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④?但苔深韦曲⑤,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⑥,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⑦。 【注释】 ①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凤翔(今陕县名),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败落,张炎也因此穷困潦倒而终。他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归隐西湖。张炎的创作和词论对后世均有深远影响,清代许多词人都尊崇张炎,把他和姜夔并称。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 ②断桥:西湖景点,在西湖孤山之侧。 ③西泠:桥名,在孤山下。 ④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寓宋亡后家族沦落之感。 ⑤韦曲:地名,在长安城南。下文“斜川”亦为地名,也是名胜之地。 ⑥笙歌梦:指宋亡以前的欢乐生活。 ⑦啼鹃:悲啼的杜鹃。杜鹃,鸟名,啼声凄切悲婉。 【赏析】 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朝不保夕的无限哀愁。下阕“当年燕子知何处”暗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意,道出江山易主之恨。“见说新愁”以下,词人倾诉个人的满腔哀怨。再无心事追寻往日欢乐,听到鹃啼,真教人肝肠碎裂,痛苦难当。全词凄凉幽怨,悲郁之至,尤其两个“怕”字,真切地勾画出词人睹物伤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首词是张炎的代表作。词的上阕主要描写西湖的晚春之景,下阕重点抒发重游西湖时的今昔兴亡之感。 开篇三句总写游湖时所见到的暮春景象,点出了时间、地点、和景物。“接叶”绘出了西湖绿树密集、枝繁叶茂的景象。“卷”字尤佳,团团的柳絮在平静的湖面翻卷的图景立现于眼前。从“斜日”的意象中,即可窥见词人此时哀伤的情感,感受到词人叹惋的情态,只因前人曾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能几番游”两句就流露出词人因叹春归而生发的惜春之情,哀伤之情顿感。春将归去,词人不胜凄凉,惟盼春能暂住,以缓其伤。“东风”二句即抒词人留春、怜春之情:留春之意切,怜春之情伤。更令词人凄然的是湖上春尽,繁盛不再,湖光山色眼下只呈现一片惨淡迷离的景象,无限忧伤齐集词人心头,人怎堪受?上阕就借对西湖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词人惜春、留春、伤春以及叹盛时无常的感慨。 下阕首句的疑问,写昔日燕子如今也寻不到它的旧巢了,融入了词人沧海桑田的喟叹,暗寓家境衰落的凄凉之情。“但若”二句借韦曲、斜川等名胜之地比喻西湖风景,亦融不胜沧桑之感于其中,叹今非昔比,哀盛时难再。“苔深”、“草暗”形容荒芜冷落之状。当年的繁华风流之地,如今只见一片青苔野草。“见说”两句意为听说无愁的水鸥,如今也有愁绪了。词人用鸥鸟来比喻自己,意即喻自己遁迹世外、像鸥鸟那样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今已不可能了,可见作者愁情的深广。“无心”句至篇末,词人对往事不忍回顾,只有在隐居时自己独自小醉闲憩,愁绪倍增,写出了家国之变给其带来的深沉哀思,无限悲凉立上心头。 这首词借景抒怀,把对春天的景色的实写与内心亡国之痛的虚写结合起来,以景示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内容凄凉幽怨,风格婉丽、空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