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唐宋诗词游长江(10):归州之巴东县

 人在旅途的Gao 2022-05-19 发布于北京
 

        今湖北省巴东县,设县比较晚,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从秭归县分出置归乡县;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改为乐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更名为巴东县。唐朝建立后,置归州,巴东县属归州。从唐朝至清初,巴东县制基本未变。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归州降为县级州,巴东县隶属宜昌府。从1932年至今,巴东县隶属湖北恩施。

        此卫星图显示了巴东县城的历史变迁。古人很早就懂得择阳而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因此巴东县城曾经也是在长江北岸的。南北朝时,巴东的前身归乡,县治最初大概在神农溪口的长江北岸;到了隋代时,巴东县治挪到了今称为旧县坪村的位置;约在南宋末年,巴东县治才迁至长江南岸,并一直到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三峡水库的建设,巴东老县城大部分将被淹没,巴东新县城的中心往上游迁移了约8公里,但随着县城发展,新巴东其实是散布在长江两岸。

        公元819年三月,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溯江而上到达巴东,写下一首《入峡次巴东》: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次:到达,停泊。百年生计:指全家人的前途命运。白居易此行与其弟白行简与之同行。“巫山、陇水”二句直用杜甫《老病》诗句“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两片红旌:双旌为刺史仪仗。数声鼓:因江道狭窄,行船多击鼓为号。艛艓:有楼的小船。

        唐朝时巴东县城默默无闻,很少有唐代诗人在此留下诗作。上面白居易那首诗所说巴东,也很有可能所指是巴东郡,为夔州和归州地区的古称,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地理概念。这种状况的改变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便是北宋初年的一代名相寇准。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考中进士,授官大理评事,并被派往归州巴东县任知县。寇准刚到巴东,写下一首《庚辰岁将命至巴东,时已秋序,霜荷索然,偶赋是章,用遣幽恨》:

乘轺偶将命,抚俗烟江湄。地僻接穷峡,务简稀公期。

秋信任无趣,野怀良自宜。月白夜蝉响,池暗风荷衰。

溪云入破牖,山菊开疏篱。贳酒不能醉,乡园空结悲。

徘徊独凝望,目极长天涯。

庚辰岁:公元980年。将命:奉命。秋序:秋季。轺:一匹马驾驶的轻便小车,常指被国君召唤者所乘坐的车。抚俗:巡问民情。公期:指朝廷的期待要求。贳酒:赊酒。寇准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年纪轻轻,本希望进士及第后能留在京城开封,却被派到这么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又离家乡这么远,正值秋风萧肃的时节,心中难免孤愁。

        唐宋时期的巴东县城,位于今巴东县东瀼口镇旧县坪村的界内,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象一把坐椅的形状,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在三峡水库蓄水前的2001-2003年,湖北省考古部门对旧县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完整地揭示出隋唐、两宋巴东县治遗迹,其布局保存完好,出土遗物丰富。

        巴东县小,公务不忙,在此地也没什么朋友,寇准下了班,只能靠吟诗打发时光,写下一首《县斋春书十二韵》:

县幽无俗事,公退只高吟。江到荆门阔,山连蜀国深。

峡云长映日,蛮雨易成霖。群雀鸣春院,饥猿叫夜岑。

庭荒多古木,地僻见沙禽。印锁残阳后,人归叠翠阴。

思乡空索寞,素分信浮沉。乐静稀尘累,甘闲负壮心。

衰容常懒栉,病发岂胜簪。寡欲慵求友,防邪每自箴。

浇风终耻合,前事固难谌。望断天涯外,离魂欲不禁。

公退:公务完毕,离开官府。印锁:把官印锁入印盒中,指下班。素分:本分,分内。懒栉:懒得梳理。自箴:自我规诫。浇风:浮薄的社会风气。前事:过去的事情,古人的事情。难谌:难以信任。寇准刚二十岁,当然不可能真的“衰容”“病发”,这不过是心里愁闷的反映,但他仍心怀壮志,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沦。

        巴东县城约在南宋末年迁到了长江南岸,此处背靠大山,地势陡峭,所谓的巴东县城其实根本就没有城墙,大概是三峡长江边唯一一个不设防的县城。

        寇准在巴东所写诗作的主题多是思乡和思念京城的,或感叹怀才不遇,所作《巴东书事》:

乡思终日有,孤淡厌琴樽。

众木侵山径,寒江逼县门。

浪沉滩见脊,雨过壁生痕。

憔悴悲兰蕙,因思楚屈原。

兰蕙:兰和蕙,皆香草,多连用以喻贤者。寇准觉得来到偏远的巴东,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就像战国时代的屈原,被楚王放逐于湘江岸边。

        春天来了,寇准又写下一首《峡中春感》:

二年穷峡外,不见帝城春。

览照知年老,逢花感恨频。

浮荣何足贵,幽别转难伸。

终忆归清渭,林泉卜旧邻。

清渭:即指渭水之滨的家乡华州下邽。下邽镇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因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皆为下邽人,素有“三贤故里”之称。寇准最后说希望归隐林泉,当然是言不由衷,年纪轻轻的他还希望着成就一番事业。

        寇准在巴东县署内手植双柏于庭,后来寇准拜相出名了,巴东老百姓比之为“甘棠”,谓之“莱公柏”。寇准在巴东所作比较有名的一首诗是《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旧业:旧时的园宅,指故乡。这首诗表现了寇准着眼现实随遇而安的心境,心态宁静而平淡,但思乡仍是不变的主题。诗中的“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比较有名,后来那些宋代诗人们经过巴东纪念寇准时,往往要提到这两句。

        寇准在巴东住所江边建了一座“秋风亭”,常在此观景吟诗饮酒作赋,曾写下一首《巴东驿秋日晚望》:

楚驿独闲望,山村秋暮天。

数峰横夕照,一笛起江船。

遣恨须言命,冥心渐学禅。

迟迟未回首,深谷暗寒烟。

冥心: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寇准当宰相后,巴东的“秋风亭”名声大振,历届巴东县令认为此乃吉祥之处,上任前必到秋风亭饮酒赋诗,留宿一夜,祈求官运亨通。后来,秋风亭成了巴东县名胜,经过巴东的文人雅士必到此思古寻幽。

        公元1059年冬,三苏顺江而下出蜀赴京,过巴东县没有停船,但苏轼还是写下了一首《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馀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板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莱公:指寇准。天禧四年(1020年),寇准被罢相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故称。手种松:指寇准所种双柏。礼数: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礼仪等级制度,亦指官阶品级。三公: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因为寇准后来拜相立功成为了名人,所以才有对其早年为官和生活轨迹的纪念,寇准当年在巴东刚入仕,还没有做出成绩,无人赏识也是常理。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写下了一首诗《寇莱公》:

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

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

惠:指惠政、德政。三朝:寇准经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他主要成就在于辽军南下时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朝的进攻,使得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即著名的“澶渊之盟”,为北宋王朝带来其后一百多年的和平。孤舟:指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句:“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江亭:寇准所建秋风亭。

        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在县城内修建“秋风亭”、“白衣亭”(白衣亭后被毁坏),并经常登亭斌诗抒怀。寇准出名了以后,秋风亭渐渐成为巴东县著名的人文历史景观,不少外来文人墨客必来游览拜谒。南宋末,巴东县城由江北迁至江南,明正德5年(公元1510年),秋风亭已“栋宇倾颓”,刚到任的巴东知县盛杲遂将秋风亭及寇公祠,从江北旧县坪城迁到江南的县城内,翌年竣工,盛杲亲自写了《重修寇公祠记》。

        南宋诗人孙应时所作《巴东秋风亭怀寇公》:

其一

秋风亭上思悠哉,想见鸣琴日日来。

野水孤舟故如昨,为公长啸一徘徊。

其二 

袖手穷山一少年,何曾由楚到澶渊。

英雄正自无人识,盖世功名却偶然。

鸣琴:指以礼乐教化人民,常用做称颂地方官无为而治。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野水孤舟:指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句:“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在清代,秋风亭和寇公祠又经过多次修缮。到上世纪90年代,秋风亭再次进行了维修,但原来位于其后的寇公祠早已不见。

        公元1165年十月,出任夔州知州的南宋诗人王十朋溯江而上到达巴东县,写下《宿巴东县怀寇忠悯》,其一:

制锦工夫早不同,至今人道寇巴东。

澶渊一段奇功业,可在孤舟野水中。

寇忠悯:即寇准。1023年,寇准客死于雷州(今广东雷州),1033年,宋仁宗下诏追谥“忠悯”。制锦:为贤者出任县令之典。典故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翻译:您有美丽的锦缎,是不会让人用来学裁制的。高级官员和重要城邑,是您自身的庇护,您却想让没有实践经验还在学习中的人来治理,它们对于美丽的锦缎来说,不是更为重要吗?)澶渊奇功:指公元1004年,辽军围攻北宋京城开封的北大门澶州,宰相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来到澶州前线,鼓舞了宋军士气,寇准参与指挥作战,直至迫使辽国停战求和。孤舟野水:指寇准《春日登楼怀归》诗句:“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位于老县城的秋风亭,位于长江三峡库区175米水位线以下,在2009年前随其他文物搬迁至新县城巴东长江大桥东侧的古建筑搬迁恢复工程保护区内。如今这里建成寇准文化公园,有新建的寇公祠和宋代县衙等仿古建筑。

        王十朋所作《宿巴东县怀寇忠悯》,其二:

堂前双柏今何在,渡口孤舟依旧横。

不似公安插竹处,凛然容貌尚如生。

堂前双柏:指寇准在巴东县署内亲手种植的双柏。公安插竹:寇准客死雷州,其灵柩归葬途中经过江陵府公安县(今湖北公安),当地百姓在路旁插竹挂物祭奠,后来这些竹子竟然成活了,被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此立莱公祠以纪念寇准。王十朋此行的路途上曾探访过公安县的莱公祠,并写下一首《寇莱公祠》:“油水江头寇相祠,凛然如坐庙堂时。精忠一点不负国,枯竹知公人不知。”凛然容貌:指公安县莱公祠中的寇准的画像或塑像。王十朋在这首诗的注释中说,看到公安县莱公祠尚保存完好,而巴东县的寇公祠却已经荒废,这是祭祀礼仪的欠缺,希望巴东县官员能把它恢复起来。

        公元1170年十月二十一日,赴任夔州通判的南宋诗人陆游,溯江而上到达巴东县城,只住了一个晚上,却在此写下了六首诗。陆游在笔记《入蜀记》中记述:“晚泊巴东县。江山雄丽,大胜秭归。但井邑极于萧条,邑中才百余户,自令廨(县署)而下,皆茅茨,了无片瓦。权县事(代理县令)秭归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来,皆蜀人也。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飗飃(疾风)。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予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厅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缺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陆游盛赞了在巴东县秋风亭和白云亭看到的风景,感叹巴东一个小县政事很少,在此做县令可以悠哉悠哉,每天能来到白云亭中,边吃饭边看风景,但是巴东县令的位置却常常空缺,不知何故?

        看来王十朋给巴东县官员的忠告还是起了作用,五年后陆游到此,寇公祠已经修葺后重新可供祭拜。在当地官员王康年和杜德先的陪同下,陆游拜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写下了《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二首》:

其一

江上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

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其二 

豪杰何心后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宋玉悲:“宋玉悲秋”的典故,源自战国楚辞赋家宋玉在其名篇《九辩》的开篇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长官:唐宋时多指县令,此指寇准。茅茨:指寇准在巴东的居所。当然,“宋玉”也可以理解为陆游自指,“长官”也可以理解为巴东县当地官员,“茅茨”也可以理解为寇公祠。陆游感慨,寇准当年不受重用才来到巴东,但高才豪杰终有露出峥嵘的时候,离开巴东二十年后,寇准便在澶州之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陆游在这里也有自我感伤的成分,宋朝被金国赶到了南方,他因力主北伐而遭贬,不得不离开京城杭州赴职偏僻的夔州,他何时才能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陆游游过秋风亭,又游览了县暑的双柏堂和白云亭。“双柏堂”当然是以寇准曾在县暑庭中种植双柏而命名,只是双柏已经枯死,这跟王十朋诗中所说的一致。“白云亭”大概也是寇准当年所建,因为寇准在诗中多次表达了希望如白云般自由的意念,例如“暂与白云期”、“高步白云间”、“行到白云边”等等。陆游在《入蜀记》中描绘了在白云亭看到的风景,亭下有一条小溪(名曰慈溪)流过,他写下一首《巴东令廨白云亭》:

寇公壮岁落巴蛮,得意孤亭缥缈间。

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

遗民虽尽犹能说,老令初来亦爱闲。

正使官清贫至骨,未妨留客听潺潺。

令廨:即县署,县令办公的地方。老令:大概是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到的代理县令王康年,其正职为秭归县尉。正使:纵使,即使。

        巫峡的东口,位于巴东官渡口,此处南有大面山,北有尖子山,两岸峭壁直立如扇形大门,故名门扇峡。由于江面狭窄,长江洪水时这里波涛汹涌,漩涡涟涟,各种船只不得不泊于神农溪口等待。北岸峭壁上有清代龙王庙,过往帆船多在此停泊,到庙内敬香拜佛,保佑他们水上平安。

        陆游在巴东还写下一首《泛溪船至巴东》:

溪船莫嫌迮,船迮始相宜。

两桨行何驶,重滩过不知。

荒村寇相县,破屋屈平祠。

不奈新愁得,啼猿挂冷枝。

迮:狭窄;狭小。前四句:陆游原来乘坐的大船,在上归州新滩时船底撞破,后在归州城换成了小船,其“底阔而轻,于上滩为便。”屈平祠:陆游经过的屈原祠位于归州城东5里的长江北岸,又称清烈公祠,为纪念屈原而建,始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不奈:无奈。

        巴东官渡口独特的地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刘备出兵伐吴,遭东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刘备丢盔卸甲,逃至这里。据巴东县志载:“追兵急,备烧栈断道,然得免”。

        陆游到达巴东县城的这天,天气刮风下小雨,他又写下《巴东遇小雨二首》:

其一 

暂借清溪伴钓翁,沙边微雨湿孤蓬。

从今诗在巴东县,不属灞桥风雪中。

其二 

西游万里亦何为,欲就骚人乞弃遗。

到此宛然诗不进,始知才分有穷时。

灞桥风雪:这个典故来自宋代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中的一则故事。唐昭宗的宰相郑綮很会做诗,有人问他最近写诗了吗?他说:我的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上,此处哪能写诗呢?于是,宋代的诗人们便喜欢用“灞桥风雪”来比喻写诗意境构思的地方,或表达寻觅诗思、搜寻诗料的意思。又因为灞桥在唐朝首都长安城东郊,陆游这里也有用其指代南宋都城的意思,说自己从此远离了首都政治中心。骚人:应指屈原,因其被流放,陆游也有同感。

        公元1175年四月,赴任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进入三峡地区时,从夷陵到归州走陆路以避开长江西陵峡中的诸多险滩,在归州城又乘船改走水路溯江而上,经过巴东县时大概没有泊船,但在船进入巫峡东口时,写下一首《巴东峡口》:

水宿频欹侧,徒行又险艰。

舟危神女峡,马瘦鬼门关。

照夜烧畬陇,缘云种笮山。

催成头雪白,休说鬓丝斑。

水宿:指在舟中或水边过夜。欹侧:歪倒摇晃貌。神女峡:指巫峡。鬼门关:本指西陵峡中崆岭滩,源自三峡民谣“青滩泄滩不算滩,空舲才是鬼门关”。但范成大从夷陵到归州走的是陆路,虽然避过了水路鬼门关,其陆路的艰难一点也不亚于鬼门关。烧畬:峡农烧荒种田的方式。笮:本指竹篾拧成的绳索。此指竹子。

        范成大的船驶入巫峡后,他又写下一首《初入巫峡》:

钻火巴东岸,摐金峡口船。

束江崖欲合,漱石水多漩。

卓午三竿日,中间一罅天。

伟哉神禹迹,疏凿此山川。

钻火:此指燃起火把。摐金:撞击金属乐器。点燃火把和击鼓奏乐指范成大所乘官船的仪仗。漱石:冲刷岩石。卓午:正午。 三竿日:犹言日上三竿,谓时间不早。罅:裂缝。神禹迹:指大禹开凿三峡导江入海的传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