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名相寇准与“秋风亭”

 houfu书苑 2011-12-06
北宋名相寇准与“秋风亭”

张献宏

巴东县是恩施州内唯一临长江的县,自古以来就是恩施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水道,信陵镇后的古代巴山驿道是下通荆、襄,上连施、鹤、川的通道,又名楚驿,也是古时巴国区域。传说这里是炎帝的后裔,商前为廪君国地,西周属葵子国,春秋属楚巫郡,战国属秦南郡,因属黔中郡,还一度成为夜郎国管辖范围,因此这一带是产生“竹枝词”的地方,也是长江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段。北宋太平兴国年(公元978年)修建的“秋风亭”是巴东城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1992年12月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北宋名相、政治家兼诗人寇准在这里担任县令时修建,因此也叫“寇风亭”。

巴东地处长江三峡之中的巫峡段,不仅因为风光旖旎、山川秀美而为世人称颂,还因为这块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繁多的名胜古迹而被古今诗人墨客所颂赞。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81年),年方二十岁的寇准被派任归州巴东县令,在这个依山为田、刀耕火种的苦旱之地,血气方刚的寇准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一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民徭税,一方面体察民情,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给农民传播引进先进的生产知识,深得人心。为劝民农事,寇准还写下“劝农歌”:

苍天在上,后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业,定居稼穑。乐土归民,传之子孙。据说这是寇准去县西南深山老林劝土人弃猎务农、教百姓唱的劝农歌,巴东县野三关镇至今还留有土人为纪念寇准修建的“劝农亭”遗址。

在这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穷乡僻壤,才华横溢的寇准虽然胸有大志、政绩不凡,但也拘于史役事务,未尽其才,三峡与巴山壮丽风景孕育了他的创作灵感,这位著名诗人一生写下293首诗词,在巴东就写下了125篇,《春日登楼怀归》《秋夕书怀》《巴东寒食》等优美诗篇就是其代表作。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谓,沉思忽自惊。

秋夕书怀

管路时风渐识情,

一悲前计远愁生。

深秋寒气侵灯影,

半夜疏林起雨声。

县令终年拘史役,

烟蓑何日避浮名。

琼通林间巢莲骨,

大抵无徒是至情。

巴东寒食

春雨潇潇寒食天,

远行犹在楚江边。

人思故国迷残照,

鸟隔深花语断烟。

薄官未能酬壮节,

良辰空自感流年。

因循未学陶潜与,

长是孤云倍黯然。

老县城也因为寇准笼罩了几分神秘色彩,巴东老县城因为邻近长江边,蚊虫容易繁衍,传说老县城“秋风亭”附近的一段路在盛夏季节都没有蚊虫,就是因为寇准下了一道令,命令蚊虫不准进入这一地段,因此蚊虫不敢侵入,使得这里免受蚊虫之扰。巴山下原有一个幽古的佛地——“寿宁寺”,寇准常前往寺庙与方丈对弈,每次去时总见寿宁寺山门大开,方丈告诉他:寿宁寺旁有一个古洞,里面有一对白马鹿,寇准游寺前夜白马鹿就会在寺外长鸣报信,寺内听到后即知有贵人到,于是洒扫庭院、大开山门恭迎寇大老爷,也预示寇准有拜相之兆,后来寇准果然三十一岁时在朝廷就任参政知事(副宰相),后受贬为邓州知州,1004年再度入朝担任宰相,成为一代北宋名相。巴东因为这位年轻的县令平添了灵气,虽然雄伟抱负在这小县城暂时无法施展,但为这偏僻县城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这些诗句也得以千古流传。

寇准在江北旧县坪后的山冈上建造了“秋风”、“白云”二亭,巴东县址几经移址,第一次迁城时“白云亭”已消失,“秋风亭”却被复建保留下来。如今,三峡水位上涨后,“秋风亭”再次搬迁至巴东新城,依江屹立,得到很好的保护。周围同时迁移上来的还有古民居、古水王庙、古地藏殿、神农溪水磨坊、古豆干作坊、原巴东与秭归交界的“济川桥”,形成了一个新的景点。

迁移上来的“秋风亭”从被淹没前的老城原样搬来修建,木质穿架结构的两层楼阁,高约三丈多,赤柱彩瓦、雕梁画栋,四角粗壮的朱漆木柱经考证为马桑木材,四角翘檐各镶有木雕龙头,睁目含珠、栩栩如生。古时寇准及许多文人都爱在此亭吟诗作对,成为一个风雅之处,今天来到这亭前,远眺长江,江风习习吹来,景色幽静,古色古香的氛围似乎将思绪带回到那遥远的年代,也将这北宋名相寇准和“秋风亭”的故事千古流传。

(见习编辑:成西)

(张献宏 恩施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