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模式,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青睐,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捷径。但是,“订单农业”的实际效果与农民的期望仍有一定的差别。农民收获后买方不收,买方收购时农民不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不禁要问:“订单农业”何时走出“两难”境地? 农民抱怨 订单合同难执行 北京密云县水泉村村西的蔬菜基地,菜农张某的大棚。 “你看看这两个大棚的生菜,一棵也没有卖出去!现在,一些生菜已经开始变黄、腐烂……”张某指着自家的大棚,满脸无奈地说。 张某承包了两个大棚,去年10月底开始播种,半年来每个大棚投入近2000元。年初,他与村里的40家菜农一起和村里的蔬菜合作社签订了“生菜收购协议”,议定 张某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给出的政策是,按每垄10元赔偿。按照这样计算,将够种植成本,人力就算白费了,更谈不上赚钱了。 其实,订单农业伤农现象绝非只是京郊农民遭遇。据了解,订单伤农事件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2001年。山西省运城市59万亩棉花大获丰收,可由于种植棉花前签订的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棉花收购企业怕赔钱,纷纷毁约,订单成了一纸空文,导致棉农损失近4000万元,棉农意见很大。 多方解读 “订单合同”为何执行难 价格是订单兑现的根本。农产品收成的丰歉,市场需求量的多少等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收购价格。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价格比往年低了许多,一些收购商看到无利可赚,便放弃收购,许多农民因此大受损失。 水泉村蔬菜合作社的 “现在有些农民视‘订单’为尚方宝剑,认为签订合同就为农产品找到了出路。其实这是理解上的偏差。你想想,天上怎么会凭空掉馅饼呢?”中国农业大学的 宁夏丰安律师事务所王新慧律师认为,草率签订合同也是使订单得不到兑现的原因之一。在农产品交易活动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农民,即便是部分农民的组合,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在市场信息拥有上,都不如作为企业的另一方当事人,有些企业拿出早已拟定好的显失公平的格式合同让农民签,农民在合同缔约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坑农现象时有发生,订单陷井防不胜防。 怎样才能把订单“锁”住 对于订单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给订单加把“锁”,去解决出现的问题,使它切实成为农民致富的捷径?相关专家认为,“诚信”是规避订单农业的风险之本,只有市场规范了,才能谈发展。 北京农学院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东阳的观点是,在规范过程中,政府与企业要引导成立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充分借鉴国外农业合作社的经验,加大各方面监管力度,以保证各方利益。同时,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应负起监管职责。 其实,早在2002年,为了促进和引导“订单农业”规范发展,农业部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省订单农业的实际情况,提出规范订单的具体办法。首先是规范订单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有关条文和规定。其次是规范订单的主体,明确企业和农民是订单的主体,地方政府、部门不能搞包办代替,不宜出面签订合同。再次是规范合同格式和签订程序,要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依法签订订单。并要求农民和企业都要增强法制观念,认真履约,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 至于订单农业的模式,有关人士认为,未来的模式趋势上,订单农业会向着期货交易方向发展。期货市场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市场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回避风险,也可以为订单农业的顺利运行提供载体。首先,期货价格的发现功能可为订单农业提供合理化的参考价格。期货市场存在众多交易者,期货价格能够集中反映出较为真实的供求关系及未来变化的趋势。其次,期货市场作为风险转移与风险再分配的市场,巨大的风险可以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间进行重新分配。 ■
短评 诚信是“订单农业”之本 订单农业的兴起,为企业和农民搭起了市场经济的桥梁,使双方吃了互利互惠的“定心丸”。可是,也有一些地方“定心丸”并不“定心”。京郊生菜大面积滞销,就给本已脆弱的“订单农业”泼了盆冷水。 订单农业的良性发展,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农村社会诚信的土壤,使诚信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信条有完善的约束机制。当前,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引导,让农民兄弟明白,市场经济其实是一种诚信经济,如果不讲诚信,谈妥的项目会吹,打开的财路也会关上;更要通过与农民利益相关的机制,鼓励诚实守信的农民有款贷、有订单、有钱赚,使诚信渐成风气。二是销售企业也要自觉遵守契约,不能财大气粗就对农民傲慢无礼。农民尽管是弱势群体,可一旦他们寒了心,到时候对销售企业别说是“定心丸”,“救心丸”也没用。□关 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