗效远优于目前治疗MPS 的针+罐+TDP的综合疗法。
综上可见,人体经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状态,疾病能激发经穴由静息态跃迁至敏化态,处在敏化态的经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特异性的“小刺激大 反应”。敏化穴位是动态的、个体化的、激发态的腧穴。敏化现象最能体现穴位特异性,说明经穴自身不同机能状态对经穴效应特异性具有重要影响。对敏化状态的穴位进行适宜针灸刺激,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针灸疗法,即辨敏选穴优于辨证选穴。
辨敏选穴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对于针灸治病具有重大意义。而不同的敏化方式各有其大致适宜的刺激方式,如热敏化穴位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力敏化穴 位适宜指压和针刺,结节点适宜穴位注射,皮肤丘疹样点适宜挑刺,瘀点适宜三棱针点刺等等,不一而足。进行辨敏选穴,在敏化腧穴上施以适宜刺激,应作为临床选穴的重要原则,也是针灸取效的关键所在。
针灸疗法的运用应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在辨证选穴的基础上,突出辨敏选穴,优选高效治疗穴位,并结合以病痛部位为依据的局 部近取、循经远取等方法进行配穴处方,以更好的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